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编 交通邮电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521
颗粒名称: 第十三编 交通邮电
分类号: F512.755
页数: 31
页码: 339-369
摘要: 本章记述了永康县陆路、水路、桥梁、堵口、隧道、客货运输、邮政、电信的建设情况。
关键词: 交通 邮电 永康县

内容

第一章 陆路 水路
  第一节 公路
  一、公路建设
  民国22年(1933)始有公路建设,但屡遭破坏。解放后,经修复,到1955年仅有公路4条:
  金(华)武(义)永(康)公路 全长47公里,自县城至杨公,县境14.5公里。
  永(康)东(阳)公路 全长59公里,自县城至岭脚,县境32公里(后改28.2公里)。
  世(雅)方(岩)支路 全长6公里(后延伸为7.5公里)。
  永(康)缙(云)公路 全长34公里,自县城至界牌,县境18公里。
  四条公路均6米宽,碎石路面,双行路线。
  建国以后,1954~1960年,新建、恢复公路104.33公里;1961年~1982年,建造公路145.5公里;1983~1987年,新建公路106.7公里。至1987年,县内公路总长384.02公里。其中:国道33.49公里;省道51.01公里;县道171.32公里;乡道121.7公里;专用道6.5公里。公路密度,每平方公里0.37公里;水泥、块石路面占总里程20%;通汽车行政村571个,占全县行政村的80%。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干线为骨架的公路网。1986年实现乡乡通公路。县际间,东通仙居、临海,南抵缙云、丽水,西至武义、金华,北达东阳、义乌。
  国道:
  金温公路永康段(杨公至界牌) 2级,属330国道。全长33.49公
  里。跨越大屋、花街、花川、烈桥、城关、长城、石柱、前仓诸乡镇。原为金永路和永缙路,民国22年修建。1977年路基加宽为12米。杨公至双股金钗为7~9米宽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双股金钗至界牌为7米宽的块石路面,公路两边镶有1.5米宽的水泥混凝土人行道。
  省道:
  东永公路永康段(岭脚至双股金钗) 2级,属610省道。全长28.2公里。跨越城关、长城、堰头、溪岸、古山、桥下、四路诸乡镇。民国23年8月修建,抗战时破坏,1954年3月至1956年3月修复,1983年改造为9米宽的水泥混凝土路面。1984年又将路基拓宽为13.2米。
  临石公路永康段(打鼓岭至石柱) 4级,属606省道,全长14.7公里,跨越石柱、前仓、舟山诸乡镇。砂石路面。1956年5月建,1986年12月开始按二级路标准改造,工程正在进行中。
  武永公路永康段(西山头至桐琴大桥) 4级,属614省道。全长8.11公里,跨越城关、李店两乡镇。1958年10月至1959年12月建,砂石路面。
  县道:
  双桥(武义董村)至舟山公路 长56.1公里,跨越八字墙、雅吕、珠山、清溪、溪岸、古山、方岩镇、岩后、舟山诸乡镇。路基宽4.5~13.2米。双桥至八字墙4公里,1961年建。八字墙至雅吕11公里,1978年建成(其中双桥至白窖岭12公里,1987年开始按4级公路标准改造)。雅吕至清溪10公里,1958年11月至1959年4月建,其中珠山至雅吕7公里,1963年通车。清溪至世雅8公里,1985年建。世雅至橙麓6公里,1934年10月建,抗战时曾化路为田,1954年修复为公路。1986年路基拓宽至13.2米,浇筑7米宽的水泥混凝土路面。橙麓至岩上1.4公里,1969年建,1983年,路基加宽到8.5米,并于1987年浇筑7米宽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岩上至古竹桥9公里,1969年建成(其中岩后至古竹桥6公里,因杨溪水库蓄水被淹,于1983年5月改为今线);古竹桥至舟山7.1公里,1984年建成。
  阀门厂至水泥厂公路 长9.2公里,跨越城关、李店、花川、花街诸乡镇。砂石路面。路基宽6.5米,1980年建。阀门厂至化肥厂1.6公里,1984年路基拓宽为8.5米。
  唐先至尚黄桥公路 长29.8公里,跨越唐先、桥下、西溪、柏岩、棠溪诸乡镇。砂石路面。唐先至桥下10公里,路基宽6.5米,1984年5月建
  成。桥下至西溪4.7公里,1956年建,1987年按3级路标准改造。西溪至寨口6.9公里,1970年建成;寨口至棠溪5公里,1978年建成;棠溪至尚黄桥3.2公里,1986年建成。
  长城至杨溪公路 长10.5公里,跨越长城、石柱、俞溪头诸乡镇。砂石路面。路基宽7.5米,1977年建。
  应南溪至葛塘下公路 长10.12公里,跨越溪岸、芝英、油川、石柱、长城诸乡镇。砂石路面。应南溪至芝英1.62公里,1955年始建,1984年路基拓宽到11.2米。芝英至胡堰街4.5公里,路基宽5.5米,1978年建。胡堰街至葛塘下4公里,砂石路面,路基宽5.5米,1978年建成。
  石柱至胡堰街公路 长8.1公里。跨越石柱、油川两乡镇。砂石路面。石柱至江瑶7公里,路基宽5~6.5米,1977年建成;江瑶至胡堰街1.1公里,路基宽7.5米,1985年建成。
  中山至长川公路 中山至长川马中桥6公里,1987年12月建成。
  东库至中山公路 长22.7公里,跨越城关、苏川、长田、清溪、大塘、唐先、中山诸乡镇。路基宽4.5~7.5米。东库至唐先17.7公里,1958年10月建成;唐先至中山5公里,1973年12月建成。
  永康至永祥公路 长15.6公里,跨越城关、云山、崇道、永祥诸乡镇。砂石路面,路基宽6.5米,1974年建成;永富桥北端0.5公里水泥混凝土路面,1984年11月浇筑。
  石柱至俞溪头公路 长7公里,路基宽4.5~6米,1973年10月建成。
  花街至倪宅公路 长1.7公里,砂石路面,路基宽4.5米,1966年12月建。
  东库至官川公路 长12.5公里,跨越城关、苏川、雅湖、清溪诸乡镇。砂石路面,路基宽7.5米。东库至苏溪3.5公里,1972年7月建,于1986年初将路基拓宽为7.5米;苏溪至夏溪2公里,1980年建,于1986年路基改造为7.5米;夏溪至官川7公里,1986年建成。
  乡道:
  芝英至金江龙公路 长6公里,跨越芝英、胡库两乡镇。砂石路面,路基宽7.5米,1986年建成。
  永拖至童宅公路 长8.4公里,跨越城关、童宅两乡镇。砂石路面,路
  基宽4.5~6米,1977年12月建成。
  下里溪至前仓公路 长13.5公里,跨越石柱、新店、前仓诸乡镇。砂石路面,路基宽4~6.5米。下里溪至荆州,1975年建成;荆州至前仓1965年5月建成。
  古山至坑口公路 长3.1公里,跨越古山、金川两乡镇。砂石路面,路基宽6~6.5米,1975年5月建成。
  金江龙至独松公路 长4.1公里,跨越胡库、方岩两乡。砂石路面。金江龙至派溪1.1公里,路基宽4.5米,1954年11月建,1987年改造为3级公路,并开始铺设水泥路面。派溪至独松3公里,1985年建。
