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线上的余姚盐民

知识类型: 作品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庵东镇志 下册》
唯一号: 112335020220000277
作品名称: 饥饿线上的余姚盐民
文件路径: 1123/01/object/PDF/112310020220000024/001
起始页: 0955.pdf
责任者: 蒋茱
分类: 文学
分类号: I266
主题词: 散文-中国-现代

作品简介

一、硕果仅存 我们中国产盐的地方很多,以盐场的数目来计算,有一百六十四所之多,其中如河北的长芦、山东的青岛、苏皖的两淮以及浙江的余姚,都是有名的产盐区域。“九一八”之后,随着失地的扩大,长芦、青岛、两淮以及其他沿海一带次要盐场都次第沦陷了,现在最大的盐场,只有浙江的余姚了。 余姚盐场的面积很广阔,东西广袤百余里,南北相距平均二十多里,全场现有晒板六十余万块。盐的本身很便宜,每百斤政府收价为八角一分,而“私板盐”及额外余盐,还只有五六角钱一百斤,所以盐民们每年的收入是微小得可怜的。 余姚全县靠晒盐为生的盐民有十万余人,所以有人把余姚叫做“盐县”。这十几万盐民,过去一向被人漠视,抗战爆发后,由于沿海各盐场相继沦陷,余姚盐场的地位日趋重要,所以渐渐地便开始被人注意起来了,同时,盐民们历年来所受的痛苦,也便一一泄露出来了。原来在这周围不到二百里的盐场里,在白雪似的盐堆后面却隐藏着许多的黑暗的故事。 二、饥饿线上 每天早上,天还没有亮,月亮还挂在半空,最后一颗星星在天边射着暗淡的光芒,余姚盐场十几万盐民照例已经起身了。因为工作而变成丑陋的主妇,擦着惺忪睡眼,走出了那个简陋的茅舍,远远地望着海边的云脚,端详了好一会,当她知道今天天气靠得住的时候,全屋子的人便开始忙碌起来了。 强壮的男人,照例干着最吃力的工作,掘盐泥,浇盐卤,一天到晚就在炙热的阳光下,牛马似的做着这些吃力的苦工。阴历六七月是晒盐收获最好的季节,因为这时候太阳最猛烈,雨水又少,所以盐民们一年四季最忙的时候也就是这几个月份。不过夏季的太阳可以很快地晒干那晒板上的盐卤,同时也可以很快地晒死一个强壮的盐民。 女人与孩子同样地做着各种苦工,从八岁的孩子到六七十岁的老太婆,他们都是盐场的实际生产者,挑水、抬盐板、浇盐卤,他们都做,而且是他们的主要工作。十七八岁的姑娘,粗看起来好像三十来岁的中年妇人,她们从来不知道休息,也从来没有休息过。她们一年三百六十日,只知道自己家里有几十块板,每天应该帮助父亲或丈夫挑几担水,浇几次卤,在烈日下来往忙碌着。一直到太阳慢慢地爬进了地平线,才挑着一担担雪白的盐回家,然后又开始料理家中的琐事,就这样吞蚀了她们一生宝贵的青春。下雨刮风的时候,她们或他们要在暴风雨中抢搬那沉重的盐板,尤其是夏季,盐场因为近海的缘故,时有遭受飓风袭击的危险。所以每逢夏季飓风过境时,盐民们一家老少总是整夜不睡以防万一,如果一不小心,连晒板草房一起刮走。 盐民们一年三百六十日天天吃苞薯,吃麦碎已经很难得了饭,只有过年时候才可以吃到。有的人一生只吃,到过一次肉,那便是讨老婆时吃过的。平日他们大都是没有菜蔬的,吃咸菜干的人家已经是了不起的了。但这还是抗战以前的情形,战后因销路的阻滞,盐民们的生计是更加困难了,他们现在不但吃不到麦碎,即连南瓜汤也买不起了。 盐民们的住所,照例总是一间矮小的茅舍,没有窗子也没有台子,阴暗得简直好像地狱,雨天,雨水从缝隙中漏进来,打湿了简单的家用杂物。一年四季,盐民们总是穿着那一套半新半旧的蓝布短袄。 由于过分的劳动和贫穷的袭击,疾病特别做了他们的好友,每年夏秋两季虎列拉症倒蔓延在盐场内。这次我到那里参观的时候,盐场的时疫正传播得异常厉害,据在当地工作的一位青年告诉我,从七月到八月底止二个月内,这个周围不到二百里的盐场,在十万盐民中,二千多人得这病。这是一个可怕的灾害。但是善良的盐民却只有听之天命。我曾询问过一位年轻的盐民,人病倒了为什么不请医生,他的回答使我吓了一跳:“病?”他瞪着那双可怕的眼睛说:“病倒了就只有死,我们哪里有钱去请医生啊……” 三、几种痛苦 然而,盐民们不是出生就带了痛苦,痛苦还由于那可怕的剥削,他们这样长年累月辛苦地工作着,结果尚不能一饱。 普通人总以为盐场的社会很简单,盐民们把他们辛辛苦苦晒成的盐一担一担地卖给政府——盐务管理局,盐务管理局论担给价,这样一进一出,好像根本再没有别的罪恶存在里面。其实这只是我们外行人的空想,在盐与政府之间原来还隔着两道可怕的高墙,这便是一般人所说的廒商和篷长。 这两种人可以说是政府与盐民之间一种特殊人物,实际上也可以说是十万盐民的统治者。廒商就是握有一种叫做“盐引”的人,这种“盐引”,就是销售官盐的护照,谁执有这个护照,谁就可以自由或代理政府买卖盐。但是这需要大量的本钱,因此廒商也决非辛苦了一年而不得温饱的盐民,廒商大都是既有钱且有势的士绅。 