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图书馆
慈溪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慈溪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二、卫生保健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7169
颗粒名称:
二、卫生保健
分类号:
R199.2
页数:
4
页码:
299-30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卫生保健的情况,其中包括了防疫、妇幼保健、职业病防治、爱国卫生运动等。
关键词:
卫生
卫生保健
慈溪县
内容
防疫 防疫机构:民国27年(1938)、29年,慈溪县政府曾先后建立慈溪县防疫委员会和县卫生院,仅配医务人员3名。解放后,防疫工作逐步加强,开始由县人民政府卫生院管理。1952年4月成立慈溪县卫生防疫委员会。1954年10月,卫生院设卫生防疫股,专门管理防疫工作。1956年6月成立慈溪县血防委员会、慈溪县地方病防治工作组。同年7月建立慈溪县卫生防疫站,后几经撤并,1972年3月恢复。1981年起先后在各区、乡(镇)卫生院设置防疫机构,形成县、区、乡3级防疫网。至1987年,县防疫站设防疫、计划免疫、卫生、寄生虫病防治、结核病防治、食品卫生监督、检验、宣传等科及1个防疫咨询服务部。是年,县防疫站被省卫生厅命名为省级文明卫生防疫站。
疫病防治:民国时期,县内发现鼠疫病人2例,流行较广的传染病、地方病有霍乱、天花、伤寒、赤痢、白喉、猩红热及血吸虫病、丝虫病、钩虫病、疟疾、麻风病等20余种,罹疫死亡者甚众。现县境自民国6年至35年,先后流行霍乱10余次。37年,浒山天花流行。20年2月,坎墩地区脑膜炎流行。32年夏、秋间,三北地区时疫流行,中共三北地委书记王耀中,召集地方知名人士,借传统“迎太平礼拜”之名,组织四、五百人宣传卫生防疫知识,又通过宁波地下党组织办来霍乱、伤寒混合疫苗100瓶进行注射,抑制时疫流行。解放后,政府执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逐步完善防疫机构,制订《慈溪县传染病管理实施细则》,组织县、区、乡防疫人员预防接种,有效地控制了传染病、地方病的发生和流行。鼠疫、天花早已绝迹,霍乱于1951年消灭,吸血虫病、丝虫病也先后灭绝。1984年起又实行计划免疫,至1987年,儿童计划免疫建卡率达99.05%,“四苗”(卡介苗、百白破三联菌苗、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覆盖率为96.19%。
职业病防治 1956年,县防疫站配专人从事工业卫生及劳动卫生工作。1964年建立矽肺常规检查。1979年8、9月间,县防疫站配合浙江省职业病防治所和宁波地区防疫站对接触铅、苯、汞、有机磷农药和三硝基甲苯5种毒物的工人进行健康检查和生产环境的卫生学调查。1984年,各石棉厂、点安装管道吸尘装置,粉尘浓度比1982年降低4成多。1983年5月起,厂矿企业先后建立卫生档案。1985年起,乡镇企业也开始建档,至1987年底,完成建档的企业有1812个,职工总人数117611人。
妇幼保健 民国期间,无专门妇幼保健机构。解放初,妇幼保健工作由县人民政府卫生院兼理。1951年5月成立妇幼保健所,1985年5月改为县妇幼保健院。1954~1957年,各区先后建妇幼保健站,1958年,分别并入各区卫生院。此后,各区乡(镇)卫生院充实妇幼保健人员。至1987年,全县有9所区(镇)和55所乡卫生院,设有妇产科、儿保科。有816个村配有妇幼保健协助员,占总村数的98.5%。
新法接生:民国时期多旧法接生,妇婴死亡率较高。民国19年(1930),助产士张爱麟始在庵东盐区采用新法接生。29年,县卫生院成立后,全年新法接生12胎。解放后,为确保妇婴健康,推广新法接生。1959年提倡住院分娩,1980年,新法接生率达到99.9%,经浙江省卫生厅验收,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了新法接生合格证。1982年起,建立孕产妇系统管理卡,至1987年,孕产妇建卡率达到98.77%,住院分娩率达98.73%。
妇女病防治:解放初,宣传妇女卫生知识。1958年,农村推广妇女“三期”(月经期、孕产期、哺乳期)保护制度。1960年普查普治子宫脱垂患者。1973年进行首次以防癌为主的妇女病查治,查出恶性肿瘤患者38人。1978年复查复治尿瘘、子宫脱垂。1984年9月,开始妇保门诊。1985年对浒山镇31个单位的女职工开展防癌普查及常见病的治疗。1987年,县妇幼保健院普查乡镇企业女工患妇女病情况,并建立健康档案。
儿童保健:1955年五洞闸乡培训保育员、接生员、保健员、试办常年托儿所。1956年全县640个托儿所实施卫生指导,在大云乡和五洞闸乡调查近亲结婚对下一代危害情况,进行广泛宣传。1951年“六一”儿童节为3254名儿童健康检查,1961年开展小儿营养不良普查,查出并治愈2142人。1979年为全县77648名0~7岁儿童健康检查。1979~1981年先后调查儿童佝偻病、贫血、婴儿喂养状况及1978~1980年3年间0~7岁儿童死亡回顾。1987年对3~7岁独生子女及幼儿园儿童一次性体检47165人。1980年5月,县妇幼保健所开设儿童保健门诊。此后,各区和55个乡镇均先后开设儿保门诊。1985年3月起,各乡实行每月1~2天的儿童保健日活动,并对0~3岁组儿童进行系统管理,至1987年,该组儿童受系统管理的有27507人,建卡率达91.6%。儿童防疫苗逐渐由牛痘疫苗一种增至卡介苗、麻疹疫苗、小儿麻痹糖丸等8种1979年10月对全县7个月至12岁的177779名儿童免费驱蛔。1984年起确定每月20日为儿童保健日。
爱国卫生运动 解放初期,各镇(乡)建立卫生委员会和居民(村)卫生小组,开展季节性清洁卫生运动,进行饮水消毒、饮食业摊贩管理。1953年3月成立慈溪县爱国卫生委员会,开展以反“细菌战”为内容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元旦、春节、国际劳动节、端午节、国庆节等节日进行清洁卫生活动。1958年成立慈溪县除四害指挥部,组织除“四害”(苍蝇、蚊子、老鼠、麻雀)突击队,创建“四无镇”、“四无村”。同年12月成立慈溪县防病治虫灭害指挥部,加强日常卫生工作的领导。1960年起,国家经济暂时困难,部分群众因营养不良,得浮肿病,政府组织医疗队,下乡巡回医疗。1962年后,开展以预防肠道传染病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改善饮水、饮食卫生。“文化大革命”中,爱国卫生组织涣散。1978年10月调整机构,充实人员,继续以除害灭病为中心,改善环境、饮食卫生,并指导基层创文明卫生先进单位。1984年和1987年,周巷镇西河居民区,东一乡富强村、掌起乡下叶村、范市镇杨家村、锦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先后被列入省级文明卫生单位。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为《慈溪县志》简编本,其中包括了建置、自然环境、人口、成陆伪涂与水利、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民情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