  大陈至石雅公路 长3公里,砂石路面,路基宽6.5米,1986年建成。
  永富桥头至马竹岭公路 长2.5公里,砂石路面,路基宽4.5~6.5米,1974年3月建成。
  唐先至上考公路 长2.2公里,砂石路面,路基宽7.5米,1986年建成。
  青后叶至胡库公路 长2公里,砂石路面,路基宽4.5~6.5米,1968年5月建成。
  上柏石至黄岗公路 长1.5公里,砂石路面,路基宽6.5米,1986年建成。
  新溪至山后胡公路 长8.9公里,砂石路面。新溪至易川2.5公里,路基宽6.5米,1986年建;易川至山后胡6.4公里,路基宽4.5米,1987年建。
  章店至前新屋公路 长6公里,砂石路面,路基宽7.5米。章店至李店3.2公里,1986年建成;李店至前新屋2.8公里,1987年建成。
  沈宅至栗园公路 长7.2公里,砂石路面,路基宽7.5米,1987年建成。
  古竹桥至下丁公路 长4公里,砂石路面,路基宽6.5米,1968年6月至1969年建成。
  杨公至上羊头公路 长3.5公里,砂石路面,路基宽4.5~6米,1958年建成。
  烈桥(牟店)至马宅公路 长2.5公里,砂石路面,路基宽4.5~5米,1979年建。
  中山至金坑公路 长11公里。砂石路面,路基宽4.5~6.5米,1985年建成。
  永拖至应宅公路 长6公里。砂石路面,路基宽7.5米,1987年建成。
  杜山头至雅庄公路 长3公里,砂石路面,路基宽4.5米,1964年10月建成。
  专用线:
  花街至油坑专线 长6.5公里,等外,砂石路面,路基宽4.5~6.5米,1957年建成。
  二、公路养护
  养护沿革 从县境有汽车运行,就开始公路养护。民国35年初,始设永康工务段,下设6个道班。每班配有领工1人,道工10人。此后,机构多次变更。
  1957年8月,永康工务段更名为永康养路工区。1970年5月,改称永康公路段。负责境内国道、省道、部分县道的养护工作,其他公路养护由公路段农工(社队)养护。
  1987年底,公路段有职工118人,下设杨官、七里经堂、里溪、和乐、新里、岩后、荆山、桥下、世雅、清溪等9个道班,养护总里程为124公里。
  1981年4月县社公路养护组成立,原公路段农工(社队)养护路段划归公路组养护,养护里程为152.82公里,到1987年总里程为235.12公里,占全县养护里程的66%。
  路面改造 1970年,永康公路段在金温公路永康县城加油站至双股金钗地段,试浇了2.46公里水泥混凝土路面。从1979年开始,先后改造了金温公路永康段,东永公路永康段,铺筑水泥混凝土路面和块石路面,并于1986年12月实施临石公路永康段2级路的改造工作。公路组成立后,先后对永拖路、桥下至棠溪线,清溪至双桥线等多处路段进行改造。至1987年底,全县共改造公路104.06公里,县境内共有水泥混凝土路面57.31公里,块石路面17.07公里。
  路政管理 1986年一年中,公路段和公路组上路清障225人次;拆除
  和制止各种违章建筑84处;清除打晒场和各种物料15903处;清除种植农作物149处;处理公路挖沟引水事件20起;查处殴打道工事件5起,并查处了破坏标志牌(26块)和损坏路基驳坎(71.92米)等事件。
  三、车站建设
  民国22年4月,永缙公路建成通车后,在永康城北设立永缙站(后改为永康站)。随后开始营运的金武永公司,省公路联营处也各自在营运线路上设了站点。1949年,设有永康、花街、石柱、世雅、四路口5处站点。1956年,设有永康、花街、石柱、世雅、方岩、桥下、西溪7处站点。1978年,全县有永康、花街、石柱、清溪、四路口、桥下、世雅、古山、唐先等9个自设站,并设停靠站59个。
  1985年3月,开始筹建新的客运站。占地面积35亩,建筑面积3379平方米。
  1987年,有永康、石柱、芝英、清溪、唐先、四路口、桥下、古山、世雅、杜山头、方岩、西溪、永祥等13处自设站,并设停靠站93个。
  1987年底,县汽车站计有干部职工389人,各类建筑总面积9111.05平方米。除县境内及邻县通车外,还开辟了直达上海、杭州、宁波、衢州、安文、白沙等地的线路,行车总班次为92班。年发送旅客180万人次。
  四、交通监理
  交通管理起始于公路运输。开始时由经营者自设站照章执行。
  民国27年4月,始设公路查车站。此后,职能名称数次变更,30年更名为管理站。32年改称监理所(34年曾改名调派所)。
  1959年11月,汽车站配备监理员。1961年1月,监理与车站分开。11月,建立县交通运输管理所。1963年1月,成立了车辆管理站。1985年8月,交通管理与监理合并,称县交通监理所,区设交通监理站。
  1987年11月,撤销交通监理所,交通安全监理工作移交公安部门,成立“交通警察队”,并分别成立县公路稽征所和县交通运输管理所,合署办公。
  公路稽征所、交通运输管理所 与各区交通运输管理站一起,负责机动
  车的各种规费征收;查处违章违纪的车辆;进行县乡道路的路政管理;保护和设置各种交通建设设施。
  交通警察队 负责县境内交通事故的查处;驾驶员的技术考核和执照发放;审核、发放各种车辆的牌证;对机动车驾驶员进行安全和职业道德教育。附历年公路交通事故情况
  第二节 乡村道路
  清代和民国时期,县乡大路主要有:
  县城至舟山(通壶镇)。县道,30公里。
  县城经清渭街、唐先至长坞坑(通东阳南马)。县道,20公里。
  县城至桐琴(通武义)。县道,10公里。
  县城经黄店至芝英。乡道,15公里。
  县城至永祥。乡道,15公里。
  县城至八字墙。乡道,20公里。
  县城至古山。乡道,20公里。
  县城至俞溪头。乡道,15公里。
  县城至派溪。乡道,25公里。
  这9条道路仅能步行和行驶独轮车。民国25年(1936)后,出现了自行车、黄包车、双轮车,促使原来的县乡道改善、加宽,有些成了人力车道。
  民国27年,人力车道有:
  县城至长坞坑,25公里。
  清渭街至象珠,3.5公里。
  县城至桐琴,10公里。
  县城至永祥,15公里。
  古山至棠溪,15公里。
  石柱至舟山,12.5公里。
  杜山头经芝英至独松,15公里。
  抗战时期,新辟5条山区县乡道:石柱至壶镇;唐先至义乌、佛堂、义亭;象珠至义乌毛店;棠溪至东阳、缙云;唐先至东阳南马。由于生产生活需要,各乡镇之间往来便道增多。至民国36年,县乡道长达315公里。1955年以后,大部分乡村大路已改建成公路和机耕路。
  第三节 水路
  清代至民国时期,虽然水路只有永康江,雨季水深平稳时可通木帆船,平时只能勉强通竹筏,但货运量相当大。凡是山乡及邻县土特产,大宗的如火腿、木材、桐油、茶叶、柿花(柿干)、棉花、卫生纸等,还有龙泉出产的大量白笋,都靠脚夫挑运入境,再装上木船或竹筏,转运金华、兰溪。其中大的七、八舱木船,有时即乘水急势猛,顺流而下直驶省城(杭州)。从杭、嘉、湖上运转销的,则有石灰、草籽、桐饼、豆饼、猪鬃、桕油、煤油、矿烛、百货、布匹、绸缎等。
  民国35年5月,有船工150人,民船51只,载运量达76.5吨。
