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 经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溪边颜村志》 图书
唯一号: 112420020220000027
颗粒名称: 第二编 经济
分类号: F127.55
页数: 10
页码: 42-51
摘要: 本编记述了溪边颜村的经济发展,其中包括了基本建设简况、农业、工商运输业、人民生活等。
关键词: 溪边颜村 经济 发展

内容

第一章 基本建设简况
  解放以后,基本建设项目繁多,本志仅记叙几项重大工程、耗资多的项目。
  1950年 开垦荒地30亩
  1951年 修整石孔塘、放生塘、后塘、下店塘等大小水塘15多处,同时做好下荷畈,千秧八佰水圳。
  1955年 重修公用水井一口(地点:村庄东面)
  1957年 建立广播
  1959年 办养猪场、养蚕场
  1960年 樟川至溪边支渠开通。后稀田水圳建成。
  1961年 晏塘至金山头支渠开通。
  1962年 开办碾米厂、置办小钢磨、碾米机、粉碎机。
  1963年 开办医疗站
  1964年 溪滩改田50多亩,改地30多亩,建造新溪城1000余米
  1965年 绿化造林10亩多
  1967年 下半年建造大队中央桥房屋三间。
  1969年 村办小学,委代任教。
  1970年 建造村小学校舍一座,二个教室一个办公室。
  1972年 建立农科队、培育优良品种。
  1973年 建成永东公路直通本村的简易公路,通田畈机耕路2000余米。
  1974年 建造大会堂一座。
  1975年 购买手扶拖拉机一台。
  1978年 栽培柑桔十三亩(竹山)
  1979年 全村装上电灯
  1980年 建造本村公路平桥一座(下谓桥)
  1981年 开办村初级小学预备班。
  1985年 建造上溪滩拦水坝一座
  1986年 全村广播线路整修
  1994年 建配电房三间,增设配电柜
  1995年 重修后稀田水圳、水泥三面光、门前塘岸加宽加固。
  1996年 修建樟川到石孔塘支渠三面光,重修石孔塘岸。
  第二章 农业
  第一节 土地
  本村现有耕地面积540亩,其中水田471亩,旱地69亩,座落东与贾宅、樟川、晏塘土地相接,西有华溪跟桥头周、马川、桥下土地相连,北与桥下、贾宅土地接壤,南跟下井头,桥头周土地连接,可分门口头畈、后稀田、上溪滩、下谓、千秧、八佰、下荷畈、方生塘下、方生塘里壁、金山头后、后塘、芝英山、小方塘山是泥壤和沙质土,宜种植水稻、小麦、玉米、早豆、蕃茹、棉花、糖梗等作物,旱地一般为泥壤、沙土宜种小麦、早豆、蕃茹蔬菜等作物。
  八十年代建造住宅,占用了一些耕地,但在三改时溪滩改田、改地,扩大了种植面,二者相抵,实际减少耕地不多,由于人口增长,人均耕地面积减少,现在按农业户口计算人均耕地面积0.62亩。
  山林:本村山林:毛狸山、后山城、新溪城、大小塘坦、后干山、鸟翁山尖、小方塘山、白玉山、芝英山、白英山、小后干、竹山(桔山),殿前、寮山、前山头、罗盘山等,除有的已经开垦种植农作物外,竹山种植柑桔、其它松树、杉树等经济林,新老溪城种植构树。
  坐落外村山林:上山属本村所有制山林5块,面积约14亩,鱼川属本村所有制山林2块,面积约20亩,桥头周和岭坑属本村所有制山林5块(连马川在内)面积约20亩,黄岩坑(原小岭后调换)属本村所有制山林1块、面积约4亩,棠溪乡上陇口属本村山林1块、面积约8亩,现在坐落在外村的5处14块山林,松树、柴木生长旺盛,黄岩坑生长杉树、松树,长势喜人。
  第二节 生产关系变更
  解放前本村土地有部分为常会所有,小部分外村人所有,大部分农户租种田地,成为佃农,大部分土地为地主、富农所有。
  1950年2月中央政务院颁发《关于解放区土地改革的指示》,5月进行土地、人口、租佃、阶级关系,土地改革全面展开,划分阶级成分,分清敌我界线、没收征收土地、房产、农具、分配果实、复查、颁发土地证等几个步骤,分配土地时,分进户每人66把,抽出户每人84把,于51年1月完成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土改后农民要求组织起来,根据“自愿结合,等价交换”原则,以换工、调工形式,组织常年互助和临时互助组,当时本村有互助组三个。
