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传统文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7179
颗粒名称: 二、传统文艺
分类号: G249.275.5
页数: 4
页码: 312-3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传统文艺的情况,其中包括了灯彩、龙灯、狮子灯、马灯、车子灯等。
关键词: 群众文化 慈溪县 传统文艺

内容

灯彩 民间向于元宵前后悬挂彩灯,举行灯舞。解放初期,大都沿续,作为配合运动、欢庆胜利之用。“文化大革命”时被斥为“四旧”而遭禁。1976年后有所恢复。1984年国庆节举行民间文艺会串,各种灯彩进入县城,万人空巷,全城轰动。
  龙灯:用竹壳披以绸布制成,分布龙、绷龙、火龙3类。布龙一称滚龙,按传说中太白老龙、小白龙、桂秀老龙、乌盆龙神的不同形象,分别绘成青、白、红、黑等色,随龙头指挥,作游行、盘旋、翻滚、腾飞等动作,气势磅礴,舞姿矫健。绷龙一称绣花龙,遍身缀金闪银,主要供观赏用。火龙每节内燃有蜡烛,在夜间迎玩,通体透亮,最为引人。旧有“鸣鹤龙最好,胜山龙最长,双河龙最多”之说。范市西村龙制作简陋,称为讨饭龙;浒山地区用鸡毛串成的鸡毛龙,别具特色。
  狮子灯:又称跳狮子。舞具用竹架、彩布制成,分狮头、狮尾两截,由两人合作,上覆彩布,酷似狮子。舞时配以锣鼓,作蹲伏、跳跃、腾扑、滚地、摇头摆尾、挠腮搔痒等动作,常以两头狮子作抢绣球表演。
  马灯:用竹架、彩布或彩纸制成,分头、尾两截,分别固定在舞者胸前和背后。舞者在锣鼓配合下,按绕四角、走∞字、一字长蛇等队形跑动,并以马灯调唱各种吉祥词句,以示庆贺。春节时最为多见。
  船灯:在灯架上绷以彩绸或彩布,上部如船舱,下部如船身。一姑娘在舱中边唱各种小调,边使船随音乐起伏,作随波荡漾或破浪前进状。船后有一男扮女装的艄婆,边作划船状,边作种种丑角表演以娱观众。
  车子灯:制作如船灯,成花轿状,两侧绘车轮。内有一男子扮成姑娘,称车心,手扶车架或进或止,或平稳,或倾仄,作出各种变化。乐队用小调伴唱。车后有一“推车佬”,边作推车状,边用各种戏言谑语逗乐观众。以上船灯、车子灯常见于春节。
  纱船:用彩绸、竹架扎成船舱形,外饰彩球、龙凤,内坐女孩扮成的仙女数人,8人抬行,于晚间表演。时船上灯火通明,纱窗内风袂飘拂,船后弦管相随,颇能引人。唯因形制笨重,行动不便,后渐淘汰。
  音乐 十番:有粗细之分。粗十番又称武场,以打击乐器为主,配以唢呐,主要演奏《小开门》、《柳青娘》等乐曲,简便易学。细十番又称文场,用笙、箫、管、笛、胡琴、月琴、三弦、琵琶等乐器,演奏《梅花三弄》、《醉步登楼》、《美女思春》等曲牌。粗细十番原先每逢春节、元宵及礼拜、庙会时出现。观城有“月荫轩”组织,龙场、师桥、新界、庵东等地的十番班颇有名气。解放后,十番班多并入当地农村剧团。
  响团:系清唱班。用锣鼓伴奏,分角色念、唱绍兴大戏,剧目如《龙虎斗》、《斩李广》等,形式简便,较为普及。择乐乡章玉潘响团清末颇有名,每年农历正月集中演习,二月间在庙会中演出。解放后,部分响团并入当地农村剧团。浒山镇响团曾改组成绍剧广播小组,通过有线广播,定期为听众播送绍剧。
  田歌:龙山地区有《金生弟》,逍林、浒山地区有《华嫚》、《来姐》。均由当地传说演化而成,曲调悠远沉抑,乡土气息浓,但内容多糟粕。解放后作过整理,今随生产方式与农民文化心理改变,已无人传唱。
  小调:由甬、绍、苏、沪等地传入,不下60余种,无统一风格,流传最广的有杨柳青、孟姜女、五更调、紫竹调、哭七七、夜夜游、马灯调等。解放后,大多被填入新词,在文艺宣传中使用。
  歌舞 采茶篮:因有茶篮作道具得名。演出时无音乐伴奏,属场地演唱。每班10来人,新春时挨村演出。演员全系男性,头上加一彩球即算女角。旧有18个剧目,内容芜杂。解放后,县文化馆对这一形式加以改造,成为表现新内容的小调歌舞戏,在一定范围内推广。
  曲艺 民国时期有民间曲艺人10余名。1950年成立曲艺协会,在县文化馆辅导下从事曲艺改革。1979年后成立曲艺团及春光曲艺组。现有曲艺人40余名,主要曲种有说书、新闻、评话3类。
  说书:常由专业艺人在茶坊、庭院或船中演唱,多为鏫铧文书,前后场各1人,前场以纸扇、手帕为道具,后场用四弦胡伴奏、接腔,也有自拉自唱的。传统书目有《粉妆楼》、《大红袍》、《文武香球》等。老艺人陈尧生曾根据《英雄突击队》、《红色交通员》等小说创编新书目。
  新闻:一称雀咚咚,多由盲人演唱。东部地区常配小锣、皮鼓,西部地区配竹板、竹鼓,传统曲目有《陈永金》、《叶宝林》、《钉鞋记》、《华姐》等。创新曲目有《盐白头打秤放》、《童养媳翻身》、《罗汉钱》、《郑侠虎》等。解放初老艺人陈茂钊将当地匪首陈金木的罪行编成新闻曲目,与徒弟柴高夫四出演唱,在群众中留有深刻印象。
  评话:以外来艺人为多。主要书目有《岳传》、《杨家将》、《包公案》等。龙场、范市、观城、浒山、周巷、庵东等集镇均曾辟有书场。
  高台阁 相传原为明代沿海人民侦察海上倭情所用的活动瞭望台,后演变成为礼拜庙会的活动内容之一,一般高2丈,其中有高达3~4丈的,则为师桥镇所独有。师桥高台阁分上、下5层。下层为一方形大木盘,内盛巨石以稳定重心,上覆木板,围以栏杆,供演出之用。大木盘中竖一3丈多高的铁杆。铁杆上置4层能旋转的圆形木盘,盘内由童男、童女扮成各种戏剧人物。
  民国20年(1931)师桥举行高台阁会时,共出高台阁14杠,分别扮成“麻姑献寿”、“水漫金山”、“周兴除妖”、“双阳追狄”等14个戏曲场景。每杠用100多人抬行,后随高跷队、鼓船队、旗蟠队及各种乐队等,长达数里,途中受阻时,逢屋拆屋,遇水搭桥。队伍经裘市至东埠头,再横西过宓家埭、鸣鹤场,落北至观海卫,然后返至师桥,全程约18公里,行会首尾3天。这次行台阁时,海外侨胞亦有赶来观赏的。行高台阁人力物力耗费甚大,举办不易,此后没有再举行过。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慈溪县志:简本》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为《慈溪县志》简编本,其中包括了建置、自然环境、人口、成陆伪涂与水利、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民情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