  民国36年,有木帆船123只,船工270人。大水载重518吨,次水载重359吨,小水载重15.6吨。另有竹筏173对,每对载重2.5吨,共432.5吨。装运货物由运输业工会通知派船,视货物多少分组轮流装运。外埠转运货物与金华江南公司、利生公司、浙赣公司等转运业均有联系,经常洽商转运货物事宜。1953年全县有木帆船94只(556吨),竹筏30对(120吨)。50年代末,由于“大办钢铁”,山林被砍伐过多,水土流失,河床增高,加上永康江上
  游修建水库,河水流量发生变化,逐渐不宜船筏航行。至1962年,县内水运渐趋消失。当时县航管企业已没有竹筏,剩下的32只木船(203吨)也都在金华、兰溪等地活动。
  杨溪水库建成后,配备8只机动水泥船渡运过往行人。
  第二章 桥梁 渡口 隧道
  第一节 桥梁
  光绪《永康县志》载有桥梁112座。至1987年止,共有桥梁1500多座,总长约18000米。其中公路桥87座(20米以上的29座),计长2010.63延米。
  烈桥 金温线46K+200处,跨烈桥溪。由古桥改造。系石台墩石拱桥,2孔,全长28米,原宽4.35米,1960年拼宽到7米,因紧水滩工程需要,1983年6月拼宽到12米,载重标准:汽-20,挂-100,特殊情况可通挂-150。
  东库桥 金温线50K+301处,跨华溪。钢筋混凝土台墩,空心板梁,3孔,全长46.18米,宽9米。原桥建于民国23年(1934),木梁结构,后改为钢筋混凝土双柱式台墩工字梁,三合土桥面。1953年、1955年、1964年先后三次拆修桥面,并对桥墩进行加固。1964年,改为钢筋混凝土T梁。1982年,改为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梁,加宽到9米,并在老桥墩外围浇筑水泥混凝土加固。载重标准:汽-20,挂-100,特殊情况可通挂1150。
  朱明桥 位于长田乡朱明,东库至长川公路7K+380处,跨朱明溪。石台墩块石拱桥,2孔,全长26米,宽4.4米,1970年建成。载重标准:汽-13,拖-60。
  清溪桥 位于清渭街,东库至长川公路10K+589处,跨三渡溪。石台墩石拱桥,3孔。全长31米,宽4.5米,1967年造。载重标准:汽-13,拖-60。
  永富桥 位于县城东门,永康至永祥公路OK+550处,跨南溪。石台
  墩空腹式石拱桥,7孔。全长144.4米,宽6米,设有水泥栏杆。1972年建成。载重标准:汽-13,拖-60。
  傅店桥 位于崇道乡傅店,永康至永祥公路6K+628处,跨仙溪。石台墩条石拱桥,2孔,全长23.1米,宽4.4米,1971年建成。载重标准:汽-13,拖-60。
  桥下朱桥 位于桥下村,东永线33K+580处,跨华溪。条石拱桥,3孔,全长28.5米,宽6米,1968年建。1984年改建为全长32米,宽9米。载重标准:汽-15,挂-80。
  五锦桥 位于李店乡华村,武永线37K+118处,跨烈桥溪。石拱桥,单孔,全长20.9米,宽6米。原为古桥,1971年改建。载重标准:汽-13,拖-60。
  和乐桥 位于前仓乡和乐,金温线67K+070处,跨篁源溪。石台墩石拱桥,2孔,全长20米,宽6.8米,1959年建。由于紧水滩电站工程的需要,后拼宽到12米。载重标准:汽-20,挂-100,特殊情况能通挂-150。
  后曹桥 位于长城乡英阁村,东永路54K+750处,跨华溪。石台墩空腹式石拱桥,2孔,全长40.3米,宽7米,设有石栏杆。原有古桥,1975年因改线新建此桥。载重标准:汽-13,挂-60。
  石柱桥 位于石柱镇,跨李溪。1964~1965年,在康济桥下游30米处,即金温线59K+181处,为石台墩装配式水泥混凝土T梁桥,4孔,全长73.60米,宽6米,两侧设栏杆。因紧水滩电站运输的需要,1981年,拼宽5.6米,钢筋混凝土T梁,并在新老桥面接缝处及桥头设有明显标志。载重标准:汽-13,挂-60,加宽部分汽-20,挂-100,特殊情况能通挂-150。
  岩前桥头桥 曾名永济桥,位于唐先镇岩前,东库至长川公路19K+864处,跨华溪上游。石台墩石拱桥,2孔,全长22.7米,宽4.5米,1972年10月建成。载重标准:汽-13,拖-60。
  后吴桥 位于新店乡后吴,下里溪经新店至前仓公路11K+350处,跨南溪。条石拱桥,8孔,全长100米,宽2.9米,1967年7月建成。设有钢筋混凝土栏杆及4个避车道。原为民间桥梁。1975年始作公路桥用。
  全大桥 位于新店乡新店,下里溪经新店至前仓公路5K+690处,跨南溪。石台墩空腹式石拱桥,4孔,全长77.7米,宽4.5米。1975年建成。载重标准:汽-13,拖-60。
  塘端桥 位于新店乡塘端,下里溪经新店至前仓公路OK+483处,跨南溪。石台墩石拱桥,3孔,全长34.75米,宽4.5米。1974年由古桥改建。载重标准:汽-13,拖-60。
  九里口桥 位于雅吕乡九里口,双桥至舟山公路19K+090处,跨塘里坑溪。条石拱桥,2孔,全长24.4米,宽4.1米。1966年建。载重标准:汽-13,拖-60。
  寺后山桥 位于清渭街寺后山脚,清溪初中门前,双桥至舟山公路24K+800处,跨酥溪。3孔,每孔跨径6米,全长21米,宽6.5米,钢筋混凝土板梁桥。1985年建。载重标准:汽-15,挂-80。
  世雅桥 位于古山镇世雅,双桥至舟山公路33K+286处,跨华溪。1986年4月,改线而新造此桥。石台墩空腹式石拱桥,3孔,全长49.20米,宽9米。设有细琢石栏杆,雕刻精美。载重标准:汽-15,挂-80。
  富民桥 位于新楼乡外木坦附近,距万古桥约30米,双桥至舟山公路49K+150处,跨李溪。石台墩石拱桥,4孔,全长42米,宽6.5米。1984年建成。载重标准:汽-15,挂-80。
  白岩下桥 位于舟山乡白岩下村附近,双桥至舟山公路52K+260处,跨下东溪。石台墩石拱桥,2孔,全长24.2米,宽6.5米。1984年建。载重标准:汽-15,挂-80。
  立新桥 位于长城乡下王村东面,河东村附近,长城经俞溪头至石柱公路1K+845处,跨华溪。石台墩石拱桥,4孔,全长40米,宽4米。1970年1月建成。原为民间桥梁,1973年用作公路桥。
  姓傅桥 位于俞溪头乡姓傅,长城经俞溪头至石柱公路14K+282处,跨李溪。石台墩石拱桥,7孔,每孔跨径8米,全长74米,宽5米。1975年6月建。载重标准:汽-13,拖-60。
  应南溪桥 位于溪岸乡应南溪村,应南溪至石柱公路OK+336处,跨华溪。石台墩空腹式石拱桥,3孔,每孔跨径15米,全长60米,宽4.5米。原为从安桥,1973年改建。载重标准:汽-13,拖-60。
  古山桥 位于古山镇,古山至坑口公路OK+156处,跨华溪。石台墩块石拱桥,3孔,全长34米,宽5米。1973年建成。载重标准:汽-13,拖-60。
  胡库桥 位于胡库乡王南山附近,青后叶至胡库公路OK+615处,跨
  乌江溪。石台墩石拱桥,4孔,全长44.2米,宽4.4米。1974年建。载重标准:汽-13,拖-60。
  夏溪桥 位于苏川乡夏溪村,东库至官川公路5K+550处,跨酥溪。石台墩空腹式石拱桥,3孔,全长59米,宽4.5米。1978年建成。载重标准:汽-13,拖-60。
  黄溪滩桥 位于柏岩乡黄溪滩村,唐先经太平新村至尚黄桥公路19K+215处,跨东溪。石台墩钢筋混凝土板桥,3孔,全长23.2米,宽4.35米。1970年建成。载重标准:汽-13,拖-60。
