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故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下徐店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204
颗粒名称: 第二节 故事
分类号: I277.3
页数: 5
页码: 128-133
摘要: 本节收录流传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镇下徐店村民间故事十四篇。
关键词: 故事 民间故事 下徐店村

内容

还金井
  明正统十四年,城里兵荒马乱,人心惶惶。管钱粮的衙吏徐宝,生怕公家钱财遭受损失,就把数千两钱银连夜偷偷运出,埋藏于离家不远的一口古井里。待时势平静,官议再征,徐宝就说钱还在,接着就把这批金钱取出,分文不少地归还公家。消息传开,人人称赞。从此以后,人们就称宝为还金公,称埋过金的井为还金井。现该井还在县第一粮站内。
  赵艮六岁中秀才
  明成化五年进士赵艮,与截角徐姓二代姻戚。赵艮四岁上私塾,一教就懂,一学就知。六岁,其父怀着好奇心,背他去金华府参加童试。至三十里坑,坐着歇气,父装着高兴的样子试探说:“真快,金华府就到了。”赵艮环视身前后群山溪涧,摇摇头说:“爹,不要骗我,山未束,水未收,不是府,不是州,金华还远哩。”父听了很高兴,脚步也轻快了,一直背到金华府城郊。父亲叹了口气,装着忧愁的样子说:“天快黑了,金华府还没有到,如何是好!”赵艮早已把远处的丛山,近处的婺江看在眼里,心中有数,听了此话,笑着说:“爹,你又来骗我了,山已束,水已收,不是府,就是州,金华府到了。”
  第二天,赵艮进考场,主考官见他是个黄毛小孩,就轻蔑地递给他一张白纸条说:“你能够写出三千字,就算你考中!”赵艮脑子一动,在小纸条上写了“化三千七十士”六个字,主考官一看,见是孔子的典故,暗暗称奇。
  赵艮交了卷,父亲怕他累了,就上前蹲下身子,要背他出考场,赵艮刚扑上父背,主考官就厉声斥责:“子将父当马骑,成何体统!”赵艮从容回答:“父望子早成龙,天经地义。”主考官听了这话,心悦诚服,高兴的说:“赵艮年幼才博,应中秀才。”
  虹霓巷的由来
  明朝时,王崇、徐昭的府第都建造在永康县城,并且隔壁相依,向来十分亲近。后来,由于家臣恃强凌弱,彼此发生纠葛,进而涉及房屋,两家均不许靠墙,子侄们受家臣怂恿,都向京中父母投书。王崇派王亮回永康,徐昭叫家人带回一封书信。当两家儿子见面时,徐家交给王家一封信。王亮拆开一看,只见“千里寄书为堵墙,让人三尺有何妨;万里长城今仍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王亮读后自知理亏,也后退三尺,两家让出的地基,就是现在的虹霓巷。从此两家依然礼让往来,和睦如初。
  布政公相亲
  文楼布政公程正谊,是截角徐姓的姻亲。相传正谊家和后塘弄吴员外是亲戚,吴员外听说正谊人才出众,就对正谊的父亲说:“我家花房有24个聪明美丽的姑娘,结拜姊妹,正谊儿如愿意,可以随他挑一个”。程父将此事告诉正谊,正谊听后欣然前往。这天,23个姑娘都穿红着绿,着意打扮,唯有吴小梅姑娘自知癞头,不会入选,只戴一顶绣花圆帽,文静地坐着织锦。正谊来到吴家,悄悄拿了一把扫帚横在花房门口。吃饭时,花房姑娘想看看自己的姑爷,相继走出花房,一个个从横着的扫帚上跨了过去,只有最后的小梅出来时,才把扫帚扶起斜靠到墙角去,下谊一一看在眼里,回到客厅对员外说:“我要这最后一个。”吴员外听了大吃一惊,正谊则说:“人品好,癞头也胜过如花似玉。”双方就这样定了亲。才知吴小梅过门那天,癞头意外结痂脱落,露出一头乌黑的青发。因为她是第24绣女,当地人常称她为“廿四姑婆”。
  “风水”宝地
