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兴修杜白两湖水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吴锦堂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861
颗粒名称: 第七节 兴修杜白两湖水利
分类号: K828.8
页数: 15
页码: 38-52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的吴锦堂的生平事略的兴修杜白两湖水利,包括兴修两湖水利的缘起、修建杜白水利工程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慈溪市 吴锦堂 传略

内容

一、兴修两湖水利的缘起
  “闯荡世界、造福桑梓”是宁波帮的重要特征。吴锦堂在将资金转向国内,大规模投资国家建设的同时,即开始捐资家乡水利事业和教育事业,以其投资数额之巨大,实施规划之周密,历史影响之深广,引起人们久盛不衰的赞扬。
  慈北平原,南临山北濒海。在蜿蜒起伏的南山北坡上,曲曲折折地有数十条山涧,汇集着涓涓滴滴的溪水,流进广阔万亩的杜白两湖。
  杜湖、白洋湖水利设施,东汉时已远近闻名,被列为宁绍地区九大水利工程之一,关系着慈北10万人民的生计,向有“二天”之称。1905年,吴锦堂回国考察返乡省墓时,眼见两湖年久失修,历年又有人占湖造田,终致塘坍湖溢,衰败不堪。富庶的慈北平原,竟“雨稍多,则田地淹没,晴未久,而湖河皆竭”①,水旱频仍,灾情不断。再加上土豪劣绅乘机敲诈勒索,地痞恶棍蓄意制造水利械斗,人民痛心疾首。吴锦堂倾听着乡里父老的血泪哭诉,心情沉重,决计出资修复杜白工程,为乡里造福。
  吴锦堂决心修复两湖水利,并不是一时的感情冲动。他曾多年在家乡务农,两湖的入海大浦就有2条在他家乡流过,东有祝家浦,西有洋浦,还有一条小浦蛟门浦则穿村而过。它们本来涝可排泄、旱能浇灌,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命脉。但在吴锦堂的幼年,由于两湖蓄水能力的锐减和河浦海口的淤塞,以致连年旱涝频仍。特别是当余姚山洪爆发时,失修的洋塘无法抵御,东山头就首当其冲成为一片汪洋。吴锦堂曾多次无奈地看着生长茂盛的棉花,因缺水而枯萎、因水浸而腐烂,一年的辛劳眼睁睁地毁于一旦。因此,吴锦堂对家乡棉农的焦虑痛苦,确有切身体会,他回乡办实事首选修水利,实是久藏于心的愿望。
  另外,家乡先贤那解纷息讼、恤孤怜贫,见义勇为、不辞劳怨,慷慨解囊、捐资修堤的感人事迹,也给他极大的启迪。清同治初年,吴锦堂还是龆龄之年,就常听村里父老谈起沈书贤先生的事,说他怎样因人们占湖为田而痛心疾首,怎样“不惜其身家,不避其嫌怨”筹划赎田复湖,筹款购回被占湖田882亩,还说他的努力因官吏的昏聩而功败垂成,以致抱恨谢世!沈书贤的事迹在他幼小的心灵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直到1909年,他写《续修杜白两湖水利全书自志》时还把此事记入,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先辈的敬仰。
  吴锦堂在决定花巨资修复杜白两湖水利前,还深入研究了杜白水利工程的历史资料,拜访了许多对当地水利建设有真知灼见的乡绅,使他洞悉杜白水利的要害,总结前人修水利的经验,并形成有针对性的修建和管理措施。
