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组织建立与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55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组织建立与发展
分类号: D630.1
页数: 5
页码: 385-389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康共产党在1928年继续开展了革命斗争。1月,卓兰芳领导了武平区的年关斗争,烧毁土地陈报,开仓分粮,给封建势力以很大打击。遭到敌人的镇压,有36名党员和积极分子被捕杀。2月,在中央巡视员卓兰芳、中心县委书记姚鹤亭等领导下,在永康、东阳、缙云、武义四县举行了“二·二”暴动。暴动军队由吕思堂率领的永康工农军和其他地方的工农自卫队组成。暴动在永康取得了一定胜利,但在东阳等地遭到失败。3月初,暴动部队撤退到浙赣边界地区,并与赣南工农革命军会合,在中央代表周恩来和毛泽东等指导下参加了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
关键词: 永康县 中国共产党 建立 发展

内容

五四运动爆发后,永康中学和永康女子师范的进步学生积极响应。他们组织爱国会,开展反帝爱国宣传活动。《新青年》、《湘江评论》、《呐喊》等进步书刊开始在青年中传阅。民国14年(1925)“五卅”惨案发生后,浙江省立第七中学学生宣传队来永康开展宣传活动,揭露英、日帝国主义罪行。永康各界联合组织了“五卅”惨案后援会,查禁日货,声援上海工人的正义斗争。14~15年间,在杭州、金华等地加入共产党的永康籍党员王张威、施奎联、李立卓、余心、程绍汤、黄锦章、陈珠玑在永康或利用假期回永康传播马列主义,宣传救国救民道理。15年12月,北伐军胡公冕团挺进永康。翌年2月,杭州光复,江霁营长(共产党员)率部来永,召开群众大会,举行军民联欢,推动了永康工农运动的发展。这些活动为在永康建立党的组织奠定了基础。
  民国16年3月,叶岩襄、池长根和应毓兰在杭州分别由季达才、陈之一、余心(他们当时都在省总工会工作)介绍加入共产党。同月,叶岩襄受国民党省党部委派(任永康农民运动专员)。应毓兰受省总工会委派(任永康工人运动专员)与池长根一起回永开展工农运动。他们在县城发动工人组织工会,开展增资斗争,发展了应爱莲等10多人加入共产党。“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国民党实行“清党”,叶、应的职务被解除,在城内难以公开活动,党的活动重心由县城转移到农村。他们以芝英培英小学为活动中心,叶岩襄和池长根则去古山崇正、溪岸培文、吕南宅青山、胡库崇本等小学,吸收进步的小学教员入党。5月,建立了中共培英小学支部(叶岩襄任书记),隶属中共杭州地委领导,负责领导全县党的组建工作。与此同时,也因国民党“清党”,在外地的永康籍党员王张威、程绍汤、章会辰、陈珠玑、施奎联、王佳孙、胡双桂、方奇等相继回永,在亲朋、好友、同学中发展了一批党员。5、6月间,党员发展到50余人,并建立了5个支部。7月,中共浙江省委组织部主任王嘉谟到永康,指导成立中共永康临时县委。此后农民运动迅猛发展,农民协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全县农协组织达275个,农协会员达1.7万多人。对此,国民党顽固派声言要解散农协,废除“二五”减租,并逮捕了共产党员吕丹。针对这一情况,临时县委两次组织声势浩大的农民进城请愿。慑于群众的声威,县政府只得承认农协的合法地位,答应继续实行“二五”减租,并释放了吕丹。斗争的胜利,提高了党在农民中的威望,大批农运积极分子入党。10月,浙江省委特派员姜挺来永传达中央“八七”会议精神,召开党的活动分子会议,正式成立永康县委。在县委领导下,党的组织继续巩固和发展,先后建立了4个区委、40个支部,党员达700余人。
  民国17年3月,土豪劣绅向中央政府告密,说什么“共党煽乱,祸机四伏,请求派员密查拿办”。5月7日,省防军大举抓捕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丁保良、黄大馨等29人被捕。县委主要领导人叶岩襄等因环境恶化而外避,党的活动受到挫折。同月,中共浙西特委派特委委员邵普慈兼任永康县委书记,恢复和健全县委领导机构和基层组织,并胜利地领导了惩处盐兵惨杀无辜盐民的斗争,使党的组织继续发展。7月,浙西特委派特委委员姚鹤亭来永康贯彻省委三月扩大会议精神,在画眉岩召开会议研究“武装暴动,夺取政权”。同月,省委派刘寄云来永(康)武(义)地区督促、指导秋收暴动。为适应武装暴动的需要,改选了永康县委。9月,召开永武地区联合暴动会议。会后,成立永康革命军事委员会、暴动指挥部和参谋部,负责组织、领导暴动。10月11日夜,永康方面以游仙区为中心,400多农民革命军举行暴动。因遭到省防军镇压而失败。党员和农军31人被捕,党员3人被枪杀。党的主要领导人和暴动骨干受悬赏通缉。党的活动一度停止。11月,浙西特委派姚鹤亭联络隐蔽活动的党员,恢复党的组织,重建了永康县委。
