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风俗语言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清渭马店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272
颗粒名称: 第五章 风俗语言
分类号: K892
页数: 19
页码: 164-182
摘要: 本章记述了中国的岁时习俗、婚嫁习俗、喜庆习俗以及丧葬习俗等。
关键词: 风俗习惯 中国

内容

第一节 岁时习俗
  立春 习惯作为春季开始,人们把立春看作是一年中最大的日子,俗称“上春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门口都要插上翠柏、竹枝、冬青等常绿枝叶,表示一年长青。为了消灾纳福,人们不干农事,不挑肥,不扫地。家长教育孩子不骂人,不相争,不打架,不做坏事。
  过年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晚上,称除夕。除夕前几天,家家户户都要掸尘,清理庭院。杀猪宰羊、杀鹅、杀鸡、裹粽、起糕。煮三牲祭品、贴春联,谢年。春联,俗称过年对。春联用“万年红”写。贴春联也有规矩,若逢年前春,要在交春前放鞭炮后张贴,由家庭中最尊者贴第一张,然后其他人才好动手帮助。张贴也有顺序,先贴大门联、斗方,再贴槛联,然后是灶君,菜橱,栏头,行担,谷柜。年后春一般在年三十日贴,先贴春联后谢年。丧家用素色写,待三年后再用红纸写联。除夕夜全家坐着吃团园饭,叫“更岁”。晚上灯火彻夜长明叫“坐彻夜”。大人长辈用红纸包好钱,分赐给儿孙辈,俗称“压岁钱”。半夜子时即十二点交翌日一点钟时,家家户户开门鸣炮,叫“开门”,象征新年开始。
  年初一早餐,全家大小都吃鸡子索面,这一天,女人不迭被,不上灶头,不扫地,不拿针剪,不做其它活。中餐食糕、粽,意为“耕种犁头实,子嗣步步高中鳌头”。人们相遇,道喜祝贺,不讲不吉利话。旧时,大年初一早餐后,家主带领全家大小到祖先画像前拜年,俗称:“拜太公”。近几年继而代之是;大年初一吃了早餐后不少人家,大小串队踏山上坟
  瞻祖,放鞭炮。年初一夜,早睡觉,不点灯,俗谓“老鼠扛媳妇家”(娶亲)。
  年初二开始,互相串门,走亲访友,谓之“拜年”。旧时“拜年”先向亲戚中最长辈者拜起,一直拜到平辈止。向长辈拜年,要担麦饼肉,并搭果子,叫双份。平辈的只送果子或其它礼品,主人家多用鸡子索面,粉干回礼,有用水果回篮的,表示礼尚往来。近几年拜年送品礼有所变化,担麦饼肉的减少,商店买礼送的人增多,小孩子到长辈家拜年,长辈都要送红包,以示对晚辈的爱护。拜年要持续到正月底前才结束。
  清明 清明前家家户户都要做稞祭清,在祖坟上标上白纸称标青。旧时祭祖坟有规矩,先祭始祖、房祖,再祭家祖,在祭族祖时,要举行隆重的仪式,由族长宣读祭文,族人子孙一齐焚香礼拜,添土,烧纸钱,放火炮,祭后分清明“份子”。有的房头在祖坟前分铜板或铜钱,经弗由常产祭祀田开支。祭新清的要提前,俗云:祭新清不过社。解放后祭族祖明令禁止,祭家祖,风俗如旧。机关、团体、学校,祭扫烈士墓,敬献花圈,追念先烈,把扫墓作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活动。
  立夏 这表示夏天开始,旧时立夏开秧门,现在早稻已插秧结束,立夏日要吃红枣鸡蛋,俗称“接脚骨”。因为过了立夏农事繁忙,吃这些东西有健身作用,立夏日禁忌坐门槛,说坐门槛要脚酸,立夏吃红枣、鸡蛋的习俗相沿至今不变。有些家庭妇女还给自己的父母送红枣以示尊敬。
