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体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7171
颗粒名称: 第四节 体育
分类号: G812
页数: 6
页码: 304-309
摘要: 本节记述了慈溪县体育的发展情况,其中包括了学校体育、群众体育、体育设施、体育比赛等。
关键词: 体育 体育工作 慈溪县

内容

一、学校体育
  体育教育 民国时期,慈溪锦堂乡村师范学校、慈溪县立初级中学和中城、正始、普迪、承志等小学均开设体育课,开展童子军训练活动。民国33~37年(1944~1948),慈溪锦堂乡村师范学校开童子军师范科。解放后,多数中小学每周开设2节体育课。1954年,普遍推行第一套少年和儿童广播体操,试行《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1956年开始执行《中小学体育教育大纲(试行草案)》,逐步配备专职和兼职体育教师。1958年下半年至1961年,以劳动取代体育课。“文化大革命”初期,学校停课。1969年改体育课为军体课。1971年起,体育教学渐趋正常。1976年始,学校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简称“达标”),县连续7年被评为省“达标”先进集体。1979年起贯彻《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中小学卫生工作暂行规定》,学生每天达到1小时体育活动量。各县立完中、重点初中、区中心小学均因连续5年认真执行两个“暂行规定”,达到基本合格。1972年,教育局配体育教研员,后恢复中小学体育教研大组,形成县、区、社、校4级体育教研网。1982年,观城中学体育教研组组长应天弼获“全国千名优秀体育教师”称号。1986年成立慈溪县学校体育研究会,组织体育教学、业余训练经验交流会、学术论文报告会等。自1954年以来,学校向省体工队、省体校、八一体工大队及大中专体育院校输送运动员23名、学生150名。其中韩亚琴1984年在意大利举行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女子四人组赛艇中夺得金牌、银牌各一枚;邵春华在1985年9月世界技巧锦标赛上获银牌、铜牌各2枚。
  学校业余训练 1970年,浒山中学(今慈溪中学)、周巷中学、大云公社五大队(现垫桥路村)小学开展业余体育训练。1973年,浒山中学(今慈溪中学)体操班(后改技巧班)和周行中学女子排球班(后改男子篮球班)被浙江省体育委员会定为省级业余体育训练点。1977~1985年间,定为省级训练点的还有航模班、皮划艇班。县体委安排部分学校为县级训练点,配备专职教练2名、兼职教练19名。县技巧班学生6次参加全国比赛,多次参加省少年技巧锦标赛,共获省级比赛金牌10枚、银牌1枚。观城中学、坎东乡中心学校、大云乡垫桥路小学于1986年被省体委、省教委定为省级田径、篮球传统学校。
  二、群众体育
  职工体育 民国23年(1934)长河镇成立“海光”篮球队,抗战胜利后,庵东盐务局亦成立职工篮球队。解放后,庵东、观城、浒山、周巷、逍林等镇都有职工篮球队、乓乒球队。1954年,县级机关成立“劳卫”篮球队、乓乒球队。随后,教育系统、银行系统、公安系统也分别组建篮球队、乓乒球队。此后,“劳卫”队2次获宁波地区篮球赛冠军,县职工篮球队4次获宁波地区(市)篮球锦标赛冠军,乓乒球队曾获单打冠军。1979年起,各地职工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开展,1985年观城区粮管所被评为第五届全国运动会群众体育先进单位,1986年被评为全国第二届职工运动会体育先进单位。浙东化工厂工会主席符信友1986年被评为全国职工体育先进工作者。慈溪县邮电局于1986、
  1987年2次被评为省级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老年体育 1984年底,慈溪县老年人体育协会建立,自筹资金添置体育运动设备,聘请教练举办多种训练班,组建老年桥牌队、门球队、长跑队、钓鱼队。县体育场为老人专设门球场2个,县老干部活动中心经常举办棋类、桥牌、乓乒球活动,老年体协还举办运动会1次,每季度举行单项活动1~2次,至1987年,全县有会员400余人,多次选拔运动员参加省、市(地区)老年人运动会与友谊比赛。
