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婚嫁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清渭马店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27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婚嫁习俗
分类号: K892.22
页数: 5
页码: 166-170
摘要: 本节记述了中国的婚嫁习俗风俗习惯。
关键词: 婚姻 风俗习惯 永康市清渭街村

内容

租典妻室 封建社会时,男子丧偶,无力接弦,或妻久婚不育,男方可与他人订立契约,另娶一妻,选定日期同居,时间一般都较短的叫租妻。所谓“典妻”者,多属女方久不生育,深虑绝后,不准丈夫纳妾,只同意丈夫典妻,被典的妇女,因丈夫多病或债务所迫,子女多,生活贫困难以度日,其丈夫自愿出典。一般以一年半载为期,立典约为凭,在典期间,女方去男方同居,若受孕后则回夫家,不得再与典主同居,受典之妇仅负生育之责,所生子女归典主,不准认母子关系。
  买妻与卖妻 大多数都是夫妻不和,婆媳关系紧张,丈夫赌博输了大钱,做生意亏了本钱,生活艰难,不得已、才出此计。男方事先找好买主,托中间人讲好价钱,写好出卖契约,买方付钱款给卖方,约定日期来家接走,有的卖方骗妻子外出做活时,买方来强行拖拉走。有子女留下,也不准认母子关系。
  寡妇与童养媳 旧时妇女重贞操,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猫狸绕山走。有“称过骨头,买过肉,活为我家侬,死为我家鬼”的说法。如丧夫改嫁,就是大逆不道。青年丧夫,不再改嫁,在夫家守寡,以“一妇不配二夫,一家井水食到底;追求请旨,以旌节流芳为荣。
  有些农家孩子众多,经济不富裕,就抚养他人幼女为媳,称之为“童养媳”,有的夫妇婚久不生育,相信占卜:先开花,后结子,就是抚养他姓幼女作“女窝”,待生子后,初以姐妹相称,后结为婚姻,男女年龄差距甚大,谓之“等郎媳”。
  招赘与进舍 因女方无兄弟,其父母招婿居女方,生下子女跟母姓的谓之“招婿”。妇女死了丈夫不出嫁,招夫同居的叫进舍。
  冥亲 有的夫妇、儿子早世,为念骨肉之情,免得断后,也要为儿子物色对象攀阴亲,所物色的对象一般都是早世的女子。对象物色好了,然后托人去亡女家父母说亲,经亡女父母同意之后,就焚香烧纸钱,做简单的阴司亡魂结婚过门仪式,亡儿亡女相亲,民间叫做冥亲。
  定亲 男方首先要托媒人了解女方的生辰、家境、人情、地位,讲究门当户对,还要经算命先生合八字,是否有冲克,认为可以,男方再托媒人提红包,糕点去相亲,俗称“望亲”,女方家长一见来意,故意叫女儿
  送茶,同媒人见面礼,媒人察之相貌举止,心中有数,再介绍男方情况,如女方家长同意即请媒人上酒席以谢劳驾。如有不同意,不请席,不收礼,媒人辞去。双方相中了,则行筹办定亲礼,定亲俗称“拜求”,由男方选双方都认识的夫妻双全,子孙满堂的传言人两个,叫做“宾人”,俗称“利市人”,拎着凉笼篮,篮里装有聘金,衣料,首饰,果子袋,男方庚贴,饰万年青,扁柏枝,以示万年常青,送至女方,称之为“担聘”。女方收下庚贴,礼品仅收一半,回篮的东西是女方庚贴,男方戴的帽一顶,鞋一双,袜一双。一经定亲,即结成夫妻关系,双方不得翻悔。定亲之后,要择定迎娶吉日,托媒人送往女方,谓之“拎日子”。拎日子后,女方就准备置办嫁妆。
  迎娶 旧时婚礼仪式隆重又繁琐。新郎家要备花轿去抬新娘。迎娶前一、二天,男方要向女方担送大小馒头若干,连尾猪肉一爿,猪头一个,鹅一只,酒一〓,糕一格等彩礼。并附送有主家、厨、盘、樽、唱、梳、洗、接、送、开封开婆10个大红包,主家包为主人收,厨为厨家老司收,盘为碗碟租金,樽为跑堂收,唱为唱客收,开封开婆为外公外婆收。发箱提前一、二天进行,嫁妆视双方家庭经济条件而定。传统嫁妆,全红漆木器,有箱几双,内装四季衣服,其中必有一只素箱,不上漆,专装孝衣。桶有:马桶、面桶、脚桶、饭桶、衣桶,此外还有衣橱、书橱、大凳、小凳、四尺凳、方凳、椅等。红漆竹器有大小考络、凉笼、小饭篮、尖坤篮、花盒、火笼。五金:锡烛台、锡茶壶、铜火囱、铜鞋拔、手剪、小铁锤等。此外还有棉被两条以上,枕头一对,(内装谷或豆麦)布帐一床(大多是白地青花)。连根带枝青竹两根上挂怅钩,还有梳妆台,镜箱,手饰盒,灯具等。在被、帐、马桶内还放红包各一个,各由铺床,挂怅和第一个开马桶放尿的小孩取之。发箱时女方托媒人带往锁匙,谓之“解箱”。新娘上轿前,须由利市人,即夫妻双全子孙多的妇女梳上轿头,叫扮上轿。新娘在淋浴更衣后,听从扮妆。扮妆时桌上要摆上轿饭,这碗饭盛得特别满,结好果子袋,即就是肚兜袋,内装五色果子,即花生,瓜子,白果,桔子,石榴之类,和一双红鸡蛋含百子之意。穿上红棉袄,披霞帔,
