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行政区划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永康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297
颗粒名称: 第三章 行政区划
分类号: K295.55
页数: 12
页码: 3-14
摘要: 本章记述了永康县的政区的行政区划,包括义丰乡、太平乡、合德乡、孝义乡、长安乡、义和乡、游仙乡、武平乡等乡内容介绍。
关键词: 永康县 政区 行政区划

内容

唐代分乡、里两级。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宋、元间始有都、图建置。
  据明正德《永康县志》记载。明代,永康县分10乡、47都、118图。
  义丰乡 里曰上林。辖东隅1图、西隅1图、南隅1图、北隅1图、一都4图、二都3图、三都4图、四都3图、五都4图。
  长安乡 里曰温泉。辖六都3图、七都3图、八都3图、九都4图。
  承训乡 里曰清明。辖十都2图、十一都3图、十二都4图。
  昇平乡 里曰松山。辖十三都2图、十四都2图、十五都3图、十六都3图。
  太平乡 里曰宗仁。辖十七都3图、十八都2图、十九都2图、二十都2图、三十半都2图。
  义和乡 里曰新康。辖二十一都2图、二十二都2图、二十三都2图、二十四都2图、二十五都1图、二十六都1图、二十七都2图。
  游仙乡 里曰石门。辖二十八都1图、二十九都3图、三十半都1图、三十一都2图、三十二都2图、三十三半都2图、三十四都2图、三十五都2图。
  合德乡 里曰永泉。辖三十三半都2图、三十六半都1图、三十七都2图、三十八都2图。
  武平乡 里曰碧湍。辖三十六半都1图、三十九都2图、四十都3图、四十一都2图、四十二都2图、四十三都2图、四十四都2图。
  孝义乡 里曰咸泰。辖四十五都2图、四十六都2图、四十七都1图。
  清代,据清康熙三十七年《永康县志》记载,全县分10乡。乡辖47都,112图。
  义丰乡 辖区为一都8图、二都4图、三都3图、四都2图、五都4图(又并为3图)。
  长安乡 辖六都2图、七都2图、八都3图、九都4图。
  承训乡 辖十都2图、十一都2图、十二都2图。
  昇平乡 辖十三都2图、十四都3图、十五都1图、十六都3图。
  太平乡 辖十七都2图、十八都2图、十九都2图、二十都2图、三十半都3图。
  义和乡 辖二十一都2图、二十二都2图、二十三都1图、二十四都1图、二十五都1图、二十六都2图、二十七都3图。
  游仙乡 辖二十八都1图、二十九都3图、三十半都1图、三十一都2图、三十二都3图、三十三半都2图、三十四都2图、三十五都2图。
  合德乡 辖三十三半都3图、三十六半都1图、三十七都1图、三十八都3图。
  武平乡 辖三十六半都1图,三十九都3图、四十都3图、四十一都2图、四十二都2图、四十三都1图、四十四都2图。
  孝义乡 辖四十五都2图、四十六都2图、四十七都1图。
  民国初,沿袭清制。改10乡为12区。
  孝义乡划为城区和义丰内外两区,辖5个都20个图;
  长安区辖4个都11个图;
  承训区辖3个都6个图;
  昇平区辖4个都10个图;
  太平区辖4个都又半都10个图;
  义和区辖7个都12个图;