  古时,有个“风水”先生,从远方追寻“山龙地脉”,来到下徐店石门桥头。他见周围山水灵秀,不禁开口赞叹:“狮象守隘口,虎牛相遥观,南山围瑞水,北峰擎天罡。好风水呀,好地穴,定将皇侯辈出。”继而,兴致勃勃地爬上廓伦山顶,近观远眺,又赞道:“球溪大塘相映,蜈蚣长蛇对峙,山峦起伏碧翠,林间隐道通衢。”下山时,骤见马鞍岗取石宕不由得愕然叹惜:“啊!鞍破惊龙驹,皇候离坐骑,宝地遭破损,瑞气难蕴储。本可出皇侯的山龙,却变成平常的地脉。他又循球溪逆水追源,漫步登上大济潭边,顿足叹曰:“唉!龙潭高居,群山俯拜,奇特的好风水竞遭异应。可惜呵,可惜!”故而,近千年来,在下徐店甚至球川一带,没有出过皇侯。
  陶甫尔迁居
  从前,在下徐店村西的大山坑里,住着母子俩。儿子名陶甫尔,是一个忠实俭朴的泥水匠。由于家道清贫,岁逾三十还未娶妻。
  某年中秋夜,陶甫尔从寮前方向做泥水收工回家,途中见一位姑娘坐在下徐店村南的石门桥头哭泣,说是为“逃婚”而从远方流落于此的。陶甫尔心存怜悯,准备帮她到石门桥村(小坟)借宿。然而,那姑娘硬要跟到陶甫尔家去。“姑娘这可使不得,我家很穷,没有地方住的,对不起。”陶甫尔急忙谢绝,拔腿就走。一个跑得快,一个跟得紧。陶甫尔跑得上气接勿下气地回到家中,正欲关门,那姑娘“唰”地冲进门来,“扑”地跪在陶母面前:“妈妈,求求你收留我吧!”。陶母莫名奇妙,慌慌扶起姑娘,问明详情,原来她是远方溪洞庄人,名叫陆水花。
  时过月余,陶母见水花聪颖贤俭,欲娶其为媳,特地跑到石门桥村请陈财主为媒。陈财主见陆水花貌如花月,就垂涎三尺,淫心骤起,要陆水花给他当小老婆。陶氏母子犹闻惊雷,哑言呆立。水花对陈财主说:“嫁给你可以。不过,你要替陶家娶个媳妇,给他们几间房子居住”。陈财主一一答应,并写下文书,喜滋滋地走了。陆水花婉言劝慰陶氏母子:“你们不要难过,我是逃婚之女,迟早要离开你们的……”。
  陈财主挑了个丑丫环给陶甫尔当老婆,腾出三间破牛房让陶家人住。从此,陶氏母子三人搬迁到石门桥村居住。不久,石门桥村陆续发生火灾,继而出现瘟疫,石门桥村的人病的病、死的死、逃的逃、迁的迁,陆水花亦去向无踪,唯独陶家安然无恙。有些人猜疑陆水花是石门桥头那条水蛇精变的。陈财主家破人亡,流漓失所后,常到陶家纠缠,陶氏一家只得迁居他乡。昔日兴旺豪强的石门桥村成了一片废墟。
  陈廿五弃猎
  在下徐店东北边的溪东山嘴上,有座陈廿五相公庙。传说,陈相公本是将门之子,父亲被奸臣陷害,满门抄斩。他侥悻死里逃生,加入绿林好汉行列,排行廿五。后来,绿林军被官兵打散,陈相公则隐居林泉,以猎为生。某日,一群猴子见他荷枪持弓进山,顿时惊恐逃避,只有孕猴慢行于后,并常回身摇手拍腹,频频求饶。陈相公误解为“你打吧,朝我肚子上打吧”。在气愤中张弓放箭,射死那猴子。走近一看,原来是只孕猴,一箭伤两命,懊悔莫及。当即砸弓折箭,弃猎改行,专攻兽医。他终年累月,不辞艰辛,上山采药尝百草,挨门比户医六畜,深得农户爱戴。由于辛劳积疾,不幸身逝。人们为纪念他的功德而建庙塑像。每当家畜得病,就要进庙焚香祈祷,求保康祥。凡杀猪宰羊后,首先拿“三腑”去敬谢他。村里请戏班子演戏时,也要敲锣打鼓,秉烛焚香接他到台前来观赏。
  断尾龙探母
  传说,鹿麒麟吐火显威风,断尾龙喷水灭火焰,因此,两者结下难解之冤。断尾龙是条孝顺龙,她虽身寓四海,遨游江河,但每年都要回华斧山龙潭看望娘亲一次。鹿麒麟常欲报冤,然而机遇难逢。清道光年间,断尾龙又从七里泷起飞回永康华斧山探母。途中,恰被鹿麒麟看见,就猛吐烈火,紧追不放。断尾龙被烧得灼热难忍,往三十里坑的十八埠头塘里一浸,龙甲一开,立即腾飞,溪头桥一带落下鱼雨。又是一团团烈火,烧得断尾龙鳞甲焦痛。断尾龙本想回身喷水格斗,唯恐误了探母时机,只得弃战而走。她飞到下徐店大塘上空,见塘大水深,慌忙潜水舒鳞取凉,许多鱼虾被卡在龙甲里。合甲起飞时,鹿麒麟已赶到怒吐烈火。断尾龙一声惊吼,开鳞飞窜,大塘下畈,台门口以及其他屋顶上纷纷散落鱼虾。有几条被火点烫伤尾侧部的白鱼,侥幸掉到后山坤漏斗塘里。现在,从漏斗塘捕上来的许多白鱼中,在鱼尾侧部还留着指头大的“伤疤”。
  老媪量大塘
  下徐店的大塘,究竟有多大?从前,某婆媳俩曾好奇地作过探测。一天早晨,婆媳商商量量地磨好十斤(廿两秤)豆的豆腐浆之后,婆婆出门量大塘,媳妇烧火煮豆浆。婆婆沿大塘边走一圈回家时,媳妇已做好一灶豆腐摆在堂前。这就是“绕大塘走一圈,做好一灶大豆腐”传说的由来。
  白鹤大王庙
