第二章 文学艺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716
颗粒名称: 第二章 文学艺术
分类号: I206.7
页数: 7
页码: 595-601
摘要: 本章记述了永康县文化事业,文学创作、戏剧、曲艺、美术、书法、摄影、影视作品的简介。
关键词: 永康县 文学艺术

内容

第一节 文学
  文学创作,人才辈出。南宋有状元、永康学派代表人物陈亮,其诗词感情激越,风格豪放;政论气势纵横,笔锋犀利。著有《龙川词》和《龙川文集》40卷。著名爱国诗人吴思齐,晚年隐居浦阳,与方凤、谢翱相友善,放游山水,吟咏唱和,尝相偕登严陵山吊文天祥,恸哭西台,自号全归子。著有《全归集》。
  元代有胡长孺,文章精采,一生著书甚多,是“南中八士”之一。存世著作有《瓦缶编》、《建昌集》、《宁海漫钞》和《颜乐斋稿》等。吕浦为文有奇气,动荡激烈。著有《竹溪集》。
  明代榜眼程文德,累官至翰林院编修。著有《松溪集》、《程文恭遗稿》,有“山斗”之誉。王崇为文汪洋浩瀚,著有《麓泉文集》。
  清代才女吴宗爱,工诗。著有《六宜楼》、《绿华草》等诗集。程尚濂著有《心吾子诗抄》15卷,自成一家。爱国诗人应宝时著有《射雕诗集》。
  民国时期至今,活跃文坛的文学作家有朱应鹏、鲁光、胡小孩、吴越、胡松植、胡济涛、胡春潮、应明阳等。鲁光,原名徐世成,著有长篇报告文学《踏上地球之巅》、《中国姑娘》,电影文学《第三个女神》等。《中国姑娘》发表后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荣获1982年全国报告文学一等奖。胡小孩,创作以戏剧为多。50年代有《两兄弟》、《斗诗亭》等11本,60年代有越剧《血榜记》(后改编为电影剧本《血碑》)、甬剧《亮眼哥》,70年代有越剧《刑场上婚礼》、《强者之歌》、甬剧《三篙恨》,80年代有越剧《天国春秋》等。吴越著有长篇章回小说《括苍山恩仇记》,长篇小说《凤鸣恩仇记》。胡松植著有长篇传记文学《青年陈毅》和《江南陈毅》。应明阳著有《中国思维魔王》和《我是零》等文学作品。
  群众文学创作团体,始于民国18年(1929),蔡国章发起成立“友声诗社”,有社员20人。每逢春秋佳日,汇集社员酬唱吟哦,畅叙胸怀,初集共得古体诗200首,刊出《友声诗钞》。后因人员离散、经济困难而停止。1959年,全县新民歌兴起,东海文艺出版社曾出版《永康大跃进诗歌选》。“文化大革命”期间,业余作者受冲击,队伍瓦解。1978年后,业余创作出现新气象。1983年,县文化局编印了由全县16位业余作者参加编写的永康革命斗争故事集《路南晓角》。同年5月后,县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创办《方岩》杂志。至1987年底已发表各类作品320余篇。
  第二节 戏剧 曲艺
  一、戏剧
  永康戏剧有省感戏(又称醒感戏)、婺剧、越剧和昆剧等几种。其中以省感戏和婺剧最具地方特色。
  省感戏始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省感戏是劝人反省、导人归正,并依附于翻九楼、水陆道场等宗教活动的一种地方剧种。永康手艺人众多,他们的家属为了祈求在外走村串户的亲人能平安吉利,往往集资请省感班前来演戏,使得省感戏长期流传,并流行于毗邻的东阳、磐安、缙云和武义等县。清康熙《永康县志》卷六中载:“师巫有同戏剧,谓之洪楼胜会,又谓之翻九楼……莫知其所从出”。省感戏在每一地演出,必须连演三年才算法事圆满。第一年称为“起九楼”,只演省感班代表剧目《毛头殇》,便告结束;第二年称为“温九楼”,演戏5场,2日3夜结束;第三年才是正题。称为“翻九楼”,为期5天。选定吉日,举行“翻九楼”大典,广场上设“九楼坛”,摆猪羊三牲等祭品,然后艺人们举行隆重仪式,开始演戏。演出形式有两个特点:一是戏、杂技和舞蹈交错穿插;二是演出与宗教括动混合一起。以演戏娱人,以诵经祈神,以“翻九楼”超度亡魂。演出剧目,主要有《逝女殇》、《草席殇》、《精忠殇》、《毛头殇》、《忤逆殇》、《溺水殇》、《狐狸殇》(或《老虎殇》)、《孝子殇》、《断缘殇》9本戏,杂技演“翻九楼”。省感戏题材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及迎合时人求神祈福的心理。唱腔具有较浓厚的山歌风味,同时吸收了明代已在县内流行的侯阳高腔,比浙江婺剧诸声腔的历史要久远。清末至民国时期较活跃。至今尚有部分艺人在世,但已没有专门班社。
