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成交规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47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成交规模
分类号: F729
页数: 2
页码: 270-271
摘要: 这篇文章介绍了集市贸易的历史变化和发展情况,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解放前,集市贸易无专门管理机构,商品买卖价格自由议价,以现金或实物交易为主。第二部分讲述了解放初期到1958年,集市贸易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先后开放和关闭粮食贸易市场和农村自由市场。第三部分讲述了1960年到1978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集市贸易被限制和冷落。第四部分讲述了1978年以后,集市贸易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成交额大幅增加,商品种类繁多。
关键词: 市场 成交规模 永康县

内容

解放前,城乡集市交易,政府无专门管理机构,任凭自然。商品买卖价格多系随行就市,自由议价。物缺而浮,物剩价落;时货价扬,旺货价降。双方协商情愿,便成买卖。以现金交易为主。大宗商品,如牲畜、木材、大型农具等交易也有赊欠。赊欠交易需付定金,并约定交款日期,有的还需有熟人担保。有些农副产品的买卖,还习惯于以物换物,并且有一个既定成俗的交换标准。如0.5公斤豆换1公斤豆腐,1公斤谷换0.5公斤索粉干,1公斤谷换0.5公斤麻糍(对折);5公斤小麦换3.5公斤索面(三换二)。民间还有一句顺口溜:“大米换白糖(麦芽糖),一斤换八两”(指廿两为一斤的老秤)。到解放前夕,由于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变为以实物交易为主,周转甚为不便,集市贸易渐趋萧条。
  解放初期,商业部门利用传统市场,开展收购农副产品。人民政府组织工业品下乡,以活跃农村初级市场。1953年,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后,各大集市均建立粮食交易市场,集中交易,统一管理,以调剂余缺。1957年4月,开放农村自由市场,集市交易一度活跃。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农副产品购销均归国营商业及供销合作社经营,上市商品受到限制。同年10月,关闭粮食贸易市场,贸易冷落。
  1960年11月,先后恢复15个农村集市贸易,市场形势好转。城关赶市人数每市有2万余人。石柱亦有4000余人。全县集市上市商品由120种增加到220种,商品额由3.54万元增加到8.64万元;成交额由2.40万元增加到7.10万元,促进了手工业和家庭副业的发展。
  “文化大革命”期间,集市贸易被视为“资本主义滋生地”而加以种种限制,市场再度冷落。
  1978年以后,农村集市贸易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1982年,集市贸易年成交额2541.89万元,比1981年增加62.87%。其中耕牛成交额1094.48万元,比1981年增加86%,占贸易成交总额43%。据15大类商品统计,有14大类商品均有不同程度上升。日用杂品上升39倍,工业品上升2.6倍,肉食、禽蛋、柴炭、废旧品各上升1倍以上,棉烟麻、水产品、干鲜菜等上升20%,粮食、油脂油料上升10%,各个集市旺季上市人数,县城在10万人左右,芝英、古山、唐先、石柱、四路口等集镇不下5万人。1987年全县城乡集市贸易金额7607万元,比1978年的1057万元增加6倍多,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38.3%。

知识出处

永康县志

《永康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永康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方面的专书,包括政区、自然地理、居民、土地、农业、水利电力、百工、工业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