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名胜古迹及古村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下徐店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184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名胜古迹及古村落
分类号: K928.7
页数: 8
页码: 86-93
摘要: 本节记述了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镇下徐店村各胜古迹及古村落的情况。
关键词: 各胜古迹 古村落 下徐店村

内容

堂屋(全山公大厅)
  明万历间,徐荣公富甲于乡,欲创宏基巍宇,遂择球川石门桥北的南山塔为基。历经数年,先后建成四厅一台门,前厅(花厅)为礼仪厅,二厅(转厅)为宾筵厅,三厅(正厅)为香火厅,四厅(寝厅)为奉祖厅,附厢屋数十间,名曰百念间头,俗称堂屋。竣工时,金华府尹兼吏部主事阮公,额其堂曰《德孚胶庠》。大厅坐南朝北,砖木结构,巨梁支柱,花瓦饰檐。一对精雕石鼓,二对旗杆石设置台门口两旁。厅容宏巍典雅,华丽壮观。清同治元年(1862)九月被太平军失纪部队一炬焚毁。同治四年(1865)俊行凤仪、俊时等缘纠各房长筹资重建第三厅,同治六年落成。同年冬,又由俊行金杯公等人发起筹资重建后堂屋,光绪七年(1881)九月竣工。原台门花墙保留到1963年拆除改建露天戏台,1975年改建雨台,台后增建板楼戏房。宗祖徐荣创居下徐店始建堂屋,故堂屋是发祥地,是繁衍生息的摇篮,是嗣孙祭祀、聚会的场所。嗣族子孙世世代代的房屋建造,都要以堂屋为中心圣地,面向堂前,向东南西三面扩展。其北是归龙入脉之口,故曰“台门口”,过去长期不准个人在此建房,以避风水之嫌。据传堂屋为全村最高点,人站在屋脊能看到大塘水,确保平安吉祥。堂屋高于周围民房,民房不能高出堂屋,虽无明文规定,却是沿习已久的心口碑。堂屋是这么神圣,堂屋前自然成了全村的总经地方,四百多年来,始终是下徐店同胞活动中心,现在村建筑面积扩大了三、四倍,在工余饭后,人们仍然习惯聚拢到这里来谈天说地,休息娱乐。
  截角徐氏宗祠
  徐氏宗祠,即敬二公祠。是球川徐氏上下两宅嗣孙共有的祖祠。位于上徐店村东南边。三进五开间加左右厢屋。清康熙五十三(1714)年,始建后寝、中堂。雍正四年(1726年),继造门楼(台门)。光绪十年(1884年)祠宇之柱栋榱椽多数废坏。嗣孙俊时、金地等人发起筹资重修。光绪十五年(1889)新造后寝左右厢四间。光绪二十八(1902)年,两宅理事倡议捐资增造中庭,于同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落成。1965年,失火烧掉北厢数间。七十年代全祠拆除,改建上徐店大会堂,两旁设小学教室。
  全山公祠
  全山公祠即下徐店大常祖祠。位于村南大圳外,坐西朝东。清嘉庆十四年(1809)嗣孙毓行文禹公等人,设筵鸿议,筹资建祠。至道光二年(1822)择日动工,先后建造后寝五间,中堂台门各三间,左右间厢十六间。均用青砖白瓦,方形石柱,坚木大梁建造。前院正中建华丽雨台(戏台),中庭两侧造天井。牌门雄伟壮观,上刻《全山公祠》四个大字,四墩旗杆石,摆设正门两旁。道光五年(1825)落成归神主。每逢佳节悬灯挂彩,嗣孙欢聚共庆。后因白蚁蛀腐,屡修无济,倾塌难支。于1984年6月拆建,改为下徐店影剧院,1987年完工。内设铁椅脚木栅座千余个。是球川第一座规模大设施好的影剧院。
