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马氏居址清渭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清渭马店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247
颗粒名称: 第二章 马氏居址清渭街
分类号: K295.5
页数: 19
页码: 27-45
摘要: 本章记述了永康市清渭马店马氏的地理环境、历史沿革、居民人口、街道建设、桥梁建设、农业生产等几方面。
关键词: 地方志 永康市清渭马店 马氏

内容

第一节 地理环境
  清渭马氏始居永康马店。永康马店是清渭街村居的一部分。
  清渭街,地处小平原,西北高而东南低,四周青山围合。北枕象珠尖山,东抱龙山(寺后山),西抱大陇山。村东有荷溪,村北有三渡溪,村西南有塘里坑溪。荷溪和三渡溪溪水自北而来,汇于寺后山脚,称酥溪。春汛来时,荷溪、三渡溪溪水一清一浊,泾渭分明,故有清渭之名。后清渭胃开市,店铺以中江桥为中心向北南延伸为长街,故又称为清渭街。
  清渭街,东邻山西村、官川村,南毗汇阳村、派溪吕村,西连杏里村、江头村,北接泉头村、荷沅村。距唐先镇7公里,距芝英镇7公里,距象珠镇2公里。距五指岩风景区12公里,距方岩风景区12公里。
  清渭街村,位于永康市中偏北部。正当金(华)温(州)台(州)绍(兴)之冲,地理位置优越,历为通途要道,古时就是永康中部的一个重要集镇,后逐渐发展成为象珠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清渭街村,距市区10公里,距金华50公里,距杭州220公里。
  第二节 历史沿革
  清渭街,明清时原属升平乡十四都,民国初属升平区十四都一图,
  民国20年(1931)属清渭乡,民国24年(1935)属达道乡,民国28年(1939)5月属达川乡。至民国35年(1946)10月属达德乡,分上下两个保,清渭马店属下街保。解放初属清渭区(后改象珠区)达德乡。1950年10月改属清溪乡,1959年属象珠人民公社清溪管理区,1961年11月属清溪人民公社。1983年9月以社建乡,复属清溪乡。1992年4月,扩镇并乡,清渭街属清溪镇。
  第三节 居民人口
  据清渭《马氏宗谱》记载,清渭街成村的历史,最迟可以追溯到盛唐,距今约1200来年。从村西派溪吕、寺口吕等地发现多座两晋墓葬分析,清渭街的历史还可以追溯更远。早期居民有项姓(项店)、方姓(方店)、陈姓(陈店)和楼姓、汪姓等,项店井今尚存。据流传,全村最盛时有上千烟灶。这些姓如何中落,无从查考。
  自宋代以降,除马姓外先后有吕、何、应、李等姓迁入清渭街,成了清渭街新的居民群体。此外还有程、胡、施、王、陈等姓。
  吕氏始祖吕宜中,于宋绍圣四年(1097)从河南(或说从太平)迁此。
  何姓始祖何朝刚(执中),南宋时仕左丞,于宋大观三年(1109),由龙泉迁永康朱明。其子何时和来朱明后,“为择建名门居宅,乃卜观于清渭,见其山水盘旋,畦畴优沃,阳阴合局,向背咸宜,允宜乐土,诚为子孙不拔之基,于是定谋创造”约于宣和二年(1120)转徙清渭。
  应姓始祖应毕,字宗智,于明朝初年(约1380年前后)从芝英来清渭街创办中药店,后繁衍成族。至明后期,又有芝英勤下利房应姓迁来清渭街。至民国时期,还有可投应氏应兰顺徙居清渭。
  李姓始祖李世培,于清康熙十一年(1692)从福建来永康经商,开始卜居清渭街。
  村内聚居的吕、何、马、应、李5个大姓,从西至东分居街道两旁,分
  别称下何宅、李店(俗叫福建店)、马店、应店、吕店。
  至1997年全村(包括寺后山自然村)共621户,1751人。其中男828人,女923人。少数民族1人。
  第四节 街道建设
