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成人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675
颗粒名称: 第三章 成人教育
分类号: G72
页数: 8
页码: 558-565
摘要: 本文探讨了中国浙江省永康县在20世纪上半叶至21世纪初期的农民教育和职工教育的历史变迁。文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介绍了农民教育从清末民初到改革开放后的发展过程,重点分析了扫盲运动、业余学校、技术培训等方面;第二节介绍了职工教育从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后的演变过程,重点分析了业余学校、文化技术学校、党校等方面。文章旨在通过对永康县农民教育和职工教育的历史考察,揭示其与社会政治经济变化之间的关系,并反映出该地区人民群众对于提高文化素质和科技知识水平的追求。
关键词: 成人 教育 永康县

内容

第一节 农民教育
  宣统元年(1909),设有简易识字学塾4所。翌年,增至10所。学员系年长失学者及贫寒子弟,每日上课2小时,修业1~3年,学习科目为语文、国民道德、算术三科。
  民国建立,则有平民学校和义务学校之兴起。民国15年12月,永康县立女子师范开办妇女夜校,招收青年妇女学习文化。
  民国19年(1930)有民众学校29所,其中县立3所、区立5所、私立21所。中小学兼办民众学校39所,入学者达1165人。此外,全县另设民众识字牌20块,问字处268处。翌年,民众学校增至39所,其中公立9所、私立30所。中小学兼办民众学校增至60所。就学人数达1433人。
  民国22年,县立唐先民校,芝英镇高级民校成立。全县有民众学校50所,民众阅报处17所,问字处、代笔处383处。全县民众教育划分为三个教区。29年有民众学校55所,74班,修业期满达2480人;附设民校51所,入学者2295人,全年扫盲5000余人。
  民国36年,县政府规定凡12~45岁者,一律施行强迫入学。全县有私立民校224所,县立民校2所,计学员21566人,毕业21491人。
  1949年秋,部分乡镇试办农民夜校。1950年冬,全县办有冬学742所。参加学习的有不识字的男女青壮年以及老年共29000人。1951年3月,兴办农民夜校53所,有学员2707名,实行“农闲多学,农忙少学,大忙放假,坚持常年自学”。1952年9月,农民业余学校发展到107所,有初级班146班,4974人;高级班9班,156人。
  1952年9~12月,县举办两期速成识字法师资培训班。培训师资472名,广泛推行速成识字法,同时坚持业余学校冬学扫盲工作。1953年5月底,共有冬学730班,学员24327人。冬学教师1230人;速成识字班35班,学员1830人;专职教师25人,兼职教师64人;扫盲干部20人,民师11人。 1954年初,县人民政府在每区任命1名扫盲中心校长和1名教导主任。各乡分别建立民校委员会,将冬学逐步转为常年民校。5月,全县有各类业余学校212所,学生6969人。
  1957年7月,全县422所民校,计16501人入学。另办23个业余初中班,计790人入学。
  1959年,县成立工农教育办公室,大办文化技术学校及红专学校。1960年,办民校1359所,其中常年坚持教学的74所。1964年底,全县123731名青壮年中,有53.7%摘除文盲、半文盲帽子。
  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农民业余教育被迫停止。后又为政治文化夜校取代。1978年后,农民业余教育重新走上正轨。翌年,各区配备专职业余
  教育干部,公社则配备分管农民业余教育的初中副校长。1980年10月,全县有农村业余初等学校小学班15个、扫盲班10个、学生744人;农村业余中学(初中)3所,学生182人。
  1985年12月,通过省级农民教育扫盲验收,12~40周岁非文盲率为95.49%,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09%,巩固率为99.27%。12~15周岁非文盲达99.5%,全县42个乡镇基本上达到无文盲要求。
  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民教育开始转入提高文化和学习科学技术知识的轨道。同年,全县农民自办的油漆、缝纫培训班7个,共27期,计学员389人;县政协与乡镇企业工会创办农村初中文化补习班5班,共10期,计学员982人;县农机站举办农机培训班,共2期,计学员62人;县科委举办柑桔栽培技术训练班,共2期,计学员89人。
  1986年,全县农民自办油漆、缝纫培训班3个,共11期,学员336人;乡、镇政府创办农技培训学校22所,共66期,学员2645人;乡镇党委创办党校12所,以学习党政管理知识为主,共24期,计学员428人;农村初中文化补习班4个,共8期,学员882人;乡镇企业学校5所,以学习机电知识为主,共7期,计学员283人。