  端午节 象征着阳气开始旺盛,吃过端午粽,棉衣远远送。这一天,节日气氛甚浓,家家户户都要摆筵供祀祖先,俗称“做羹饭”,门口上插上昌蒲艾叶,挂钟馗像以驱鬼驱邪。家院四周墙壁,里里外外,以及家具农具都要喷上雄黄酒,谓之“驱五毒”,全家人都吃大蒜,喝雄黄酒,据说喝过雄黄酒不会发痱子,生疥疮。小孩胸前佩挂五色皂线制的香囊,俗称“香包”,也有用樟脑丸为蕊组成各种绣球,给小孩悬挂。现在旧俗尚存,只是挂“香包”的小孩比旧时少了。
  七月半 人们称它为“鬼节”,家家户户都要“做羹饭”。摆筵供祖
  先来受餐。据传以前一些没有后代的孤魂野鬼无人祭祀,经常要吵闹,很多善良人家在祭祀祖后,用篮子盛着酒肉,饭拎到村头路口招魂野祭。做了路头羹饭“施孤魂”,一个村才会万事平安。
  中秋节 旧时八月十五日中秋夜,民间都要摆月:吃团圆饭。吃过团园饭全家就在庭院或家门口设桌摆设,月饼、糕点、粽子、菱角、莲子、石榴、苹果、桔等。摆出花色品种,相互攀比,以花色繁多为荣,待月亮东边山上吐临,就点香拜月,到月下屋檐时,才收拾起摆月供品,全家人坐下来吃。家中如有雇用工者,要请佣人、长工、伙计、学徒同吃,边吃边谈生意经,借此定“留”“退”。故佣人们说吃“中秋”是:“眼泪酒”。相反,端午节月亮虽残缺,吃的却是“快活酒”。现在摆月还很时兴。以前是外公婆送月饼、粽给外甥过中秋节。现在是晚辈向长辈送月饼、鸡等高档物品,祝贺中秋。
  重阳 农历九月初九日,古代把六叫做阴数,把九叫做阳数,九月九日都是阳数,故称“重阳”,民间有重九登高消灾得福,赏景赋诗,吃重阳糕的习俗,近年来一些老人在重阳节外出旅游开开眼界。现在浙江省人民政府明文规定,九月九日为“老人节”,村老年协会年年要举行开茶话会庆祝活动。
  冬至 也叫做鬼节,为下世人过年,家家户户要做糯米经团,做羹饭,在堂屋、明堂、路口摆桌子,用酒肉饭、菜、豆腐摆祭下世人,边祭边烧阴司票(冥币)和纸锭(白银)金银山,以超度转世再做人,摆祭的肴饭很讲究,烤豆腐要方而大,转世有大耳朵,可做官、长寿有福相;烧大蒜不敲碎,下世人转世会精打细算,成家立业,发家致富;炒葱要整根,下世人转世聪明能干,智勇双全,求取功名,青云直上。
  第二节 婚嫁习俗
  租典妻室 封建社会时,男子丧偶,无力接弦,或妻久婚不育,男方
  可与他人订立契约,另娶一妻,选定日期同居,时间一般都较短的叫租妻。所谓“典妻”者,多属女方久不生育,深虑绝后,不准丈夫纳妾,只同意丈夫典妻,被典的妇女,因丈夫多病或债务所迫,子女多,生活贫困难以度日,其丈夫自愿出典。一般以一年半载为期,立典约为凭,在典期间,女方去男方同居,若受孕后则回夫家,不得再与典主同居,受典之妇仅负生育之责,所生子女归典主,不准认母子关系。
  买妻与卖妻 大多数都是夫妻不和,婆媳关系紧张,丈夫赌博输了大钱,做生意亏了本钱,生活艰难,不得已、才出此计。男方事先找好买主,托中间人讲好价钱,写好出卖契约,买方付钱款给卖方,约定日期来家接走,有的卖方骗妻子外出做活时,买方来强行拖拉走。有子女留下,也不准认母子关系。
  寡妇与童养媳 旧时妇女重贞操,所谓: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个猫狸绕山走。有“称过骨头,买过肉,活为我家侬,死为我家鬼”的说法。如丧夫改嫁,就是大逆不道。青年丧夫,不再改嫁,在夫家守寡,以“一妇不配二夫,一家井水食到底;追求请旨,以旌节流芳为荣。
  有些农家孩子众多,经济不富裕,就抚养他人幼女为媳,称之为“童养媳”,有的夫妇婚久不生育,相信占卜:先开花,后结子,就是抚养他姓幼女作“女窝”,待生子后,初以姐妹相称,后结为婚姻,男女年龄差距甚大,谓之“等郎媳”。
  招赘与进舍 因女方无兄弟,其父母招婿居女方,生下子女跟母姓的谓之“招婿”。妇女死了丈夫不出嫁,招夫同居的叫进舍。