  戴凤冠,盖上红头巾。梳妆成罢完了新娘脚不踏地,踏在地毯上准备起身。上轿前先辞谢父母养育之恩,行跪拜礼,再拜长辈,亲友,礼毕点上全堂灯彩,开锣鸣炮,由大哥抱上轿,二哥揭开轿帘,母亲在房内哭上轿,并用一个团匾从楼上往楼梯上滚,谓之“喜事园满完成”。母亲若上轿,其哭若唱。送上轿的利市人,及亲友左邻右舍都手持点燃的红蜡烛,送在轿前,也跟着哭,分发灯花生果,母亲边走边哭,上轿之后,母亲回头继续哭。哭声唱词因人因地不同,由哭嫁者各自发挥。花轿到男方门口,所有的亲朋都去迎新娘归门。归门时辰未到,新娘不出轿门。归门时要放火炮,新娘由“利市人”扶出下轿,一路踏着麻袋归房,脚不着地。领袖姑娘分花生果,发灯,以早生贵子,子孙满堂讨兆头,麻袋从轿门前展转铺垫到新房。谓之“传代”。新娘落花轿,先吃鸡子茶,象征“结子”。新娘落轿吃过鸡子茶要进行拜堂仪式,堂厅正中挂一幅“天官赐福”或“福禄寿喜”的画轴,设香案桌地上铺毡毯,新郎新娘在“领袖姑娘”陪同下行三跪九叩礼,先拜天地,后拜祖宗,继拜公婆长辈,再夫妻互拜,然后送入洞房。
  结婚当夜要分新妇果子“喜糖”。闹新房,有文闹、武闹两种,文闹比较文雅。武闹有越吵越兴旺之说,迎亲娶妇之家闹而不厌。闹新房有“望恭喜”“团果子谜”“送房”“迎灯”等活动,更有趣的是武闹者,有的小孩和小年爬在床底,桌下,偷取新娘,领袖姑娘鞋的或偷手巾,偷枕头的,偷到手要以果子换取,有堂倌,厨师,亲眷等内情人参与。待新娘新郎洞房后,偷凤冠,霞帔,棉被,衣服的,一经偷出,当即鸣炮把主人家惊醒,主人家反倒喜孜孜的。做大舅的却伤脑筋,这些娘家物被偷的,赎回的责任在大舅。无凤冠,霞被,第二天难以拜见长辈,故一发现被偷,就得与闹者进行,“赎物谈判”,讨价还价,以糕点,果子,喜糖,香烟赎之。
  次日在堂厅设香案做羹饭,在案前摆两把椅子,新郎新娘穿礼服,然后请族长,亲属上座,俗名“拜见”受拜者都须给新娘送红包。晚上设宴请大舅大宾。大舅,大宾媒人引为上座,其他按辈份就座,邀亲属长
  辈作陪,新郎要向大舅和族长敬酒三巡。表示对妻舅,宾人酬谢之意,在新娘行见面礼时受了红包,须给长辈回送上贺鞋。
  回门与大归 在新娘过门后第四天或第五天,由岳家接新女婿偕同女儿回家,俗称“回门”。岳丈与新女婿行初交见面礼,然后由岳丈家邀请族长,宗室见面,新女婿要一一送礼,受送者都要红包回敬。现在回门之俗,多以次年春节时取代。
  婚后一、二个月,新娘要择吉日回娘家探望父母,谓之“大归”。回娘家住一段时间,期满回夫家,带回大量的粽子,俗称“大归粽”。馈送所有送过礼的亲邻,每户16只到30只。
  解放后,政府实行废除旧婚姻制度,禁止收养童养媳和婚姻买卖,1953年颁布婚姻法,实行一夫一妻制,提倡婚姻自由,男女双方到了法定年龄通过自愿,可以到结婚登记机关登记发给证明,即成合法夫妻。
  政府号召提倡婚事新办,婚礼从简,现在有提倡举行集体婚礼的,有举行旅游结婚的,也有的不讲排场,只分分喜糖,香烟简办的。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快,也出现讲彩礼,置办高档嫁妆和大摆酒宴现象。
  解放初期结婚,有组织秧歌队送新妇到新郎家中去,废坐轿为步行。后有兴手推车送新妇到新郎家中,现在由于交通方便,迎娶新妇时,用自行车,汽车,小轿车迎亲。迎娶亲时,亲戚朋友的送礼一革古旧,所送的礼品从50年代至70年代担送糕,中堂,演变至今送高挡礼品,礼品越送越高档。镜框,中堂是不可缺的,分喜糖香烟更是婚礼中重要一环。定婚要分定婚糖,结婚时要分结婚颓,宴席上还要分摆香烟,喜糖。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深入人心,男女青年对于在恋爱婚姻观念上,认识到嫁男嫁女都一样,女方可以嫁到男方,男方也可到女方落户。

知识出处

清渭马店志

《清渭马店志》

本书分记事和人口两篇。记事篇中分马店马氏、马氏居址清渭街、人物、历代诗文、风俗语言5章。人口篇分马氏世系和马氏直传两部分。充分保存了旧谱中具有存史价值的史料,尽力发掘了马氏居址清渭街的民情、村情以及清渭一带的地情。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市清渭街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