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创办锦堂学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吴锦堂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864
颗粒名称: 第八节 创办锦堂学校
分类号: K828.8
页数: 7
页码: 52-5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吴锦堂的生平事略的创办锦堂学校,包括创办七年制两等小学、改办锦堂农业中学、锦堂学校办学成果、百年遗泽更显辉煌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慈溪市 吴锦堂 传略

内容

吴锦堂的爱国办学思想,是在明治维新后的日本社会经济变化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吴于1885年到达日本,此时距日本幕府覆没、新政建立仅10余年。日本在“富国强兵”的总目标下,以西方国家为榜样,努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以每年平均12.1%的速度增长,使日本从一个封建国家改变为被列宁称作“进步非常快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吴锦堂亲眼目睹了日本的振兴,又亲身感受了日本发达后那不可一世的侵略中国的气焰,既受到很大的刺激,也得到极大的启发。作为一个商人,他的视野并不是注意日本如何推翻幕府统治中的血与火的政治、军事斗争,而是注目于明治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的政策上。他们那种高薪聘用大批外国教师,在短期内迅速培养出本国人才的做法,以及民间那种“虽贩夫走卒,无不勤学读书”的社会风气,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此外,吴锦堂还受到了梁启超、张謇等近代著名教育家的影响。这一切,促使他确立起坚定的教育救国观念,并始终贯彻到他的办学实践之中。在旅居国,他积极支持华侨的教育事业;在国内,他曾捐款给宁波教育会及宁波旅沪同乡会3000元用于办学,还直接资助陈谦夫“合一郡之力,集一郡之才”发起创办效实中学。而最负盛名的,当然是在家乡创办锦堂学校。
  一、创办七年制两等小学
  吴锦堂对如何改变家乡面貌、造福桑梓有相当全面的规划。1905年,他在第一次水利建设会议中就曾说:“近世列国争强,要在世界上立足,教养二事很重要,国民失养,就无以为生,国民失教,就难以争存。”他认为“日本富强,全靠教育”。他把教育看成是国家争生存、争富强的手段,把它放在与兴修水利同等的位置上来考虑,而且花在教育上的总投资高达20余万银元,远远超过了水利的总投资。因此,黄炎培主持的中华职业教育社,把吴锦堂与陈嘉庚、聂云台并称为“办学三贤”。吴锦堂曾写过《立校兴学》诗,表明他的办学目的:
  吾乡风土闭难开,
  目击顽童忧自来。
  最是出钱求买读,
  学章和泪向优裁。
  锦堂学校初办时为七年制两等小学堂,其营建规模在当时说来是很大的,浙江巡抚在给光绪皇帝的请赏奏折中就称它为“浙江私立学校之冠”。整个校舍占地50余亩,有口字形2层楼房1座、104间,杂用平屋19间,并辟操场、花园。口字形主楼之北与小山之间是一个人工水池,山后一大片桑园,楼前也是桑园。整个校园一面靠山,三面绕着新开小河。学校于1909年农历元月正式开学。当年5月16日(农历四月初八日,浴佛日),学校举行成立大会,吴锦堂亲临讲话,到会代表有1000多人,轰动了整个“三北”地区,“大学堂”从此远近闻名。当时学校学额定为360人,第一年招初等生40人,高等生80人。据《锦堂国民兼高等小学校改订章程》第三章第十二节关于学科及科目的规定:高等小学设12门学科,有修身、经学、国文、英文、算术、历史、地理、理科、图书、手工、歌乐、体操;初等国民教育设8门学科,有修身、经学、国文、算术、图书、手工、歌乐、体操。体现了德智体美并重、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并重和体脑并重的教育思想。到第二年(1910)吴锦堂根据发展实业的急需,学校又增挂初等实业学校校名,栽桑30余,亩,以蚕业为本科,附设初等4年级简易科,首届收本科学生21名,简易科学生107名,还为附近农村办起了3个月为一期的短期蚕桑训练班。
  在此期间,吴锦堂用在建设校舍、购置教学设备上,共计银6.527万元,为保证学校日后的经常教学经费,又捐资购买海地1200亩,捐浙江铁路优先股单200股,共计6.6万银元,两项合计捐13.127万银元。同时又多次奏明朝廷:学校的一切动产不动产永远归学校所有,吴氏子孙后代均不得借故干预。
  二、改办锦堂农业中学