  古时,在大塘岸北端的岩塔背上,有座矮小的白鹤大王庙。传说,白鹤是水鸟之王,有它在此看管,各类水鸟就不敢到大塘来捕啄鱼虾。因此,村民在每次下塘捕鱼之前,先要焚香祈祷,求保安泰,否则,就会祸事横生。鱼捕好以后,要挑一条最大、最肥的鱼敬谢白鹤大王,祈求白鹤王保佑明年大塘鱼更多、更大、更肥。清代咸丰年间以后才以碑代庙。
  喜捕大塘鱼
  俗话说:“打仗须用兵器,食饭需配腥气”。永康一些吃鱼“行家”说:“下徐店大塘的鱼肉特别肥嫩可口,滋味尤为鲜美”。真的,大塘鱼拿到集市上出售,价格明然比其他塘鱼贵上一、二成,仍然十分俏销。因此,只要大塘捕鱼的消息一传开,各地爱捕鱼虾的人,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大塘周围人山人海,多达数千人。这些人中多数来自方圆十里之内,也有的从远道而来。传说某年秋天,有几个花街方向的人,为捕捞大塘鱼,带了干粮与点心在大塘岸上等了几天几夜。
  大塘捕鱼,历循祖规。青鱼、鲢鱼、鳙鱼等,谓之“真鱼”。鲫鱼、鲤鱼、乌鳢等其他鱼类,称为“野鱼”,待捕鱼队用几丈长的排撒网,捕捞三轮以后,才准许群众下塘捕捞“野鱼”。号炮一响,众人落塘。顿时,大塘成了“人海”。你捕我捞,惊鱼奔跳,岸上的围观者,喊声阵阵,热闹非凡。大约过了个把多时辰,捕鱼者陆续上岸。多的捕到近百斤,少的也有三、四斤。捕鱼本是平常的事,然而,大塘的捕鱼情景却成奇观。
  三孩夺大鳖
  据传,清代咸丰二年(1852)夏季,本地久旱无雨,大塘蓄水将尽。上、下两宅族长纠议,决定遵循祖传规例进行捕鱼。至开始捕“野鱼”时,成年人都冲入塘中抓捕鲫、、鲤、鳢等较大的鱼,小孩们仅在水边拾捉虾、鳅、螃蟹之类。有个小孩无意中踏在大鳖背上,还以为是块破缸爿,伸手一摸,原来是只脸盆大的鳖。“哇,这里一只大鳖!”在旁的两个孩童闻声凑在一块,三人共同抓起大鳖。给谁呢?你争我夺,互不相让。那大鳖伸出脖子,张开大嘴,三孩惊慌失手。结果,这只大鳖被在旁的大人抓去。这只鳖足有十多斤重。
  六贲抓乌鳢
  大塘之鱼多而大,永康各地皆闻名。大塘的乌鳢之大,更为罕见。据说,在清朝后期某年冬天,寒风刺骨浅水结冰。各地前来捕捉“野鱼”的人们,寒抖抖地陆续上岸。塘中仅留几个“硬汉”仍继续在捕捞。其中有一个人踩在潜泥中的乌鳢背上,滑足跌至水中,那条大乌鳢惊窜丈多远后,又潜于淤泥里。煞时,聚集六个人,竭力围捕,“网儿”被窜破,“渔篓”被挣散。最后,一个卡住鳢头,两人抓挖鳢腮,三人按压鳢背,才将这条大乌鳢抬上岸来。传说,大塘有条“乌鳢精”,当大塘村人的小猪在后滩水边觅食螺丝时,那条“鳢精”就窜来将小猪拖去吃掉。也许,那条“乌鳢精”,就是这条大乌鳢。
  九网捕青鱼
  民国二十三年(1934)永康大旱,大塘蓄水将尽。大常捕鱼队用“排拉网”经三轮捕捞,多数青、鲢、鳙鱼已抓捕上岸。然而,还有一个大青鱼漏网。当人群落塘捉“野鱼”时,它才惊窜露面。有人欲撒“圆网”捕捉。由于鱼大力猛,网破遁逃。另一人见状急忙撒网复盖,仍然被鱼挣破。就这样,撒盖一付破一付,围观者忧心似悬,惊喜呐喊。至撒盖第九付圆网时,由于网质牢韧,鱼力挣尽,才将这条大青鱼捕抬上岸。一过秤,足有五十三斤(廿两秤)重。
  第五章 谱序
  截角徐氏源流谱序
  尝闻古者以官为家,而赐姓胙土,以封而命氏,由是宗法寓焉。三代以上,姓氏分而为二,故宗法行。三代以下,混而为一,故宗法隳,而谱学不传。迨宋欧阳永叔,所法史氏之《年表》世经人纬之例,而修世谱,至苏明允又增益之。故后之言谱者,莫不宗二家焉。是谱之设也,讵徒夸张云乎哉?正欲定尊卑,叙昭穆,辨名分,使支派不紊,知皆本於祖宗一人之气脉也。奈世远而支派分,居异而情谊隔,至於喜不庆,忧不吊,相视若途人然,甚则犯上作乱者有之。则夫仁人孝子,情深敦睦者,宁不兴起嗟叹於族谱之废弛耶!余妹丈天祥徐君感慨,修葺志甚殷焉,嘱余叙诸首。余联兄弟内外戚属,夫复奚辞。
  详溯其源,永康截角徐氏最久远者,系出轩辕八世孙、皋陶之子伯益,佐禹治水有功,封其子若木於徐,姓遂因焉。所生四子,长曰征国徐氏,次各就封别地,姓亦别氏。惟征国二十五世孙名康者,生瀹,瀹生忠义侯彦,彦生东平侯训,训生媛,周昭王拜为列国