  民国18年1月,在浙江省委领导下改选了永康县委,同时充实和健全了党的领导机构,使党的组织获得较快的恢复和发展。4月,中共中央决定暂时撤销浙江省委,浙西各县党的工作遂由中央巡视员卓兰芳直接领导。当时永康党的力量较强,至6月,永康已重建了6个区委,建立了100多个支部,党员发展到1200余人,工人、农民、学生等方面的工作有相当基础。8月,卓兰芳委派姚鹤亭来永康,召开党代会,成立直属中央领导的永康中心县委。辖永康、东阳、缙云、武义、宣平县委。9、10月间,卓兰芳在对中心县委领导成员逐个考察后,作了两次调整。中心县委决定派特派员徐英湖和胡斗南负责外县工作,县委委员兼任区委书记,负责整顿支部,健全区委组织。中心县委还决定加强对以吕思堂为司令的永康工农军的领导,指派县委领导成员担任工农军的党代表、军事委员会主席和政治部主任,使这支部队成为党领导下的革命武装。
  民国19年1月,卓兰芳亲自领导了武平区的年关斗争,烧毁土地陈报,开仓分粮,给封建势力以很大打击。遭到敌人的镇压,有36名党员和积极分子被捕,7人被杀。年关斗争为尔后建立红军奠定了基础。同月下旬,中心县委书记应焕贤从上海中央政治组织训练班受训后回永康,根据中央指示,加强党、政、军的建设。举办了两期干部短训班,组建了属中心县委领导的两个游击中队,成立了永康苏维埃政府。6月,根据中央《致浙南党的信》,永康中心县委改属浙南特委领导。应焕贤受中央指派去永嘉参加组建浙南特委会议,任特委农委。他回永后,根据浙南特委会议的决定,于7月上旬,把永康红军游击队整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第三团,并召开党代会改选了永康县委,调整了永康中心县委,李立卓任中心县委书记兼永康县委书记,然后去浙南特委工作。8月,李立卓被捕牺牲。9月5日,红三团攻打壶镇战斗失利,省派保安七团来永“清剿”,红军干部、战士120多人遭惨杀。姚鹤亭被捕叛变,出卖永康党员和红军238人,有26人被捕,6人被杀害。10月,永康县委、永康中心县委停止活动。
  民国20年7月,中共中央上海局派政治交通员胡岩岁从上海回永康恢复党的组织。8月,建立了直属中央领导的永康县工委。21年1月,县工委委员徐岩福、徐老驮被捕,活动停止。7月,楼其团受中央派遣从温州回永康,重建永康县委。10月,中央派巡视员张永发、特派员张旭初来永,重建永康中心县委,负责指导永康、东阳、义乌、缙云等县工作。中心县委还联络在永(康)缙(云)边境山区坚持斗争的红三团余部,组成直属中心县委领导的游击队。
  民国22年1月,中心县委委员应爱莲、吕廷芳被捕,胡岩岁因受敌通缉离永去沪,中心县委活动停止。3月,胡岩岁受中央组织部委派回永康,重建永康县工委。秋,成立直属中央领导的东阳中心县委。永康县工委归属东阳中心县委领导。东阳中心县委还把永康游击武装扩编为浙西游击队(总负责人程义仁),下辖三个中队。由于永康工委领导人陈宝朝、徐阿宝,东阳中心县委领导人黄文玉先后被捕牺牲,24年10月,东阳中心县委、永康县工委均被破坏,12月胡岩岁因叛徒出卖在金华被捕入狱,党的组织活动停止。
  抗日战争爆发后,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胡岩岁获释。他出狱后积极联络同志,寻找党组织,并和胡济涛一起创办《民众壁报》,开展抗日救亡宣传。
  民国27年3月,中共浙江省工委派工委委员高子清到永康,恢复党的活动,成立了永康临时工委。县临时工委根据上级指示,动员党员和进步青年加入永康战时政治工作队。利用这一合法组织,宣传党的抗日救亡正确主张,动员民众参加抗日活动,同时积极慎重地发展党的组织。5月,中共金衢特委书记汪光焕,常委林一心到永康,指导建立永康县委。至28年10月,建立了15个支部,有党员136人。30年10月,金属特委组织部长陈雨笠遵照省委“隐蔽精干”的指示,把金属地区各县的党组织由党委制改为特派员制,实行单线领导。12月,永康党的特派员王志远被捕叛变,党的组织遭受破坏,活动停止。31年10月,朱恒卿受金属地区党的特派员陈雨笠的委派任永(康)武(义)特派员,负责恢复整理永康、武义和缙云部分地区的党组织。33年10月,在渎川村成立中共永武工委,下辖缙云、武义区委和永康7个直属支部(小组)。
