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旱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7021
颗粒名称: 一、旱灾
分类号: X43
页数: 2
页码: 81-8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河渠虽多,但均浅短窄小,历史上近山湖泊又不断淤浅,全境水容蓄能力弱,多雨季节大量雨水排泄入海,一遇旱即酿成灾害,为县境主灾型之一。
关键词: 慈溪县 自然灾害 旱灾

内容

慈溪河渠虽多,但均浅短窄小,历史上近山湖泊又不断淤浅,全境水容蓄能力弱,多雨季节大量雨水排泄入海,一遇旱即酿成灾害,为县境主灾型之一。解放前300年间(1650年至1949年5月,下同)计发生41次,占同期自然灾害发生数的24%。旱情持续三月以上的12次,最长的有康熙六年、三十五年和乾隆十六年等。受旱年份,往往“高田燥裂如虎口,农田禾稻似火烧”,并常引发疫情和作物病虫害。解放以后,大力兴修水利,丘陵区湖库容蓄量大幅度增加,平原区河网容蓄能力也有提高。在30~50天总降水量为常年降水量的30%,或60天总降水量为常年的40~50%时,不再出现灾情。1964年自8月上旬至9月下旬60天,总雨量仅为常年的29%,属大旱天气,未造成灾害。但平原容蓄能力仍甚弱,干旱仍为自然灾害主灾型。自1949年5月至1987年底,计发生旱灾15次,其中大旱3次。1967年8月上旬至9月下旬,60天总降水量仅为常年的5%,15万亩水田遭灾,晚稻大部无收。旱灾的月际分布,以夏、秋为多,300年间41次旱灾,发生于夏秋间的27次,占66%;解放后15次旱灾,发生于6~9月的12次,占80%。灾害损失,稻区最大。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慈溪县志:简本》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为《慈溪县志》简编本,其中包括了建置、自然环境、人口、成陆伪涂与水利、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民情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