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岸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995
颗粒名称: 一、岸滩
分类号: P931
页数: 2
页码: 56-5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海岸为淤涨型岸滩,坡度0.3~0.6‰,滩面宽阔,1986年图版量标以理论基准面零米线计算,达433.5平方公里,按小潮平均低潮位线计算,则有337.44平方公里。大
关键词: 慈溪县 地貌 岸滩

内容

慈溪海岸为淤涨型岸滩,坡度0.3~0.6‰,滩面宽阔,1986年图版量标以理论基准面零米线计算,达433.5平方公里,按小潮平均低潮位线计算,则有337.44平方公里。大体呈弧形带状,西宽东狭,庵东地段最宽处达10公里左右,伏龙山附近1~2公里,弧形顶端在东二乡辖地。北凸部分原似舌形,以东经121°
  15′线为对称轴。1976年,舌轴指向正北,两侧变宽。1984年后,因流沟影响,滩涂边界呈不规则曲线。
  滩涂沉积物以粉细砂和沙质泥等细颗粒物质为主,滩坡物质交换随季节变化,夏季半年上部堆积下部侵蚀,冬季半年反之。海岸带升降有明显的周期性,从海岸剖面观察,可分长年周期、季节性周期和暴风波周期,此外,还有一系列的潮汐周期。各种周期变化的综合作用,产生不同的潮间带宽度、冲刷和淤积程度。一般是大潮淤积,小潮冲刷;夏季淤积,冬季冲刷;台风暴潮期冲刷,过后即淤积。综合结果是淤积大于冲刷,海岸逐渐外移。
  境内各岸段稳定性不一。太平闸以东,因龙山码头旧址及海黄山等丁坝的缓冲作用,近年已出现缓慢淤涨;红旗闸至太平闸岸段从淤涨向稳定状态过渡;长河水库至红旗闸岸段,处于淤涨期,扇形弧度在不断增加;长河水库以西岸段,最不稳定,习称“三年两头坍”。1976年1月7日卫星照片上可看到5条大潮沟。其中西三近岸1条,东西向,尾部靠岸线延伸并逐渐转宽成低洼面,至浒山水库岸段消失。(简志编者注:1991年后,此潮沟西移出境,岸段已处稳定期。)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慈溪县志:简本》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为《慈溪县志》简编本,其中包括了建置、自然环境、人口、成陆伪涂与水利、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民情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