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建设概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536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建设概况
分类号: F299.275.5
页数: 6
页码: 370-375
摘要: 本章记述了永康县的城乡建设的建设概况,包括建制镇建设、乡村建设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永康县 城乡建设 概况

内容

第一节 建制镇建设
  一、城关镇
  城关镇建成区面积,1949年约为1.5平方公里。1987年增至2.25平方公里。
  街道巷弄 旧城主要街道呈“丁”字形。1983年,拆除丁字街口的“跃进台”及县前巷西侧旧房,使解放街由北向南延伸到永康江解放桥,与江滨南路、南苑路相连,丁字路口改成十字路口。1958~1987年先后新建永拖路、永富路、建设路、江滨南路、南苑路、加上金温公路过境的城东路,形成全镇的干线网。1972年以来,把原来均为泥砂或石子路面的其他12条街道和40条巷弄,全部铺设为混疑土路面。
  房屋 解放前,城关地区建有宗祠30余幢,会馆6处,大多规模较大,建筑也较讲究。居民住宅多为砖泥木两层瓦房,结构较简陋。解放后,各宗祠除“徐震二公祠”及部分作单位仓库的祠堂外,部分改作民房,大都已拆除改建。1987年末,各类房屋建筑总面积为159.14万平方米,按建筑年代分:1949年以前占26.21%;50年代占3.09%,60年代占8.42%。70年代占23.80%,80年代占38.48%。按房屋结构分:钢筋混凝土结构12.06万平方米,占7.6%;混合结构83.99万余平方米,占52.8%,砖木结构43.05万平方米,占27%;其他结构20.03万平方米,占12.6%。2~3层的占55.54%;4层以上的占25%。按所有制分:房管部门直管公房9.92万平方米,占6.2%;全民自管房74.42万余平方米,占46.8%;集体自管房24.53万余平方米,占15.4%;私有房50.20万平方米,占31.6%。按房屋用途分:住宅93.15万余平方米,占58.5%;工业交通仓库用房38.20万平方米,占22.7%;商业服务用房13.05万平方米,占8.2%;教育医疗科研用房6.33万平方米,占3.9%;文化体育娱乐用房1.10万平方米,占0.8%;办公用房8.57万余平方米,占5.5%;其他用房0.72万平方米,占0.5%。人均住房面积1985年末以32917人计算,人均为15.88平方米,多数居民的居住条件已有明显改善。
  1979~1987年,全镇新建筑面积77.5万余平方米,其中住宅45.43万余平方米,非住宅用房建筑32.06万余平方米。江南新区已由机关单位及城关居民兴建经商场所和居民住宅,逐步建成江滨南路、南苑路及华丰、华溪、西津新村,四层以上高楼87幢,建筑总面积达127549平方米。全镇主要建筑有30幢,计7.20万平方米,其中办公楼1.34万平方米,服务设施5.86万平方米,学校房屋4.92万平方米。
  路灯 民国初,商店、巷道及一些重要出入点,均以蜡烛灯笼照明。民国11年(1922)开始在主要街道安装灯泡路灯。1965年缩短灯距,并在重要巷道交叉口装上路灯。1972年后,胜利街、解放街、永拖路分别装设250瓦敞开式扦上汞灯;解放街十字口至化工厂装设50瓦扦上汞灯;东库交叉路口至县机械厂装设50瓦镇流枇杷式汞灯;溪下街、东街装设250瓦扦上枇杷式汞灯;江滨南路装设250瓦扦上汞灯和100瓦白炽灯,沿江栏杆上装设玉兰柱子灯(5×100瓦白炽灯);南苑路装设250瓦柱子钠灯(人行道上100瓦白炽灯);健康巷及建设路片段装设160瓦自镇流汞灯和白炽灯,大司巷、三多巷至广播站制革厂下段装设白炽灯和160瓦自镇流汞灯;上大雅巷、西街牟店片段装设白炽灯和160瓦自镇流汞灯;上下台门、民主小学至芦埠塘沿、消防队片段装设白炽灯和自镇流汞灯;永富路装设250瓦老汞灯和160瓦自镇流汞灯;永富路至丝厂装设白炽灯;永富路至三中装设白炽灯。