  游仙区辖6个都半又2个半都15个图;
  合德区辖1个都半又2个半都7个图;
  武平区辖6个都又半都13个图;
  内孝义区辖2个都4个图;
  外孝义区辖1个都2个图。
  民国17年(1928),公布县组织法。推行村里制,县以下设区及村、里。百户以上乡村为一村,不满百户者,联合数村编为联合村;百户以上市镇为一里,全县分为365个村里,并在部分地区试行地方自治。
  民国20年,奉令将原365个村里划并成152个乡镇,乡镇下以“闾邻”编制。5户为邻,5邻为闾。全县共分2303个闾,11557个邻。
  民国23年,推行保甲制,乡镇以下为保甲。10户为一甲,10甲为一保。实行各户互相监督和互相告发的连坐法。24年5月,全县152个乡(镇)调整为68个乡、7个镇。其顺序为:六仁乡、锦川乡、岐川乡、新华乡、吴山乡、峵山乡、鳌安乡、桐琴镇、卉东乡、卉西乡、云源乡、四靖乡、武西乡、后吴乡、荆坑乡、十保乡、傅杨乡、石沽乡、合南乡、魁麓乡、葛河乡、篁源乡、官南乡、枫车乡、葛山乡、灵麓乡、达道乡、苏叭乡、四德乡、双溪乡、珠山乡、桃源乡、金石乡、山祥乡、三和乡、南前乡、七德乡、唐先镇、平和乡、中山乡、双辽乡、福桃乡、螺山乡、磻川乡、上丽镇、中丽镇、下丽镇、四合乡、城东乡、梅山乡、三祥乡、四和乡、西溪乡、华川乡、三才乡、桐源乡、青山乡、华新乡、金邻乡、益友乡、仙源乡、古雅镇、三友乡、民范乡、芝英镇、东屏乡、方岩乡、四维乡、石溪乡、松鹤乡、东圣乡、岭南乡、翠峰乡、磐峰乡、五美乡。
  民国28年2月,翠峰、盘峰、五美3个乡划归大盘山区。全县为72个乡(镇),604个保。即六仁乡、锦川乡、岐川乡、新华乡、吴山乡、峵山乡、鳌安乡、桐琴镇、卉东乡、卉西乡、云源乡、四靖乡、武西乡、后吴乡、荆坑乡、十保乡、傅杨乡、石沽乡、合南乡、魁麓乡、葛河乡、篁源乡、官南乡、枫车乡、葛山乡、灵麓乡、达道乡、苏叭乡、四德乡、双溪乡、珠山乡、桃源乡、金石乡、山祥乡、三和乡、南前乡、七德乡、唐先镇、平和乡、中山乡、双辽乡、福桃乡、螺山乡、磻川乡、上丽镇、中丽镇、下丽镇、四合乡、城东乡、梅山乡、三祥乡、四和乡、西溪乡、华川乡、三才乡、桐源乡、青山乡、华新乡、金邻乡、益友乡、仙源乡、古雅镇、三友乡、民范乡、芝英镇、东屏乡、方岩乡、四维乡、石溪乡、松鹤乡、东圣乡、岭南乡。
  民国28年5月,又将72个乡镇划并为40个乡镇。10月,将原40个乡镇再次缩并为34个乡镇。即:九安乡、六安乡、桐城乡、卉川乡、云靖乡、历城乡、龙溪乡、德西乡、武中乡、葛麓乡、达川乡、德西乡、珠山乡、太西乡、唐先镇、中和乡、外承乡、松石镇、华溪镇、环城乡、梅山乡、历山乡、崇道乡、桐源乡、青山乡、金益乡、仙义乡、古山镇、三民乡、芝英镇、方岩乡、四石乡、松鹤乡、东岭乡。
  民国30年2月,为了管辖方便,将金益乡划为益新、华麓两乡;将外承乡划为双桃、渠溪两乡;将葛麓乡划为葛麓、灵麓两乡。全县乡镇由34个划为37个,共387保。
  民国35年10月,按省政府关于“乡与镇应分别。凡商铺在百户以上者,始可称镇,否则一律称乡”的规定。进行了全县乡镇大调整,由原来37个乡镇划并为27个乡镇。即古丽镇、崇道乡、历山乡、桐安乡、卉川乡、双安乡、外承乡、达德乡、珠山乡、太西乡、唐先镇、中和乡、邑东乡、石鹤乡、芝英镇、仙义乡、方岩乡、古山镇、华益乡、新源乡、青山乡、东岭乡、合德乡、历城乡、武中乡、云靖乡、双麓乡。