  冥亲 有的夫妇、儿子早世,为念骨肉之情,免得断后,也要为儿子物色对象攀阴亲,所物色的对象一般都是早世的女子。对象物色好了,然后托人去亡女家父母说亲,经亡女父母同意之后,就焚香烧纸钱,做简单的阴司亡魂结婚过门仪式,亡儿亡女相亲,民间叫做冥亲。
  定亲 男方首先要托媒人了解女方的生辰、家境、人情、地位,讲究门当户对,还要经算命先生合八字,是否有冲克,认为可以,男方再托媒人提红包,糕点去相亲,俗称“望亲”,女方家长一见来意,故意叫女儿
  送茶,同媒人见面礼,媒人察之相貌举止,心中有数,再介绍男方情况,如女方家长同意即请媒人上酒席以谢劳驾。如有不同意,不请席,不收礼,媒人辞去。双方相中了,则行筹办定亲礼,定亲俗称“拜求”,由男方选双方都认识的夫妻双全,子孙满堂的传言人两个,叫做“宾人”,俗称“利市人”,拎着凉笼篮,篮里装有聘金,衣料,首饰,果子袋,男方庚贴,饰万年青,扁柏枝,以示万年常青,送至女方,称之为“担聘”。女方收下庚贴,礼品仅收一半,回篮的东西是女方庚贴,男方戴的帽一顶,鞋一双,袜一双。一经定亲,即结成夫妻关系,双方不得翻悔。定亲之后,要择定迎娶吉日,托媒人送往女方,谓之“拎日子”。拎日子后,女方就准备置办嫁妆。
  迎娶 旧时婚礼仪式隆重又繁琐。新郎家要备花轿去抬新娘。迎娶前一、二天,男方要向女方担送大小馒头若干,连尾猪肉一爿,猪头一个,鹅一只,酒一〓,糕一格等彩礼。并附送有主家、厨、盘、樽、唱、梳、洗、接、送、开封开婆10个大红包,主家包为主人收,厨为厨家老司收,盘为碗碟租金,樽为跑堂收,唱为唱客收,开封开婆为外公外婆收。发箱提前一、二天进行,嫁妆视双方家庭经济条件而定。传统嫁妆,全红漆木器,有箱几双,内装四季衣服,其中必有一只素箱,不上漆,专装孝衣。桶有:马桶、面桶、脚桶、饭桶、衣桶,此外还有衣橱、书橱、大凳、小凳、四尺凳、方凳、椅等。红漆竹器有大小考络、凉笼、小饭篮、尖坤篮、花盒、火笼。五金:锡烛台、锡茶壶、铜火囱、铜鞋拔、手剪、小铁锤等。此外还有棉被两条以上,枕头一对,(内装谷或豆麦)布帐一床(大多是白地青花)。连根带枝青竹两根上挂怅钩,还有梳妆台,镜箱,手饰盒,灯具等。在被、帐、马桶内还放红包各一个,各由铺床,挂怅和第一个开马桶放尿的小孩取之。发箱时女方托媒人带往锁匙,谓之“解箱”。新娘上轿前,须由利市人,即夫妻双全子孙多的妇女梳上轿头,叫扮上轿。新娘在淋浴更衣后,听从扮妆。扮妆时桌上要摆上轿饭,这碗饭盛得特别满,结好果子袋,即就是肚兜袋,内装五色果子,即花生,瓜子,白果,桔子,石榴之类,和一双红鸡蛋含百子之意。穿上红棉袄,披霞帔,
  戴凤冠,盖上红头巾。梳妆成罢完了新娘脚不踏地,踏在地毯上准备起身。上轿前先辞谢父母养育之恩,行跪拜礼,再拜长辈,亲友,礼毕点上全堂灯彩,开锣鸣炮,由大哥抱上轿,二哥揭开轿帘,母亲在房内哭上轿,并用一个团匾从楼上往楼梯上滚,谓之“喜事园满完成”。母亲若上轿,其哭若唱。送上轿的利市人,及亲友左邻右舍都手持点燃的红蜡烛,送在轿前,也跟着哭,分发灯花生果,母亲边走边哭,上轿之后,母亲回头继续哭。哭声唱词因人因地不同,由哭嫁者各自发挥。花轿到男方门口,所有的亲朋都去迎新娘归门。归门时辰未到,新娘不出轿门。归门时要放火炮,新娘由“利市人”扶出下轿,一路踏着麻袋归房,脚不着地。领袖姑娘分花生果,发灯,以早生贵子,子孙满堂讨兆头,麻袋从轿门前展转铺垫到新房。谓之“传代”。新娘落花轿,先吃鸡子茶,象征“结子”。新娘落轿吃过鸡子茶要进行拜堂仪式,堂厅正中挂一幅“天官赐福”或“福禄寿喜”的画轴,设香案桌地上铺毡毯,新郎新娘在“领袖姑娘”陪同下行三跪九叩礼,先拜天地,后拜祖宗,继拜公婆长辈,再夫妻互拜,然后送入洞房。