  西翁桥 位于崇道乡西翁,沈宅至栗园公路2K处,跨仙溪。水泥条石拱桥,3孔,每孔跨径8米,全长31米,宽4.5米。1979年建成。原为民间桥梁,1986年利用作公路桥。
  王慈溪桥 位于花川乡王慈溪村,永康经田桥至倪宅公路3K+400处,跨烈桥溪。块石拱桥,2孔,全长20米,宽4.5米。1978年造。载重标准:汽-13,拖-60。
  民间桥梁,有木桥、石平桥、钢筋混凝土桥、石拱桥、石墩木廊桥等。在现存桥梁中,较著名者有:建于宋代的清渭街上洚桥,建于明代的唐先普渡桥,长达20米的单孔圆弧石拱桥雅吕磻溪桥。木廊桥以西津桥最富民族特色。石梁平桥以万古桥最长,李崇大桥,名列新建民间拱桥之首。
  西津桥 位于县城西南,跨永康江(详见《文物》章)。
  解放桥在县城解放街最南端,跨永康江。石台墩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梁桥,9孔,每孔跨径12.6米,全长121.4米,宽12米,两边各有1.5米人行道。1980年建成。
  和让桥 别名小西桥。位于县城西,跨西门溪。建于明永乐年间。原为石桥,现已改建为水泥桥。长6米,宽3米。
  永济桥 又叫毛竹市桥,在县城永富桥下游约100米处,跨南溪。木桩为墩,石板作面,随溪面伸缩,最长时达258米,113孔,每孔约长2.3米,宽1.1米。太平天国时期,周道清出资修建,后由其孙周德禄维修。抗日期间,曾作扩建,双桥并列。1972年,永富公路桥建成后拆除。
  华溪桥 在华溪出口处,跨华溪。空腹式石拱桥,3孔,中孔跨径16米,两边孔跨径12米,全长50米,宽11.5米,两边各有1.7米人行道,设有雕花条石栏杆。1987年建成。
  和平大桥 位于县城胜利街中段,跨华溪。石拱桥,4孔,每孔跨径10米,全长45米,宽6米。原为木梁结构,叫大花桥。元至元中改建为石拱桥。在桥上盖屋,改名为仁政桥。以后数经水患火灾,屡圮屡修。清道光十六年(1836),唐先施大常、茂禄常与河东吕大常、吕冬常合修。抗日战争时曾被敌机炸损。1955年8月,改建为现桥,易名为和平大桥。
  三眼井桥 在县城建设路与河头交界处,跨华溪。原为木桩石板桥,长55米,宽1.5米。1971年改建为空腹式石拱桥,3孔,每孔跨径15米,全长60米,宽4.5米。
  望升桥 又名东桥,位于县城东部,东街东头。跨北溪,长16.8米,宽12米。原为石拱桥。因桥西原为望升门,故名。1985年改建为混凝土块石拱桥。
  梁风桥 位于县城东部,健康巷东头,跨北溪。长12米,宽3米。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7),原为石拱桥,1985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迎恩桥 又名西桥。位于县城西门,西街西头,跨西门溪。现长6米,宽4米。原为石拱桥,建于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桥在原迎恩门外,故名。1979年改为混凝土结构平桥。
  江城桥 位于永康宾馆西南侧。跨华溪。石拱桥,4孔,每孔跨径10米,全长54.5米,宽4.5米。上游原有木桩石板桥,叫江城桥,长62米,宽0.95米。1982年,新造一桥,沿用旧名。
  塔海桥 位于长城乡英阁与塔海大路间,跨酥溪。原桥为木桩石板平桥,长78.70米,宽0.49米。1982年4月改建为石拱桥,4孔,每孔跨径10米,全长54.5米,宽4.5米。
  后曹桥 在长城乡英阁村西首,跨华溪。石台墩条石拱桥,3孔,每孔跨径9米,全长39.5米,宽4米。始建于乾隆四年(1739),后几经毁坏、修复。民国23年,改建为公路桥。1975年,东永路改线,后曹老桥成了陈迹。
  高镇桥 位于长城乡高镇,跨南溪。石台墩空腹式圆弧线石拱桥,9孔,每孔跨径10米,全长110米,宽4.5米。1984年,民办公助,集资建成。
  楼店桥 位于长城乡高镇村北,跨华溪。石墩条石平桥,16孔,每孔跨径3.75米,全长79.5米,宽1.02米。清初建造。
  沙田桥 位于长城乡沙田村,跨南溪。空腹式石拱桥,4孔,每孔跨径
  15米,全长75.4米,宽4.5米。1985年建成。
  田宅桥 位于长城乡田宅,跨华溪。石拱桥,3孔,每孔跨径8米,全长34米,宽4.5米。1985年建成。
  白垤里桥 位于云山乡白垤里,跨南溪。石拱桥,5孔,全长60米,宽4.5米。原有木桩石板平桥。长75.8米,宽0.50米。1983年改建为现桥。
  古峰桥 位于堰头村,跨华溪。石台墩八字条石平桥,8孔,全长62米,宽2.15米。嘉庆二十五年(1820),堰头胡有桢募建。1962年1月重修。
  鹤鸣桥 位于堰头乡宅口村,跨华溪。石拱桥,11孔,每孔跨径4.4米,全长84.6米,宽2.65米。清初应徐常重造,后倒塌。乾隆五十七年,和尚普净募缘修建,咸丰年间倒塌。同治十年(1811),应宝时独捐银倡首建造。1963年,县工交局拨款作了修理。
  桥里桥 位于堰头乡桥里,跨华溪。钢筋混凝土板梁桥,7孔,全长42米,宽3.5米。1981年建成。
  柿后桥 位于溪岸乡柿后,跨华溪。石拱桥,3孔,全长42米,宽4.5米。1983年元月建成。
  世雅桥 位于世雅,跨华溪。石拱桥,5孔,全长53.4米,宽3.3米,始建于清代,民国23年修筑方岩支线时改造为公路桥。1984年6月,在下游新造公路桥,老桥仍作民间桥梁使用。
  济华桥 位于古山镇世雅村东,跨华溪。石台墩条石平桥,15孔,全长64米,宽1.42米。清代建造,1923年重修。1986年8月至1987年元旦,在下游一边加拼宽3米的钢筋混凝土板梁桥面,与老桥等长,每孔跨径6.34米,设有水泥栏杆。
  利民桥 位于古山,跨华溪。石拱桥,3孔,全长42米,宽7米。1981年建成。
  联珠桥 位于古山,跨华溪。钢筋混凝土板梁桥,6孔,全长37米,宽3米,原为清代建造的石板平桥,1981年改建。
  下溪池桥 位于胡库乡下溪池村,跨乌江溪。石拱桥,4孔,全长41.1米,宽4米。1984年建成。
  千秋桥 位于古竹畈村,跨李溪。石台墩条石平桥,10孔,全长69.3米,宽1.67米。清道光三年,应开娇、应道种等捐造。1962年重修。1986年
  春改建为5孔石拱桥。
  广济桥 位于大路任村,跨李溪,空腹式石拱桥,3孔,全长48.2米,宽6.5米。原有老桥,1987年改建。
  永济桥 位于俞溪头乡下寮村,跨李溪。屋架式石墩木梁桥,5孔,全长69.8米,宽1.75米。清代周文兴等募建。1985年,杨溪水库建成蓄水,永济桥拆废。
  前郎桥 位于俞溪头乡前郎村,跨李溪。石拱桥,5孔,每孔跨径8米,全长52.8米,宽4米。1983年造。
  姓傅桥 在俞溪头乡姓傅至峰箬大路间,跨李溪。石拱桥,5孔,每孔跨径8米,全长52.8米,宽4米。1986年9月建成。
  上杨桥 位于俞溪头乡上杨,跨李溪。石拱桥,4孔,每孔跨径8米,全长43.6米,宽4米。1980年建成。
  李溪桥 又称承东桥,位于上里溪村,跨李溪。原为木桩石板平桥,长95.8米,宽1.01米,始建于明景泰初年,以后经多次修复。1982年冬,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板梁桥(多孔板),9孔,全长54.55米,宽1.56米。