  54年冬按土地、耕牛、大型农具拆价入股、按土地、农具、劳动分红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社长颜浙绍、会计颜观德。
  55年冬,掀起办社高潮,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实行土地为集体所有制,取消土地分红,推行劳动定额、按件计酬。
  58年开展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运动,组成“一大二公”工农商学兵五位一体,农林牧付渔全面发展,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本村属先锋人民公社桥下管理区宏伟生产队,实行生活集体化,推行伙食供给制,大办食堂,搞“共产风”农业遭到破坏,直至60年才开始纠正,61年恢复区级党政,以乡为单位设公社、下辖大队、生产队。62年贯彻《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农业生产开始恢复,64年“四清”运动实行大队核算,70年取消自留地,取消农贸市场,以政治取代按劳计酬,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试行定工、定产、定产值、定成本的四定和增产奖的“一奖”生产责任制,但仍不能从根本上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第三节 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1年开始,实行承包制的形式,以家庭为单位,按人落实责任田,联产承包,实行“大包干”,承包期三年(到期调整),革除了“大锅饭”弊端,大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第四节 耕作制度变更
  民国时期作物种植,水田种植单季早中稻,秋作种植杂粮,以玉米、大豆、荞麦为多,冬作物以绿肥为主,或种大小麦油菜。解放后,推行“三改”改一熟为多熟,改单季晚稻、迟熟中稻为早中稻,改低产作物为高产作物。
  1950年—1955年推行三熟制:麦——稻——玉米。
  1956年—1963年进行双季稻改制,春粮(麦、绿肥)——早稻——晚稻。
  1964年—1970年推行新三熟制,减少春粮、扩大绿肥,推行早稻矮杆良种,增加双季晚稻面积。
  1971年—1979年推广小麦矮杆良种,迟熟早稻良种和玉米杂交品种。
  1980年—1987年推广普及杂交晚稻,春粮、玉米减少,早稻以中熟品种当家。
  1988年—1990年前熟也推广杂交稻。
  旱地作物种植小麦、早豆、玉米、蕃茹、棉花、糖梗、蔬菜等。
  第五节 栽培技术
  1、水稻:民国时期“清明浸谷子,立夏开秧门”冷水浸种,秧田水耕水作水播水育,烂秧现象时有发生。
  育秧:建国以后,推广晒种、筛选、泥水浸种,石灰水浸种,温汤催芽、大堆催芽,5406催芽,改水秧田为合适秧田,半旱秧田,落谷稀等技术,1983年推广早稻地膜复盖育秧。杂交稻采用两次育秧,先出播秧床,后株寄秧田,带蘖移裁大田。
  播秧:传统为拔秧栽播。67年推广小苗带土移栽,推广小株密植,58年盲目推广“满天星”密植,造成严重减产,63年提倡适当密植、增产显著。
  肥水管理:水利历来实行满水灌溉,田间长期积水,成熟后期才排水干田,用肥上、播秧后“种下脚”(用尿拌草木灰)水稻脚根每从塞下去,第一次涂田施用石灰、草木灰、炉灰、人肥,第二次涂田后烤田,烤田后上灰水,60年提倡对秧苗施用断奶肥、移栽前施用起身肥,在水管理上,提倡深水护苗、浅水发棵,在水浆管理上前期浅水为主,中期烤田,后期干干湿湿,80年代提倡青稻干还田,保护地力。
  除草:一般耘二次,涂田二次,先耘横行后耘直行,推行双季稻后,第一次耘田在播种后5—7天进行,20天内耘涂结束。70年代推广除草剂除草。
  种籽:建国前水稻品种有三百粒、细叶青、早白禾、义乌白禾、红壳糯、八月糯、江山早、子孙谷等,种籽以自留自选为主,相互调换为辅,建国后重视种子的选择和调剂、建立种子田培育良种,60年代推广三九九、江南1224、莲塘早陆才号,为防倒伏推广矮脚南特号、广陆矮、珍珠矮、二九青等晚稻。50年代有猪毛蔟、晚籼京引,60年代引进农垦58、新太湖清、70年代引进京引15、农虎6号、80年代推广杂交晚稻汕优63、威犹64、协优46、协优10号、汕优6号等。