  农村体育 解放后,篮球活动在观城、庵东、逍林、周巷等地较普及,观城镇南门外村1950年即成立新社篮球队。1982年起观城镇,每年举行篮球赛。庵东东一乡女子篮球队实力较强,1974年获得宁波地区冠军。桥头乡烟墩村1972年起每年都举行围棋赛,被誉为“围棋村”。1985年新浦镇创办少年儿童棋校。鸣鹤镇象棋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农民棋手余建忠1973年先后获地区、省冠军,1974年还代表浙江队参加全国比赛和“亚洲杯”国际象棋邀请赛。1986年前后,曾兴起溜冰活动,溜冰场多达40多处,均为营业性质,后因故逐渐停止。1985年,区、乡(镇)建立体委,管理指导体育活动,到1987年,11个乡镇先后被评为县级体育先进单位,其中新浦镇还于1984年被省命名为“浙江省农村体育之乡”,观城镇于1986年先后被评为省和全国体育先进集体。大云乡垫桥路村1979~1984年6次被评为宁波地区体育先进单位,其中1982~1984年连续3年被评为浙江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民间传统体育 慈溪民间素有习拳练武、舞刀弄棍之风。拳术主要有金锁、乌山、崔陈、精武4派。金锁拳由明初观海卫闽籍军士传入,至今已600余年,流传于观海卫、鸣鹤一带。清乾隆间(1736~1795)卫军后裔唐石门将金锁拳128式、如意棍72式传授给儿子水振、女儿采姑,因儿子迁居崔陈,女儿嫁至乌山,遂成崔陈、乌山两派,素有“崔陈拳头乌山腿”之说,流传于逍林、浒山、横河、长河、周巷一带,常在胜山顶、浒山、乌山庙、文武殿等庙会场比赛,名闻三北。精武派拳术由上海精武总会武术教练姚电侠于民国26年传入周巷一带,有“武松脱拷腿”、“醉八仙拳”、“少林大战拳”、“十二路潭腿”、“短打”等。各派拳术均扶弱抑强,崇武德,爱祖国。解放前后,拳术活动渐趋冷落举石鼓也是一项民间传统体育活动,解放前在农闲季节各地较为流行。民国37年春石堰徐志芳在横河举行的一次比赛中单臂举起90公斤重的石鼓,荣获第1名。划龙船,民国时期在石堰、横河等地最为流行,每到3月15日前后,上述两地江河锣鼓喧天,岸上人声鼎沸,群龙争先,热闹非凡。县内盛行放风筝,每逢农历二月,形体各异、大小不等的风筝悬翔呈彩。除上述体育活动外,还有踏高跷、舞龙、舞狮、舞鎲叉、摔跤、甩彩盆等活动。
  三、体育设施
  体育场 民国18年(1929),县城(今慈城镇)建小型体育场,占地10余亩,19年扩建,辟100米直跑道。沦陷后遭日军破坏,36年修复。慈溪锦堂乡村师范学校、县立初中、普迪、正始、中城等校亦辟有运动场。1958年在浒山新建半圆式400米跑道运动场,1969年部分被占他用,1979年修整恢复,并开辟足球场、门球场,面积达到18000余平方米,周围有水泥护栏。各地还有200米跑道的田径场9座。
  球场 锦堂师范学校、县立初中、龙山中学、周巷中学等校在50年代各有2~3个篮球场。1972年,在浒山镇工人路建造带石砌看台的灯光球场1座,可容纳观众2000余人。至1987年底,全县有篮球场315座,其中灯光球场21座,水泥地面球场68座。
  体操、篮排球房 1975年在浒山镇体育场路建造体操房1座,面积240平方米。1987年,政府拨款、社会集资合计23.5万元,在浒山镇游泳池路东首兴建篮排球房1座,面积876平方米。
  游泳池 1960年在浒山镇工人路土法上马建50×25米游泳池1座,因质量欠佳,未能使用。
  1986年7月投资37万元在浒山镇游泳池路东建成50×21米标准8泳道游泳池1座,附属用房有男女更衣室、存衣室、冲洗房及办公室等,总面积350平方米,可容观众2000人。
  四、体育比赛
  全国、省、市比赛 1980~1987年,慈溪籍运动员参加全国性比赛获奖14项,获奖运动员25人次,其中,徐学军、余孟雄于1986年10月在上海举行的全国新体育杯桥牌比赛中获D组第1名;潘颖峰、王坚于1987年7月在四川举行的全国少年技巧比赛中获混双单套、混双全能第1名。1979~1987年间,参加省级比赛17次,获奖运动员51人次,得金牌34块。60年代以后,有10次省、市及县际体育比赛在慈溪举行:1976年8月在浒山举行浙江省少年儿童体操比赛。1985年6月在四灶浦水库举行浙江省钓鱼比赛。1971年1月在浒山举行宁波地区篮球赛。1972年3月在浒山举行宁波地区民兵篮球赛。1975年5月在浒山举行宁波地区中国象棋比赛。1976年7月在浒山举行宁波地区少年体操比赛。1984年7月在浒山举行宁波第一届青少年足球赛。1985年7月在浒山举行宁波市小学生足球赛。1987年7月在浒山举行宁波市中小学生游泳比赛。1962年6月还在浒山举行过镇海、余姚、上虞、慈溪4县田径运动会。
  县运动会 民国4~38年(1915~1949),在县城先后举行6次县运动会,参加者以中、小学生为主,设团体操、田径、篮球、网球等项目。此外,还举行过2届学校运动会。解放后,自1951年5月至1986年3月,共召开县体育运动会7次。举行县中小学生运动会23次。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慈溪县志:简本》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为《慈溪县志》简编本,其中包括了建置、自然环境、人口、成陆伪涂与水利、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民情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