  据正德《永康县志》载,清渭街是明朝时永康12个集市之一。相传旧时沿大路建屋,年代久远,渐成长街。古老街道自北而南,路面狭窄,长里许。逢集市之日人来车往,十分拥挤。两旁店屋尚留明清建筑式样,廊沿、马腿、雕梁画栋,楹门门面。
  解放后,特别是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古老长街已远不适应,90年代开辟了东西两条直贯南北的新大街,以及多条路巷。为使清渭街地区街名巷名,能体现地方特色和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群众顺口方便好记,并容易传播,反映清溪镇的规模,给外地人以良好形象,便于外容联系,提供邮递方便,1994年12月,经永康市地名委员会批准,对全村所有街道、路巷统一作了命名,并置钉街牌、路牌和门牌。镇区共设12路11条巷:
  中江路、天鹅路、昇平路、花园路、育苗路、仙井路、枢密路、枣林路、七星路、清泉路、公园路、腾飞路;
  紫微巷、大菜园、榜眼巷、明堂里、吕店巷、应树德巷、李店巷、马店巷、庐江巷、南园巷、邮电巷。
  清渭街村道路巷定名的三个文献
  一、永康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同意清溪镇驻地清渭街村范围内“天鹅路”等26个居民地名称命名的批复
  清溪镇人民政府:
  清渭街村委会:
  报来《清溪镇所在地清渭街范围内重新进行街道门牌编号的报告》和方案,经审查:符合地名命名有关规定和原则,同意使用。希望妥善做三牌(街牌、路牌、门牌)设置工作。
  永康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
  1994年12月13日
  二、关于清渭街村街道路巷定名的申请报告
  永康市人民政府
  地名委员会:
  清溪镇政府所在地清渭街村,地处永康市北部之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一首要中心,人员来往、信文传递络络不断。解放前原编过升平乡门牌号码。时经几十年,原旧房屋多数几经修理和再造,门牌大部无
  存。改革开放后,此地经济跃然改观,新大街增设几条,新高楼更加林立,重编门牌以及新街新路定名工作急待进行,广大群众亦时有呼声建议,我村干部有识于此,组织各方人士,广泛征求意见,拟就街道、路巷名称于后,肯望速准。
  此致敬礼
  清渭街村党支部村委会
  1994年12月4日
  镇党委书记批示:同意清渭街村申请。 陈有胜
  三、关于清渭街道路巷定名的具体文字说明
  1、关于几条主要路名的说明:
  天鹅路:取名于我镇东溪龙山潭“天鹅孵卵”的传说,该传说在最近出版的《浙江省名村志》中都有记载。该故事家喻户晓,老幼皆知,以此取名,大家乐意。
  中江路:清渭老街中段横贯一条小溪(横带溪)上有“中杠桥”。(街的北头三渡溪,上有“上杠桥”。街的南面有“下杠桥”,即新河桥与派溪吕村交界)。“中杠桥”群众普称“中江桥”。历史悠久,上杠桥、中杠桥皆传于宋代,几经修造,旧日名不改,附近村镇皆知晓。以中江桥为界,上下各半,通俗方便,不陌生。
  升平路:清渭历来是永康农村古镇,而且是具有特色的多姓氏聚居集镇,古为升平乡乡址,“升平”二字群众乐意,且引古老历史为自豪,又含现代经济发展蒸蒸日上之新函。
  仙井路:中间有口“仙水井”闻名于金华八县。清渭街以“胎前产后”妇科盛名,医药与仙水并存,从明朝到今天,汲水煎药者前往不绝,每天如此,以此取名增加我镇特色和知名度。
  枢密路:附近聚居何姓村民,北宋以后就居清渭街。何氏之祖何子举官至枢密,乃副宰相之职也,乡民常提何枢密之故事,以教子孙勤学。在我市之历史资料中,当过枢密官的历代朝中仅只三人,我村三中得一,该留名以传。
  清泉路:清渭之村东有东溪,西有西溪,地为冲积小平原,土下多卵石,地下水丰富,古传“取日龙”(求雨),不如叫日侬(雇人车水抗旱)”,以泉多为特色。满天星,到处皆是。“清泉”,清洁文明,自豪之谓也。