知识出处

下徐店村志

《下徐店村志》

本志分区域与村民、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卫生、人物、艺文、民情风俗、世系图共8编,凡28章、68节。概述、大事记不列入章节之中。 二、本志上限力求追溯事物的发端,下限至1994年10月底。 三、本志只记事实,寓观点于记述之中。 四、本志资料来源:档案、宗谱及其他有关史料,调查访问、群众申报。 五、本志中的大中专生及工作职务、职称、功绩等记载,解放前以宗谱为准,解放后以本人申报为准,未申报者未列入。 六、本志一律以简化字取代原繁体字。 七、纪年,1949年以前一般用历史纪年,夹注公元,解放后用公元纪年。志内所称“解放”,系指1949年5月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永康县城。“解放后”“建国后”,系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时期。 八、村政更迭均用当时名称。地名一般用现行名称,个别没有对应的现行名称的,则沿用旧谱地名。

阅读

相关地名

下徐店村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还金井
相关专题
赵艮六岁中秀才
相关专题
虹霓巷的由来
相关专题
布政公相亲
相关专题
“风水”宝地
相关专题
陶甫尔迁居
相关专题
陈廿五弃猎
相关专题
断尾龙探母
相关专题
老媪量大塘
相关专题
白鹤大王庙
相关专题
喜捕大塘鱼
相关专题
三孩夺大鳖
相关专题
六贲抓乌鳢
相关专题
九网捕青鱼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