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丝茶棉糖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37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丝茶棉糖药
分类号: F326.2
页数: 3
页码: 129-131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康县土特产,蚕桑、茶叶、棉花、药材种植情况。
关键词: 永康县 土特产 蚕桑

内容

蚕桑 民国21年(1932)全县产茧3.79吨(春茧2。98吨,夏秋茧0.81吨)。土丝产量0.3吨。解放前夕几乎绝迹。1956年开始恢复,桑园面积1362亩,主要分布李店、寮湖、太平等乡。1960年桑园扩大到7750亩,年产茧43吨。1965~1970年先后从外地调入嫁接桑苗300万株,并推广无杆密植技术。
  1975年12月县丝厂建成投产,专产白厂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建立和健全蚕桑生产责任制,实行蚕茧确定收购基数,超基数部分加价15%,实行议价收购,并奖售化肥等物资,蚕桑发展迅速。为抓点带面,全县建立“中心户”204个。1983年开始推广小蚕联户养,大蚕户养的办法,全县有294个村建立了蚕桑生产基地。养蚕单位3103个,桑园总面积8001亩,产茧329吨。1984年推行承包到组与承包到户两种责任制。1985年有38个乡(镇)267个村种桑养蚕,养蚕单位4352个,桑园总面积6970亩,蚕茧总产量380吨。1987年种桑面积4739亩,茧产量295吨。
  茶叶 永康属绿茶区。明代精制芽茶是县内两项岁贡之一。民国21年,年产茶叶30吨;23年茶园面积1350亩,产茶43.2吨。其中绿茶33.3吨。县内直接消费;红茶9.9吨,外销长江以北。25年成为省内21个产红茶县之一。1949年全县仅有茶园526亩,总产10吨。1968年后,发展较快。1969年总面积达9048亩,1982年发展到1.52万亩,总产量达600吨,总产值达171.7万元,主要分布于八字墙、柏岩、永祥三个乡及县茶场,其中八字墙、永祥两个乡及县茶场产茶千担以上。1987年全县茶园面积1.22万亩,总产550吨。1982年开始,先后在县茶场、永祥乡和八字墙乡建精制茶厂各一座,厂房面积1630平方米,年加工能力250吨。
  棉花 种棉历史可追溯至宋代。民国时期,已散布四乡。民国19年全县植棉6000亩,产皮棉93.5吨。28年植棉6100亩,产皮棉120吨。1959年,省人民政府确定永康为全省棉花生产基地之一。当年植棉2.61万亩,收购皮棉416吨。1960年扩大到3.16万亩,收购皮棉424吨。1961年国家调整种植计划,实种8200亩,皮棉总产33吨。品种为:岱山15号、钱江九号、海岛长绒棉。1962年对自留棉实行奖售政策,全县种植自留棉2000亩。1980年产皮棉585吨。1983年起县人民政府决定取消棉花种植计划。1987年全县种棉188亩,产皮棉9吨。
  糖蔗 永康种植有水果用甘蔗和制糖用糖蔗(俗称糖梗)。民国21年县产甘蔗600吨,价值7200元。1949年全县栽培面积1800亩,总产糖蔗3800吨。平均亩产2105公斤。清溪、大后、珠山、雅吕等乡为主要糖蔗产地。解放后引进华南56/21、印度310、赣蔗1号、川蔗10号、浙塘60/35、台糖134等,多属早熟高糖份的高产良种。产量最高年份1982年。种植5600亩,产糖蔗22640吨。1987年种植0.39万亩,产糖蔗13603吨。
  药材 永康盛产“浙八味”中的元胡、白术、白芍(芍药),贝母。永康白术有“南术”之称而名扬全国。所产元胡因质佳,久负盛名于南洋诸国。民国21年,全县生产白术21.25吨。销售外县玄胡(即元胡)10吨,白芍15吨。1952年药材种植面积130亩,1957年扩大到1838亩,1967年达2700亩,1986年达7953亩。1987年,全县生产白术225吨,元胡159吨,玄参6吨。

知识出处

永康县志

《永康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永康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方面的专书,包括政区、自然地理、居民、土地、农业、水利电力、百工、工业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