  民国36年1月,双安乡改名为永安乡;4月,新源乡改名为龙川乡,其他未变,直至解放。历城、珠山、达德、太西、东岭、方岩、双麓、青山、龙川、华益、中和、仙义、石鹤、永安、外承、卉川23乡。
  1950年10月,将原27个乡(镇)划分为8区、6镇、83乡。1951年6月将龙山区石江乡合并于西溪乡和南宅乡。全县为6镇、82乡。即:
  芝英区 辖芝英、古山2镇和西卢、油川、堰头、横沿、寮前、胡库、厚塘、世雅、前俞、溪岸10乡。
  象珠区 辖唐先镇和雅湖、长恬、官川、清溪、珠山、竹川、山溪、山西、大后、石湖、雅堂、新河12乡。
  城区 辖人民、解放、民主3镇和高镇、长城、苏溪3乡。
  倪宅区 辖雅吕、潜村、溪边、童宅、八字墙、大源、枫坑、董村、花街、尚裘、尚仁、烈桥12乡。
  历山区 辖云山、邑南、永祥、历山、石溪、田桥、桐琴、李店、花川、崇道10乡。
  龙山区 辖南宅、西溪、四路、张岭、桥下、桥头、四明、金川、太平、中山、高店11乡。
  方岩区 辖方丘、新楼、遐邵、岩后、棠溪、柏岩、湖坑、青山口、钱盆塘、独松、派溪11乡。
  石柱区 辖下杨、石柱、俞溪头、江瑶、河南、舟山、锦川、荆州、后吴、前仓、新下、枫林、前村13乡。
  1955年12月,原城区的人民、民主、解放三镇合并称城关镇。城区所辖范围除原辖的长城乡、高镇乡、苏溪乡外,把石柱区的河南乡、象珠区的长恬乡、芝英区的堰头乡也划入本区。
  1956年2月,桐琴(包括和平、桐三、桐联、上宅、孙宅、姚产6个村)划属武义县。
  1956年9月19日,全县划并为8区、3镇、35乡。即:
  石柱区 辖俞溪头、石柱、新店、前仓、舟山5乡。
  芝英区 辖芝英、古山2镇和溪岸、世雅、油川、寮湖4乡。
  方岩区 辖方岩、岩后、新楼、柏岩、棠溪5乡。
  龙山区 辖桥下、金川、四路、太平、西溪5乡。
  象珠区 辖唐先、大塘、珠山、清溪、雅湖、长恬6乡。
  倪宅区 辖八字墙、枫坑、童溪、烈桥、花街5乡。
  历山区 辖花川、李店、崇道、富山4乡。
  城区 辖城关镇和三合乡。
  1958年9月,人民公社化。全县改编成政、社合一的6个人民公社。即红旗(城区)、超美(芝英区)、跃进(石柱区,11月7日改名为八一)、先锋(龙山区)、东风(象珠区,11月7日改名为东方红)、卫星(倪宅区,11月7日改名为猛进)人民公社。
  1958年9月13日,撤销武义县建制,10月将原武义县行政区域的东风(壶山)、卫星(白杨)、国庆(桐琴)、友谊(柳城)、胜利(桃溪)、上游(三港)、跃进(下杨)、飞跃(新宅)8个人民公社并入永康,全县共14个公社。
  1959年3月,将石柱公社划分为新楼公社和石柱公社。全县有15个公社、126个管理区、715个生产队。10月,从石柱公社划开的新楼公社仍并入石柱公社。全县政区调整为14个公社、96个管理区、3个县属镇、4个社属镇、765个生产大队、5814个生产小队。即:
  环城公社,辖崇道、云山、富山、河南、长城、苏溪、童宅、烈桥、李店9个管理区。
  石柱公社,辖石柱、新店、前仓、俞溪头、新楼、岩后、下邵、舟山、前村9个管理区。
  芝英公社,辖方岩、胡库、寮前、世雅、溪岸、黄店、油川7个管理区。
  象珠公社,辖中山、大塘、雅吕、山西、双溪、清溪、雅湖、新河8个管理区。
  龙山公社,辖棠溪、柏岩、南宅、四路、桥下、张岭、四民、金川9个管理区。
  倪宅公社,辖花街、花川、大屋、尚裘、八字墙、大沅6个管理区。
