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民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660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民兵
分类号: E289.55
页数: 3
页码: 525-527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康县民兵的历史文章,分为组建、训练和参战三个部分。文章从1947年民兵小组成立开始,追溯了民兵组织的发展变化和军事训练的内容和方式,以及民兵在解放战争和剿匪反霸斗争中的作用和贡献。文章体现了永康县民兵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全民皆兵的战略思想。
关键词: 永康县 武装力量 民兵

内容

一、组建
  民国36年(1947)8月,前山杨4名青年成立民兵小组。由共产党员杨永对担任组长,后扩充到26名,建成永康县第一支民兵队。
  1949年5月,为保卫新政权,开展剿匪反霸斗争,各乡镇均建立民兵组织。1951年3月,规定凡年满18~40岁的青壮年,有参加民兵的义务。此后,民兵队每年进行组织整顿,做好出队、入队、转队工作。县编基干团、区编基干营、乡编基干连、村编基干排。各级党委(支部)书记兼任民兵的主要领导职务。
  1958年,实行“全民皆兵”,大办民兵师。县建立民兵师,按公社、大队、生产队和生产小队,编为团、营、连、排、班。全县有民兵团16个(包括武义县)。1961年进行组织整顿,贯彻“组织落实、政治落实、军事落实”的要求,基干民兵中增加武装基干民兵。由此,民兵组织分武装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1978年8月,按国防部颁发的《民兵工作条例》进行组织整顿。1979年4月18日,成立永康县民兵师和县武装民兵基干团。1981年9月,全县普遍进行民兵组织调整工作,缩小组建范围,压缩民兵年龄,男性改为18~35岁。按年龄和军事素质编为基干民兵、普通民兵两类。28岁以下退出现役的士兵和经过基本训练的人员编为基干民兵,并取消县民兵师和县武装基干团。1985年9月,贯彻落实“减少数量,提高质量,抓好重点,打好基础”的方针,对民兵组织进一步作了调整,减少民兵数量、扩大组建面,加强城市民兵组织建设。
  二、训练
  解放初期,民兵军事训练限于中队长以上干部,每年组织3~4天的军事训练。训练内容为武器使用、管理和实弹射击等。1955年后,以区设点,分批集中训练,时间增至7~8天。内容为射击、投弹、战术、军事知识等。1962年,加强战备,组织民兵大比武,做好防空降、防偷渡、防暴乱。建立东(阳)永(康)缙(云)三县结合部联防,下设龙山、壶镇、安文三个指挥所。分三个协作区:柏岩、棠溪、千祥、民主第一协作区;新民、三联、冷水、新楼、棠溪第二协作区;仁川、雁岭第三协作区。9~10月组织3000多民兵配合6298部队进行过联防演练。1965年2月,崇道公社石溪村民兵连长叶兴和,在浙江省民兵比武大会上荣获神枪手的称号。
  1981~1984年,民兵实行周期训练。两年为一周期,每周期训练30天。1985年12月,建立民兵训练基地,有比较完善的生活、教学、训练设施。每年训练一次,每次20~25天,加强技术兵训练。
  三、参战
  1949年4月,上蒋村民兵干部施文表接到民兵吕落根报告,有敌203师一个排在董坑岩洞里休息,马上集合全村民兵和部分群众,包围洞口,并各处打枪,高呼“缴枪不杀”的口号,敌人不敢妄动,全部投降,俘敌16名;缴获轻机枪1挺、步枪12支、冲锋枪2支、手枪1支。
  1949年5月一天深夜,敌203师608团副官周其高率一残部经游溪塘往石柱方向逃窜。民兵队长杨永对闻讯后,立即带领西卢、游溪塘、前山杨等村民兵46人,跋山涉水、抄近路,在耳朵岭包围敌人,活捉周其高,缴获轻机枪1挺、手枪1支、步枪27支、手榴弹300余枚、子弹1000余发和一批军用物资。
  1949年7月,历山区马竹岭、山后卢、双锦、溪口等村民兵400余人,配合区中队在山后卢村包围施祖余等匪首及其部下100余人,打死和活捉土匪10多名,缴获机枪2挺、步枪若干支。
  1950年初,中山乡与其他乡民兵数千人,在五指岩周围山区进行搜山,于箬岭下击毙土匪小头目施朝庭,并从其家搜出手枪1支、子弹百余发、机枪1挺。
  1951年2月初,雅吕乡40多名自卫队员在队长吕兴家的带领下,配合3中队前往中山乡金坑村剿匪。驻扎下位村近1个月,先后缴获机枪2挺、步枪3支、子弹1300多发。

知识出处

永康县志

《永康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永康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方面的专书,包括政区、自然地理、居民、土地、农业、水利电力、百工、工业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