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五尺工匠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402
颗粒名称: 第二节 五尺工匠
分类号: D410
页数: 2
页码: 173-174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康县五尺工匠,木匠、泥水匠、裁缝匠、石匠的情况。
关键词: 永康县 手工业 五尺工匠

内容

木匠 有大木、小木、箍桶、车圆木、雕花。凡以木料制作房屋檩架、棺材为主,兼做农具和粗糙家具等的木作,称大木。凡精制床、桌、柜、箱、椅、凳、茶几等家具的木作,称小木。凡以制作水桶、吊桶、锅盖、饭桶、豆腐桶、洗脸桶、尿桶、马桶、浴桶、脚桶等为主的木作,称箍桶匠作。用木建土车床,加工木栏杆、刀柄、钻柄、木珠等圆木装饰物为主的木作,称圆木匠作。
  民国时期,木匠大都三五人为伍,或以师带徒,上门服务。在交通方便的集镇设有木器、寿材店,前店后坊,自产自销。民国18(1929)年,全县有木匠1000多人。1950年,木材加工从业人员1800多人,产值51万元。1954年,建立木业、桶业社(组)13个,175人,生产农具1.15万件,家具2.6万件。1956年,普遍建立木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全县有木业社37个,入社木工1109人,生产农具6.5万件,家具4.96万件。70年代后期,锯材加工迅速发展。至1987年,全县有锯材加工企业19家,职工196人。80年代,家具制造业兴起,1987年,全县有家具制造企业13家,职工141人。
  篾匠 明代,永康毛竹、笙竹、软竹篾和竹扫帚曾列为贡品。民国18年,全县有篾匠2000余人。37年有篾匠3030人,主要集中永祥、棠溪、中山、唐先等地。1954年,城区组织红旗竹业生产合作社。1958年,全县有篾业生产合作社27个,入社篾工728人,生产竹制农具6.5万件。1965年,为5.05万件。后由于毛竹来源短缺,竹器生产大都由半工半农个体经营。80年代,乡镇竹器业得到发展。1984年,竹乡永祥有篾匠270人,永利、南山、小告朱、马岭下等村的不少家庭妇女从事竹器加工。各村都有一二个具有特色的传统产品。至1987年,全县有竹器生产企业4家,职工155人。
  泥水匠 泥水业发展于五代后周。民国18年,有泥水匠400多人。37年,增加到800多人,大都在本地就业。解放后,从业人员不断增加,旧时泥水匠除砌墙建房、砌砖建灶外,不少祠堂、庙宇、庭院的壁画、图案多出泥水匠之手,至今泥水匠从事壁画图案的已不多,但对建筑的造型设计比过去更为讲究。1987年全县有泥水匠4000余人,仅派溪吕村就有近百人。
  裁缝匠 几乎村村都有。民国36年有从业人员1430人。旧时以上门加工为主,多做旧式衣裤。80年代开店来料加工、制作成衣销售的方兴未艾。1987年全县有31家服装厂。有的还加工成衣外销。全县服装行业从业人员约3000余人。
  石匠 民国36年有224人。主要集中木坦、葛塘下等村。旧时除制作石板、家庭器用外,还雕造祠堂、庙宇的牌坊和石碑以及桥梁上的精美图案。现时石匠从业人员不断增多,主要从事建筑材料和生活器用制作。舟山乡条石开采有一定规模。石雕产品进入香港市场。

知识出处

永康县志

《永康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永康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方面的专书,包括政区、自然地理、居民、土地、农业、水利电力、百工、工业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