  二、曲艺
  曲艺有鼓词、铜钱棍、小锣书、道情、单人戏曲坐唱等几种。民国20年(1931),有“行会”组织。1952年,有艺人111人(其中:男,鼓词79人;女,铜钱棍32人),能唱鼓词山歌352本。1957年发展到150人,建立永康县曲艺协会。“文化大革命”中停止活动,1985年恢复永康县曲艺协会。1987年,全县仅有盲艺人83人,其中鼓词65人,铜钱棍18人。小锣书、道情已基本绝迹。
  鼓词 又名唱功事。源于唐代,流行于永康、缙云、武义、磐安等县。主要乐器是鼓和竹夹板。艺人多为男性盲人。唱词内容多为戏文或长篇小说移植、改编而成,兼唱民间故事和新闻。演唱的艺术风格带有程式化。开头必唱四句,俗称“滩头”。诸如“一根菖蒲叶茎长,农家做事该商量。要学前朝勤耕织,莫学无情坏纲常”等等。一本唱词分为若干册(节或集),唱完一册必唱“戏名到此停停起,下文再表×××地方”。接唱时,先唱“四句”,再唱“鼓词接转原地方,要表××义”,起到承前启后作用。唱词字数一般为七字句或九字句,也有长短句,内插表白。永康鼓词的特色主要是用方言土语演唱,绘声绘色,语言形象生动。既有铿锵有力的激腔,又有柔和雅尔的拖腔、催人泪下的哭腔和逗人捧腹的滑稽唱腔。
  铜钱棍 是永康鼓词的“夫妻”曲种,艺人全是女性盲人,又名“唱山歌”。主要乐器“铜钱棍”,用一段竹子,串以铜钱制成。艺人依门挨户求乞为生,少有堂唱,更无设馆。演唱内容以民间新闻山歌为主,兼唱鼓词唱本。行腔平缓,变化少,一般分上下两韵,唱四句,无表白,字数为七字句,持浓重的方言土语,受地方局限,近年行唱艺人渐减。
  单人戏曲坐唱 又名小唱(即自拉自唱)。这一曲种,历来艺人稀少,与其技艺难度高有关。一人担负唱、吹、拉、打,嘴、手、脚同时并用。唱:婺剧中的徽戏、乱弹和昆剧曲牌,一人表达男女生旦净丑诸声腔;吹:笛子、唢呐、黎花;拉:徽胡、二胡;打:苏锣、小锣、狗叫锣、大小钹、鼓板等乐器。一人可以唱奏“排八仙”、“闹台场”、“戏剧选场”。单人戏曲小唱主要行艺于婚、丧、寿、诞、节庆等堂唱,喜事托彩,也行唱于市,但无设馆。1909年花街乡潘宅村就有单人戏曲小唱。历经80余年,先后有柄坑、泉塘、岭张、俞皮、大陈、大徐、麻车店、厚仁、桥下、唐先等村出现过艺人。现仅存一、二。
  第三节 美术 书法
  一、美术
  永康历代美术精品少有传世。民国期间书画家应均,善画兰花,以书法笔意写兰,自成一家。胡也衲绘的公鸡,程铿绘的人物,李懋康绘的花鸟,徐石麓绘的山水,程远松绘的兰竹,各具特色为人所称颂。
  解放后,美术家精英辈出。上海中国画院院长、全国知名的版画家吕蒙,与人合作的连环木刻《铁佛寺》在全国很有影响。上海黄浦画院院长胡振郎,擅长山水写意,在上海独树一帜。作品《春晓》获全国六届美展佳作奖,《家乡雨露》获1985年上海美展一等奖。他的作品曾在日本、美国、印度等国展出,他本人多次应邀赴日参加艺术交流活动。齐齐哈尔画院副院长王瑛元,1986年,国画作品赴日展出,并有《五墨内容雏议》、《中国画基本知识问题》等美术专著。福州美术馆胡子为的国画作品远销日、美等国。南京部队政治部创作室的胡今叶,国画人物为毛主席纪念堂、中央军委办公厅等处收藏。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朱子容,曾在全国报刊上发表多幅版画,并出版《血泪荡》、《蕉老师和淘气精》等连环画14册。浙师大教师骆华明的国画作品曾赴香港展出。衢州陶瓷厂胡锡乾擅长雕塑,作品多次参加中央和省美展,瓷雕《美人鱼缸》获全国“陶瓷杯”银奖。美术工艺工作者夏法起著有《青田石雕》等书,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沈高仁的作品,参加第三届全国年画展览,《虎啸图》获三等奖,原作被中国美术馆收藏。《鹏程万里》获二等奖,以后又获全国六届美展四等奖。《卧虎图》参加振兴丝绸之路国际书画展展出。
  此外旅台画家施志刚从事国画,山水花鸟,集各家之长而独具风格,曾在国外举行多次个人画展。
  二、书法