  2、大小麦:传统种麦都用狭幅点播,畦宽3—4尺,沟宽6寸,行距1尺、播种量每亩5—6斤。60年代改为条播,68年提倡撒播,70年代改狭畦为宽畦,提高土地利用率,每亩播种量15斤。提倡石灰浸种,磷肥拌种,推行压苗技术,传统习惯中耕除草2—3次,80年代推广稻板麦、稻板田不翻耕、开沟为畦,麦子播撒后用灰土、栏肥复盖,中耕除草提倡使用除草剂、种子引进优良品种大麦浙农工二棱、早熟3号、早六棱等。小麦引进908。使其具早熟、高产、抗病适宜新三熟种植优点。90年代,扩大杂交晚稻种植面积、大小麦种植在本村逐逝减少,绿肥面积大大增加,目前大小麦种植面积已相当少,不再引起重视。
  3、玉米:传统种植习惯多采用点播、立秋前后播种出苗后删苗定株,中耕施肥重前期、结果杆高蒲小产量低。解放后推行合理种植,育苗移栽,解决生长期长、前熟未收割玉米等着种的矛盾。推行人工授粉,隔行去雄、重施蒲肥,提高玉米产量。
  玉米品种以前分大粒黄、瞎眼、小粒黄、70年代推广杂交玉米浙单1号,旅曲、丹玉、甜玉米等,80年代后推广杂交水稻、玉米种植很少。
  4、蕃茹:育苗传统采用栏肥孵,后来用塑料薄膜温床催芽。长芽后种到苗地,等长藤后用“以苗分苗”办法剪腾押播,藤长数尺后翻藤。以前品种有红皮白心,红皮黄心二种。后推广南京种(硬命种,胜利号),以产量高含水分低,耐贮藏为好。
  5、肥料施用,解放前田里施肥都以农家肥料为主,人粪尿、栏肥、草木灰、塘泥、绿肥等,也有少数施用桐饼、菜饼。绿肥是种植花草,蚕豆、大麦用来按田改良土壤。70年代开始以磷增氮,在花草田施用过磷酸钙。80年代花草推广以尿拌种,用钙镁磷肥拌和,促使花草生长,草木灰原为广泛使用,农民有烧冬灰习惯,冬季烧灰用稻草围包储存,待下年水稻涂田时使用。塘泥在冬季挖掘,挑放麦行间,增加土层厚度,提高肥力。
  化学肥料解放前有少量试用,称肥田粉,但得不到推广。解放后普遍施用,用量逐年上升,有尿素、碳铵、氯化钾、钙镁磷肥、过磷酸钙、石灰氮、石膏、氨水、硫酸二氢钾、复合肥等。80年代有了微量元素肥料,生长刺激素、菌类肥料等,开始注意科学种田、因地因作物施肥。90年代科学种田进入农家、有的采用青稻草还田,农家肥料日渐减少,综合使用化学肥料,科学使用化学肥料,成为施肥的重要方面。
  6、植保:农作物的病虫害,解放前极为严重。对病虫害防治方面主要靠土农药。常用土农药有菜虫药、黄牯牛花、烟杆、烟囱灰、石灰等,解放后重视病虫害的防治,50年代提倡点螟蛾灯、摘孵块,冬季挖稻根,田岸“三面光”。60年代转入化学农药防治为主,杀菌剂有、西力生、硫酸铜、稻脚青、灭菌丹、稻温净,异稻温净,井岗霉素、叶青霜,托布津,多菌灵等。杀虫剂有:666.223、敌百虫、乐果、1605、杀螟松,甲胺磷、氧化乐果、杀虫霜、叶蝉散、稻虫净、敌敌畏等。70年代建立植保组织,形成植保网,加强防治措施,大大提高了防治效果,90年代,科学飞跃发展,各种化学农药应运而生、除草剂品种多、科学使用农药、抓季节、抓火候防治病虫害,已成为植保系统,极为注重极为重视的工作,每期有永康报介绍防治病虫时间情况,村植保员及时出黑板报,提示农户病虫害状况,防治方法,用药量及用药时间,使农业生产大大提高,粮食显著增长。
  第六节 生产工具改革
  耕田、民国时期主要靠牛力,50年代使用双轮双铧犁,因使用不便,没有推广。1975年村购买了一台手扶拖拉机,开始用拖拉机耕田,开始使用机械化,80至90年代全村有手扶拖拉机6台,另有小手扶拖2台,农闲时拖拉机搞运输。
  打谷、车水 57年以前割谷割麦用稻桶人力打谷;58年提倡机械化,队里开始有脚踏打稻机;80年代打稻机改装上柴油机,开始改变人力打稻方式。水车车水转变为柴油机水泵抽水;85年后开始用脱粒机;90年代抽水机,脱粒机普遍进入农户,现全村有抽水机100多台,脱粒机100多台。
  运输 50年代全用肩挑,50年代后期有了手推车,60年代手推车普及,每户农家都有手推车,结束了肩挑时代,80年代用拖拉机搞运输,而且有汽车运输及小汽车等机械化运输工具。
  舂米、磨粉、扬谷。民国时期用石臼,麦磨舂米磨粉,50年代用碾米车,60年代办起碾米厂,风车进入农户,女人不再舂米磨粉及摆米了。