  康济桥 位于石柱镇石柱,跨李溪。平面石板桥,17孔,每孔跨径4米,全长108米,宽1.68米。因李溪桥数造数塌,清道光六年,李鹤庚、王儒璋、徐启璋、应道种、楼煜、徐行、王惟精、马圣帘、吕尚选、王钟佩、王凤坦、王松年等12人捐资,特建此桥。现桥已经多次修建。
  厚仁桥 位于新店乡厚仁村,跨南溪。石拱桥,7孔,全长89米,宽4.5米。1985年12月建成。
  池宅桥 位于新店乡池宅,跨南溪。石拱桥,5孔,全长96米,宽3米。原有木桩石板平桥,长90米,宽0.45米。1984年改建为现桥。
  李崇大桥 位于李店,跨永康江。空腹式圆弧线石拱桥,7孔,全长126.5米,宽4.5米。1984年建成。
  长恬桥 在长恬村南,跨酥溪。原名大坟桥,为石墩条石平桥,15孔,全长81.5米,宽1.45米。1979年改建为石拱桥,4孔,全长55米,宽5米。
  后川桥 位于长恬村东,跨朱明溪。原为木桩石板平桥,42孔,全长103.1米,宽0.85米。1964年改建为条石平桥,7孔,全长50米,宽1.4米。
  东川桥 在长田乡兰街,跨酥溪。原为石墩条石平桥,11孔,全长66米,宽1.15米,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978年改建为石拱桥,3孔,全长40米,宽3米。
  西溪桥 在溪边村,跨朱明溪。石墩条石平桥,8孔,全长52.5米,宽1.2米。民国17年建。
  八仙桥 又名雷公桥,在长田乡庙下村,跨朱明溪。石墩条石平桥,8孔,全长52.3米,宽1.43米。民国2年造。
  上洚桥 位于清渭街与荷沅之间,跨三渡溪。条石拱桥,4孔,每孔跨径6.5米,全长34.8米,宽2.15米。宋代陈慎建;康熙间楼有星等捐造,后圮;嘉庆元年,觉性和尚募建;光绪十六年,荷沅楼波重修。
  长生桥 在清溪乡杏里村,跨塘里溪。原为木桩石板平桥,28孔,全长64.35米,宽0.78米。1963年冬改建为八字撑架条石平桥,5孔,全长40米,宽1.67米。
  普济桥 在清溪乡雅山,跨酥溪。原为石墩条石平桥,12孔,全长68.20米,宽1.25米。1985年改建为石墩水泥平板桥,12孔,全长65米,宽2米。
  三星桥 在清溪乡汇杨,跨酥溪。石墩条石平桥,15孔,每孔跨径3.75米,全长79.4米,宽1.23米。清道光年间造。
  普渡桥 又名赵店桥,在唐先镇龙山村,跨石湖溪。石墩条石平桥,2孔,全长17.7米,宽2.65米。钟希孟建,明施孟达重造,清道光年间施姓捐资重修。
  三渡溪水库桥 位于三渡溪水库,横跨水库,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4孔,每孔跨径30米,全长125米,宽5米。1973年造。
  磻溪桥 在雅吕乡雅吕村,俗称卷洞桥,跨朱明溪。单孔弧形石拱桥,全长20米,宽2.8米。王浪敏、王汾建造,清道光己未(1835)族人重修。
  第二节 渡口 隧道
  一、渡口
  清代有桐琴渡、李店渡、当渡、青龙渡、杨渡等。后因建桥及水路变迁等原因,渡口多有变化。现有渡口4处。下寮渡和灵岩寺前渡为交通渡,可投应渡和下邵渡为农渡。
  下谢渡 亦即桐琴渡。位于下谢村南,渡永康江,为永康、武义要道。渡口设樟树脚(即今桐琴大桥之北),下谢与桐琴两村各设渡船,一来一往。下谢村设有渡船会,置田130把,支付渡船修理费用和渡工工资,不足部分由族常补足。1951年后,由村负担,政府补助。1970年桐琴公路桥建成,下谢渡废。
  杨埠渡 位于李店乡杨埠村,渡永康江。解放前,有渡会,杨埠、范宅等村助田四五亩,收租谷供渡费用。土地改革后,由村负担,政府补助。1985年底废弃。
  李店渡 位于李店村,渡永康江。始建于明代,李店李大常出资,设渡船一只,1949年以后,采取村负担,政府补助的办法。1983年建桥废渡。
  翁埠渡 在崇道乡翁埠村边,设船一只,渡永康江。以翁埠村为主,会同李店、皇渡桥等村助田十五亩左右,年收租谷70余担,供渡费用。解放后,由翁埠村负担,政府每年拨给木材和资金补助。1986年开始以木板桥代渡。
  灵岩寺前渡 位于灵岩寺前。原名为当渡。渡李溪。渡口设有“当渡亭”。1982年,杨溪水库建成蓄水,原溪、亭和渡口没于水中。现有新建“当渡亭”,有灵岩寺前村民个体经营的机动水泥船4只,收费渡人,与下寮对渡。
  下寮渡 位于俞溪头乡下寮村,渡杨溪水库,1982年始设。有下寮村民个体经营的渡船4只,与灵岩寺前对渡。
  白垤里渡位于云山乡白垤里村,渡南溪。1962年建渡口,设渡船一只。1983年建桥撤渡。
  可投应渡 位于岩后乡可投应村,设固定渡口,渡杨溪水库。1982年始设,有渡船2只,供农用。
  下邵渡 位于岩后乡下邵村,渡杨溪水库。1983年,由水库拨给渡船一只,供农用。
  太平渡 位于桥下乡太平村,渡太平水库。1960年设渡,有渡船13只。6只渡过往行人,7只供农用,收渡费。1984年5月,唐先至桥下公路建成,渡废。
  二、隧道
  县内山区,山高岭陡,道路迂曲崎岖。人们饱受山道之苦,攀登之劳。1972年以来,先后凿通隧道5条,计长1734米,便利了交通。
  鹫岭隧道 也称鹫岭洞,位于永祥村北。其长度在全国公路隧道中名列第十位。长1020米,宽5米,高5米,内装照明电灯40盏。是永祥乡通往武义县芦北乡的必经之路。1972年6月动工,历时10年,投工10万多工,国家拨款21万多元,村民集资6.5万元。1984年6月竣工。
  三渡溪隧道 也叫三渡溪穿山洞,位于三渡溪水库南侧。长104米,宽4米,高4.5米。1972年造。
  太平岭隧道 位于中山至金坑公路太平岭地段。长168米,宽4.5米,高4.5米。1984年建成。
  石湖岭隧道 位于中山乡里岭脚村。长34米,宽4.5米,高4.5米。1984年建成。
  山后胡隧道 位于易川村北面,通山后胡公路的黄沙岭地段。全长408米,高4.5米,宽4.5米。1985年10月动工,1986年12月凿通,耗资13万元。
  
  第三章 客货运输
  
  第一节 过塘行
  清代及民国初期,境内代为商旅办理转运业务的场所有3家私人开的过塘行(转运行)。一是河头吕式如经营的“吕中和行”,开设河头溪沿吕氏宗祠;二是章店李兰庭经营的“协和行”,开设山川坛龙山总祠;三是芝英应起富经营的“广裕行”,开设前永宁街黄开一公祠。三行经磋商制订收费标准及服务公约,共同遵守。
  民国26年(1937),日军占领杭州,浙江省政府迁至方岩,永康成了货物运销、采购、贸易的中心集散点。于是境内转运行大兴。大大小小不下30余家。较著名的有:万通、源源转运行、桐油运输处、货物运输信托部、永康运输处、应万祥永记行、协大升永记行等。
  这些转运行,全揽水陆托运、军运为主,兼顾民间货物。
  民国36年,永康尚有运输行10家。他们与外埠的金华江南公司、利生公司、浙赣公司等办理联运,组成了一个通畅的运输网络。
  第二节 船筏 竹轿 人力车
  明、清时期,主要运输工具有木船、竹筏、竹轿、木轮手推车等。民国期间开始有橡胶人力车。
  木船 有帆者,也叫木帆船。杉木制造,有尖头、平头之分。船之大小以舱数论。有四、五、六、七舱船,分别载三、四、五、六吨货,适用于深水溪流,载运体积小的货物。
