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专业市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469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专业市场
分类号: F729
页数: 4
页码: 260-263
摘要: 本文介绍了永康县较大的专业市场有14个,其中8个具有地方特色、商品辐射面广、经济信息灵敏、对商品经济发展有影响的专业市场。分别是县城耕牛市场、灰鹅市场、杜山头木材市场、芝英工业生产资料市场、大园东废钢铁市场等。文章详细描述了这些专业市场的起源、发展过程、经营特点和贸易规模,并分析了它们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扩大商品流通中所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 专业市场 管理 永康县

内容

民国时期,在城乡集市中已有专业市场的萌芽。县城有牛市、米市,芝英有柴市、米市、小猪市,象珠、西溪有柴市,永祥有季节性的笋市。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各类专业市场应运而生。至1987年底,全县较大的专业市场有14个。其中地方特色较浓、商品辐射面较广、传递经济信息较灵、对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专业市场有8个。
  县城耕牛市场 设许码头。永康地处金温公路沿线,“生在平阳,养在永康,死在苏杭”,永康一向是耕牛流通的重要渠道。耕牛交易市场,民国30年(1941),初设县城飞机场,32年移至原毛竹市场北端,33年迁至许码头溪滩(地处金温公路西侧)。交易牛种,仅限耕牛。解放前,属私人交易,无人管理。1954年4月,建立永康县牛只交易所,原有牛牙郎112人,经整顿留下48人为正式交易员。场内设有评价成交圈,对上市耕牛进行明码标价。1955年前,牛只上市量仅次于江山县贺村。1956年省人民委员会采取“划区定点”的办法,将永康耕牛市场划给杭县、嘉善、海盐、崇德、桐乡、吴兴等县采购,调剂余缺,当年上市量达2258头,成交1200多头,贸易额7万元,居全省第一。翌年上市耕牛6779头,成交4329头。1961年2月6日至4月6日,两个月仅上市耕牛125头,成交75头。牛只减少,牛价暴涨。1966年初,供销部门派出人员从温州和贵州等地采购耕牛243头投入市场,解决永康部分生产队牛力不足的燃眉之急。“文化大革命”期间,牛只上市量减少,农村实行责任制后,牛市场又活跃起来。1981年,上市量13282头,1982年上市20588头,成交14316头,成交金额1094.48万元,比1981年增加86%。1984年后,随着农村经济政策进一步开放,手扶拖拉机剧增,部分耕牛由役用成为肉用,牛上市量相应减少。
  上市耕牛主要从温州、平阳、瑞安、丽水、缙云及闽浙交界县流入。上市牛种,合作化前,黄牛、水牛各占一半,后水牛剧增,占80%以上,前来交易客商主要来自江苏、安徽、山东、江西及浙江的36个县。
  县城灰鹅市场 设许码头。灰鹅是永康独特的优良肉用鹅,饲养灰鹅是永康农村的传统家庭副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养鹅业得到恢复和发展。1980年饲养量发展到50万只。1984年有4万户农户饲养,还出现一批养鹅专业户,城关灰鹅市场也越来越兴旺,每逢“一、六”县市,人们肩挑手提,自行车驮或手推车运,把灰鹅送来赶市。一般每市有3000只以上灰鹅上市,有时一市就达5000多只,至1984年,全县饲养量70万只,年上市量40万只,贸易金额400万元左右。1987年,全县饲养量达80万只,年上市量50万只,贸易金额500万元以上。灰鹅主要销往温州和香港市场。销往香港的活鹅量,居全省首位。
  杜山头木材市场 开设于1984年9月,每逢四、九集市。其特点是:商品可寄存,外地卖主占相当比重。仅缙云县就有34人。村委会制有一套严格的管理办法,对木材寄存的收费标准作统一规定,并抽出36人分班日夜看守,使卖主离市无后顾之忧。市场占地16亩,堆放上千立方木材。每市贸易一、二百立方,年贸易量超过1.5万立方米,约占全县木材贸易量60%,成交额逾500万元,已成为金华市范围最大的木材市场。随着商品流通进一步发展,其辐射范围越过县界,逐渐成为沟通浙南、闽北木材产地和浙北、苏沪销地的重要木材集散地。