  花园路:位于横街小溪边上,该路通向花园口、花园塘、花园山。学大寨改田造地时,花园口田地下皆是瓦砾,相传此地历史上曾是几百亩大花园,中有亭台楼阁各类建筑群。
  七星路:“七星赶月”为我镇西边自然景观。七个土墩叫七星,分布于田野之中,此为吉祥之象。
  枣林路:该街道以及街道北面地上整片枣林,每年夏季果实累累,红黄相间,八哥、喜鹊鸣叫飞跃,远近之客皆向往,话及流诞。学大寨之年砍光种桑改田,群众悔之。以此命名幽雅斯文,群众心欢喜。
  2、巷名总述:清渭有吕、马、李、何、应五大姓,另有程姓、王姓、胡姓等多姓氏群众聚居。古代流传称呼为吕店、马店、李店……等等。现在仍为大众沿习称呼。横观永康农村集镇,称为“街”者只有五条(清渭街、石柱街、胡堰街、岩下街、花街)为数尽少,有多姓氏聚居者则更少,独我清渭有之。以姓氏作为巷名,喜闻乐见,且本旧习,也可凭此已示我镇规模之大,历史之悠久。另外“应树德巷”以记我村应氏祖宗医德、医行,名盖八县。清渭借以震名声。榜眼巷,以怀程氏,文章盖世,永康独名。古为今用,今立后传,岁月如流水,不记自行灭,我们追历史,用意在长远。
  第五节 桥梁建设
  上江桥 旧县志作“上洚桥”。跨三渡溪(起源于峡源坑),为纵连式条石拱桥,4孔,每孔跨6.5米,全长34.8米,宽2.15米,宋代陈慎重建。清康熙年间,荷沅楼有星再次捐造。嘉庆元年圯后,觉性和尚又募捐重建。光绪十五年纠会又募捐三次重修。
  中江桥 旧县志称中洚桥,位于村老街中心,跨横带溪,始建于清代,由荷沅村楼有波独造。原为石拱桥,南北各有5~7步石级,随着交通机具变革,于民国24年(1935)清渭村吕克绍、吕双土继父遗愿改拱桥为石板平桥。民国时期,乐善好施人在桥两侧设有“天灯棚”,内挂灯笼,供黑夜行人照明。
  下江桥 又名新河桥,为石板拱桥,位清渭下街头与大陇山背头之间,跨塘里坑溪,是通往永康县城的一条重要桥梁。据《永康县志》“康熙二年(1663)吕季义重建,乾隆甲辰吕顺元修,嘉庆丙寅吕廷标、吕起凤、吕士起捐修。”80年代该桥已拆。1958年修建永康至唐先公路,在原石板拱桥上方修公路平桥,即新新河桥。1995年永康至中山公路拓宽为省道时又在原石板拱桥下方增建一座钢筋水泥公路平桥。
  龙山潭桥 原名永济桥,跨酥溪,建于清代,为一墩双孔石拱高桥,1983年改建为水泥桥面并加宽。 1996年改建为二墩三跨、12米宽、20米长的钢筋水泥公路桥。
  五云桥 位形头畈大陇背头,今变电所附近,跨塘里坑溪。清道光年间,清渭何开容首捐建造。光绪年间毁于洪水,清渭李辉山独资重修。民国13年(1924)圮,由清渭何兰周独修,并在桥北建五云亭。此后该桥、亭一直由何顺堆护理。
  清溪桥 坐落永东二线省道10K×589处、上江桥上游,跨三渡溪,3孔,宽4.5米,长31米,1967年建造。
  双港桥 在双港溪口清溪初中旁、双桥舟山公路24K+800处,全长21米,为钢筋混凝土斜跨平板梁桥,1985年兴建清世公路时建。
  新街桥 跨横带溪,在中江桥下游,系单孔石拱桥,1992年开辟天鹅新街时修建。宽8米,长6米。
  清童桥 坐落村西,跨塘里坑溪。原由两根木桩,上架两块石板砌筑。 1978年修建为钢筋混泥土平板梁桥。
  此外,在横贯村中部的横带溪上还曾建有七座小桥。
  第六节 农业生产
  清渭街田片,位于荷溪、三渡溪、塘里坑溪三条溪汇合的冲积小平原,村庄周围一马平川。海拔在109~1 15度之间,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7.5℃,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5.1℃,极端最低气温零下8℃;七八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9.5℃,极端最高气温41.7℃。年平均降雨量1400~1450mm。大雨多集中在梅季和台风期。自然灾害以旱为主,也多洪涝,干旱指数为0.7,属半温润地区。年平均日照时数1909小时。河流年径流深200mm,水日蒸发量在950~1000mm等值线间。水源充足,灌溉便利,宜种稻麦、蔬菜、瓜果及其他农作物,较著名的农产品有稻米、红糖、蚕茧、萝卜菜和黄瓜等。“姓李做生意,姓马种田地,姓何好手艺,姓吕赶市去”以及“梧桐畈稻,牛背垅枣,下街头草,应店前药”。成了远近传颂的民谣。