  竹筏 又称竹排,用十几支大毛竹去青后横串而成,适用于浅水溪流,装运体积较大的货物。竹筏以对为单位,每对可载重4吨。
  木帆船、竹筏,顺流靠水流、风力,逆流则要靠撑篙、摇桨、背纤。
  竹轿 考究的叫花轿。轿,又名斗。似竹椅,座部四周以竹篾编织成方
  形“轿箱”,后有靠背,前垂竹帘,下有四足,上披床单或篾席以挡烈日风雨,腰贯两根竹杆,供人扛抬。旧时,官绅外出,姑娘出嫁皆坐轿。城内曾设有轿行,专供租用代步,以王廷康记轿行为最著,乡间有人以此为业。民国25年(1936)后,黄包车引进永康并逐渐代替竹轿。1966年后,竹轿当作“四旧”被破除。
  人力手车 分单轮、双轮两种,以人推、拉为动力。单轮车可载货二三百公斤,双轮车可装载五百公斤。境内双轮手车始见于民国26年。抗战初期,方岩成为浙江省会后,金、永一带难民云集,人口剧增,耗用庞大。布匹、白糖、洋广杂货、汽油、火油等日常用品,因杭、宁、绍、浙西相继沦陷、浙赣铁路和钱塘江水道中断,都改道温州进口,搁置在温州~丽水之间;而内地出产与外汇攸关的茶叶、桐油、青油、皮油、方纸、瓷器等货物,则堆积在金华、永康、兰溪等地,也只能经丽水、温州运出去;加之县际之间的调运和刻不容缓的军用品的运送,致使运输越来越紧张、运费飞涨。基于永康民有手车曾完成省政府文档器具的搬迁任务,民国27年1月12日,省交通处在永康征编起一支拥有256辆手车的运输队。接着省公路局成立“难民车队”,永康赈济会成立“永康赈济会难民车队”。至12月,境内先后有7700辆手车参加了各种车队。据是年2~10月统计,通过手车从永康运到丽水的出口货,就有油类2954294公斤,纸类2865712公斤,茶叶5010696公斤,火腿及牛皮363203公斤,药材108968公斤,其他1224212公斤,合计12211106公斤。35年,手车业同业工会成立,有会员8500人。37年7月,全县有手车8464辆。1952年,成立了金温长途手车永康分处,有手车1700辆。1954年6月,成立了永康县高级运输生产合作社(手车社),有手车2714辆。1956年,组成了永康手车队,有手车3285辆。70年代后,手车运输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一般只作为农家替代钩担的一种短途运输工具,往来于田园、晒场,运送肥料、粮食。
  黄包车 民国25年前后出现,专供运送客商。27年,全县有黄包车128辆;37年,有300辆。50年代起发展成为脚蹬三轮车。
  脚踏车(自行车) 民国27年全县有自行车148辆。以后逐年发展。1970年,全县有自行车3099辆。1980年有2.28万辆。1987年底,全县有自行车15.68万辆。有加重型与轻型、男式与女式之分。加重型可以负载杂物。
  第三节 民间机动车
  摩托车 1983年4月,河头应忠金从广州买进一辆雅马哈80型摩托车。以后,购买者越来越多。到1987年底,全县拥有摩托、轻骑1558辆。
  拖拉机 60年代前期,永康始有拖拉机。1965年,全县有手扶拖拉机3台;1966年,有手扶拖拉机6台。1976年,全县有四轮拖拉机114台,手扶拖拉机475台;1987年底,全县有四轮拖拉机147台,手扶拖拉机3616台。这些拖拉机除部分在农忙季节参加短时间农业耕作外,大部分投入长、短途运输,是汽车运输的辅助力量。
  机动三轮车 1965年,永康搬运公司购进小飞马机动三轮车2辆。1985年,全县有75辆;1987年,增至253辆。它们在车站、城镇,接客运货,轻捷便利,补充汽车运输的不足。
  第四节 汽车运输
  民国22年(1933)4月,永缙公路和金武永公路建成,浙江省公路管理局派车营运,永康境内始有汽车客货运输。9月,金武永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自购客车4辆,货车1辆(后增至13辆),经营金武永地区的客货运。23年10月,东(阳)永(康)路及其世雅至方岩支线建成,由省公路联营处营运。以上4条公路,县境内平均每天通过车辆20辆。31年5月,日军入侵,汽车运输中断。34年12月,恢复通车。有私营汽车24辆(客车未计),每月总行程在2000公里以上。
  1952年12月,县内有运输行5家,货车23辆。1954年,有运输行7家,货车25辆。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高潮中,私车通过清产核资,实行联营,划归金华管理,永康成立中心站。境内车辆及客货运输时有起伏变化。
  1966年,金华运输段派21辆货车进驻永康,在县境内形成一支稳定的货运队伍。1970年开始,永康县搬运公司、粮食局、拖拉机厂、农资公司、矿业公司等单位先后各自成立车队(班),汽车运输事业相应发展。至1980年,全县专业运输部门(金华运输分公司永康汽车站和县运输公司)有客车17辆,货车33辆。非专业运输部门有客车9辆,大小型货车103辆。1984年
  2月,古山一村吕镇江买了一辆跃进牌3吨货车。随后,个体汽车运输兴起。至1987年底,全县专业运输部门和个体运输部门共有大小客车194辆,货车572辆。
  1949年,客运量10.79万人,客运周转量46.23万人公里;货运量0.62万吨,货运周转量29.4万吨公里。1987年,客运量376.95万人,是1949年的34.94倍;客运周转量14190.42万人公里,为1949年的306.95倍;货运量15.51万吨,是1949年的25.02倍;货运周转量1610.41万吨公里,是1949年的54.78倍。
  第五节 搬运装卸
  搬运装卸工人以码头、船埠来划分组织和范围。民国35年(1946)前,全县有1站5埠:汽车站、周埠、芦埠、县前埠、河东埠、胡店埠。
  周埠,在仁政桥头东首南溪沿;芦埠,在周埠南侧,今影剧院一带;县前埠,在仁政桥西首;三埠计有搬运装卸工人28人。河东埠,在河头溪沿,由吕姓把持,人数不定,视货物多少,凡吕姓子孙皆可随时参加搬运装卸。胡店埠,在桃花洞至三眼井桥,有21人,汽车站23人。
  1950年上半年,1站5埠变迁为华溪、河东、桃花3个水上埠和汽车站(设三保殿,通称汽车码头)。1952年10月,成立永康搬运服务站,次年6月,正式办公,时有工人65人。1959年4月,搬运装卸工人和手车工人合并,成立永康县搬运公司。1962年8月,船筏业部分工人并入搬运公司。1965年,永康搬运公司购置了2辆三轮机动车,迈出走机械化道路的第一步。1976年以后,永康搬运公司成为综合型的集体企业。人力搬运装卸成为次要的力量,机械劳动逐渐替代人力手工劳动。1978年,永康搬运公司更名为永康运输公司。到1987年底,永康运输公司从事搬运装卸的尚有人力车68辆,负责城内短途运输。装卸工80多人。
  第四章 邮政
  第一节 机构
  一、驿站
  唐代,全国普设驿站,以通驿传。宋代,永康已有“行春”和“拱辰”两驿。“行春”在李溪,“拱辰”在尚书堂。元代,县设延宾驿。明代驿运,在金华府只有金华、兰溪、永康设有驿所。县驿所在马枋巷:(后徙于县治之南),称华溪驿递运所。此外尚设10个急递铺。总铺在县治前(后徙于谯楼之西)。西设烈桥、花街、界岭3铺;东设黄棠、李溪、柽木、馆头4铺;从李溪铺而东,又设麻车店、申亭2铺。