  县属镇为城关镇、壶山镇、柳城镇。
  社属镇为芝英镇、古山镇、唐先镇、珠山镇。
  壶山、白杨、桐琴、新宅、下杨、桃溪、柳城、三港等8个公社所辖管理区略。
  1961年10月,恢复武义县建制。永康设立环城、石柱、芝英、龙山、象珠、倪宅6个区。至11月,全县共建立41个人民公社、653个生产大队、4772个生产队。即:
  环城区 辖城关镇、崇道、富山、长城、苏溪、李店、童宅、烈桥8个公社。
  倪宅区 辖花川、花街、大屋、八字墙4个公社。
  石柱区 辖石柱、新店、前仓、舟山、新楼、俞溪头、岩后7个公社。
  芝英区 辖方岩、胡库、寮前、古山、芝英、溪岸、油川、黄店8个公社。
  龙山区 辖棠溪、柏岩、西溪、四路、桥下、金川6个公社。
  象珠区 辖清溪、珠山、雅湖、大堂、雅吕、唐先、中山、长恬8个公社。
  1962年6月,撤销环城、石柱、芝英、龙山、象珠、倪宅6个区公所,但保留中共各区委员会。
  1963年2月,撤销中共环城区委,崇道公社划分为崇道、云山2个公社。5月,烈桥公社划归倪宅区委领导;童宅公社划归象珠区委领导;岩后公社划归芝英区委领导。城关、长城、苏溪、李店、富山、崇道、云山7个公社由县直接领导。各区所辖公社分别为:
  倪宅区 辖花川、花街、大屋、八字墙、烈桥5个公社。
  石柱区 辖石柱、新店、前仓、舟山、新楼、俞溪头6个公社。
  芝英区 辖方岩、胡库、寮前、古山、芝英、溪岸、油川、黄店、岩后9个公社。
  龙山区 辖棠溪、柏岩、西溪、四路、桥下、金川6个公社。
  象珠区 辖清溪、珠山、雅湖、大堂、雅吕、唐先、中山、长恬、童宅9个公社。
  1965年4月,长恬公社更名为长田公社。6月,寮前公社与胡库公社合并,称寮胡公社。
  1966年12月,更改下列区、社名称:
  倪宅区更名为红旗区、龙山区更名为红卫区、八字墙公社更名为红山公社、花街公社更名为红旗公社、大屋公社更名为红星公社、四路公社更名为四新公社、西溪公社更名为红卫公社、方岩公社更名为红岩公社、岩后公社更名为红峰公社、寮胡公社更名为红湖公社、长田公社更名为大园公社、崇道公社更名为东方红公社。至1973年6月,以上区、社恢复原名。全县为6区、41公社、655大队、2993生产队。详见下表:
  1975年6月6日,油川公社岘口大队划归芝英公社管辖。
  1981年12月,城关人民公社改为镇建制。
  1983年政社分设,仍行乡村制,行政区划不变。“以社建乡,以大队建村”。3月开始在象珠区珠山公社试点。9月全面展开,年底完成。
  1984年4月,芝英、古山两乡分别恢复为镇。属芝英区管辖。6月,唐先乡恢复为镇,属象珠区管辖。10月,岩上、岩下、橙麓3个行政村从方岩乡划出,置方岩镇,为县直属镇。
  1985年8月,石柱乡改建为石柱镇。
  1987年10月,四路乡改建为四路镇。至年底,全县设6区、7镇、35乡、716个行政村。

知识出处

永康县志

《永康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永康县的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方面的专书,包括政区、自然地理、居民、土地、农业、水利电力、百工、工业等内容介绍。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