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筑塘围涂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7045
颗粒名称: 第二节 筑塘围涂
分类号: F426.92
页数: 3
页码: 99-101
摘要: 本节记述了慈溪县随着三北平原逐渐成陆,人们随之筑塘围涂,扩大垦殖地域。在10世纪以前,民间随海涂地形不同,各自垒土筑塘,以捍潮汐,谓之“散塘”,今皆堙没无考。有文字记载的大规模筑塘始于宋庆历年间的大古塘。以后,海涂逐渐淤涨,海塘不断增筑,至今已筑至九塘一线。全县共筑东西向主要海塘9~13道,全长520公里,计围海涂775平方公里。
关键词: 筑塘围涂 慈溪县

内容

随着三北平原逐渐成陆,人们随之筑塘围涂,扩大垦殖地域。在10世纪以前,民间随海涂地形不同,各自垒土筑塘,以捍潮汐,谓之“散塘”,今皆堙没无考。有文字记载的大规模筑塘始于宋庆历年间的大古塘。以后,海涂逐渐淤涨,海塘不断增筑,至今已筑至九塘一线。全县共筑东西向主要海塘9~13道,全长520公里,计围海涂775平方公里。
  一、解放前筑塘围涂
  解放前,因现境原属慈溪、余姚、镇海3县,以淞浦、洋浦为界,分为镇北、慈北、姚北3片。历代筑塘围涂,均由各县分别进行,故各地海塘的成塘时期、地理位置和海塘命名各不相同,唯大古塘和利济塘贯通3县北境。至解放时止,各县分别筑塘8~11道,计围海涂665平方公里。
  原姚北筑塘围涂东至逍林区洋浦,西至周巷区西界,包括逍林、横河、浒山、长河、周巷、庵东6个区境。境内于宋庆历七年(1047)始建大古塘,初为土塘,屡遭风潮袭击,曾几垮几建,至元至正元年(1341)改为石堤,最后建成,历时近300年。明、清、民国时期,随着海涂淤涨,先后增筑新塘、周塘、夜塘、潮塘、二新潮塘、榆柳塘、利济塘、晏海塘、永清塘、澄清塘。至解放时止,共筑海塘11道,长258公里,计围海涂437平方公里。
  原慈北筑塘围涂 在观城区境内,东至淞浦、西至洋浦。境内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后,奏准太祖,发帑兴筑第一条捍海大堤,即境内大古塘。后,相继在大古塘北,先后增筑新塘、三塘、利济塘、五塘、六塘、七塘、八塘。至解放止,共筑塘8道,长100公里,计围海涂163平方公里。
  原镇北筑塘围涂 在龙山区境内,东至澥浦岭与宁波市镇海区交界,西至淞浦。境内大古塘于明洪武二十年后与观城区大古塘同时建筑。嗣后,于明、清时期先后增筑老塘、新塘(即利济塘)、小塘、五塘、六塘、七塘,民国时期又增筑八塘。至解放止,共筑塘8道,长66公里,计围海涂65平方公里。
  解放前各县所筑的上述诸塘,除七塘、八塘外,均已废圮,仅留残迹,或仅留下以塘命名的畈名、路名、河名和村名,很多已成为民户聚居的集镇。所围土地,始则制盐,后逐步由“盐”改“农”,种植棉粮等农作物,久而成为现今的百里沃野,大古塘以南主产水稻,大古塘以北主栽棉花,成为全县人民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主要地区。
  二、解放后筑塘围涂
  解放以来,由于海涂自然淤涨和人工促淤,新增了大片可围海涂。自1952年开始,各地发动群众筑塘围涂,至1987年先后围筑八塘、九塘,共长140余公里,新围海涂110平方公里。解放后,在全县统一修筑加固七塘(东段八塘)之后,发动群众增筑八塘和九塘,使海塘东西贯通,为沿海主要捍海御潮工程,系浙东海塘的组成部分。
  八塘 东至雁门乡乌龟山以东650米与宁波市镇海区海塘相连,西至西三乡泥潭墩村与余姚县泗门区海塘相接。全长70公里。其中除观城区和龙山区伏龙山西段为民国时期所筑外,其余均系1955年开始兴筑,1965年竣工。
  九塘 东至雁门乡大岙闸东30米与宁波市镇海区海塘相连,西至西三乡建塘江九塘闸西750米与余姚县泗门区海涂水库外塘相接。于60年代末开始分段兴筑,至1987年已筑76.6公里。其间自观城区裘家浦至龙山区镇龙浦一段,因海涂淤涨慢,未筑。该塘为沿海一线海塘,塘身结构均在迎浪面砌石或抛石护坡加固,部分并增砌1米高防浪墙,有26.3公里按标准海塘要求加固。在塘上建有出海排涝闸和纳咸闸35座。
  通过兴筑八塘、九塘,新围了大片海涂。对新围海涂,各地因地制宜边围边开发利用,为新开发农区。除河流、道路、塘坝等基本建设用地外,可利用面积为111929亩,占新围海涂总面积的68.9%。至1987年已利用的有106346亩,占可利用面积的95.2%,主要用于农业、渔业、盐业和建造海涂水库。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慈溪县志:简本》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为《慈溪县志》简编本,其中包括了建置、自然环境、人口、成陆伪涂与水利、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民情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