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校舍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689
颗粒名称: 第三节 校舍建设
分类号: TU244.2
页数: 2
页码: 571-572
摘要: 本节介绍了清末及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和解放后的校舍建设的情况。
关键词: 校舍建设 永康县 教育

内容

清末及民国时期,永康县各级各类学校之校舍大多利用祠堂、庙宇,亦有私人捐资或以常产建校舍的。如芝英镇的西园书院由私人捐资创建,后来的培英小学由芝英大宗祠兴办;溪岸的培文书院,由胡仁楷、胡凤丹父子捐田创办;四路的双溪小学由方天生等发起募集巨款建成。
  解放后,根据中、小学布点的规划,分期分批改造原有学舍危房,有重点地新建、扩建校舍。“文化大革命”期间,校舍损坏严重,新建甚少。至1974年,全县校舍总面积为248183平方米,其中教室2513个,仅可容纳学生12万人,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由于国家投资增多,群众集资办学和勤工俭学部分收入用于校舍修建。从1984年以来,全县投资850.63万元(其中乡村群众自筹463.3万元)。新建中小学校舍114970平方米。截至1987年底止,全县中小学有校舍38.84万平方米,其中普通中学15.46万平方米,小学22.56万平方米,农职校0.82万平方米。

知识出处

永康县志

《永康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永康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方面的专书,包括政区、自然地理、居民、土地、农业、水利电力、百工、工业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