  清渭街处于永康盆地荷溪、三渡溪、塘里坑溪汇合处。三条溪两侧多低山丘陵,由于新构造运动使两侧山体不断上升,刚性火山岩断裂、节理、裂隙发育,接受了丰富的大气降水,形成非常发育的水文网,山区地表径流及基岩裂隙水向盆地中心排泄,使清渭街周围成为永康地区地下泉水最丰富的地区,只要挖到一米深,随地都可以挖到泉水。全村有泉塘几十口,最出名的是梧桐畈五百泉(漩),还有大青塘、上水仓、东
  溪水仓等。1967年大旱,塘库干涸,溪水断流,村民奋而找泉,又发现三处好泉水,一部水车昼夜不停的车水泉水不涸竭。这三处地下泉位置是,一在长庚溪滩坝下潭,位于溪沿五十扛桥堰对直溪岸至河床中心10米左右处;一在双港溪口石笋潭,位于四队机埠对面河床中心;三在西溪(塘里坑溪)上溪头,位于清渭与杏里交界处,从溪岸至河床中心10米左右处。
  村民们根据良好自然条件,充分利用宝贵的土地资源,1949年前就有许多田块在推行麦、稻、玉米三熟制的同时,在玉米田里普遍套种萝卜菜,俗称四熟制。推广杂交水稻后,四熟制面积缩小,但仍然习惯在玉米田里套种萝卜。清渭街粮食平均亩产,位居全市前茅。
  这里玉米田里套种的萝卜菜,萝卜嫩、汁味鲜爽,既可生吃又可熟食,还可腌制、晒干贮用。民间流传有这样的民谣:“清渭大萝卜,株株田里宿,亩产上万斤,赛如梢梨肉。”
  种黄瓜又是这里的一项传统副业收入,清渭街每年种植数十亩,产值2.2万余元。几乎户户都种。所产黄瓜除销售本市城镇外,还运往邻县和温州、宁波、杭州等地,深受顾客欢迎。
  第七节 工商贸易
  商业
  清渭街周围村落密集,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920人,是永康仅次于古丽镇的人口最密集地区。明初即有集市,每逢农历二、七为市日。初期赶集的主要是方圆十公里以内的农民。村里设有米市、小猪市、稻杆柴市等。雅庄、溪岸、大后等平原地区农副产品与峡源坑、塘里坑、木渠坑等山区的柴炭、木材相交换。明洪武间芝英人应毕在此设“应树德
  堂”中药店,擅长妇科,吸引了全县各地甚至相邻东阳、金华、义乌、武义的病员来清渭看病,促进了集市贸易的发展。民国时期,中江街两旁有店铺20来家,较知名的是大兴店,主要经营南杂货和应树德、应树生两爿中药堂。解放后,1950年11月在原“楼义昌”旧店址开办清溪合作社,1951年正式成立村民集股的集体所有制的清溪供销合作社。1957年由王培昌、施金云、应岩松和应德贤创办的清溪合作商店。70年代建店屋6间,开设百货、副食、饮食三个门市部,以后还增设棉布、五金门市部和综合批发部。1983年,县有关国营企业先后在清渭设粮油、食品、物资、种子等公司(站)。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个体商店得到雨后春笋般的发展,从1950年至1980年,供销社是清渭街市的最大商家。改革开放以后,个体商店在清渭市中的销售额比例迅速增加。随着集市贸易的发展,1991年开始,每年增设五月初七、十月初七2个会市。90年代以来,新辟了天鹅路、升平路两条街道,开设了粮食、柴炭、农副产品、仔猪、禽蛋、日用小百货、棉布、竹木、蔬菜等专业市场,总面积达6135平方米。新街道两旁百货、棉布、副食品、糖烟酒、五金、家电、建材、家俱、农具以及中药、缝纫、理发、照相、车辆修理、电器修理、打字复印、镶牙、饮食等各类商店150多家,集市平均上市人数一万多人,成交额达300多万元。马店人凡在街路面有自已房子的,大多数都自己开了店铺,搞商业、服务业经营。马静芳开的新兴副食店,从1984年起,年年被评为五好经营户。
