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农田基本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下徐店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156
颗粒名称: 第四节 农田基本建设
分类号: S28
页数: 2
页码: 50-51
摘要: 本节记述了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镇下徐店村农田基本建设发展情况。
关键词: 农田建设 农业经济 下徐店村

内容

改良土壤
  本村耕地土质多酸性,土壤有效磷平均低于20ppm,耕作层厚度仅17—20厘米。大部分土地缺钾严重,改造低产田,主要运用生物、农艺和工程等措施,实行综合治理,深化耕作层。1973年起,改造平整郭山畈,把130亩高低不平、大小不一的土地改成方块,每方一般为6亩达到园田化。有的根据地形,进行上下,左右并丘,利于耕作。1976年在大塘滩造田20亩。在平整土地的同时,完善排灌渠系,合理施肥,使不同等级田亩都成良田,达到高产稳产。
  移坟上山改良田
  龙背墓地,又名荷花坟。位于大塘下畈大路西边,原系三墩沃丘,古坟数穴;荆棘成蓬,灌木阴森。夜间,月池鱼跃,候乌惊鸣,迷信者有见鬼之说,1972年移坟改田。
  乌骨墓地,位于大塘下畈横大路下。传说“站在西山尖,见一只乌骨鸡在觅食;走近看,鸡影无踪,却龙气熏人”,被视为风水宝地。这里有古墓月池,樟、莲荆蓬。1972年移坟改田。
  长山咀墓地,位于太公山南边。墓穴名为“长蛇吐舌”。墓上荆滕缠樟,形似神蛇冠琚;墓前,两株巨松分立,如神蛇伸舌显威。于1973年改为良田。
  下百廿墓地,位于环峰亭南百米的芝英大路旁。墓地周围,数株巨枫常引白雁栖居。墓前月池,春夏夜鸟鸣伴路人。于1972年移坟改田。
  小坟墓地,位于村南圳外。咸称荷花形陶氏牛眠地。原系石门桥村基址。清初以来,作为墓地。共三大墓穴,为品字形,旁附小穴多处。墓地上分别栽育石棺树,柽树等,荆蓬尤为显目,夜静荫深。1973年移坟改田。
  官塘边墓地,位于村西三眼塘顶,有南北两穴,均种石棺树。1973年移坟改田,后又辟为建房基地。
  劈山凿石改原貌
  村东格山岗,南北延伸,东坡稍平,西坡陡峻,沿溪石壁历禁取石。1966年,石匠胡植卿,始从格山腰取石料建造格山桥。此后,村民们均从此开山取石砌基建房。1991年后又准许村民陆续破山建房。计划从石柱至唐先的公路,途经格山西坡脚下。
  杨坑香鸠山,原是一块约450平方的平顶岩山,自西向东略倾斜,是农民堆晒蔬菜等物的好场地。1980年在此打制条石,供杨溪水库造大坝以及村民们建房,从而削平原貌,成了一片平阔的种植地坦。
  石子山,原形如块石垒成的峭壁,1965年前后,大量取石而变崖成坡。遍山种植柑桔。又如坟边山、石子岭、水口山等均因广而采石,改变山形地貌,有的成了种植地块。

知识出处

下徐店村志

《下徐店村志》

本志分区域与村民、政治、经济、教育文化卫生、人物、艺文、民情风俗、世系图共8编,凡28章、68节。概述、大事记不列入章节之中。 二、本志上限力求追溯事物的发端,下限至1994年10月底。 三、本志只记事实,寓观点于记述之中。 四、本志资料来源:档案、宗谱及其他有关史料,调查访问、群众申报。 五、本志中的大中专生及工作职务、职称、功绩等记载,解放前以宗谱为准,解放后以本人申报为准,未申报者未列入。 六、本志一律以简化字取代原繁体字。 七、纪年,1949年以前一般用历史纪年,夹注公元,解放后用公元纪年。志内所称“解放”,系指1949年5月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永康县城。“解放后”“建国后”,系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时期。 八、村政更迭均用当时名称。地名一般用现行名称,个别没有对应的现行名称的,则沿用旧谱地名。

阅读

相关地名

下徐店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