第二种是篷长,他们初起的时候,似乎是廒商家里一个称手,或者一个中卖人,可是他一方面借着廒商所给予这一经手的特权,另一方面他又熟悉盐场的情形,又获得了经手领发盐板官照的特权,因此他的权力有时候还在廒商之上,他可以左右一个盐民的命运。在盐廒里,一个篷长他往往具备着许多种性质的剥削方法,他是几千块几万块盐板的业主,他是廒商和盐民中间的称手,他又是米行百货商店的老板,更是高利贷的债主,他一个人就握有这许多特权,所以在盐廒里,一个篷长简直就等于当地的土皇帝。他们自己家里藏有大量枪械,养有几十个打手,盐民们如果得罪了篷长,他们马上就要被打手们拉去严刑拷打,所以年轻力壮的盐民虽然不愿意受他欺侮,但也只敢怒不敢言。 至于盐民所受的剥削非常多,只要你的脚一踏进盐场,马上就可以听到,现在略举几种报告读者。一种是斤两方面的吃亏。每次收盐的时候,照例人总非常拥挤,大家都想先上秤,因为迟了一点,廒商们收足了盐,是不再收的。篷长们看见了盐民的争先恐后,便乘机揩油,明是百十斤的盐到称手的嘴里会变成了一百零五斤,甚或更少一点。盐民们明知道这样吃了很大的亏,但为了想早一点拿到钱,也只好忍痛牺牲。现在这办法听说已经有了部分的改正,每次收盐的时候,除了政府派人监视外,在盐区工作的政工队员也派了一二个去,所以情形已经较好,但在有些地方这种现象还依然存在着。 一种是高利贷。据说盐民每次卖给篷长的盐,照例要等二三个月以后,才可以拿到钱,盐民十九无恒产,于是只得借债度日,在盐场里借款的利息高得怕人。 第三种是日用物品价格的昂贵。余姚的盐民,因为生活在离开城市远的海边,一切日用品也就越加昂贵,有时候竟昂贵到二倍以上。 最后一种是战时方发生的。原来余姚产盐的销地,过去政府规定是在京沪一带,战事发生后,盐商即纷纷停止收运。甚至连那些销地依然如故的浙东公廒也乘机停止或减少收运。盐商们的用意,决不是不做生意,他们为的是想借此可以减低收价,抬高售价,而另一方面因为这样一来,可以尽量收买余盐,所以弄来弄去,结果吃亏的依然是十几万孤苦无告的盐民。去年夏季盐场里这种情形闹得最严重,当时有些盐商甚至三四个月不开秤,眼睁睁地看着几百个盐民饿死。下面这首民间歌谣可以为当时情形写照: 海水烈日光,白盐晒满仓,盐价珍珠贵,盐民饿道旁。 这情形今年夏季似乎稍好一点,省方已经成立了一个食盐收运处,大量向盐民收买,但是廒商的趁火打劫依然如故。四、热心爱国 盐民们的知识程度虽然差,但他们总是诚实的老百姓,他们的爱国热情决不差于其他的人。要是将他们加以组织和武装的话,单凭他们坚强的体格和吃苦的精神,也可以成为一支有力的民众武装。 抗战发生后,他们的生活遭受了更大的苦痛,但是他们没有半点怨尤。他们一方面请盐商篷长们稍稍改良他们的生活,另一方面则勇敢地参加了各种救国活动。 他们在余姚县政工队协助之下,先后组织了七个救国团体,它的名字以前叫做“青年盐民救亡宣传室,”现在已改为“社会服务团”。这七个团体现在有二千多个青年团员和二十几个盐场妇女,通过这些团体,他们曾做过许多实际的工作。他们在盐区内举办了许多补习夜校,灌输附近一带盐民的抗战知识,其中还有两个专门为妇女而办的妇女讲习班。另外政工队还帮他们成立了一个少年工作队,盐民的子女参加的也有几百多,他们经常的工作是募捐,慰劳出征军人家属。 生活的鞭子抽得盐民们透不过气,但是压不住他们的灼热的爱国心。第六支队过江杀敌时,需要几百套便衣,政工队马上发起了一个征募运动,只有二天工夫,就募得了四百件。第二次是志愿兵运动,也不到一个星期就有五十多个青年自动应征。 盐场因为近海的缘故,走私问题闹得非常严重,干这门工作都是当地的无业流氓地痞,他们大都携有新式武器,缉捕殊非容易。但社会服务团团员终于排除万险,组织了许多缉私队,经常在海边巡逻,有时候查到了仇货或出口的土货即送交县府核办。他们这种热心爱国的精神,大大地感动了社会上有正义感的人,引起了大家对盐民生活改善的注意。 他们特别感到困难的是篷长和廒商对他们的工作,还多少有点不了解,甚至给他们许多困难,这是亟应克服的。此外,一个真正能够代表十几万盐民意志的工会,还亟待成立。总之,今天余姚盐场的十几万盐民还在水深火热之中,但他们是爱国的,他们想更勇敢地负起救国的责任。他们已经知道了组织是力量,武装才能打倒东洋鬼子,自然他们更知道抗战会使他们——十几万盐民得到解放!

知识出处

庵东镇志 下册

《庵东镇志 下册》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概括地记录了庵东的历史变迁,系统地反映了庵东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人文等各方面的发展面貌,描绘了庵东从海隅盐滩到滨海新城的发展脉络,讲述了前辈先人光前裕后的史迹,展现了庵东人民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的豪迈和排除万难、自强不息的精神。

阅读

相关人物

蒋茱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