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驻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7127
颗粒名称: 第一节 驻军
分类号: E289.55
页数: 3
页码: 247-249
摘要: 本节记述了慈溪县驻军的情况,其中包括了清以前驻军、民国时期驻军、解放后驻军等。
关键词: 军事 慈溪县 驻军

内容

一、清以前驻军
  慈溪北濒杭州湾,历为海防要地。
  北宋政和七年(1117),鸣鹤乡白马岙口建鸣鹤寨;后在上林、云柯两乡建三山、眉山两寨,共驻土军390名。南宋宝祐六年(1258)在鸣鹤海口向头山下建水、土军寨,水寨驻禁军150名;土军寨由鸣鹤土军移屯。
  元改军寨为巡检司,在今甸山乡增设施公山巡检司,驻弓兵20名。
  洪武二十年(1387),置观海卫和龙山、三山两所。卫驻指挥以下官员95名,旗军5704名;两所共驻千户等官31名,旗军2383名。卫、所间还置淞浦、向头、三山、眉山4巡检司,共驻弓兵268名。卫、所、巡检司均筑城池。在沿海之清溪、石塘、龙头、龙尾、施公山、古窑、瓜誓、向头、观海卫、吴家山、撮屿、浒山、眉山、历山等地置烽堠近20处,皆驻军守望,遇敌情以日烟夜火联络。还备战船数十艘。至嘉靖间,驻军已不足半数,且多为老弱之辈。倭患一起,沿海边民倍受残害。
  清顺治间改设汛,有观海卫、龙山所、浒山所和周巷等大汛4处,共驻军613名。观海卫汛至同治时仅驻军28名。龙山所汛至宣统时裁撤。雍正十年(1732),在周巷北6公里利济塘南置周家路水师汛,同治时驻兵31名,备巡船2艘。
  清初沿海仍置烽堠。后因海岸线北移,于海口新增旗山、曲塘、胜山、赵家、崔家、垫桥6台。康熙初,沿海险要处置曲塘、胜山、赵家、崔家、垫桥、周家路等6处炮台,浒山城内、周巷下市西及胜山、崔家两炮台处建炮房,配置多种火炮。
  二、民国时期驻军
  民国5年(1916),浙江省警备队步兵第四营及七营一部驻浒山、胜山、慈北崇寿宫、龙山所、田央黄等地,旋撤。16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省防军曾以1个连兵力驻姚北,镇压坎墩、高王等地的盐、农民运动。19年8月,省保安队陈鹏华营强驻坎墩六灶达3个月,镇压“红一师”武装暴动。28年,陆军一九四师某营驻东山头、浒山。次年2月起,第三战区钱江南岸左地指挥部所属别动队第一支队等近千人进入洋浦至曹娥江沿海一线驻防;9月,宁波防守司令部一个守备团到龙山、雁门一带驻防。30年4月日军进犯三北前夕,以上部队均不战而撤。其时,第三战区淞沪游击队宗德指挥部一度留驻游源山区,忠义救国军某部驻庵东。前者于次年上半年撤走,后者因屡次破坏抗日,于次年8月被三北游击司令部击溃。
  民国30年5~9月,中共领导的浦东抗日武装900余人分7批南渡杭州湾,在三北开展敌后抗日武装斗争。次年建立三北游击司令部,至33年1月改编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34年8月抗战胜利,9至10月,浙东抗日武装1.5万余人,奉命北撤。自30年4月日军侵占三北至34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止,先后有800余名日军轮换驻守浒山、观城、周巷、庵东、樟树庙、龙山等要地。31年春起,汪伪军暂编第十师所属3个营、中央税警团2个支队、税警教导第一总队3个营以及浙东盐务局税警队、浙东剿匪安民纵队、浙东保安处第二大队、清乡警察中队等数千人,也先后分驻浒山、观城、周巷、庵东、樟树庙、龙山和庵东盐区及东埠头、鸣鹤、厉家、裘市、逍路头、相公殿、段头湾、横河等地。
  民国37年1月,省保安军所属2个大队一度分驻浒山、樟树。次年3月,又调青年军所属3个团驻龙山、观城、周巷等地。5月,解放军由杭州向宁波方向挺进时,青年军所属各团仓皇溃逃。
  三、解放后驻军
  1949年7月,省军区第二军分区警备团所属一、三营驻浒山、周巷、庵东、坎墩、胜山,于次年7月完成剿匪反特任务后撤离。
  1950年3月,解放军第二十三军六十七师师部驻龙山东门外,所属3个团分驻龙山所、田央黄;六十八师二〇三团驻周巷镇海莫村,7月移防。
  1957年后,慈溪又有驻军。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慈溪县志:简本》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为《慈溪县志》简编本,其中包括了建置、自然环境、人口、成陆伪涂与水利、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民情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