  清末民初以来,永康书法人才辈出。应均的真、行、草、隶、篆,功力深厚。尤工行书,民国16年(1927),参加全国名人书画展,受到著名书法家于右任的赞赏而名震遐迩。同辈曹世治,字际平,号栖凤山人,善书楷、行。小楷固美,大字尤佳。民间珍藏他的条屏、对联甚多,在金华八县颇有影响。楼桐孙、陈和祥曾广泛搜集唐、宋、元、明、清历代书法名家的字体真迹,共同主编《正草隶篆四体大字典》行销全国。吕临昌,善楷书,30年代商务印书馆曾出版他的《星星小楷》。
  1979年后,群众性书法活动兴起,书法人才脱颖而出,不少中青年书法作品参加全省性、全国性及至国际性书法展览,乃至获奖,有的加入了书法家行列。章寿松是自学成才的书法家,其作品流传港澳、东南亚及日美等国,其传略和作品载入黄河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书画家大辞典》。青年书法家徐子辉,字之麾,书法以篆书见长,在学习秦汉小篆的根基上,吸收清朝大书法家赵之谦的笔法,作品魄力雄强,意态奇逸。篆刻则远追秦玺汉印,近取清朝印家邓石如、吴让之诸家,尤精赵子谦之神韵,其印刻意求新,不事修饰,古朴见奇峻,流畅显凝重。黄河碑林收其大幅作品刻碑流世。在国际书法展览和中日牡丹樱花笔会上,曾有大型书法篆刻参展多次膺选,并分别获得兰亭书法大奖赛优胜奖、全国银牛书法大奖赛优胜奖、全国神龙杯青少年书法大奖赛金牌奖。农民书法家俞兴邦,1986年获金华市书法大奖赛一等奖,1987年被聘为中国当代农民书画研究会理事。
  第四节 摄影 影视
  一、摄影
  民国时期,县内仅有私营照相业,更无艺术摄影。建国后,摄影人才辈出。现任《人民画报》记者何世尧,擅长风光摄影,在摄影界有一定影响。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性的摄影艺术展览,多幅作品在美、法、日和香港摄影艺术展览。编有多册大型《何世尧摄影作品选》。县内摄影创作从70年代开始发展。1975年,卢如美的《小苗移栽》入选“全国农业影展”,在北京展出。1985年,卢广的《小小环球》、林福江的《怀念》被选入北京美术馆展出。应敏的《信息》,除在北京、广州巡展外,还被不少刊物转载。
  1986年,县内摄影作者在省级以上报刊杂志发表的作品有300多幅。胡今日的《十五的月亮》被送到老山前线展出。
  1987年8月,全国摄影比赛,孙东的《斜阳催人归》获一等奖。
  二、影视
  70年代,胡小孩曾创作电影故事《血碑》,并将甬剧《三篙恨》改编成戏剧电影剧本《花烛泪》等。1981年以来,应加登创作的电影剧本有《五姐妹吹本领》、《猕猴的脸为什么红的》,电视剧本有《冬冬与瓜瓜》。1986年10月,胡国均、陈寒川、孔令旗合作创作的电视导游脚本《方岩》上下集,已由浙江电视台拍摄、播放。
  第五节 音乐舞蹈
  永康民间的器乐曲有:《闹花台》、《迎送曲》、《行路》、《丧葬锣鼓》、《牧羊关》、《采茶歌》、《游春》、《琴心》、《锁南枝》、《逍遥乐》、《别坟》等,已由县文化馆收集、整理、记录成谱保存。
  戏曲音乐、曲艺音乐、民间歌舞音乐,已由县文化馆分别收集、整理、记谱,编印成《永康戏曲简介》、《永康曲艺音乐集成》和《浙江永康民间舞蹈集成》保存。
  民间舞蹈《十八蝴蝶》,经吕银蟾、胡春美加工整理后,于1957年春参加浙江民间音乐舞蹈观摩演出,获一等奖。1959年参加省音乐舞蹈会演获表演奖,并参加杭州“五一”化装游行。1978年春,再次经木戈、百凡作词,吕志强、王锦璇作曲,胡春美编舞,改名《彩蝶迎春》,参加金华地区会演,获演出奖。1984年10月参加杭州“中日青年联欢”演出和游行,中央和省电台录音播放,省文化厅录音存档。1987年,戴先觉又将《十八蝴蝶》及《蚌壳舞》、《调花钹》、《凑字莲花》、《十八鲤鱼》、《迎花烛》等民间舞蹈加以整理,编印成册。
  在音乐舞蹈界有一定影响的作者有卢炳容、楼敦传、胡梦桥等。卢炳容为越剧作曲数十年;楼敦传曾为婺剧艺术片《西施泪》作曲;胡梦桥曾为越剧电影故事片《花烛泪》作唱腔设计。

知识出处

永康县志

《永康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永康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方面的专书,包括政区、自然地理、居民、土地、农业、水利电力、百工、工业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