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私营商业改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434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私营商业改造
分类号: F727.55
页数: 2
页码: 220-221
摘要: 本章记述了永康县的商业的私营商业改造,明代,全县商业已逐渐形成以县城、石柱、前仓、芝英、古山、四路口、象珠、唐先等为中心的商业网络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永康县 商业 私营商业

内容

明代,全县商业已逐渐形成以县城、石柱、前仓、芝英、古山、四路口、象珠、唐先等为中心的商业网络。清康熙年间,经营建烟、桂圆、荔枝的兴安帮,贩卖古董、估衣的徽州帮,运销棉布的绍兴帮,专卖台盐的台州帮,开设药铺的兰溪帮,相继来永康经商,城乡殷富亦纷纷起而开设店铺,商业日益兴盛。清末,全县已出现不少交易集中的著名行市。其中有县城、古山、唐先的牛市,芝英的米市、鹅市,象珠的红糖市,县城、石柱的竹木市。
  民国时期,集镇零售服务行业多达42个门类。在县城,较大商号有绍兴籍商人开设的万顺油铺与仙居籍商人开设的同万康烟庄。嗣后有元一、美号、裕源、王同泰、同源、万盛、王隆裕布店;公大、永秀、柯泰美、卢恒茂、王同大南货店;童德和、义丰、德生堂、生生堂、义和堂药店;蔡福茂、蔡万兴烟店等。民国21年(1932)输入货物以白糖、布匹、煤油、香烟、肥田粉、棉花、棉纱、红花草子、石膏为大宗,输出货物以白米、火腿、纱袜、生姜、元胡、芍药为大宗。五家转运行,年营业额均在1,6万元以上。抗日战争时期,浙江省政府迁来方岩,永康成为全省货物集散中心,商业盛极一时。全县有独资商店680家、合资商店300家、公司5家,共有资金(银元)200万元。31年5月,日军侵扰,大商号纷纷外迁,店铺关闭,商业顿然衰落。34年,抗日战争胜利,商业始渐复苏。全县有独资商店500家,合资商店200家,公司1家,共有资金(法币)27250万元。但不久,通货膨胀,市场混乱,多数店家遂趋半歇业状态。至解放前夕,仅有商店535家,店员1824人。
  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0年12月,成立永康县私营企业财产重估评审委员会。经登记,全县有行商177户,坐商910户、摊贩829户参加重估财产。
  1953年开始,对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粮、棉、油先后实行统购统销。翌年,首先对粮、棉、油行业进行改造。4家粮店,3家转农业,1家转代销;30家棉布店,1家歇业,3家转业,1家转代销,25家转经销;8家油店,2家放弃经营,2家转农业,4家转经销。
  1955年底,百货、文具、新药、茶叶、食盐、烟、酒等7个行业331户,全部实行经销或代销。1956年,全县832家农村私营商业由供销社归口,通过公私合营、代购代销、吸收安排等形式,分别组织公私合营商店9家,计43户;合作商店14家,109户;合作小组74个,503户;个体代购代销户153户;过渡吸收到供销合作社24户。580家城镇私营商业,其中直接过渡到国营商业的占1.04%;参加公私合营的占11.76%;参加合作商店占7.61%;参加合作小组的占79.59%。至此,全县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公私合营后,国家对参加公私合营的商业者给予定息,保留高薪,政治待遇和工作作了适当安排。至1957年,全县共有公私合营商店59家,合作商店68家,合作小组417个,从业人员2223人。

知识出处

永康县志

《永康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永康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方面的专书,包括政区、自然地理、居民、土地、农业、水利电力、百工、工业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