  给水、排水 居民历来饮用河水、井水。解放后因工业发展和人口增多,同时又受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河水不堪饮用,井水远不够供应。1969年,在华溪沿建立日产1500吨自来水厂,供水管道总长度1.15公里,1979年日供水能量2400吨,年供水量68.75万吨。供水管道总长度7.40公里,1980年迁址于永富桥头南侧以东,以南溪为给水水源,采用多管道渗漏,大口井取水。1987年末,供水管道管径在100以上管网11.57公里,日供水量5000吨,年供水量159.66万吨。城关2.71万人饮用自来水,用水普及率为80.17%。在用水量中,工业用水占60%。生活用水占40%。每千吨水耗电415度,售水单位成本每千吨115.37元、出厂水质基本达到国家要求,合格率为89%,净水消毒设施齐全,1987年6月,第二水源扩建工程完工,共建1000吨清水池一座,320立方米/时,无阀滤池2组,日产5000吨水源井一口,一级泵房一座,投资50万元。
  因水厂供水能力有限,镇内还有19.83%的人口饮用井水。部分厂矿企事业单位挖井取水,以补充水量不足。城内有民用水井41眼,单位水井18眼。
  街巷排水设施,过去多为暗沟或明沟。解放后排水采用雨污合流和雨污分流。下水道采用矩形明沟加盖板,浆砌块石矩形排水沟和圆形钢筋水泥管。
  防洪 县内有南溪、华溪两条主要河流,集雨面积950平方公里,在城关汇合成永康江,向西流入婺江。在城区范围两岸总长11.1公里,其中近年驳石岸4公里。1971年以来,城关镇测点平均水位81.23米,最高水位84.45米(1976年6月2日),最低水位80.72米(1978年7月9日)。水位变化较大,冬涸夏丰,暴涨暴落。十年一遇的洪水位84.6米,洪水流量为1050秒公升,二十年一遇的洪水位85.08米,洪水流量为1210秒公升;百年一遇的洪水位85.91米,洪水流量为1560秒公升。县内有水库743座。蓄水量17066万立方米,不但可以灌溉农田。而且为县城防洪起到减弱或延缓洪水过程的作用。
  以前河道淤积严重,河床提高而水流不畅。1980年经过治理后,槽宽,华溪40米,南溪90~100米,永康江110米。槽底渐趋加深,流槽堤岸,块石基脚深砌到海拔79.50米以下,以免冲塌石岸,堤顶保持海拔84米左右,沿江两侧留有12~20米的江滨路堤,进行绿化,设置石墙和栏杆。由于下游河障尚多,清而复淤,洪水难以下泻。汛期尚有短时间超量洪水上岸浸淹,部分地区较为严重。
  园林绿化 1962年开始,解放街、胜利街、华溪两岸种植法国梧桐,树高已达10米以上,1985年江滨南路设置各色各样花坛40个,覆盖面积2448平方米,主要树种是龙柏、樟树、大叶黄杨、广玉兰、剑麻、紫薇等,路旁还分设了10套石桌石凳。专用绿地(包括机关、医院、学校、工厂居住区内的绿地),以拖拉机厂、自来水厂、党校、教师进修学校、电动工具厂、伞厂等单位较好,永康公园正在规划筹建中。
  二、方岩镇
  1984年10月建镇。
  房屋 岩下老街中贯橙麓、岩下、岩上三村。大多为清代建筑。在结合地形地物上,有较高的艺术造诣。岩下村两侧房屋都系三层楼,下层建筑于谷中,中层沿街,上层为楼。明代建筑,清代修缮的“得耕居”,磨砖砌成重檐门面,嵌着明代镌雕石刻。明末清初建筑的“移经堂”,前厅13间,娘屋9间,后厅13间,构成品字形建筑群。在岩上村南端的绍常祠堂,建筑宏丽保存完好,村民居住的房屋多为二层泥瓦房。建国后,特别是1980年后,已建造许多砖混结构民房。1987年末,全镇共有建筑面积10.00万余平方米。其中房管部门拨用房0.43万平方米,全民单位自管房0.45万平方米,集体单位自管房0.70万平方米,私有房8.42万余平方米。按建筑年代分:1949年以前占56.63%,50年代占0.81%,60年代占4.85%,70年代占15.58%,80年代占22.13%。按建筑结构分:钢结构31.68平方米,占0.03%,混合结构1.08万余平方米,占10.85%,砖木结构3.66万余平方米,占36.61%,其他结构5.25万余平方米占52.51%。平房占10.55%,2~3层占89.45%,住宅有8.53万余平方米,其中相当一部分用于开设私人旅店、商店、饮食店。住房面积5.51万余平方米,按全镇1987年末人口2507人计算,人均住房面积为22平方米,镇内主要公共建筑有镇人民政府办公楼、农业银行营业所、方岩山庄、狮峰招待所。方岩旅社、方岩汽车站、岩上影剧院。新的中小学校舍正在建造中。