  结婚当夜要分新妇果子“喜糖”。闹新房,有文闹、武闹两种,文闹比较文雅。武闹有越吵越兴旺之说,迎亲娶妇之家闹而不厌。闹新房有“望恭喜”“团果子谜”“送房”“迎灯”等活动,更有趣的是武闹者,有的小孩和小年爬在床底,桌下,偷取新娘,领袖姑娘鞋的或偷手巾,偷枕头的,偷到手要以果子换取,有堂倌,厨师,亲眷等内情人参与。待新娘新郎洞房后,偷凤冠,霞帔,棉被,衣服的,一经偷出,当即鸣炮把主人家惊醒,主人家反倒喜孜孜的。做大舅的却伤脑筋,这些娘家物被偷的,赎回的责任在大舅。无凤冠,霞被,第二天难以拜见长辈,故一发现被偷,就得与闹者进行,“赎物谈判”,讨价还价,以糕点,果子,喜糖,香烟赎之。
  次日在堂厅设香案做羹饭,在案前摆两把椅子,新郎新娘穿礼服,然后请族长,亲属上座,俗名“拜见”受拜者都须给新娘送红包。晚上设宴请大舅大宾。大舅,大宾媒人引为上座,其他按辈份就座,邀亲属长
  辈作陪,新郎要向大舅和族长敬酒三巡。表示对妻舅,宾人酬谢之意,在新娘行见面礼时受了红包,须给长辈回送上贺鞋。
  回门与大归 在新娘过门后第四天或第五天,由岳家接新女婿偕同女儿回家,俗称“回门”。岳丈与新女婿行初交见面礼,然后由岳丈家邀请族长,宗室见面,新女婿要一一送礼,受送者都要红包回敬。现在回门之俗,多以次年春节时取代。
  婚后一、二个月,新娘要择吉日回娘家探望父母,谓之“大归”。回娘家住一段时间,期满回夫家,带回大量的粽子,俗称“大归粽”。馈送所有送过礼的亲邻,每户16只到30只。
  解放后,政府实行废除旧婚姻制度,禁止收养童养媳和婚姻买卖,1953年颁布婚姻法,实行一夫一妻制,提倡婚姻自由,男女双方到了法定年龄通过自愿,可以到结婚登记机关登记发给证明,即成合法夫妻。
  政府号召提倡婚事新办,婚礼从简,现在有提倡举行集体婚礼的,有举行旅游结婚的,也有的不讲排场,只分分喜糖,香烟简办的。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提高快,也出现讲彩礼,置办高档嫁妆和大摆酒宴现象。
  解放初期结婚,有组织秧歌队送新妇到新郎家中去,废坐轿为步行。后有兴手推车送新妇到新郎家中,现在由于交通方便,迎娶新妇时,用自行车,汽车,小轿车迎亲。迎娶亲时,亲戚朋友的送礼一革古旧,所送的礼品从50年代至70年代担送糕,中堂,演变至今送高挡礼品,礼品越送越高档。镜框,中堂是不可缺的,分喜糖香烟更是婚礼中重要一环。定婚要分定婚糖,结婚时要分结婚颓,宴席上还要分摆香烟,喜糖。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深入人心,男女青年对于在恋爱婚姻观念上,认识到嫁男嫁女都一样,女方可以嫁到男方,男方也可到女方落户。
  第三节 喜庆习俗
  贺出生
  出生子女,要去娘家岳父母“报生”,娘家要送“娘家米”,酒、红糖,鸡蛋及婴儿穿的肚秋,青白色的毛衫,给报子带回,亲戚朋友都要担送鸡子篮,以示祝贺。
  孩子出生第三天,请接生婆洗三朝浴,备牲礼祭祖宗,敬天地,设宴请客“贺三朝”。向邻居馈送杨梅糕果。婴儿满月,要理发系红手绳,以防婴儿双手缩进不便穿衣,希望孩子长大后双手规矩。贺满月时要做“本月果”分送担过鸡子篮的亲戚邻居,每家32只至36只,必须双数,近几年做“本月果”改用馒头或买饼干,水果代替的人日渐增多。
  小孩满周岁俗称“对周”外婆家要裹“尖头粽”(以红枣,豆沙为馅)担送给女儿家贺对周。分给担过鸡子篮的亲友和邻居,每只篮至小二、三十个。收受对周粽的亲友,又要回送鸡子或衣料。
  祝寿