  清承明制,仍设华溪驿和10个急递铺。驿至康熙年间裁减,铺至光绪时废止。
  二、邮局
  光绪二十八年(1902)设永康邮局(二等甲级)。民国15年(1926)5月设立古山邮政代办所。此后,清渭街(民国21年),太平、石柱、桐琴(民国22年)、八字墙、四路口(民国24年)、芝英、库川(今胡库)、世雅、西溪、象珠(民国25年)、唐先、楼店(民国26年)、派溪(民国27年)、俞溪头、永祥、金城坑、城内中正街(民国28年)、长恬(民国30年)、前仓(民国31年)、方岩、黄溪滩(民国32年)、城内义民街(民国34年)、独松、花街(民国36年),相继成立邮政代办所。从民国22年1月至36年10月还先后在桐塘、厚泽(后宅)、后塘弄、吕南宅、桥下、长城、高院(今高镇)、拱瑞下、李店、潘宅、柿后、里麻车、麻车店等14处设立信柜。至1949年5月全县设有邮政代办所48处,信箱38个,邮票代售处4处。
  三、邮电局
  1951年9月1日县邮局和县电信局合并成立县邮电局。1955年相继在桥下、芝英、清渭、石柱4处设立邮电支局,在古山设立邮电所。其余代办所经过整顿,除井头、西溪暂予保留外,前仓、八字墙、舟山、独松、库川、江瑶、派溪、四路口等处移交供销社代办,其余均予撤销。
  1956年古山邮电所改为邮电支局,桥下支局并入古山邮电支局。并新设唐先、派溪、西溪、前仓、八字墙、倪宅6处邮电所和新设胡库、象珠、俞溪头、李店4处代办所。其中胡库、象珠2所由农业社代办。此后邮电机构几经变更。至1964年,全县有倪宅、石柱、西溪、芝英、清渭等5处邮电支局,古山、方岩(派溪)、四路口、唐先等4处邮电所,八字墙、舟山、前仓、新楼、寨口、桥下、溪岸、胡库、岩后、雅庄、长恬、珠山、雅吕、中山、永祥、麻车头等16处代办所。到1987年底,全县有自办局所11处(其中邮电支局7处,邮电所3处),代办所17处(1处属私人经营),报刊零售门市部1处,邮票代售处114处,信简信箱152个(农村134个),农村信报站224处,办理邮政储蓄点10处,集邮点1处。
  第二节 邮路
  民国23年(1934),金武永公路、永东公路、永缙公路通车后,永康至金华,每天2次,经发上海、杭州、金华、武义、兰溪及浙赣东路沿途来往邮件。永康至缙云,每天1次,经发至原温处所属来往邮件。县境内邮线有:
  唐先邮线 以自行车行驶来回,逐日班,由邮递员收送邮件,沿途经长城、杜山头、黄店、芝英、方岩、派溪、胡库、古山、桥头周、桥下、太平、唐先、象珠、清渭街、长恬等15处。
  黄溪滩邮线 以步行隔日班,系邮递员收送邮件。沿途经游溪塘、芝英、古山、楼店、金城坑、里麻车、桐塘、西溪、黄溪滩、吕南宅、四路口、世雅、柿后等12处。
  永祥邮线 以步行隔日班,系邮递员收送邮件。沿途经李店、桐琴、赵宅、永祥、麻车头、拱瑞下等6处。
  俞溪头邮线 以步行隔日班,由邮运转夫1人收送邮件,沿途经江瑶胡、俞溪头2柜所,及沿线各邮柜。
  东皋(今属武义)邮线 以步行隔日班,邮运转夫1人收送邮件。沿途经桐琴、东皋2处柜所,及沿线各邮柜。
  塔石邮线 以步行隔日班,邮运转夫1人收送邮件及沿途各邮柜之函件。
  厚仁邮线 以步行隔日班,由邮运转夫收送邮件,沿途经前仓、厚仁2柜所,及沿线各邮柜。
  莲塘邮线 以步行隔日班,由邮运转夫收送邮件及沿途各邮柜之函件。
  抗日战争时期,邮线一度中断,至战后才恢复。解放前夕,农村没有自办机构,主要靠小商人兼办的邮政代办所维持通信。有步班邮路3条,自行车邮路1条,单程325公里。此外,芝英培英小学设有校办邮政,每天由学生干部轮流互送本部与分部之间、校内各班级之间及师生之间信件。
  解放以来,邮政建设有了很大发展。至1955年,全县已有步班邮路4条,117公里;自行车邮路7条,375公里,全县88个乡镇,全部通邮。至1987年底,邮电机构除县局外,尚有芝英、古山、西溪、清渭街、石柱、倪宅、永东路7个支局;唐先、四路口、派溪3个邮电所;李店、方岩、油川、岩后、胡库、溪岸、寨口、金川、桥下、珠山、八字墙、大屋、永祥、前仓、舟山、新楼、染店等17个代办所。有自办邮路19条,单程411公里。其中自办汽车邮路,单程63公里,途经清渭街、唐先、桥下、四路口、西溪、古山、派溪、芝英等地;委办汽车邮路,单程59公里,途经石柱、舟山、下丁(新楼)。自办摩托车邮路,单程42公里;自行车邮路,单程247公里。农村投递路线,单程1052公里。
  第三节 设备
  解放前,邮政设备十分简陋,邮运工具主要是一根扁担两条绳,肩挑步行,负重35公斤,日行50多公里。当时通称投递员为邮差。
  解放初,仅有邮递自行车1辆,担负永康至壶镇的干线邮路运输。解放后,邮政设备不断改善。除个别不能通达自行车的山区尚靠步班投递外,能通达自行车的地区均已使用自行车投递。县城至农村局所的邮件运输均用汽车和
  三轮摩托车运递。到1987年底止全县已有邮运汽车4辆,三轮摩托车4辆,二轮摩托车1辆,投递用自行车63辆。带有电子计算机的包裹收寄机10台。
  第四节 业务
  一、函件包件
  函件 有信函、明信片、印刷品和盲人读物等。光绪二十九年(1903),永康邮局每天平均收进函件600件,发出函件480件。民国23年(1934),每日平均收函件1389件,发函件1323件。26年底,省政府迁址金华、永康,函件骤增,多至1倍。31年日军侵占县境,函件无法投递,直至抗日战争胜利后,才恢复战前营业量。解放前夕,邮局每天出口函件约827件,全年约30.19万件。1952年增办保价信,1959年开办国际挂号函件业务,1960年开办特种挂号信函和邮资总付。1980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开办代发广告业务,函件量迅速增长,至1987年全年出口函件267.76万件。
  包件 解放初只收寄一般普通民用包裹,全年出口包件约900件左右。1952年开办快递小包和保价包裹业务。1970年开办国际包件。1980年为适应商品流通,扩大商品包裹业务。1981年开办代购货价业务。到1987年全年出口包件13.64万件,比1949年增加150.6倍。
  集邮 县邮电局于1983年10月在城内解放街设立集邮门市部,经销纪念邮票、特种邮票和集邮专用品,至1987年底止发展常年集邮户1200户,年销售额3.57万元。
  二、汇兑
  民国时期,永康已有汇兑业务,但通汇面很小,汇费也较昂贵。最高汇率达50%。
  解放后,邮电部重新厘订了汇兑制度,汇率统一为1%,每笔汇款最低资费为1角。手续由原来的贴花、剪格改为汇款通知。自1980年起每笔汇款限额从300元提高到5000元。1987年全年开发汇票5.23万张,比1949年全年6200张,增长7.43倍。
  三、报刊发行
  从1950年下半年开始,报刊发行工作由邮局统一办理。报刊发行,开始时以发行《浙江日报》为主。期发份数为报纸900多份,杂志100多份。1956年5月《永康报》创刊,当时发行期发份数为4000份。1960年9月《永康报》停刊。1984年1月《永康报》复刊,期发份数16000多份。1987年发行四级党报。期发份数为《人民日报》1343份,《浙江日报》8156份,《金华日报》5322份,《永康报》25950份。报刊流转额84.02万元。县邮电局连续3年获华东区报刊发行“四比”(比质量、比服务、比协作、比管理)竞赛优胜单位,连续5年获《浙江日报》发行先进单位,报刊发行员俞克豪曾获全国邮电系统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四、机要通信