  不久,吴锦堂又从社会实业需要出发,调整了学校培养人才的规划。他认为蚕业不过是农家副产,农家的正业应是农科。他注意到,由于各国的人口增长,棉花价格正在暴涨,而我国所产的本棉,数量少品质又低劣,不但在国际市场上没有竞争能力,就是国内纱厂的原料也需从国外进口,让美棉占据了市场。长此以往,“美棉之价倍涨于昔,而内地脂膏,且将为外人吸取。若不设法补救,则民生日促,国计愈穷。”因此,吴锦堂决计将初级农校升为中等农业学校,“而以初等农蚕各科附之”。于是,他亲自到南通等地调查各省办农校的经验,与张謇等商讨制定《中等农业学校章程》,于1911年将锦堂学校改名为锦堂农业中学堂,学校规模达到顶点。在《慈溪锦堂农业中学堂遵造册报呈请》中开列的设备有:备堂10间、自修室11间、寝室33间、职教员室18间、食堂6间,还有其他用房67间。学校另有农事实验场、桑园约76亩。因学校升格的需要,吴锦堂把他在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第二优先股的一半,即1000股,计本银5万元捐给学校,以增加学校的办学基金,另外又拨给开办费2万银元,使吴锦堂投在锦校办学上的资金,累计达到22万银元之巨,是投资水利建设的3倍。
  锦堂农业中学堂学制为预科2年、本科3年,设农本科、蚕本科两个专业,学校招生规模定为320名。第一年招4班共129人。学校从全国各地聘请学有专长的教师任职,阵容整齐,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优秀的农科专业人才。后因辛亥革命爆发,青年学生纷纷要求参军,学校招生困难,且时局也很不稳定,中等农校在招生一届后没有续招,学校在保证已入学学生继续学业的情况下,恢复两等小学的学制。
  三、锦堂学校办学成果
  吴锦堂对校长和教师的聘任一直十分重视。就校长来说,先后有江起鲲、楼艮(琴五)、诸天目、童春、叶谱人、翁湘、华鲁卿、叶斡臣、沈秉仁、黄筠、王一猷等出任,多系当时民望极高的人。如江起鲲是奉化名流,与张謇有交往,因重新校勘黄元吉《道德经精义》为《道德经讲义》闻名于世;楼琴五先生,德高望重,一直被誉为“奠定慈北小学教育之典范”;童春先生,“三北”知名教育家..通过校董和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锦堂学校树立起良好的校风,这在当时的校歌中足以反映:
  勾余之北东山阳,
  宏开讲肆遗泽溯锦堂,
  田庐弥望,海桑苍苍,
  吾侪学习当自强。
  朝乾夕惕同生活,
  勤劳朴素守我常,
  手脑兼施齐努力,
  祖鞭先着趁晨光。①
  在旧社会里办教育,能够提出勤劳朴素、手脑兼施和学习自强,实在很不简单。在这样良好的教育下,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如我国著名花鸟画大师陈之佛,是农校预二科毕业生;著名农学家、曾任浙江大学农学院院长兼农艺系教授的卢守耕博士,是农校农学科学生;中国共产党著名活动家卓兰芳和著名书法家沙孟海,是锦堂学校第二届高级班学生;著名农学家童玉民、包容等,也毕业于锦堂学校。
  吴锦堂晚年仍十分关心学校。一是承担了学校所选拔的去日本留学生的一切费用,先后有童玉民、包容、胡感和等10余名学生的留学经费,均是吴锦堂全额资助的。童玉民后来回忆说:“1912年夏动身赴申,随先生之侄启鼎乘轮至神户舞子,先生聘日语教师每日授日语。第二年4月经冈山县立学校饭岛校长之介绍考入冈山县立农校..到1919年3月毕业,2人膳宿、旅杂费共日金二千数百圆,皆由先生供给。”二是仍尽力设法解决锦堂学校遇到的困难。民国三年(1914),一战爆发,日德两国在我胶州半岛火并,时局混乱,农业歉收,再加上汉冶萍公司在军阀混战中遭到破坏,数年未能付给股息,浙江铁路又收归国有,政府虽答应归还商股,但对大股东则因政府财政困难,须延时贷付,致使学校经费一度十分拮据。后吴锦堂设法筹资接济,才得以维持正常的教育开展。至此,吴锦堂投入锦堂学校的资金,已高达28万元之巨。①
  四、百年遗泽更显辉煌
  吴锦堂逝世后,其子吴启藩于1930年呈请浙江省政府接收。1931年8月改名浙江省立锦堂学校,1933年改为浙江省立慈溪锦堂乡村师范学校,在艰难的抗战年代,仍内迁办学未曾中辍。解放后学校曾几经改名,但在这方优美的校园中,始终弦歌不绝。到1984年4月,经批准恢复浙江省慈溪锦堂师范学校原名,日本神户中华总商会会长陈德仁,应聘担任了锦堂师范学校的名誉校长(后由神户三江会馆理事长、祖籍慈溪观海卫的姜成生继任)。1994年后,在原址建立慈溪市锦堂职业高级中学,继承了吴锦堂举办职业学校的传统,规模大为扩展,为国家建设培养中级专业人才。百年遗泽,今日更显其辉煌。

附注

①根据沙孟海先生晚年的回忆。 ①吴锦堂创办锦堂学校投资数,各时期有不同统计。最终数字,据《铜像记》和《哀思录·序言》所记为准。

知识出处

吴锦堂研究

《吴锦堂研究》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吴锦堂是海外“宁波帮”的杰出代表。本书共分三篇,内容包括:生平事略、文苑撷汇、史海经纬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吴锦堂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