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303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地层
分类号: P53
页数: 3
页码: 29-31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康县的自然地理的地质的地层,县境出露最老的地层为上侏罗统磨石山群火山岩,分布于永康盆地周围,组成中低山丘陵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永康县 自然地理 地质 地层

内容

县境出露最老的地层为上侏罗统磨石山群火山岩,分布于永康盆地周围,组成中低山丘陵。除a、d段局部出露外,出露广泛。上覆下白垩统馆头组,以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盆地内部大都为朝川组红层,其上为方岩组砂砾岩,出露于盆地的东南一带。而第三系玄武岩则零星分布于盆地中。第四系主要分布于华溪、南溪、永康江和永康至桐琴公路两则。
  一、上侏罗统磨石山群(J3m)
  a段(J3ma):厚度大于1000米(磨石山剖面),下部河湖相碎屑沉积,上部为陆相火山碎屑沉积。其岩性下部为紫红灰紫色钙质岩屑砂砾岩和砂质灰岩。中上部为英安质角砾熔凝灰岩和流纹质角砾凝灰岩。
  b段(J3mb):厚度2650米,以陆相火山碎屑岩为主,岩性单一,主要是块状晶屑凝灰岩,晶屑熔凝灰岩,偶夹少量沉积岩。
  c段(J3mc):厚度1030米,以陆相酸性火山岩为主。夹河湖相沉积岩,岩性复杂。主要为成层性良好的熔结角砾凝灰岩、熔结凝灰岩夹砂岩及少量流纹岩。分布于大寒山~五指岩、磨石山~方岩顶一带。
  d段(J3md):厚度598米,以流纹斑岩、霏细斑岩为主。次为角砾凝灰熔岩、凝灰质砂岩夹杂色砂岩。分布磨石山~白云山以及西北部的乌辽山一带。
  二、下白垩统
  馆头组(kig):厚度417米(馆头剖面),较零星地分布于永康盆地中。以河湖相沉积为主,夹火山碎屑岩。下部为杂色砂页岩,含鱼类、瓣鳃类、复足类、介形虫及古植物化石。中部为中性至酸性含砾火山碎屑岩,上部为杂色砂岩。
  朝川组(Kic):厚度832米(朝川剖面),主要分布于永康盆地西南侧。以河湖相沉积夹火山碎屑岩和熔岩。下部以紫红色层凝灰岩为主,夹紫红色碎屑岩、含瓣鳃类、复足类化石,中上部为紫红色,局部夹浅灰绿色河湖相砂砾岩至粉砂质泥岩。
  方岩组(kif):主要分布永康盆地东侧,方岩~石柱一带。厚度1760米(溪滩剖面)。以河流相的紫红色厚层巨砾至细砾岩为主,夹砂砾岩、粗砂岩、薄层浅绿色玻屑凝灰岩。方岩组砾岩层产状平缓,垂直裂隙发育,常形成断崖削壁;又因地下水沿层理侵蚀冲刷而成多层性洞穴;加之地势高纵、地层具有赭红色,蔚为壮观,此即为永康方岩风景区丹霞地貌的地质背景。
  三、上白垩统
  塘上组(k?t):主要分布于舟山以东与缙云边境,沉积岩为紫红色粉砂岩,火山岩为玻屑凝灰岩。
  四、上第三系嵊县群(N?S)
  由于基性岩浆喷溢,呈火山锥状。为致密玄武岩、玄武质火山集块岩及其凝灰岩、砂岩等碎块角砾组成。零星分布,见于上水碓及尖山等地。
  五、第四系(Q)
  上更新统洪水沉积~河流冲积层:分布于山区汇水盆地出口。形成洪积~冲积基座阶地。受近代流水切割多支离玻碎。下部为半滚圆至棱角状碎屑和黄色亚粘土混合堆积,厚0~3米。上部为夹少量碎屑的黄色亚粘土,厚1~5米。
  近代堆积~冲积层:分布于永康江及其支流两侧。河流改道,在老河道重新沉积近代冲积物和洪积物。近代堆积组成一级阶地、河漫滩及沙洲,一般厚3~8米;在宽谷及山区缓坡谷中为洪积冲积层,形成狭长缓坡地或冲积扇。下部为含粘土质砂土的砂砾石层,厚0.2~2米。上部为粘土质砂土,厚3~5米。

知识出处

永康县志

《永康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永康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方面的专书,包括政区、自然地理、居民、土地、农业、水利电力、百工、工业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