  褒功祠
  褒功祠位于村西洗理塘沿老井南边。其建资来自各常房赞助,以及每椟捐银三两等形式筹集,从发起兴建至择日动工,历经39年。光绪二年(1876)年八月十八日动工至同年十二月十九日落成归主(灵位)。全祠三进,三开间砖木结构,方形石柱混泥灰地。台门南墙外造伙屋二间;北侧门通往洗理塘沿,祠前余基亩许。两墩旗杆石摆设正门两旁。今祠宇尚存。
  奎壁公祠
  奎壁公祠(新祠堂)位于村中洗理塘北端,坐南朝北,民国十六年建造。祠容壮观,结构新颖,古朴大方,装饰华丽。前厅、中堂各三间,左右附间厢。后寝五开间,中庭两侧建鱼池。前院东侧门,通往台门口(全山厅);西侧门外建五间伙房。全祠青砖白瓦,混泥灰地。前厅、后寝均用巨木梁柱,中堂用石制圆形巨柱,坚木弓形大梁。椽檩红色油漆,梁柱花鸟彩画。檐下挑头浮雕戏名古像,工艺精致,色彩明艳,栩栩如生。弧顶牌门,时髦雅致,粉墙彩画,层次分明。奎壁公祠四字上面,塑有半立体的老寿星像。每逢佳节,祠门敞开。特大的五彩珠灯中堂挂,中、小形珠灯列两旁,红绿纱灯悬满梁。然而,惜于始建时,两班泥、木匠承包,分半建筑而衔接不严,年久开裂。后因白蚁蛀蚀,腐塌难支。遂于1988年忍痛拆除。后由村委会统一安排,将前厅祠基出卖给本村徐振升、徐连兴建造民房,中堂祠基改建村碾米厂,后寝基地建造五间三层一楼间的村委会办公大楼。前院大门两侧,围造单层平顶护卫房,大门前建半园形花坛,宏伟景观,巍峨注目。
  岐山公祠
  岐山公祠即睦常仰槐堂。位于本村洗理塘北端,坐南朝北,二厅一台门。清雍正五年(1727)由钟行绍位公等人承先志,纠众殚力建造。雍正十三年(1735)落成归主(祖灵位进祠)。清同治元年(1962)九月,太平军失纪残部入境,祠宇被焚为废墟。民国初年,此基出卖给奎壁常建造《奎壁公祠》。
  听常厅屋
  听常厅屋,堂号留耕,位于洗理塘东边。清雍正年间(1723——1736),绍璇公在世时兴建。清同治壬戍(1862)年九月,太平军失纪部掠境,厅堂、厢屋、轩间等数十间被焚为焦土。此后,嗣孙俊时、新丁等人发起修复旧业,竖起后轩间与前轩间。继而,纠同房长商议,将备祭捐助产业易卖,于光绪十五年(1889)九月二十七日动工,重建厅堂,至同年腊月落成,踵旧名《留耕堂》。
  睦常厅屋(书堂)
  睦常厅屋即继兴堂,位于洗理塘东北角,坐西朝东,三间墩坤两窄间。建于雍正年间(1723以前),约于乾隆年间改为书堂。睦下义房徐瑞鸣首任私塾教员。1963年拆建改为民房。
  汉昭公祠
  汉昭公祠位于台门口西侧,奎壁祠东横门北侧。坐北朝南三间墩坤两窄间。建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1951年土地改革时,分给长周、玉业、茂来等户居住。
  环峰庙
  环峰庙(即水口殿,本保殿),在环峰亭东侧。坐南朝北,三间一围墙,大门朝西边大路。建于清道光年间(约1831年)。正间坭塑本保老爷,文武判官,左间塑关老爷,周仓、、关平,右间塑财神爷、田公、田婆。每逢佳节,善男信女陆续入庙进香。正月十七夜兴龙灯时,龙头要朝殿门口敬佛。后因白蚁蛀蚀,屡修无济,前檐被厚雪压塌。于1984年间拆除。1986年庙基给玻璃钢厂建锯木房
  回龙庙
  回龙庙始建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位于环峰桥西端的水碓三十田上。坐南朝北,一幢三间。为防水患庙底用石柱木梁支空。庙西修筑土城,上栽白杨等树。1958年6月,庙宇被狂风摧毁。1992年群众筹资复建,改名为环峰庙
  太祖庙