  1987年,全县农民自办油漆、缝纫培训班15个,计学员461人;县农技培训学校举办3期培训班,学习食用菌栽培知识等,计学员143人;乡镇党校24所,共办96期,计学员728人;农村初中文化补习班5个,共办10期,计学员921人;乡镇企业学校7所,以学习机电知识、车工技术为主,共办14期,计学员556人。
  第二节 职工教育
  民国22年(1933)11月,永康县政府曾订定《永康县劳工教育实施计划》,但未付诸实施。
  1950年9月,部分单位创办职工文化学习班,有职工264人摘除文盲帽子。
  1951年1月,县总工会创办职工业余学校,以补习文化为主,兼学政治。先后开设4个班级,计学员244人。1953年,开设速成识字班2个、中级班1个、普通班7个、会计班1个,共计学员424人。1954年上半年,设
  13个班,计学员429名;下半年,分设初小班、高小班、初中班,计学员373名。
  1958年,各厂矿普遍建立职工文化技术学校(班)。至1960年,已有5023人参加文化学习。1962年下半年,有职工业余学校22所。学员1083人。“文化大革命”期间,职工教育停顿。
  1976年,永康拖拉机厂创办“七·二一”工人大学,招收学员20名,学制两年。1979年,兴办职工业余中学和业余中专。全县有业余中学5所,学员814人;业余中专3所,学员310人。1980年1月,县总工会职工业余学校恢复。第一期设机械制图3班,学员150人;第二期设电工、英语各2班,共学员200人。全县还有23个单位举办各类技术、文化、业务学习班351班,学员2600人。
  1981年4月成立职工教育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全县部、委、办、局和40%企事业单位建立职工教育领导小组,采取各种形式对职工进行“双补”(文化补课、技术补课)。7月,总工会职工业余学校,设大专英语、广播英语、机械制图、电工、高中数学5个专业,9个班,计学员535人。1983年,全县共办职工文化补课班104班,5100多人次参加文化补课。另有一大批人参加自学。全年共进行两次文化补课考试,累计考试合格3450人,占应补对象60.8%。
  1984年,全县职工参加文化补课1536人,考试合格1186人;参加技术补课2513人,考试合格1804人。文化补课合格后继续参加各类学校学习者2360人。
  1985年底,以“双补”为重点的职工教育工作告一段落。全县需进行初中文化补课的青壮年职工5743人,经过补课,合格的有4723人。需进行初级技术补课的青壮年职工4369人,经补课考核,合格的有3563人。
  1986年起,职工教育重点开始转入岗位职务培训及文化提高,采取脱产与业余并进,学历教育与专业培训共存的办法,全县共有3901名职工参加岗位培训和技术业务培训。此外,参加高等教育498人,中专教育916人,高中345人。同年,废除学徒制,对新招工人实行就业前培训,采取“企业自培为主,多渠道进行“办法。县建立培训站,协助企业开展培训工作。
  1987年,全县有4555名职工参加岗位培训和技术业务培训。另外,参加高等教育691人,中专教育177人,高中162人,初中18人。
  永康县总工会职工业余学校 创办于1951年1月。1956年9月与县机关干部业余文化学校合并。1980年1月恢复办学。设机械制图、电工、英语等7个学科,共11班,计学员350名。次年7月,校设9个班,学员500余名。1982年,设7个学科、5个专业、12个班,共学员650名。1986年起,学校另在永祥、芝英、长城、石柱等地举办机械制图培训班,学员计300余人。1987年增至26个班,设初中、高中(分文、理两科)、电视大学班及各种专业技术班等,学员1000余名,专任教师4名、兼任教师40余名,专任管理人员8名。成为多层次、多规格、多学科的职工业余学校。1980~1987年,计有电大生56人毕业、中专单科生1800余人结业、高中生800余人毕业,另有2400余名职工文化、技术补课合格结业。1985年被评为浙江省工会系统办学先进单位、浙江省先进职工业余学校。
  “七·二一”职工大学 1976年4月创办,校址设拖拉机厂。至1981年9月共招生3期,55人。毕业后回厂任技术或管理骨干。1983年3月,因生源不足等原因,并入宁波拖拉机厂职工大学。
  第三节 干部教育
  1951年4月,县机关干部业余文化学校成立。县属机关内,凡高小文化程度以下的干部一律登记入学。每周学习5天(10小时),其中,4天学文化,1天学政治,并以学习成绩作为干部鉴定内容之一。区、乡干部则仍参加各区、乡的业余教育机构学习。
  1952年下半年,全县共有干部2809人参加冬学,24人参加工农青年速成学校学习。
  1953年,县扫盲委员会决定:区级干部分期抽调到扫盲干部轮训班学习,通过6个月学习,达到高小肄业程度。县、区、乡干部不能脱产学习者,原则上参加当地的农民业余学校或职工学校、机关学校学习。县速成识字干部轮训班招收城内解放、民主、人民三镇村干部52人集中学习。3月,县抽送21名干部去汤溪、兰溪干部文化学校学习,摘除了文盲帽子。
  1954年,全县乡、村主要干部2649人参加农民业余扫盲班学习。
  1955年,全县共有县、区机关干部910人参加机关学校学习。10月,机关干部业余文化学校共有班级4个,学员186人。