  1957年4月,县邮电部门接受县以上党政军机关和国民经济各部门机要文件的传递任务后,则实行专人封发,专人投递,以确保机要文件的安全。当年出口机要500件,至1987年底计出口机要21.54万件。
  几个年份邮政业务情况
  第五章 电信
  第一节 电话
  一、长途电话
  民国元年(1912)始有长途电话。电讯局初设山川坛龙山公祠,后设解放街。有线电话通达金华、杭州、兰溪、义乌、诸暨、龙游、缙云、丽水、龙泉、仙居、壶镇等地。
  民国17年,省府成立长途电话筹备处。杭州至永康长途电话开始架设,当年正式通话。永康至金华、永康至缙云两路,均为单铁线,报、话双用,后改装双铜线。
  民国21年5月设金永分线,从金华武义至永康70对公里,铁线。
  民国23年,浙江省长途电话八大干线(杭长、杭甬、杭温、龙温、杭处、杭枫、杭昌)逐步完成。分支局所,遍及全省。为便于管理,特划设四大管理区。永康等19个县归属第四管理区。长途电话路线分干线、分线及乡村支线3种。杭处干线,永康至缙云73对公里。各县接至村镇之话线,为乡村支线,永康乡线106对公里。在省府迁移方岩时,永康成为全省电信中心,报话业务总量增长1倍。
  日军侵占县境,电信线路全遭破坏,电话中断。抗日战争胜利后,县政府回迁县城,重新架设路线恢复电信。
  解放初期,长话、市话和农话合设1台,为磁石式总机20门系手摇振铃,有长途电话2路(永康~金华,永康~缙云)。1955年3月,有磁石式总机100门,长途电路3条(永康~金华2条,永康~缙云1条)。1958年,永康、武义并县,长话和市话分台,仍合一室,磁石总机1席30门。1961年永康与武义分县,永康至武义的农话电路改接长话。1971年市话分设,长话和农话分台,合设一室。到1987年底止,有人工长途电路24条,半自动长途拨号电路2条,共26条。其中通杭州3条,通金华16条,通武义2条,通东阳
  1条,通义乌1条,通兰溪1条,通缙云1条,通仙居1条。总机5台成一字形排列,其中长途接续台3席,记录台2席。长话业务量(去话总张数),1957年为0.27万张,1987年为21.92万张,增长80.2倍。设备有12路载波电话增音机2部,3路载波电话终端机2部,12路载波电话终端机3部(其中1部为高12路)。
  二、县城(市内)电话
  民国21年4月,杭州市内电话改为旋转式自动电话,省电话局利用其拆除下来的市话人工交换机及其他材料,开办金华、永康等13处城镇电话。
  民国23年10月,永康城镇电话有交换机容量50门,用户33户。始为代办所专机,后改建为城镇电话局。
  1949年5月,长农市话合设一室。随着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市话用户增多,1958年总机总容量增至200门,市话实占容量为173门。杆路总长度6.88公里,架空明线长度32.60对公里,电缆总长度1.66皮长公里,电缆芯线总长度274.26对公里。1971年安装复接式自动振铃共电总机500门。1979年扩容60门,总容量为560门。1982年再次扩容500门,总容量为1060门。到1987年底实装用户945户,市话杆路长度50公里,其中水泥杆路45公里,电缆总长32皮长公里,地下电缆0.5皮长公里。
  三、农村电话
  民国27年创办电信所,并普遍架设乡村电话线路。主要有城墙线(县城至八字墙)、城四线(县城至四路口)、城石线(县城至石柱)、城桐线(县城至桐琴)、麻祥线(麻车头至永祥)、石舟线(石柱至舟山)、古宅线(古山至新宅)。四吕线(四路口至吕南宅)、清太线(清渭街至太平)等9条。计长153公里,有话站21处。
  民国37年,县府电话所,有10门总机2部,5门总机1部。线路有城区至石柱1条,城区至溪岸1条,县府至耶稣堂1条,县府至西街1条,县府至参议会会址1条,县府至古丽镇镇公所1条,县长室1条。由县府实业科管辖。
  1953年6月县人民政府电话所由县邮电局接管。合并后,有磁石总机30门,实装14门,话机13部,用户14户,杆路长度32.27公里,线条长度33.87公里,均为铁线。农村除7个区公所装上电话外,尚有6个乡人民政府安装了电话。
  1955年芝英、桥下、石柱、清渭4个支局开办电话业务。有磁石总机4部,总容量为50门,实装24门,乡人民政府电话增至13台。1957年新开设古山、倪宅、派溪3处电话交换所。有总机6部,总容量为100门,杆路总长度为320.2公里,全县实现了乡乡通话。到1987年底止,办理电话业务局所共31处,交换机总容量1970门,实装容量1225门。有载波电话终端机46部(其中3路载波机24部,12路载波机6部),会议电话终端机50部,会议电话汇接机7部,杆路总长度369公里(其中,中继杆路187公里,水泥杆路329公里),明线线条总长度807对公里,电缆长度42.1皮长公里。
  第二节 电报
  民国元年创办电信局,有线电报,可通达金华、杭州、兰溪、义乌、诸暨、龙游、缙云、丽水、龙泉、仙居、壶镇等处。单铁线,报话合用,均为话传,业务尚忙。
  民国27年(1938)设有无线电台,功率为15瓦,属军政内部通报,不办理营业。
  解放后至1958年,电报通信仍利用电话机报码传递,发往各地的电报均通过金华局转出。1958年省局调拨人工电报机1部,利用金、丽间备用铁报线开放报路,装置音响机和王氏振荡器进行人工通报。
  1962年改装莫尔斯自动收报机,并添置英文打字机,发报仍用人工手键拍发,农村电报均由报务员利用电话报码传递。
  1971年省里拨给国产55型电传打字机1部,开通与金华直通报路,结束了电报人工手发的历史。为消除幻线干扰而变字的影响,1977年与金华开通单路电报载报机。为减少电报在传递过程中的差错,1983年添置双机头五单位自动发报机。采取先凿孔、质检,而后发出,提高电报传递的速度和质量。1986年添置中文译码机1部。在环城区范围内的来报,均由中文译码直接译成汉字。
  1986年永康至芝英电传电报电路开通,1987年又开通永康至西溪电传电报电路。到1987年底止,有电传打字机11部,电报载报机4部,双机头五单位自动发报机5部,中文译码机1部。办理电报业务的局所20处,报务员15人,机务员2人。城乡有电报挂号的单位467户,电报业务量为14.15万份,并设有气象专线和各支局所专线,构成全县电报网。1987年7月进入省256路自动转报网,从此,发往全国各地的电报,直发杭州经转。

知识出处

永康县志

《永康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永康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方面的专书,包括政区、自然地理、居民、土地、农业、水利电力、百工、工业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