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图书馆
慈溪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慈溪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报纸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七、经费、勤工俭学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7163
颗粒名称:
七、经费、勤工俭学
分类号:
G527.55
页数:
2
页码:
287-288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教育经费、勤工俭学的情况。
关键词:
经费
勤工俭学
慈溪县
教育
内容
经费 来源:晚清时期,教育经费由学费、学田收入、官款支拨、地方公款提充、工商界派捐和私人乐助等解决。民国始,县立学校由县支拨,区、乡镇学校由地方筹款,私立学校则由私人捐助。民国26年(1937)起,县办学校经费由县统收统支,但无保障。29年,由省规定改亩谷捐为学谷捐,另附征教育捐以补不足。解放初,除个别公立学校外,经费以地方自筹为主,政府酌情补助。1958年后,提出“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提倡群众办学,政府适当补助。以后国家拨款逐年增加,并采取多渠道筹措的办法解决教育经费。1987年教育事业费达到1139.31万元,占全县财政总支出的23.96%,中小学生人均教育事业费享用额达到127.57元。
管理:解放前,私立小学由校董会管理,其他学校建立基金保管委员会,但多不健全。解放后,除县属中学单独建帐、审计外,其他学校采用县、区、乡3级财务管理制度。县教育局定期组织互审,不定期地会同财政局组织检查。1985年1月起,试行“基本定额和专项拨款包干使用”的管理办法。1986年1月起,随着乡(镇)财政建立,除县属学校仍由县直接拨款外,各乡镇小学经费列入乡镇财政。
勤工俭学 锦堂学校于清宣统二年(1910)、三年置地几十亩栽桑植棉,供学生实验,为学校实施勤工俭学之肇始。1950年,县境受灾,周巷第一、二中心小学组织贫苦学生半天读书、半天劳动,以劳动收入解决书籍费。1953年,姚北初级中学等校师生进行劳动建校。1958年,中小学普遍办工场、农场、饲养场。1961年纠正劳动过多的倾向,将劳动纳入正常计划,继续坚持勤工俭学1964年后,有的学校实行半工半读、半农半读“文化大革命”期间,建学工、学农基地,再次产生劳动过多倾向,1978年后得以纠正。1974年,校办工厂逐渐发展,至1979年已有60家,纯收入57.51万元,相当于当年教育经费的13.8%。1980年后建立县校办工业公司和勤工俭学办公室。1987年,全县有317所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活动,有学农基地15个,土地41亩,工厂190个,第三产业企业23个,总收益达353.4万元,其中97.9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县教育局被评为省勤工俭学先进单位,勤工俭学办公室被评为宁波市勤工俭学先进单位。1988年,勤工俭学办公室又被评为全国勤工俭学先进单位。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为《慈溪县志》简编本,其中包括了建置、自然环境、人口、成陆伪涂与水利、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民情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