  每逢生日,无论男女老少,都要吃“鸡子索面”,有吃过“鸡子索面”,“越来越健”之说。逢十大庆,亲友送衣料,鞋,袜。小孩十岁生日,外公婆送,长衫棉袍,鞋袜,帽,娘舅送大公鸡。设宴请客后,还用生日粽,熟猪肉一刀,糯米糕一角,鹅肉一方回礼篮,四十岁一般不贺寿,有贺卅不贺四,贺四要淘气之说。贺五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十、百岁。贺百岁更隆重(有的农家96、就贺百岁)富裕农家,还要做生日戏二日三夜,请客贺寿,酒后让客人带回上寿馒头回家。
  九十年代以后,村民生活水平提高,贺出生,贺生日,大办酒宴风行日盛,但有的亲属,只送衣料,欢聚一堂以表庆贺,对近年来高寿者,老年协会送礼品为之祝贺。还兴起贺放生日电影,全村为之喜气洋洋。
  第四节 丧葬习俗
  人死了,按其年龄不同,对丧事的称呼也不同,儿童死了,称“取债鬼”,不举行丧礼,如属婴儿,用破棉絮破草席络了丢入“故童塔”;三十六岁以下的人死了称“短命鬼”其灵枢不能坐祠堂厅堂,高寿人死了,称为“喜丧”叫“寿终正寝”,死于外村者,尸体不进村。旧时丧葬礼仪隆重而繁琐,丧事繁忙故有“死人忙”说。
  送终
  病人弥留未曾咽气时刻,即要换上寿衣干净衬衣,布裤,棉衣,男衫女裙,净身饰容,移出室外,停放香火轩间。死后,全家大少点起灯笼,手执香火把并把死者睡的草席,草垫加纸雨伞一把,草鞋一双,纸糊插袋一只,上书死者姓名,郡里,内装锡箔银锭,男女号哭送至村口百步外出路旁焚烧,谓之,送活无常,焚毁结束,衣服反穿,腰束稻草绳以示戴孝,邻里相帮将死者用过的床、桌、凳搬出室外浸入池塘中,让其日晒雨淋。
  吊祭
  上灵床之后,口含铜钱一枚,用粗纸盖面,谓之“阴阳—纸隔”双手握拳放置胸口,示意“心意满足”,辞世,随后,宗亲眷戴伞提灯笼,边走边号哭,往坑河水中投一铜钱,取水少许谓之“买水”。回来用巾蘸水揩
  尸体手脸,谓之“洗浴”。浴后,女眷又要戴伞提灯边走边号哭,跪在村口裹灰粽七个,挂在竹丫上携回插于尸手,给死者作为到阴司冥路上的“点心”。灵床之首点上“材头灯”。用盘盛菜油,放灯草一根作蕊点着,上香供奉,昼夜不熄。
  尸体停放的轩间设奠,灵床前挂起帏幔,帏幔中央设奠桌,地上铺上地簟,草席之类权作苫块,为亲人日夜轮流守灵寝处,设尊,挚亲邻里就带丧礼前来吊祭,往吊者要把丧礼物品送至灵堂,放供在桌上,同时叩首跪拜,主妇见吊丧者至,开音哭号,并陪到灵前致哀。
  请风水先生择好“入棺”“出丧”的日子,择好坟穴方位朝向,然后向亲眷,报丧,报丧人身穿反衣,手执雨伞,一看便知,报丧时若无暇吃点心,也要喝口茶,有“报死不空口”之说,报丧人走后,女眷哭丧,相送至门口,随后准备丧礼,至亲要备整灶豆腐,香烛、炮纸、锡箔一盒(用五彩纸包之),彩被一条,女婿还加送鸡,猪头,鹅,其他亲友只送香纸包。
  入殓
  入殓的“棺材”雅称为“大屋”分两种生前准备的叫“寿材”一般高寿者所为,也有久病不愈者,建材冲喜的,另一种死后临时制成的叫《忙材》。
  棺材造型有大,小和头之分,大和头雕刻“福禄寿”的合体字,小和头刻有“寿桃”含祝福之意。棺材颜色有红,黑两种但大小和头都漆朱红,俗称“朱漆棺材两头红”。含有世上泉下都兴旺发达之意,制做棺材需给木匠工资和利市红包,做寿材的还要设宴请客。
  入殓又叫“落棺”一般都拣过时辰,有诸多禁忌。从遗体上取下灰粽三个丢异地上,同时亲属吩咐死者,“不用惊怕”“遇狗吠,以粽投之”,“望白路走”等语。并从尸口取出铜钱丢于地,给死者喂鸡子茶,由喂者插一丁点蛋白放尸口中,嘱咐,“要吃自己的鸡子茶,莫吃路上外婆茶”,外婆茶又称奈何茶,死者在阴间吃了奈何茶,就会神志不清。仪式做完
  就抬尸进棺,抬尸进棺前,棺内事先撒上石灰木炭垫上粗纸,辅上垫祷放好枕头,脚踏棺边放五谷袋一只。抬尸由子女长者捧头,次捧腰,幼捧脚,然后由下向上一幅一幅盖彩被,谓之“高升”。彩被要单数,不然以红低代之,盖彩被,先盖主家的,后盖亲友的,盖一条念一声,这是某某所送,盖毕上棺盖,敲紧四“壬”。