  道路 主要有3条。岩下老街(从橙麓至南岩山脚进山门),长1500米,宽1.5~2.0米,路石结构,中间为青石板两面嵌以鹅卵石,是1969年前游客上方岩山的主要通道。橙麓至南岩山脚进山门公路,长1700米,宽13.2米,公路两侧有旅社、招待所、商店,形成公路街,原为砂石路面。1985年已改建成水泥路面。五峰桥至五峰书院公路,长500米,宽4.5米,砂石路面,建于民国23年,1956年恢复通行。
  桥梁 有13座。其中会龙桥,跨后溪,在岩上两溪交叉处。结构为块石栏板拱桥,长4米,宽2.8米,建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重建于民国29年。望屏桥,在岩下街,条石平板桥,长4米,宽1米,建于民国3年。大溪桥,在橙麓,长5米,宽4米,原为石板桥,1984年改建成水泥平桥。
  给水 居民多饮用井水、泉水。全镇有水井20眼。其中:橙麓7眼,岩下6眼,五峰书院1眼,岩上5眼,方岩山顶1眼。方岩招待所、寿山坑及狮峰招待所有自备自来水,排水都是明沟渠自然排出。
  景区建设 属方岩风景区建筑。“文化大革命”后保留的原建筑有:方岩山东西曲径、罗汉洞、百步峻、飞桥、天门、天街、屏风阁、五峰书院。重建的有:广慈寺、步云亭、天王殿、玉皇楼、刘英烈士墓、张贵卿烈士墓、胡公祠。新的建筑有:方岩门牌坊、进山亭、下马泉长廊、隐云厅、裁云亭、蓬莱仙境亭、山危亭、寿山门、枕流亭、天声亭、刘英烈士纪念亭。风景区绿化面积31.28万平方米,覆盖率达96%。树木主要是针叶和阔叶混交林。灌木层、草木层丰富,层次分明。乔木有:马尾松、板栗、香枫、香椿、女贞、樟树、楝树、国槐等。灌木有:中华胡枝子、小叶杜鹃、云实、朴树等,草木层品种繁多,主要是蒿类。
  第二节 乡村建设
  一、集镇
  全县41个乡(镇)人民政府驻地都已形成大、小集镇或中心村。就芝英、古山、派溪、西溪、四路、唐先、珠山、清溪、八字墙、永祥、石柱、前仓、舟山、倪宅、桥下等15个集镇统计,建成区面积已由解放初的20.5平方公里。到1987年增至31.6平方公里,集镇的交通、邮电、文化教育、卫生、商业、自来水等公用设施逐步完善。
  芝英镇自1984年开始,把改造老区、开发新区当作发展商品经济的重要途径。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开发,很快建成一条商业街,已建造起172幢三层以上砖混结构的商品房。这些商品房一般底层营业,二层住人,顶层作仓库,镇区修建了7公里长的环镇公路和4条街道。铺设水泥路面1.25万平方米。建成日供水量为2400吨的水厂1个,扩建0.46万余平方米的集市交易场地,在高端塘中心还建起“望月亭”和“曲桥”等仿古建筑,芝英的集镇建设,受到国家建设部、省厅领导的较好评价,并被金华市建委列入镇规划建设的试点。
  二、农村
  解放前住宅以砖木、泥木两层楼房为主,间有部分平房。因生活贫困,多数户住房占地25~30平方米,卧室,锅灶、猪舍都在一间房内,少数富裕人家建有五间一幢或七间一幢的小院。。1949年后,虽先后建造一些房屋,但速度较慢,形式还是以砖瓦木为主。1982年后,农村建房,无论规模和质量都与先前迥然不同,不仅趋向砖混结构,在造型方面也讲求新颖别致。
  在发展住宅建设的同时,公共建筑相应改善。至1985年末,各乡镇均已通公路。80%的村庄修通机耕道,部分村庄的道路还整修成混凝土路面。其他建筑有:主要桥梁185座;卫生所43个,建筑面积4.30万余平方米;粮站37个,建筑面积8.15万余平方米;商店2076家,建筑面积13.98万余平方米;招待所、旅馆82家,建筑面积1.21万余平方米;中学50座,建筑面积17.46万余平方米;小学443座,建筑面积21.76万平方米,大会堂、影剧院313座,建筑面积19.7万平方米。电网已遍布各个角落。全县共有水井2291眼,装置自来水的有291村,18.33万人已用上自来水。

知识出处

永康县志

《永康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永康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方面的专书,包括政区、自然地理、居民、土地、农业、水利电力、百工、工业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