  工业生产
  清渭街于过去没有工业企业,只有打铁、打铜、竹木、泥水、裁缝等手艺工匠。马店人更世代以农为生,就是手工业者亦不多。在合作化高潮中,1954年冬,马店等几个村一些手工匠组织了清溪铁业社、清溪木业社、清溪竹器社和清溪被服社。铁业社设在下街殿,开创了清渭街有工业的历史。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手工业社一度有了发展。1973
  年,由象珠区委组织,把清溪铁业社等几个手工业合作社合并为象珠区农机厂。1975年,在大陇山背修建了相当规模的厂房,生产红火一时。同时创办的还有象珠制冷机厂(后并入永康市机床厂)。1978年,清溪公社成立了工业办公室,下力气抓乡镇工业的发展。1979年,办起清溪衡器厂和清溪机绣厂。以后又创办家用电器厂等。1984年马德双、马德锋等7人合办清渭机械厂。1988年机械厂兼并了清溪五金农机厂,改成乡办的永康县第三纺织机械厂。1993年在寺口山背修建了大面积新厂房。1989年马振朝在马店祠堂创办清溪砂轮厂。1994年又在古丽镇苏溪工业区330国道边新建永康市白马砂轮厂。现今,在清渭街境域内,除以上厂家,还有金龙电动工具制造公司、浙江神泰公司、金星机械厂、清溪电缆附件厂、清溪汽车修配厂、耐火材料厂、三林三家私厂和清溪服装领带厂以及永康市博马研究所等多家厂家和科研机构。还有一些马店人,在永康市区和外地办起了工厂。
  永康市白马砂轮厂 厂长马振朝,老厂址(现分厂):清渭街马店祠堂。新厂址:古丽镇苏溪工业区、330国道边。新厂区占地84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该厂是机电部专业生产纤维增强树脂薄片砂轮和钹型砂轮的重点企业,拥有90年代先进生产设备,先进检测仪器,应用国内外先进生产工艺,技术力量雄厚,质保体系健全,产品各项技术、质量性能均达到国内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白马牌”商标,国家标准验收合格,分别取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和出口机电产品质量许可证。获’96中国五金新产品博览会金奖。多年评为重合同守信用单位。产品50%外销美、欧、东南亚10多个国家和地区。
  永康市第三纺织机械厂 厂长马德双,厂址寺口山背,厂区占地6667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职工百多人,有高级工程师5人,在杭设有办事处。早期生产ZK192卧式卷纬机、CD001络丝机成形箱及毛巾起毛装置。132PD、132MD槽筒式络纱机是浙江省首创产品,获金华市“金龙奖”,1993年销售额达600多万元。现上马生产无梭织机配套件。
  第八节 文教卫生
  群众文化 民国8年(1919),应思魁、应德福曾创办“缙东舞台”(后改新金舞台),请鲤川夏老三当教师,婺剧名角李朝梭、胡岩林、小金水都曾在此舞台演出,从此发迹,解放时解散。1950年利用原“新金舞台”戏班服装导具,村创办清渭剧团,主要演婺剧,演传统剧目,有《前后玉麒麟》、《珍珠串》、《下河东》、《武松大破蜈蚣岭》等30多个节目,也演现代戏《红灯记》等节目,剧团还创作了《雨夜斗敌》、《女将大战葫芦谷》、《喜事》等几本现代戏,曾在全市中享有声誉,曾获区、县会演奖,1965年参加金华地区会演。因人员变更,以及多种原因,剧团数起数落,于1966年停演,服装导具尚存。
  50年代末,象珠公社在村东建有大会堂一座,至70年代改为影剧院。该影剧院,曾红火一时。1994年因危房拆修,停止放映。清溪镇人民政府正拟复建。