  治虫 50年代治虫用小尿杓泼水冲药液,用灰拌农药手撮。60年代用上喷雾器,结束了用手撒泼方法。
  第七节 水利及设施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解放以前本村水利条件较差,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水利兴修工作,自1950年起,年年兴修水利,村建造上溪滩拦水坝,做起后稀田、千秧、八百等水圳、修复水塘塘岸,1958年—1960年连年派民工建设太平水库,后建成通本村的二条支渠,并在1996年实现三面光,自此抗旱能力大大提高。
  第八节 牧付业生产
  饲养猪、牛、羊。农家有传统家庭养猪习惯,农家基本上养猪,除自养自食外,多余供应市场,村里办过养猪场,建立过付业队。
  饲养耕牛是为了耕田,以前农户养,后集体养,最多时全村有牛20多头,80年代由于拖拉机取代牛耕,耕牛明显减少,现全村只有耕牛2头。
  养蜂 村曾办过养蜂组4个,因效益不佳,后转为私人养。
  种植 本村有集体桔山十三亩,承包给个人种植。本村有少量种植药材。
  第三章 工商运输业
  溪边颜村有传统做手艺,金、银、铜、铁、泥水、木匠、织布、钉秤等手艺加工出门者不少,80年代新兴绣花、炼铝灰业,全村绣花户不少,炼铝灰户现已有60多户。
  全村现有汽车4辆,其中包括小车。
  全村有商店四间,医疗站一间。
  随着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鼓动下,溪边颜村工业迅速发展,现全村有厂12家,年产值97年突破式仟万元,由于炼铝灰业,个人企业的发展,对本村的空气,水源污染日益严重,急需开发工业区,是本村的首要课题。
  第四章 人民生活
  解放以前,我村都是贫苦农民,生活困苦,解放以后,土地归农民所有,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日益改善。特别是1983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大田实现承包责任制,家庭付业及工厂蓬勃发展,个人收入大幅度增加,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一节 高档家俱
  据不详细统计:
  摩托车58辆 彩电211台 黑白电视机26台
  电冰箱102台 收录机48台
  录像机68台 汽车2辆 轿车2辆
  热水器11只 洗衣机 38台
  第二节 房屋建造
  随着生活的改善,村民纷纷建造新房。80年代前期所建房屋均以土木结构,或砖木结构。80年代后期,住宅结构,均以混泥土砖瓦,钢筋结构,高三层、四层,样样新、装潢美,如同城市房屋。而且自家安装自来水达到宽敞、舒适、美观。真是个巍巍高楼耸云端,农村处处换新颜。
  据初步统计:全村80年代至90年代共计建房500余间。
  第三节 桥下摩托车修理部 伟民照相馆
  桥下摩托车修理部
  本部创始于一九八六年十月,十多年来本部坚持“用户至上,技术第一”的原则,热情为众多新老客户服务,同时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备技术基础扎实和丰富修理经验的修理人才。
  颜丰调
  伟民照相馆
  本人从事摄影工作于一九八〇年。现照相馆开设桥下镇正街,彩色、黑白、婚纱摄影,喜庆摄像,身份证,各类证件快照、彩色扩印,冷裱塑封,都能满足顾客要求。本村编纂村志,我作为溪边村民颜氏子孙,愿为村志无偿拍摄各种所需照片,以表我对修志的一点敬意。
  颜氏第二十五世裔孙伟民

知识出处

溪边颜村志

《溪边颜村志》

本志概括了溪边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古迹、文物、传说、卫生、民情习俗、人物传略、谚言、小知识、世系等,界限颜氏上至始祖,各姓为移居溪边颜起,下至1997年12月30日止。

阅读

相关人物

有存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溪边颜村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