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区、乡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985
颗粒名称: 第五节 区、乡镇
分类号: K928.2
页数: 6
页码: 47-52
摘要: 本节记述了慈溪县区、乡镇的发展情况,乡建置始于唐、宋,历代相沿,1958年实行政社合一,以区建人民公社。乡改称大队(营),次年称管理区,1961年后改为人民公社,1983年复称乡。
关键词: 慈溪县 乡镇 建置

内容

乡建置始于唐、宋,历代相沿,1958年实行政社合一,以区建人民公社。乡改称大队(营),次年称管理区,1961年后改为人民公社,1983年复称乡。
  区的设置始于民国年间,为县之派出机构,曾几经撤、建,1961年复设区。
  区、乡(镇)境域和名称时有变更。1954年县境大幅度调整,原慈溪县仅留观城、鸣鹤两区21个乡(镇),余姚划入65个乡(镇),镇海县划入10个乡(镇),其中1个为县属镇(浒山镇)。
  一、区
  龙山区 以境内伏龙山得名,位于县境最东部,原属镇海县。清时称灵绪乡,宣统三年(1911)析为前绪、东绪、西绪3乡。民国19年(1930)设区,称3区,25年改称龙山区。解放后,区域未变。1954年,北部划归慈溪县,仍称龙山区。1956年2月撤区并乡,次年复设区。1958年10月改人民公社,政社合一,1961年11月恢复龙山区。1969年3月与观城区合并,称龙观地区。1971年1月撤销龙观地区,恢复龙山区。至1987年底,辖雁门、龙山、龙场、田央、甸山、灵湖、沿海7乡和范市镇。区公所驻地范市镇,在县城东23.5公里,面积97.53平方公里。
  观城区 以境内重镇观海卫而得名,清时称鸣鹤乡。民国初分设鸣鹤、护龙、唐荔、永又乡。民国21年(1932)设区,称第5区,29年改称观城区。1950年5月分设观城、鸣鹤两区。1956年2月撤鸣鹤区,并入观城区,次年复置鸣鹤区。1958年10月,两区合并建五洞闸人民公社,政社合一,1961年11月复设区。1969年3月与龙山区合并称龙观地区。1971年撤销龙观地区,恢复观城区。至1987年底,辖观城、师桥、掌起、鸣鹤4镇和五里、五洞闸、东山头、东安、宓家埭、洋山、淹浦、福山、东海、附海10个乡。区公所驻地师桥镇,在县城东17.5公里,面积233.74平方公里。
  逍林区 原属余姚县,清时为上林、梅川两乡之北部。民国初为林东、林西、胜山3乡地。民国17年(1928)设区,称7区,19年改称逍林区。1954年划归慈溪县。1956年2月撤区并乡,次年复设区。1958年10月建人民公社,政社合一,1961年11月复置逍林区。1969年3月与浒山区合并称浒逍地区,1971年1月撤销浒逍地区,恢复逍林区。至1987年底,辖逍林、新浦两镇和三管、择浦、胜山、胜东、胜西、胜北6乡。区公所驻逍林镇,距县城8.5公里,面积107.4平方公里。
  浒山区 原属余姚县,清时为梅川,云柯两乡地。清宣统元年(1909年)析浒山、白沙、保德、沐仁、柯东乡,民国17年(1928)建区,称六区,29年改称浒山区。1954年划归慈溪县。1956年2月撤区,次年复设。1958年10月建人民公社,政社合一,1961年11月复设浒山区。1965年10月撤销浒山区。1969年3月与逍林区合并称浒逍地区,1971年1月撤销浒逍地区,恢复浒山区。至1987年底,辖白沙、坎墩两镇和宗汉、崇寿、坎东3乡。区公所驻地坎墩镇,在县城北6公里,面积82.82平方公里。
  横河区 原属余姚县,清时为梅川、烛溪、上林、林东、彭桥、龙泉、浒山等乡。民国19年(1930)属第六、第七两区(即逍林、浒山区)。1950年4月设横河区,1956年撤区。1958年10月建人民公社,政社合一,1961年11月恢复横河区。1963年撤销横河区,并入低塘区。1966年恢复横河区,1972年改称龙南区,1979年9月,划归慈溪县。1981年7月复称横河区。至1987年底,辖横河镇和天东、石堰、龙南、桥头、樟树、彭东、彭桥7乡。区公所驻地横河镇,在县城南5公里。面积157.35平方公里。
  周巷区 原属余姚县,清时为孝义、云柯两乡地,宣统元年(1909)属义三、义四、义五、云城、云和5乡。民国17年(1928)设第五区,19年改称周巷区。1954年划归慈溪县。1956年撤区,次年恢复。1958年10月建人民公社,政社合一,1961年11月复设周行区。1969年与泗门区合并称周泗地区,1971年1月撤销周泗地区,恢复周行区。1981年“行”正名为“巷”。至1987年底,辖周巷镇和义四、小安、云城、精忠、建塘5乡。