  1996年村级投资20多万元在原市基建成了一个全市第一流的舞台,并把整个场地浇上水泥地面。每年农历五月初七、十月初七会市邀请剧团演出。
  元旦是清渭街的戏剧节,农历正月十三日是清渭街的灯节。还有二月二为清渭花灯节。
  学校教育 万历十五年(1587),马店马怀石延师教子弟,村自此开始有私塾。民国9年始办清渭初小,校舍在马氏孝份祠堂和马店祠堂,村民子弟读高小要到派溪吕就读,行路吃饭极为不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上街殿为校舍,办起小学,结束了到外地就读局面。1986年新建了三层教学楼,教育走上了正轨。1956年在村北(荷沅村)办有永康第四初级中学(今荷园中学前身),清渭街村民都就近到这些学校读书。70年代荷园初中增办高中部,成为完全中学。
  1975年清渭村无偿捐赠了坐落于寺后山土地15亩,并资助资金和人力物力创办了清溪初中,经不断扩建,现已成为全市公办重点初中,有力地促进了清渭村民文化素质提高,培养了一大批中大专生。现有14个班级,学生800多人,教职员工49人,其中中学一级教师11人。
  卫生机构 清渭街的卫生机构,除清溪中心卫生院外,另有四爿中药店、一间村卫生所、几间牙科诊所。
  中药店 村内中药店有:应树德堂、李树德堂、应树生堂、老六药店和胡祛病妇科等。始办于明洪武间的应树德堂,医、药合一经营。以妇科著称,尤精胎前产后,饮誉金华、温州、处州各县市、乃至外省。
  清溪中心卫生院 前身是1952年创办的象珠联合诊所清渭街分所。有西医2名。1958年初,扩大为象珠区中西医联合诊所。同年9月,实现人民公社化后,改称象珠公社卫生院,有西医2名、中医中药3名。1972年11月又改为象珠区卫生院。为象珠地区三个镇的中心医院。院内设内科、外科、中医科、妇产科、骨伤科、牙科、耳鼻咽喉科、痔科、肠道科、X光室、B超、心电图、心功能、血液检验室等,有医职员240多名,其中主治医师3名。
  在文化大革命中,1965年村里曾设赤脚医生,1969年实行合作医疗制度,村设有医疗站,有赤脚医生、接生员。利用中草药为社员治病,一段时间实行治病不要钱。文化大革命后,合作医疗制度未能坚持,现村医疗室是由私人兴办的。
  第九节 交通
  清渭街村交通便利。古代是东永大路、清芝大路和清象大路的交叉点。村东北,有大路可通唐先、中山、南马;村西北,有大路可通象珠、雅吕、八字墙、金华。村西南有大路直通永康市区,村东南,有大路可通
  世雅、方岩、壶镇、台州,是古时著名的方岩进香大道。
  石板路
  民国8年(1919),铺县城至清渭石板路10公里。民国27年(1938)铺清渭至象珠石板路3.5公里。此外,还铺有清渭街至芝英、至唐先这两条石板路。
  公路
  东永公路第二通道 1958年始建永康至唐先砂石公路,于10月1日建成通车。1968年设清渭街车站。1995年后又把永唐公路延伸改建为东永公路第二通道,路面16米宽。可北通东阳、义乌、杭州,西南通永康、金华、丽水、温州。
  清世公路 1958年夜,解放军部队在桥下地区搞演习,开辟了一条清渭街至世雅的坦克运行通道。以后这条通道成了清世公路的基础,1985年建成标准公路,从村庄向东南通往世雅,与东永公路第一通道相衔接,可通方岩、东阳、绍兴、宁波、杭州。1995年,清渭至张坑段,铺成沥青路面。
  清八公路 从清渭街经象珠、雅吕,至八字墙,延伸通金华。其中清渭至象珠段,1959年建成,象珠至雅吕段1960年建成,雅吕至八字墙段1969年建成。1994年后清渭至象珠段加宽并改建为水泥路面,象珠至八字墙段,为沥青路面。
  清童公路 从清渭经溪边至童宅。路基工程已基本完成。
  第十节 名胜古迹
  净明寺 在清渭龙山(建净明寺后俗称寺后山)。建于梁大同二年(536),原叫龙山寺。明嘉靖戊戌年(1538)奉朝廷勘合,凡寺僧贫窘不能供应徭役,寺观废弛者,许令官卖。时邑先正独松程宪泉作古,乃嗣舜敷礼部尚书遵例出价于官,贾葬其父,于是寺拆毁。1991年清渭吕