  出丧
  出丧前,先做材头羹饭,制成白衣白帽,披麻戴孝,材头羹饭要摆双套碗具,其中一套专为“解差哥”所设。“解差哥”席上只放筷一根,谓怕“解差哥”吃得太快,会抢食。
  材头羹饭做毕,亲眷齐集,举行隆重的祭亲奠“排祭”仪式。这是送亲人上黄泉路,要高高兴兴,不能啼哭,祭品非常丰富,轮批祭奠,全副猪头鹅、全鸡、酒、敲锣打鼓,鸣炮奏乐,身穿白衣孝男孝女与灵枢并列各向外跪着,向祭客致谢。
  时辰一到,灵柩起扛,就不能落地,走三步暂停,由阴阳先生“敲水碗”,据说死者朦胧如梦,一听水碗敲响,始知自己已死,阴阳先生在棺材背放上“水碗”,杀鸡血绕棺材旋转。口中念念有词,阴阳分界,千水断流,以斧击水碗,此时亲人才开始嚎啕大哭,亲眷,邻里皆戴白帽,手执香束,送灵柩上山。
  宾葬列队最前面,由一人拿“火把”,引路。次是提着香碗的“孝男孝孙”不得回头看。再次是领香烟和担香纸火炮者,再其次是敲铜锣京鼓吹唢呐乐队,富户人家还有执长旌,旌上书死者头街,姓氏。后面才是灵柩,灵柩两旁由女婿,子女“守材”,最后面是送殡列队。嚎啕哭唱声伴随锣鼓声,缓缓送殡而行,拎香纸篮的一路负责散纸钱,“路纸”,说是“买路”做路标。让灵魂往返畅通,遇到坑,桥都要上香放火炮,谓之买路引渡。
  出丧时,当灵柩起行,丧家用两人,一人手执桃枝桑条,一手执茶
  叶,米、石灰、泥沙篓,另一人紧敲大锣,从死者室中循行灵之路,快步赶至村百步外,名曰:“驱鬼赶舍”,不让鬼魂留舍。灵柩行至各家门前,各家都要燃点稻草火烟,叫作“防阴气”。
  灵柩入穴后,送殡者要撮一把泥土丢在棺材,叫做“添土”,阴阳先生在棺材背上“喝山”“散五谷”。接着卸下白孝,点燃“桂子”灯,背上“红被红纱”抡先回家,谓之“领灯抡头红”。
  殡葬后,丧家请亲邻宾客吃饭,饭后拿着主人回送的“利市豆”回家,无论人畜食都很吉利。殡客不能再留过夜回家,主妇大哭送客,回送客人小爆竹一串,客人点着灯笼离去,回到自己家门放鞭炮“点灯笼进门,表“兴旺”之兆。
  殡葬后,要送火种三日,由人点燃稻草火把带上瓦片铁钉(意为下世用火刀火石)第一个晚上送到坟上,第二个晚上送半路,第三个晚上送出村口百步外。
  祭七
  据说,死者阴魂要七天过一关,总共要过七关,四十九天。为让其安全过关,每过一次关,需做一次羹饭,三七羹饭丰盛,有“上世贺八十,下世贺三七”之说。如遇阳七(即农历初七,十七,廿七)鬼魂不敢出来进食,必须头一天做,七个七中,三七最为隆重。
  做“三七”的仪式是:傍晚上坟接灵回家,家摆茶点,酒席设灵位,还要请缙云北山人制纸屋,俗称糊灵(三间、六间、九间或十一间)。纸屋案桌前摆金山银山等祭品,请道士念佛先生“解结”。解结谓新死者不甘心离世人阴间,再超生做人。其解词有“十殿阎王“二英雄”、“十骷髅”、“十二个手结”等,“解结”也以说“解说”,解说生死有素,与人行善,莫作奸恶,表彰英雄之类,解结时,除亲人外,还有邻居所众。
  深夜丑时仪式完毕后,送灵上坟焚化纸房,熄灭灯火,异路回家,次日宴请送礼过的亲友及丧事动用者。
  “一七”、“二七”羹饭简便,“四七”、“五七”较简略。“六七”由女儿设奠,担猪头鹅上坟祭奠,路上不准歇担,祭后挑回娘家请客,“七七”也叫“满七”第二天即五十天,要做“满筵”羹饭。用盘碟八副,酒席丰盛,宴请祖宗四代,示意本房新增阴灵,拜托诸亲旧阴灵携带指点。
  满七后要把神牌木主,送坐“香火轩间”、“祠堂”的神厨,俗称“上家堂”,也叫“归主”。逢时过节,享受香火供奉,子孙礼拜。
  解放后丧葬习俗礼仪有所改革,有些迷信活动逐渐消失,入殓出殡也从简,亲友吊唁,都以送花圈,戴黑纱,每逢老年逝世,老年协会都要前往吊祭,开追悼会。近几年来旧习俗还在流行,有的是旧俗和新俗结合。
