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引水工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386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引水工程
分类号: TV-49
页数: 2
页码: 148-149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康县水利建设引水工程,人工堰坝、引水渠的概况。
关键词: 永康县 水利建设 引水工程

内容

一、人工堰坝
  据史志记载,唐大中时,县令顾德藩曾作三堰,以防旱潦,今高堰是其中之一。明正德《永康县志》载有高堰、石龟堰、江公堰、上黄堰、官堰、馆头堰、李溪堰、苦竹堰、车马湖堰、苏溪堰等62个堰名。清光绪《永康县志》增加到76个堰名。解放后,对原有的许多堰进行了重修扩建,又建了多处新的堰堤。
  三联坝 1950年将原有并已毁坏的石龟堰、上十三甲堰、下十三甲堰联合重建,称为三联坝(十三甲堰以前曾名江公堰、谢公堰),坝长162米,改建了灌溉渠道,使灌溉面积扩大到3500亩。
  乌石头坝 1965年冬,桐塘等村村民在西溪乡上坛村乌石头岩脚横截东溪筑堰引水,联合扩建乌石头坝,灌田0.5万亩。1968年改建为西溪引水渠(曾名红旗引水渠),将余水引入太平水库,沿渠两侧受益田地万余亩。
  堰头坝 1971年改建堰头坝,将干砌块石拦河坝改建为钢丝网水泥活动闸门。扩建了灌区渠道,使灌区由原来堰头公社的堰头、下堰头、郑村、荆山陈等村扩大到长城公社的葛塘下、河东、河南等村,灌溉面积达4000余亩。
  李溪活动闸 位于石柱镇新华村。1975年兴建(原解放坝),坝长54米,分11孔,孔径为3.2米,另有2孔排砂闸,计划灌溉石柱、下里溪、新华、妙端等4个村2000多亩农田。由于杨溪水库建成,多数农田由杨溪水库灌溉,目前仅灌300多亩土地。
  1987年止,全县共有堰坝1166条,灌田6万亩。其中灌溉百亩以上的堰有32条,灌溉面积2.23万亩。
  二、引水渠
  引水入塘,历史悠久。1960年以来,引水入库成为解决水库水源的一个重要途径。
  太平水库西溪引水渠 全县最大引水工程。在东溪上游,乌石头山脚建坝引水。引水面积45平方公里,开渠12公里,渠系中建有4座钢筋混凝土和钢丝网水泥薄壳渡槽,长达1632米,流量为5.5立方米/秒,横穿太平水库副坝的钢筋混凝土涵洞入库。1968年12月动工兴建,1970年5月通水受益。年平均引水量达140万立方米。
  上黄水库引水渠 从花街公社大支大队引水筑堰1处,开渠1.6公里,引水面积3.62平方公里,引水流量1.5立方米/秒,1979年兴建,年平均引水量140万立方米。
  三渡溪水库引水渠 由唐先公社谏庄大队石湖坑溪引水,开渠2.24公里,其中开挖隧道1处,长505米,引水面积6.41平方公里。1980年兴建,年引水量为200万立方米。
  1987年止,全县小(一)型以上水库共开挖引水渠7处,开渠26.38公里,引水面积72.32平方公里,年平均引水量约1900万立方米。

知识出处

永康县志

《永康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永康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方面的专书,包括政区、自然地理、居民、土地、农业、水利电力、百工、工业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