  大春、陈香桔夫妇发起在原址附近建净明寺庙一座及静心亭、天门亭。静心亭里有联云:山石秀奇心静自然景象好,溪潭澄深弯曲必致旋涡多。
  上街殿 原为兴福寺,建于唐大中年间,约1400多年。后寺圮,在上江桥北侧改建宗泽祠,纪念抗金英雄宗泽。后祠毁。民国3年(1914),由象珠王焕阳为首,合13、14、15、16四个都,共10图、108处村庄,另选址清渭上街北端,新建升平乡乡主殿,俗叫上街殿。殿内塑升平乡乡主乌伤侯赵炳,以及如来、观音、“百子堂”、“十兄弟”等佛像。解放后,佛像推倒,曾作小学校舍。
  下街殿 也叫“关老爷殿”、“本保殿”、“五圣殿”。光绪四年(1878)由马经庚等发起,吕、何、马、李、应5姓捐资兴建。殿为前后两进,前殿塑关公像,两柱对联为:“心系汉室三分鼎,志存春秋一部书。”后殿塑本保老爷、文昌星、“药王”、“土地”等。解放后推倒佛像,合作化时办清溪铁业社。现原殿基本保存。
  回龙庙 在横带溪边,坐东向西,是清渭街的本保殿。始建年无考,解放后,推倒殿中造佛,合作化时作生产队生产用房。80年代改革开放后,原基址转卖私人,1995由陈玉书、吕香芬、胡宝琴等善男信女捐资赎回,重修开光。庙内塑本保老爷兴福像,两边塑关公和财神老爷像。
  此外,还有坐落殿前畈的下经堂,前地塔的金山殿,解放后陆续圯。
  马氏孝分祠堂 祀马氏忻6公守成。民国癸酉年由嗣孙马德崇主持修建。分寝堂、门厅两进。作过初小校舍,民国后期创办碾米厂,今已拆。
  吕氏祠堂 在上街吕姓聚居处,何年建造无考。
  何氏祠堂 在马氏宗祠对面。原祠坐西朝东,仅寝室3间,台门4间,并无庶母宗功之祠。道光十一年(1831)冬由何氏嗣孙开容、天然等主修,易西而南,转东为北,改造寝室5间,拜厅3间、左厢宗功祠,右厢庶母祠,两边对直厢屋方回,垣墉浑坚,不事雕琢。
  李氏祠堂 在马氏宗祠对面西南角。由李氏四世孙李祖叙纠约族人创建。道光庚寅年(1830)9月动工,至壬辰年九月,堂构落成。大堂竖得朝厅3间,余则寝室。
  进士门 为明进士楼泽立。楼泽是民族英雄,坊址在升平乡主殿北侧约50米楼氏宗祠前(现象珠粮管所)。坊跨清渭老街中央,行人走坊下过。今废。
  节坊 坊址在马氏宗祠旁,跨街路,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为马店马良琏孺人李氏奉旨修建。1953年被拆除。
  榜眼墓 即故明礼部尚书程公文德谥文恭墓,在寺后山。榜眼程文德(1497~1559),字文恭,号松溪。方岩镇独松人。明进士,嘉靖己丑(1529)中一甲第二名。明翰林院编修,诗经筵历升国子祭酒,吏部左侍郎,赠礼部尚书,谥文恭。隆庆二年(1568)皇帝遣使祭葬。墓陵规模宏大,墓前设三级祭坛,中间建墓道,由石踏步连接,两旁是御碑亭、石朝官、石兽、华表等。原墓文化大革命时被毁,1990年由永康县文物管理委员会主持,独松程氏裔孙捐资重建。
  龙山潭 位于清渭龙山(俗名寺后山)与永山断谷处。此处风光秀丽,尽可游览。龙山,状似天鹅孵卵,永山象天鹅的头,酥溪从项颈穿过,把两山隔断开来。相传溪水原来从天鹅嘴前流过,某朝君王认为这里风水好,若于天鹅孵卵处葬坟,日后必出皇帝,遂命民工凿断“鹅颈”。让溪水改道,破坏风水。现在观其形状确为人工凿开,据专家分析,是一项古代的水利工程,凿于何朝,无史可考。两山之间筑一石坝,坝顶积水成潭,潭水深且清冽,广数亩,游鱼追逐嬉戏,历历在目。潭的上游,溪势九曲八弯,双拱石桥(龙山潭桥)沟通清渭至东南各地大路。春汛时,潭下游,水从坝顶飞泻,势如瀑布,声如雷鸣,甚是壮观。沿潭两岸犬牙交错,竹树葱茏,美丽幽静。出龙山潭,方田无垠,稻浪翻腾,另有一番情趣。每当旭日初升或暮霭降临之际,永山倒映在碧潭之中,常有三三两两的垂钓者,手握钓竿,悠闲自在地伫立于潭畔。1991年,清渭86岁老人王济康夫妇捐资在潭边造“观鱼亭”一座。