  抗日战争胜利后,金萧地区的党、政、军于民国34年9月下旬奉命北撤。途中,金萧地委决定留下部分人员坚持原地斗争,应飞等奉命留下。10月,应飞从金义浦地区回永康,联络遭敌人追捕失散的同志到永康隐蔽,以积聚力量,重建武装。35年3月,在芝英下地塔村成立中共金华地区临工委,临工委成立后,永武工委终止活动,永康党的组织在临工委领导下工作。
  民国36年4月,中共浙东工委副书记马青来永,检查指导工作,决定改党委制为特派员制,撤销金华地区临工委,任命应飞为金华地区党的特派员。8月,在县城芝英酱油厂成立中共永康工委,隶属金华地区特派员领导。
  民国37年1月,改浙东工委为浙东临委。4月,临委任命卜明为浙赣路南地区党的特派员,应飞为副特派员。驻地永康,辖永康、武义以及义乌、东阳、缙云、磐安、金华、汤溪、宣平的部分地区。5月,撤销永康工委,改为特派员制;以永(康)东(阳)公路为界,把永康分为路东、路北两个地区,并分派特派员。同月下旬,遵照浙东临委指示,在永康郎下村宣告成立浙东人民解放军第六支队。7月下旬,为加强永康东北地区的工作,以期接通同东阳、磐安的关系,撤销路东、路北地区特派员,建立中共永康东北地区工委。1949年3月,松阳、丽水起义后,为统一对永(康)武(义)地区的领导,撤销永康东北地区工委,成立永武工委。
  1949年5月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十二军第三十四师在浙东人民解放军第六支队及永康党组织的配合下,解放永康县城。5月24日成立中国共产党永康县委员会。
  从1949年5月至1956年5月,由上级党委任命,先后调任7次县委书记。1954年8月,县委建立常委制,设书记1人,副书记、常务委员若干人。1956年5月至1966年5月的十年内,县召开过三次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各届县委。
  1959年3月,县委建立书记处,在县委常务委员会领导下处理县委的日常工作。1962年4月,根据省委通知,撤销县委书记处。
  1966年冬,“文化大革命”波及永康,县委受到冲击,全县党组织停止活动。1967年3月开始由永康县人民武装部生产办公室主持全县工作,12月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实行所谓党政“一元化领导”。1969年,逐步恢复党组织活动。1970年7月,县革命委员会党的核心小组成立。9月,召开第四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县委领导机构。1974年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建立县、区和部分公社的“批林批孔小组”,凌驾于党组织之上。6月,有5名所谓“反潮流战士”,列席县委常委会,篡夺了部分领导权,至1975年10月,才予以纠正。
  1976年粉碎江青反党集团以后,县委常委作了充实。1977年5月,县委常委班子作了调整。1979年3月,召开第五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五届县委会,党的组织生活恢复正常。此时全县有党员1.15万人。
  1984年初,在机构改革中,根据“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调整了县委领导班子。同年4月,召开第六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第六届县委会和县纪律检查委员会。此时全县有党员1.38万人。1984年后,县委较多地注意在工交财贸战线职工、青年农民和其他行业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1978年大专文化程度的党员只有137名,到1985年增加到432名。至1985年底全县有党员14896名,其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2354名,35岁以下的3584名。
  1987年4月,召开第七次代表大会,换届选举产生了县委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此时有共产党员1.56万余人。

知识出处

永康县志

《永康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永康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方面的专书,包括政区、自然地理、居民、土地、农业、水利电力、百工、工业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