  第五节 营造习俗
  “竖屋娶亲千年期”。农家对建房都郑重其事,要挑日子,择吉日开基。
  旧时竖屋都是土木结构,根据竖造面积,在四角定桩,叫定基,敷石灰线后,就要挖几锄,叫“开基”也称“开工”。四角定桩,放柱藏盘竖门槛,做狗洞时,都要给工匠包利市,做木起工也要挑日子。
  上梁要请风水先生选择吉祥日子,上栋梁日子,亲朋邻居要给主人送礼道贺。送红包,米酒,杨梅糕果,贺联,中堂火炮等。宾客需准时赶到。参加捧屋柱,搬砖瓦,凑热闹。上梁时辰一到,鸣炮上梁,在梁上贴上“紫微拱照”“福星高照”之类的横披。主人还要分糖果发丁,响子,上好梁后,挂上灯笼,米筛,手剪,镜,尺,响子一对,鸡笼一只(内装一只红毛大雄鸡)挂茶叶谷米,以招吉驱邪。
  祭鲁班 上梁后当日设一副猪头鹅,一格糕、一格果,一坛酒,一灶豆腐,红包利市,宴礼于,墨斗,角天,斧头之前,俗称“祭鲁班”。祭时敲锣打鼓,放火炮,主人在新屋内设宴请客,答谢亲友,筵席中少不了麻糍。把祭鲁班猪头鹅,糕果,米酒,利市让工匠带回去,把响子分给客
  人。
  宴请 入座有序,首席就座的为石匠,木匠,泥匠。石匠打石基面,泥匠奠基,木匠竖柱,以石为首,接着按辈分排座。
  上灯上梁的当天晚上,开始在梁上点灯笼,上灯三天后收灯,梁上取大雄鸡继读养起来,“千年鸡”(意即千年基)主人只养不杀,别人偷去不追究。屋领出一直到新屋。归屋时,主人拿手秤先进屋,接着让扫帚,畚斗进屋,再把其它东西搬进去,然后宴请对竖造帮忙过的亲友匠人等。
  第六节 谚语
  春寒多雨水,夏寒断水流。
  春雾雨,夏雾日,秋雾凉风,冬雾雪。
  早雾晴,晚雾阴。
  三月客难做,一头衣裳一头货。
  雨落早五更,雨伞勿要撑。
  早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
  长晴有长雨,长雨有长晴。
  冬季阴雨见雪晴。
  长晴廿三雨,长雨廿三晴。
  天上鲤鱼斑,明朝晒谷不用翻。
  分出三年,岩塔开田(责任制好)。
  人勤地出宝,人懒地出草。
  取日龙,不如觅日侬;求日雨,不如踏日水。
  老人口热,小孩手热。
  晴带伞,饱带饭。(有备无患)
  浪一浪,去一丈(浪费惊人)。
  省一省,凑成百。
  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
  不可失种,只可失收。
  家和万事兴。
  有心做泥鳅,勿怕糊泥田。
  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做师父。
  眼过千遍,勿如手做一遍。
  三分教,七分学。
  请教别人勿蚀本,只要口舌打个滚。
  好记性勿如烂笔头。
  朋友千个嫌少,冤家一个嫌多。
  交个朋友三年,结个冤家眼前。
  远亲勿如近邻舍。
  自家勿和别人欺。
  人心隔肚皮,知面难知心。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三日还魂灰,七日还魂炭。(警惕火灾)
  严是爱,宠是害。
  从小勿教,大来勿孝。
  远路无轻担,久病见孝心。
  气宽寿长,量大福大。
  上下三处是根秤,邻舍八家是面镜。
  算别侬一千,自划着八百。
  喜时多失言,火时多失理。
  歪理千条,正理一条。
  上得高山,方知平地。
  勿怕勿识货,只怕货比货。
  一千勿如八百现,八百勿如五百亲手递。
  有山总有路,有水总有渡。
  锉高难为树,锉低难为地。
  撮着鸡毛当令箭,撮着封皮当信读。
  廿年媳妇廿年婆,再过廿年做太婆。
  勿要侬家千担粮,只要夫妻有商量。
  食勿穷,穿勿穷,夫妻勿和一世穷。
  一年能食三斤姜,到老勿要开药方。