  区公所驻地周巷镇,在县城西11公里,面积62.3平方公里。
  长河区 原属余姚县,清时称云柯乡,宣统元年(1909)为云和、云漾、云潭3乡地。民国19年(1930),大部分属第五区(周巷区),东南及北部分别属第六区(浒山区)和庵东区。1950年4月设周朝区,1954年划归慈溪县,撤销周朝区,并入周行区。1956年撤区,次年复设,仍属周行区。1958年10月辖区属火箭人民公社,1961年11月设长河区。1969年3月与庵东区合并称庵长地区,1971年1月撤庵长地区,恢复长河区。至1987年底,辖长河、天元两镇和大云、沧田、高王、新界、潮塘、潭南6乡。区公所驻地长河镇,距县城8.5公里,面积62.17平方公里。
  庵东区 清时属余姚县云柯、梅川、上林、孝义四乡。宣统元年(1909)为云漾、云和、云潭、柯东、保德、胜山、林西、义四、义五等乡地。民国19年(1930)设庵东区,仍属余姚县。1950年建县级特区,直属宁波专员公署。1953年7月撤销特区,仍属余姚县。1954年10月复设特区,直属宁波专员公署。1956年3月划归慈溪县,改区人民政府为区公所。1958年10月建人民公社,政社合一,1961年11月复设区。1969年3月与长河区合并称庵长地区,1971年1月撤销庵长地区,恢复庵东区。至1987年底,辖庵东镇和东一、东二、东三、西一、西二、西三6乡。区公所驻庵东镇,在县城北11公里,面积103.13平方公里。
  二、乡镇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置县后,全县为21乡,至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分40乡。元丰元年(1078)以后分5乡。现境鸣鹤乡在县西北,辖小山里、西村。元时改乡、里为都、社,鸣鹤乡辖26~30都50社。明、清复用宋时之乡里。明天启年间(1621~1627)全县计5乡30都200图。至清光绪年间(1875~1908),全县仍为5乡30都。
  民国19年(1930)改行村里制,旋即改为乡镇制,时全县划分为61乡镇。现境慈北分建鸣鹤、护龙(今掌起、洋山一带)、唐荔(淹浦一带)、永又(观海卫、东山头一带)等乡。22年,全县共划分为103乡、21镇,现境慈北为30个左右小乡。31年合并成42乡镇。观城区设观城镇、洋浦乡、师桥镇、师中乡、鸣鹤乡、昌明乡、东安乡、淞浦乡、古窑乡、淹浦乡、东山乡、福山乡、附海乡。35年9月,全县合并为25乡镇。现境慈北部分设东明乡、鸣鹤乡、护东乡、护西乡、观城镇、福东乡、师桥镇、附海乡等8乡镇。1950年6月,全县划分为76乡镇,现境观城、鸣鹤两区设24乡镇。
  1954年10月,县境调整,全县分为7个区4个县直属镇,龙山区10乡镇,鸣鹤区12乡镇,观城区8乡镇,逍林区15乡镇,浒山区15乡镇,周巷区21乡镇,泗门区11乡镇。1956年2月撤区并乡,全县置35乡镇:龙山乡、大蓬乡、范市镇、东安乡、明湖乡、鸣鹤镇、观城镇、掌起乡、师桥乡、山海乡、卫前乡、岐山乡、逍林乡、三管乡、胜山乡、胜北乡、新浦乡、浒山镇、白沙乡、宗汉乡、崇寿乡、直塘乡、坎墩镇、周巷镇、精忠乡、周塘乡、周东乡、长河乡、大云乡、小安乡、泗门镇、塘后乡、曹海乡、光明乡、海塘乡。1956年6月,庵东盐区之庵东镇及东一、东二、东三、西一、西二、西三等6乡一镇划入。1958年以后,政社合一,乡、镇一级先后变为大队、管理区、公社等名称。1983年9月,政、社分设,恢复乡、镇建置。至1987年底,全县划为1个县属镇,14个区属镇,50个乡。
  1992年5月,撤区扩镇并乡,将境内65个乡镇撤并成21镇2个乡。次年田央乡改置为三北镇。1997年11月,小安乡改置为杭州湾镇。至此,慈溪境内共置23个镇。计:浒山镇、龙山镇、三北镇、范市镇、掌起镇、师桥镇、鸣鹤镇、观城镇、附海镇、桥头镇、匡堰镇、逍林镇、新浦镇、胜山镇、横河镇、坎墩镇、崇寿镇、宗汉镇、庵东镇、天元镇、长河镇、周巷镇、杭州湾镇。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简本

《慈溪县志:简本》

出版者:方志出版社

本志为《慈溪县志》简编本,其中包括了建置、自然环境、人口、成陆伪涂与水利、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体育、文化、旅游、民情等。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