  太祖庙原建台门口外东侧的油车簟基旁,后移建洗理塘东边,坐南朝北,土墙矮屋,墙壁上写“太祖之位”。木制插烛架,石板香案桌。逢佳节或遇忧情时,许多人往往要入庙祈祷求祥。尤其是正月初一日貌常嗣孙齐集洗理塘沿欢放爆竹。
  陈廿五相公庙
  陈廿五相公庙坐落在本村东北球溪东边山上,坐南朝北。始建年间难稽,由于年久失修庙宇倒塌。1985年,由杨绍货、徐小庭发起筹资复建。
  环峰桥
  环峰桥位于下徐店村南,跨球溪。一墩两孔弧形条石拱桥,桥面阔2.8米,长12.5米。建于清康熙年间(约1723年),以下徐店地景“环峰拱端”定名。桥形古雅,桥质坚固,历经巨洪无损。1992年冬,复建环峰庙时,桥面上用水泥平坦。
  华溪桥
  华溪桥(即新桥,平桥)是座五墩六架,每架三巨梁的石平桥。建于清咸丰末年(1961)秋。桥质坚固,曾历经巨洪。1987年农历六月初三,因球溪上域山洪冲湍,本村徐扎祥户的住房倒塌,整截楼板飘至桥边,竖插成闸,溪水回流,桥身横受负荷过大而二墩三架被冲塌。1992年秋由村委会付资修建。
  村东小石桥
  小石桥在全山公祠前东北侧(现徐关林屋前),是唐先方向通往芝英、石柱的要道。于1969年冬,因改道而将此桥拆除与祠边石板桥合并。1984年,全山公祠改建为下徐店影剧院时,盖圳平道,小桥拆除。
  格山桥
  格山桥,在本村后千门,是通往后山坤的农业主桥。历史上曾以蹬埠、石平桥、彬木板桥等几经复建继而倒塌。1965年春,由徐绍炉等人纠众筹资兴建为石拱桥。
  汤碗潭桥
  这里,原是一座小石桥,是从唐先方向经杨坑(后山坤)通往芝英方向的必经之路。因这里水势急,石平桥冲塌后改用木板桥,均被冲毁,长期来用蹬埠渡水。1984年,桥位北移,用祠庙废柱段砌石墩,水泥板作桥梁加以修复。
  石门桥
  古今相传,谍牒有载,在下徐店村南口,有座历史悠久,遐迩闻名的石门桥。桥南旷野叫石门畈,桥北的村庄叫石门桥(现名小坟),从谱志图标和地形现状分析,桥位应在现存的环峰桥址之原。
  易安亭
  易安亭位于本村南环峰桥东端。坐南朝北,一亭三间。乾隆初年(约1740)由钟行绍倬公等人发起筹资兴建。并在亭基下建造涵洞,将杨坑南流之水,引经涵洞往北流。名为“回龙水”。又在亭东端筑一道“风水”土城,上栽松、樟等树。清道光五年(1825)本境遭巨大雹灾,亭身被摧。翌年重建,改名为《环峰亭》。清光绪七年(1882),亭墙又被狂风吹塌,重修时用坭墙,断砖碎瓦建筑亭前的挡风墙。民国三十五年(1946)泥墙又被狂风刮倒,改用青砖修建。1984年,亭东路基拓阔,亭身西移,由永康玻璃钢厂负责修理,用红砖筑墙,改名《徐风亭》。
  马鞍亭
  《马鞍亭》在村西桃木山下马鞍塘西。坐西朝东,一亭三间的骑路亭。清道光末年(约1850)由本村英行发起等人发起筹资兴建。后经多次维修,现在亭貌尚存。
  里城与外城
  徐荣析居下徐店以后,在村南挖塘取土,修筑一道东西延伸的“风水”土城。(现振林屋至水圳口)城上栽育樟、莲等树。几年后,树木葱绿成荫,景色幽雅,古有“鸡声人语,隐隐树间”之称。当时,土城的西端是村人通往西南方的出入道口。故将土城西段称为外城,东段叫里城。城北的华常古屋叫作“里角”。取土筑城时,拓阔加深洗理塘,挖出的城边小塘种藕,后来叫藕荷塘。随流年逝月,林木遭伐,土城变塌。成了建筑民房的基地。清乾隆年间,在石门桥东端又筑一道“风水”土城,亦叫“外城”。从而,将原来的里外城,统称为“里城”。
  主要道路之变迁
  以前,唐先方向到芝英的行人,经过下徐店有东西两条路:东面一条经汤碗潭桥、杨坑宅前(后山坤)、尼姑寺门口至石门畈;西面一条经大塘坎脚、山头沿、石门桥村,跨过石门桥至石门畈。约康熙初年逐渐改道,行人径直穿过村东林间荆地,渡过村南蹬埠去石门畈。道光四年(1825)后,行人又从后千门街路来往。1973年村东溪沿机耕路筑成,街路行人渐渐稀少。1993年冬,机耕路拓宽,铺浇水泥路,遂成了通衢大道,人来车往,络绎不绝。