  哭一声,重一斤(指小孩哭哭会长大)
  三十年前侬寻病,三十年后病寻侬。
  紧火粥,慢火肉。
  上塘鱼,落山笋。
  一丘萝卜一丘芋,年前勿要开谷柜。
  三日铲两日浇,十八日好开刀(指种青菜)
  第七节 歇后语
  一只耳朵归,一只耳朵出——勿留心
  一时策勿两时计——干着急。
  十股麻绳九股九——危急
  八十岁学绕脚——太迟
  八个落苏四双——一样
  七六姑娘八六嫂——户门多
  三日肚饥两日饱——不匀
  大水牛食饭,大水牛放屙——大进大出
  上方岩打桐琴——走弯路
  上下巴一脱——讲讲省力
  上勿见咙喉,下勿见肚头——微不足道
  山川坛讨勿县前信——消息失实
  门背后等天亮——空等
  之字多个曲——多此一举
  瓦灶老司点坯——不可作数
  见佛便拜——到处求
  手肋胳下寻鹅娘——越急越糊涂
  食毛桃勿脱核——不干脆
  乌龟教鳖——差不多
  水牛背脊拔根毛——微不足道
  水里划一刀——无济于事
  火烧脚后跟——紧急
  为个老鼠烧个稻蓬——不合算
  石板明堂栽落苏——不是地方
  打梅香痛小姐——借题发挥
  打只苍蝇饲老虎——无济于事
  四方窟窿凿正正——呆板
  白撮(扒手)哄会场——夸大其词
  白布落染缸——洗不清
  白纸写黑字——一清二楚
  长竹竿归弄堂——不转弯
  头头碰岩塔,脚脚踏剌窠——晦气
  讨饭争阶沿——空争
  讨饭勿带碗——懒
  讨饭箩里扒饭食——不该
  共套火笼钵——一路货色
  共脚吊布裤——形影不离
  老陪嬉陪考——跟阵
  老和尚郑绝——同苦
  老鼠归牛角——无出路
  老鼠见猫——怕得要死
  老虎变猪娘——威风扫地
  地上跳到地簟——高勿多少
  过水望前人——跟样
  光响雷公勿落雨——只说不干
  当柴烧勿得,当水用勿得——无用
  好花插到水牛屙——可惜
  好个名苦个肫——徒有虚名
  好鸟谨毛羽——自爱
  羊脚蹄试汤——得寸进尺
  羊毛出在羊身上——有着落
  两头担充——东戳西戳
  赤脚走雪路——越走越僵
  呆头碰着二百五——一路货
  吩咐落棺材——罗苏
  穷人献宝——藏勿住
  床地下打棍——撑不开
  良心缚背脊——狠
  雨伞骨戳出——犯出
  担盐过水——歇不得
  驼背讲直话——心直口快
  和尚置篦箕——多余
  斧头食凿凿食树——层层相逼
  盲眼穿针——靠碰
  盲眼摸溪滩——不辩方向
  砂糖口嘴剃刀心——阴险
  指甲勿离肉——分不开
  差时勿差刻——不用急
  稻秆绳当乌梢蛇——神经过敏
  缸头盖瓶头——临时凑数
  耕勿着耙着——漏勿掉
  捏蛇尾巴——迟了
  黄鼠狼向鸡拜年——不怀好意
  菜蓝吊水——一场空
  接鬼望病——找死
  眼泪流肚里——有苦难言
  眼睛孔浅——贪小
  脚踏两只船——三心两意
  脚后跟搭脉——太迟
  望侬家打火叉——见机行事
  着勿着这贴药——孤注一掷
  盖簿算帐——一笔销
  盘里走珠——一笔帐
  猫狸借鸡——有去无还
  就云带雨——顺便
  塘燥鱼稠汁——难熬
  矮子上楼梯——着力
  藕荷叶包铁钉——包不住
  懒人勿甘意——不情愿

知识出处

清渭马店志

《清渭马店志》

本书分记事和人口两篇。记事篇中分马店马氏、马氏居址清渭街、人物、历代诗文、风俗语言5章。人口篇分马氏世系和马氏直传两部分。充分保存了旧谱中具有存史价值的史料,尽力发掘了马氏居址清渭街的民情、村情以及清渭一带的地情。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市清渭街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