  仙井 在仙井路旁。相传应氏第一代祖应毕业医,在清渭街开设中药店。某夜他的妻子在灯下纺纱,见一只小鹿被猎人追逐,突门而入。小鹿神色惧极,有恳求救命之意。应妻掀起布裙,让逃鹿藏于裙下,待猎者走后,启裙让鹿离去。不久应家媳妇难产,应毕用尽了药剂,均不见效,危急之际,鹿衔“仙草”叩门。开启,鹿放下仙草,径自离去,应媳服“仙草”后,安然产下婴儿,应毕将剩余“仙草”投入应店水井,自此井水有了仙气,用此井的水煎药,对医治妇科病特别灵验。一传十,十传百,后人遂称该井为“仙水井”。凡来店求医撮药者,不论路途多远,都要背着茶筒,到这口井勺一筒(茶筒)井水带回去煎药,至今若此。今此井依在。
  宋井 在李氏宗祠隔壁小簟基。1990年出土,该井原条石井壁,进口直径两米。行家根据该井的形状、用料等分析,认为开挖时间应在宋代。现已改建使用。
  五百泉(漩) 位于梧桐畈下半畈,面积直径5.5米,深5~6米,该泉开挖民国初,灌溉面积约20亩土地,大旱年农户用二部三轮水车按时辰轮流车水,其水不会车干,现在用两台三进三出的抽水机抽水也抽不干,其地下水流量之大是罕见的,所以清渭街人称“五百漩好龙脉”。
  第十一节 驻村机关单位
  清渭街,明清时代是升平乡的所在地,有升平乡的乡主殿。民国时期,清渭街是升平区和清渭乡(后相继改建为达道乡、达川乡、达德乡)的驻所。解放后,是象珠区公所驻地,现为清溪镇人民政府所在地。
  清溪镇人民政府,原设市基应兰顺五间头,后设马氏十四间头,现设下街头(俗叫老仓基)原象珠区公所院内。
  村内除镇人民政府以外,尚有永康市各主管部门所属的派出机构
  以及诸多企事业单位。
  清溪供销社:1950年成立。设原楼义昌南货店、王培昌南货店旧址,以及吕姓祠堂。改革开放后,在育苗路新建清溪商场,在大陇山背开辟生产资料门市部和肥料仓库。
  人民银行象珠营业所:1951年11月设立。以后随着金融体制改变而撤销。
  中国农业银行永康市支行象珠营业所:1964年设,地址在天鹅西路、南园巷口斜对面。
  清溪信用合作社:1954年成立,原设中江路,1991年开辟天鹅路后,在天鹅东路新建了营业大楼。
  象珠粮管所:1955年建立,设上街头方常祠堂,后在原址新建办公大楼和营业厅。同时利用马氏孝分祠堂开办清溪米厂。
  象珠财税所:1955年建立,原设马路巷,以后在老仓基、象珠区公所边新建了办公楼。
  清渭邮电支局:1955年建立。
  象珠农业技术推广站:1958年成立,站址在老仓基,原象珠区公所大院内。
  市场管理委员会:1963年建立。1965年改组为象珠工商所,原址在象珠区公所内,现在清渭至象珠公路边,新建了高层大楼。
  象珠供电所:70年代建立,原设育苗路食品站隔璧,现在后泉背建新大楼。
  清溪汽车站:1968年建立。
  
  公安局清溪派出所:70年代建立,在升平路,原象珠区公所,现清溪镇人民政府旁边。
  象珠人民法庭:70年代建立,在升平路,原象珠区公所,现清溪镇人民政府旁边,与派出所一前一后。
  清溪交通警察中队:1997年建立,队址在升平路下首,原为象珠物资供应站旧址。
  象珠水利管理站:80年代建立。
  象珠林业管理站:80年代建立。
  象珠兽医联站:70年代建立。
  象珠区交通运输管理站:1985年建立。
  清溪法律服务所:1988年建立。
  清溪烟草专卖管理所:1996建立。
  清溪医药公司批发部:1994年建立。
  永康市石油公司第六加油站:1995年建立。

知识出处

清渭马店志

《清渭马店志》

本书分记事和人口两篇。记事篇中分马店马氏、马氏居址清渭街、人物、历代诗文、风俗语言5章。人口篇分马氏世系和马氏直传两部分。充分保存了旧谱中具有存史价值的史料,尽力发掘了马氏居址清渭街的民情、村情以及清渭一带的地情。

阅读

相关地名

永康市清渭马店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