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农业生产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清渭马店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256
颗粒名称: 第六节 农业生产
分类号: F304
页数: 2
页码: 34-35
摘要: 本节记述了永康市清渭马店的农业生产的发展情况。
关键词: 农业生产 马氏 清渭马店

内容

清渭街田片,位于荷溪、三渡溪、塘里坑溪三条溪汇合的冲积小平原,村庄周围一马平川。海拔在109~115度之间,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7.5℃,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5.1℃,极端最低气温零下8℃;七八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9.5℃,极端最高气温41.7℃。年平均降雨量1400~1450mm。大雨多集中在梅季和台风期。自然灾害以旱为主,也多洪涝,干旱指数为0.7,属半温润地区。年平均日照时数1909小时。河流年径流深200mm,水日蒸发量在950~1000mm等值线间。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宜种稻麦、蔬菜、瓜果及其他农作物,较著名的农产品有稻米、红糖、蚕茧、萝卜菜和黄瓜等。“姓李做生意,姓马种田地,姓何好手艺,姓吕赶市去”以及“梧桐畈稻,牛背垅枣,下街头草,应店前药”。成了远近传颂的民谣。
  清渭街处于永康盆地荷溪、三渡溪、塘里坑溪汇合处。三条溪两侧多低山丘陵,由于新构造运动使两侧山体不断上升,刚性火山岩断裂、节理、裂隙发育,接受了丰富的大气降水,形成非常发育的水文网,山区地表径流及基岩裂隙水向盆地中心排泄,使清渭街周围成为永康地区地下泉水最丰富的地区,只要挖到一米深,随地都可以挖到泉水。全村有泉塘几十口,最出名的是梧桐畈五百泉(漩),还有大青塘、上水仓、东
  溪水仓等。1967年大旱,塘库干涸,溪水断流,村民奋而找泉,又发现三处好泉水,一部水车昼夜不停的车水泉水不涸竭。这三处地下泉位置是,一在长庚溪滩坝下潭,位于溪沿五十扛桥堰对直溪岸至河床中心10米左右处;一在双港溪口石笋潭,位于四队机埠对面河床中心;三在西溪(塘里坑溪)上溪头,位于清渭与杏里交界处,从溪岸至河床中心10米左右处。
  村民们根据良好自然条件,充分利用宝贵的土地资源,1949年前就有许多田块在推行麦、稻、玉米三熟制的同时,在玉米田里普遍套种萝卜菜,俗称四熟制。推广杂交水稻后,四熟制面积缩小,但仍然习惯在玉米田里套种萝卜。清渭街粮食平均亩产,位居全市前茅。
  这里玉米田里套种的萝卜菜,萝卜嫩、汁味鲜爽,既可生吃又可熟食,还可腌制、晒干贮用。民间流传有这样的民谣:“清渭大萝卜,株株田里宿,亩产上万斤,赛如梢梨肉。”
  种黄瓜又是这里的一项传统副业收入,清渭街每年种植数十亩,产值2.2万余元。几乎户户都种。所产黄瓜除销售本市城镇外,还运往邻县和温州、宁波、杭州等地,深受顾客欢迎。

知识出处

清渭马店志

《清渭马店志》

本书分记事和人口两篇。记事篇中分马店马氏、马氏居址清渭街、人物、历代诗文、风俗语言5章。人口篇分马氏世系和马氏直传两部分。充分保存了旧谱中具有存史价值的史料,尽力发掘了马氏居址清渭街的民情、村情以及清渭一带的地情。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市清渭马店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