  洗理塘
  洗理塘,又称仙鲤塘。位于堂屋之西。原系洼地中的小池塘,万历年间以后,由于人口增长,村境扩展,小洼池不适应日常洗涤。因而深挖拓阔,改称为洗理塘。洗理塘形状如鲤鱼,故有“仙鲤塘”之称。鱼咀在西北角的书堂边,大塘圳水流入鱼咀。弧形的小塘岸为鱼腮,西边老井旁为鱼鳍,南边水圳口为鱼尾。年久世远,地貌变迁。大塘圳水流经“鱼背”入塘。四周积污,塘面缩小,塘底淤泥齐腰深。1992年,村委会付资4万余元人民币,清除塘底污泥,周围砌石加阔道路。为防污水入塘,又用条石环塘筑防污圳。沿塘岸种植松柏,景色雅丽,睹目畅心。
  塘沿老井
  位于洗里塘西南角,掘于明万历初年,是下徐店有史以来最早的水井,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老井水质清滢甘甜、冬暖夏凉,是下徐店诸井中水量最多、水质最好的井。
  此外还有:理角老井,位于村南里城北端,民国七年(1918)由徐章海等人发起筹资开挖,水质清澈,然含咸酸味。
  溪沿新井,位于后千门横溪城西端,民国三十年(1941)由徐章兰、徐金法等人发起筹资挖掘,水质清澈,味甘。
  台门口井,位于全山大厅台门外,1975年由村委会付资开凿。
  还有圳外井。
  八十年代起,村民为取水方便,自己动手在院内或房前屋后挖井,据不完全统计,全村达180多口。有的户还在水井上安装电水泵并砌起水塔,实现自来水化。
  水碓与碾房
  水碓、碾房都是加工粮食的场所。从前,本村有水碓一座,位于村南石门桥西端(现新庙基),它利用水的冲击力,旋转木制大水轮,带动碓,磨杆进行碾米磨粉。崇祯七年(1643)被洪水冲塌,后未复建。碾房是着地安装环形石槽,用牛拉滚石轮子,进行碾米。另一种建筑形式,在齐腰高处建园形石台,上置石滚筒碾米。本村曾有碾房三处,分别建在后千门(现旱春屋),里城(现南溪屋)台门口(现义康屋)。至于零星米、麦面加工都用手臼,手磨操作。随着踏碓的发展,碾房失去作用。现在用机器碾米磨粉,踏碓又成了历史文物。
  故童塔
  故童塔是集殓亡童之椁。形似塔状,遂称故童塔。本村的故童塔在狮子山后石宕坑东北侧山沿。约建于明末清初,面积1.92平方米,高2.53米。塔廓方形,条石围砌,石板盖顶,塔内底部挖砌成浅井状,仰面放置一口大铁锅。锅上铺盖一层以生铁铸成的网状方孔板(铁米筛)。塔身上方开一个高56公分,阔53公分的投尸口。当塔内骨骸累累时,则行择日选时,清塔毁骸,做水陆道场。聘请永康“省感班”前来做殇,演出《草席殇》《毛头殇》《精忠殇》四日五夜戏。道教士徒们亦神乎其神地挥剑画符,念咒驱邪。谓之超度亡童阴灵从水陆诸路远道投胎出世。并祈保村民消灾集福,岁月康宁。
  古时哀建故童塔,缘由弗孤。其因之一,系当时医疗技术落后,保健设施差,许多儿童罹死于“天花”、“麻疹”、“破伤风”(七日风)等所谓“绝症”之中。俗言“未过痘麻关,不算世上人”。下徐店历史上,在死亡率最高的年份中,仅儿童死亡者达五、六十人。亡童均以稻草、破席裹尸入殓塔内。光绪三十年秋,本村徐彦栽夫妇,在抱病孩求医的归途中,骤见孩子抽疯休克以为已死,遂将孩子入殓于顺山岭故童塔中。然而,翌日复活,救治复养,取名翼塔,长大成人,兴家立业,成了奇闻,辈传不泯。解放后,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医疗技术的提高,本村儿童的病故率几乎为“零”。现尚遗存的故童残塔,已成为历史陈迹。
  古村落
  据考,明、清、民国期间,在下徐店范围内曾经存在过以下村落:
  门桥村 在下徐店村南(小坟),以村前石门桥取名。三百多年前是个中等村庄。
  传说,该村的部分人较为豪强,村邻路人均惧之。后因该村屡遭天灾人
  祸,村境逐渐衰落,居民分迁各地。永城山川坛庄陈友然户的祖宗,就是
  其中一户。
  桥头庄 在本村东北方的球溪岸东,陈姓。据华溪徐氏宗谱记载,在明朝嘉靖年间徐卯、徐盖的女儿先后嫁给该村陈姓人。现在原址多处留有墙脚石等遗迹。
  郑店 又名外店。在大塘岸北端的山沿,何时衰落无记载。据徐天岁等人在该境田坎中挖掘的“钱纹花砖”推断,约在南北朝时期就有这个村宅了。
  园里宅 在本村东北汤碗潭以西,据传,明朝嘉靖年间,尚住着几户人家。在一次巨大洪灾后移居别地。清乾隆庚辰(1760)年,本村钟行绍位公夫妇合葬于此。
  杨坑宅 在后山坤漏斗塘东侧的平坦上,从前,曾住着几户人家(也许杨姓)。1963年本村徐绍卢在该地深土里挖出六个柱藏盆石,许多柱子石和古老的残砖破瓦,碗碟碎片等物。
  里坑宅 在本村西大山坑里。传说,住着陶氏母子两人,后迁居石门桥村。母亲死后又迁往宣平一带居住。现该地留有许多碎砖破瓦。
  羊坑宅 本村西南狮子山脚。古时,这里牧羊的山坳,亦曾住着一户人家,后迁往宣平,本村徐土财年青时到宣平卖生姜曾碰到该户的子孙。称他的祖宗原住在下徐店西南羊坑村。
  仙游寺 在后山坤藕塘西,是个尼姑寺。大约建于后晋时期。在该遗址中曾挖出许多破碎瓦片,屋基田坎上,还留有古屋墙脚石。
  石子山坟庵 位于村西大山坑口,山的北端岩崖如石块砌成,被称为“蚌壳吐肉”的风水宝地。康熙年间,敦行承相公为绿化此山北麓,在岩隙中普撒樟,择种子,并雇人挖塘、取土、挑坭复盖。而后,又在山边建造砖瓦房屋三间,后称坟庵。常年雇人住此护理山林。年长日久,林木成荫。最大的的樟树杆,需二至三人围抱。庵屋隐隐林间。土改时,庵房分给本村徐徐英秋户所有。1964年4月,其子占鳌拆掉庵房,改建住房于村中洗里塘北端。
  关山沿村 主姓夏,亦有姓关的。在本境东北关山南麓,距本村二里许,是中等村庄,清康熙年间(1742年前后)本族毓行徐文璀娶该村夏氏女为妻。乾隆年间(1786年前后)徐爱贤之妻亦是该村关氏女。据传,当时的关山沿村尚有30多户。道光年间俊行徐岳贤娶的也是关山沿夏氏人。1946年,虽夏氏绝居,上徐店徐章连曾住此一段时间。

知识出处

下徐店村志

《下徐店村志》

本志分区域与村民、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卫生、人物、艺文、民情风俗、世系图共8编,凡28章、68节。概述、大事记不列入章节之中。 二、本志上限力求追溯事物的发端,下限至1994年10月底。 三、本志只记事实,寓观点于记述之中。 四、本志资料来源:档案、宗谱及其他有关史料,调查访问、群众申报。 五、本志中的大中专生及工作职务、职称、功绩等记载,解放前以宗谱为准,解放后以本人申报为准,未申报者未列入。 六、本志一律以简化字取代原繁体字。 七、纪年,1949年以前一般用历史纪年,夹注公元,解放后用公元纪年。志内所称“解放”,系指1949年5月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永康县城。“解放后”“建国后”,系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时期。 八、村政更迭均用当时名称。地名一般用现行名称,个别没有对应的现行名称的,则沿用旧谱地名。

阅读

相关地名

下徐店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