  芝英工业生产资料市场 址设芝英三村。起源于芝英“锡市”。早在清代及民国时,芝英打铜、打锡、补铜壶、补锅的工匠就遍及全国各地,其时创“锡市”。但大都是小量交易或调剂,作为修补和自用。解放后,特别是1980年以来,商品经济和乡镇企业发展,为企业提供原材料的“锡市”,规模随之扩大,经营品种随之增加。1987年元旦,经工商部门批准,正式成立芝英工业生产资料专业市场。拥有固定摊位200多个,临时摊位1000多个,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芝英区1029家乡镇办和村办、户办企业。70%需用铜、铝、锡等原材料,大多到这个市场采购。每市参加交易人数达3000多,每市成交额7~8万元,1987年贸易额达500多万元。这个专业市场的辐射面现已扩展到全县各乡镇企业。
  大园东废钢铁市场 设永东公路边大园东村。这里村民原有自制麦芽糖走村串户换取鸡毛废铁的传统。1978年后,随着改革开放,敲糖担发展到80多副,不仅在县内走村串户收破烂。许多人还走出县界,从农村进入城市,换回数量可观的废铜烂铁,出售给生产各种小五金产品的家庭工厂。因经营废旧钢铁有利可图,一些见识广有胆量的农民就直接深入国营工厂收购边角料和废旧料在当地出售,很快形成废旧钢材的集散地,且购销兴旺。1984年春,村委会划出村前10亩土地,作为堆放废钢铁场地。报批后,办起122个摊位的废钢铁市场。上市的钢材品种有数百种,规格五花八门。从圆钢、角钢,到薄板、中板、民用线材、边角料等应有尽有,有人把它比喻为“乡镇企业的钢材仓库”、“农民的物资局”。它能吸引顾客,主要靠三大优势:一是价格便宜。不少乡镇企业需要大量边角料,到这里购买,每吨市价800元左右,只是正品钢材的半价。制成产品又不影响产品质量。二是按需取材。顾客可以带着尺寸,到市场上任意挑选,做到按需取材。三是服务周到。营业员土生土长,主客之间关系融洽,没有官商作风,可依顾客要求,现截现卖。如大宗货,还可送货上门,十分便当。
  1985年,市场接待顾客6万多人次,与上千家乡镇户办企业发生联系,年销废旧钢材2000余吨,其中一半以上销往外县。营业额200万元,获利润30多万元。1987年,年成交额达720万元。已成为邻近几县的废旧钢材贸易中心。
  桥头周焦炭市场 设永东公路旁桥头周村。附近五金加工业和铸造业比较兴盛。1984年1月,一辆从河南开往温州的货车在桥头周村旁翻车,车主将车上焦炭卸下,马上就地销售一空。这事引起明眼人的注意,并做起这种生意,很快这里成为焦炭的销售场地。成千上万吨焦炭从河南省等地源源不断地在此落脚、销售。1986年6月,村委会在公路旁划出土地,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正式开辟为焦炭专业市场。场内有固定摊位48个,每个摊位平均每市成交焦炭10吨左右。全市年成交达15000吨,利润一般在6~8%。买主主要是县内的乡镇企业和家庭工业户,间有少部分外县顾客。
  四路口机绣品市场 位于永东公路边,与东阳交界处。农村推行生产责任制后,大部分妇女从集体化窝工中解放出来,纷纷办起机绣品家庭工厂,专门生产枕套、帐帘、被套、电风扇罩、电视机罩、童装等机绣品,在四路口集市设摊出售,逐步发展为专业市场。每逢二、七集市,还有数百家原料供应户赶市摆摊,为机绣户提供用布、绣针、花色线;又有上千顾客从市场上收购机绣品,转销国内23个省市。1987年机绣品家庭工厂有2000多家,旺季时市成交额超过40万元。年成交额达1000多万元。
  金江龙衡器配件市场 在胡库乡金江龙村。1978年12月开始,每逢农历二、七集市。有500多个摊位。上市商品有:台秤配件、木杆秤秤纽、秤钩、秤盘、秤杆、秤锤、铝丝、颜料、制秤工具及工具箱等,品种多而规格全。商品主要来自附近11个衡器专业村,2000多户家庭工厂。如墁塘村的磅秤配件,金江龙村的铜、铁皮包头,胡库、楼店的秤杆,岩下街的秤钩,两头门、前园的秤纽等。商品多数由县内4000多个个体钉秤工匠批量购买。1984年后,上市交易人员已从县内扩大到邻县以至全国20多个省市。日上市人数3000~4000人,旺季达万余人。摊铺增至1000余个,年成交额达400余万元。

知识出处

永康县志

《永康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永康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方面的专书,包括政区、自然地理、居民、土地、农业、水利电力、百工、工业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