  1956年9月,职工业余学校与机关业余文化学校合并,称县干部职工业余学校。
  1960年,县干部职工业余学校规定,凡在职县机关干部、县属厂矿书记、厂长均参加学习。学习时间为每星期一、二、三、四早上6~8时。学习科目为语文、数学。3月15日,县机关干部业余大学开学,有学员65名。主要学习语文、数学两科。每星期一、二、三、四早上和一个晚上进行学习。至5月,全县共有干部职工业余大学10所,学员269人。另有中等初级业余学校45所,学员1684人。“文化大革命”期间,干部的业余文化教育中断。“文化大革命”后,干部的文化教育成为党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详见《党校教育》)。
  第四节 函授教育
  民国33年(1944),各师范学院举办附设中心国民教员函授学校。永康参加女子师范学院函授16人,参加国光西北师范函授15人,参加中央大学师范函授45人,参加浙江大学师范学院函授23人,参加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函授10人。
  1956年2月,金华师范学校在永康招收函授学员,设立班级。1956年下半年,县设函授站,下设函授教学班,各教学班配备兼职辅导员1人。入学者均为初师肄业以下程度的小学教师(包括民办小学教师、工农业余教育专职教师、幼儿园教养园教师)。分初、高两级(相当于初中或高中程度),采用单科独进教学顺序。
  1961年起,开展高等师范函授工作,开设专业为数学、物理、化学、语文、生物、历史、地理、俄语等。举办单位有金华师范学院、杭州大学、杭州师范学院函授部。1964年,共有286人参加金华师范函授部学习。
  “文化大革命”开始,函授教育暂停。1976年12月,中师函授正式开学。各乡设教学班,配备兼职辅导员1人。分语文、数学两大教学片,采用单科独进教学顺序。1981年下半年起,各区配备了专职辅导员。同年,中师函授进行单科结业考试,共有612人结业。下半年转科,计有学员1404人。
  1980年10月,高师函授正式开学,76名中学教员参加中文、数学、物理、化学专科学习。
  1984年12月,59名学员领到大专毕业证书。
  1985年,7名中学教员参加浙江师范学院本科函授,学习期满,达到大学本科水平。
  第五节 高等自学教育
  起始于1984年8月,由省高等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组织与领导,每年考试分4月、10月两次举行。1984年10月,开考汉语言文学、数学、英语、党政干部基础科、商业企业管理、统计学等6个专业,每个专业考2个单科。报名者达133人,经考试,96人次获单科及格成绩。
  1985年4月,报考者141人,经考试,88人次获单科及格成绩。10月,除继续首批开考专业外,增考会计基础科、法律专业。报考者共244人,经考试,131人次获单科及格成绩。
  1986年4月,报考者计221人,经考试,135人次获单科及格成绩。10月,除继续开考上述专业外,另增考工业管理工程、价格学专业。报考者共280人,经考试,138人次获单科及格成绩。
  1987年4月,报考者为298人,经考试,195人次获单科及格成绩。4名续考生获自学考试大专毕业证书。下半年起,增设汉语言文学本科考试。
  第六节 广播电视教育
  广播电视教育工作,始由县招生办公室兼理,1982年春专设工作机构。1979年2月,开始招收单科生(主要是在职中学教师),共计学员253人。教育班分设永康拖拉机厂“七·二一”工人大学及县属各完全中学内。
  1982年春,开始招收全科生,入学人数达76人。设汉语言文学直属班1个。
  1983年6月,招收经济类专业学员174人。另开设工业企业经营管理2个班,工业会计、工业统计混合班1个(由永康拖拉机厂主办),商业企业经营管理、商业会计混合班1个(商业局主办),财政系专业班1个(财税局主办)。
  1984年,招收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班1个(乡镇企业管理局主办),工业
  电气自动化专业班1个(经委主办),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班1个(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局主办),学员均脱产学习。
  1985年,设党政干部专修科,招汉语言文学和图书馆学2个班,另设县总工会主办的新闻、法律专业2个班和县司法局、县人民检察院主办的法律专业2个班。共招文科5个专业,463名学员。至年底,累计单科结业155人,全科毕业61人。

知识出处

永康县志

《永康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永康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方面的专书,包括政区、自然地理、居民、土地、农业、水利电力、百工、工业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