  历史上,慈溪曾官修《鸣鹤杜白官湖记事》一册,明万历年间,沈海鹏据此增编成《重清杜白两湖全书》,到清嘉庆十年(1805),王相能(即王名扬)再次增补重刻,书名为《重刻慈溪县鸣鹤乡杜白两湖全书》,该书保存了有关两湖水利的大量资料,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但当年仅刻印了500部,经百余年的风雨,特别是清咸丰、同治兵燹后,几乎已荡然无存。后来吴锦堂托人找到了两本,出资重梓500本分发大家参考。此书对吴了解杜白水利起了很大的作用,从中了解了两湖的历史面积;了解了历史上因占湖为田,械斗害命,缠讼多年的情况和有关处理纠纷的方法及其利弊;了解了民众中“陷于刑辟者,实繁有徒;破家荡产者,更仆难数”的惨象;也了解了仁人志士如明代沈履祥等对于杜白水利要害的精辟论述。同时,他又拜访有识乡绅如叶鸿年、柴仰清、沈遐泉等,和他们一起调查讨论,了解他们经营水利的经验。其中叶鸿年、柴仰清两位对吴氏的影响最大,后来也都成了吴氏公益事业的热心赞助者。
  叶鸿年,字蕉生,鸣鹤人,因先辈在杭州开药店致富,曾出资屡修两湖,还在杭举办多项慈善事业。他壮年回乡,仍热心地方公益,曾筹办沿海赈济,“救困济贫,施惠不望报”;曾筹办清乡捕盗,但对因生活所逼铤而走险者,却又常常“立请上官许其保释,宥其既往,勉为善良”;又曾出资创设两等小学校一所、女校一所、单级小学校两所及捐资修桥铺路、施柩育婴、施医送药等,前后捐款万余元。吴锦堂此次回乡扫墓时,特地上门拜访。叶在谈及水利时向吴提出了“故里叠遭荒歉,病由水利失修”的看法,劝吴氏“兴修水利以救里闬”。后来他还义务襄助多项工程的实施,甚至不辞劳瘁,亲率监工;两湖水利管理局出了问题后,他又不顾年迈出任水利局总理。1911年,慈溪、余姚海啸酿成大灾,也是他“力劝作镆赈平并办,以救灾民”。十多年中,他们函电交驰,来往密切,实在是吴锦堂志同道合的朋友,又是他兴修水利的得力助手。
  柴仰清,字启标,也是一位疏财仗义、乐善不倦、救弱拯饥的慈善家。早在赴豫章、郑州、湖北、山西经商期间,沿途就常解囊救助落难同乡,还寄钱赈济家乡水荒灾民。家乡的保安桥、盛安桥、宝善桥、正阳桥和通港桥,都是他独资或与人合资修建的。1899年移驻上海经商后,又资助上海建义庄,出资修缮家乡崇寿宫、建雨宜亭、在淹浦购地营造义冢。1903年曾倡建水利局,修筑湖塘一段,颇享盛名。1905年秋,吴锦堂慕名往访,柴仰清向他历数倡修水利的甘苦、建水利局管理两湖的办法。后设水利管理局就肇始于柴仰清。更让人感动的是,1905年已71岁高龄的柴仰清,为支持吴锦堂修水利,竟答应董理建漾塘事务,不辞劳怨长达两年。所有这些,对吴锦堂都是很大的鼓励和支持。
  二、修建杜白水利工程
  杜白水利工程规模巨大,由四大核心项目构成:重建西界漾塘,遇汛期可藉以堵截姚北平原东注的洪水;加固两湖大堤,以增加蓄水量;增设减水坝,用以控制水位;疏浚通海大浦,增设大小桥闸,以完善排灌系统。全工程“竭五六年心血,费七万余金钱”才得以完成。对修复两湖水利,吴锦堂胸中自有打算,但工程建设却是按实际情况“查明缓急先后,循序而渐进”逐项展开的。
  (一)修复漾塘阻挡姚水东溢
  慈北水利,西部以洋浦、漾塘最为重要。因为此地地势姚高慈低,每当余姚暴雨,泛滥之水即流溢慈北,赖漾塘阻挡,又靠洋浦导入大海。漾塘始建于唐,但到明代已被姜岳斌等趁乱垦为农田,因此多年来慈北人民常受“鱼鳖之苦”。复筑漾塘,事关慈、姚两县,涉及多家农户,工程又大,十分困难。吴锦堂决计从这最急需又是最困难的项目入手。他从农户手中赎买回漾塘基田31亩,于1905年冬动工,计砌筑石塘1167米,拆修了白洋湖虹桥闸,并筑高塘南至洋浦庙止的道路,历时两年,至1907年完工。工程由柴仰清主持,沈遐泉任出纳,共耗资2.2万余元。漾塘修复工程完工后,购入的漾塘基田尚余19亩,吴将其划归水利局出租,以租息收获作为漾塘、坝堰及虹桥闸的管理费。从此客船过坝,都由水利局雇人车坝,不取分文;坝、闸的日常管理也有了经济来源;原来长期存在的管理人员敲诈勒索的现象也得以杜绝。
  (二)修理杜湖里塘闸及修补外塘完成漾塘工程后,吴锦堂将目光转向慈北水利的主体——杜湖。杜湖面积大,风狂浪急,堤岸很容易损坏,因此古人在里外杜湖间筑塘建闸,以减弱风浪的势头,这就是杜湖里塘闸,又名白塔嘴闸。该闸清嘉庆、道光年间曾两次重修。当时则已完全坍塌,以至杜湖里湖实际上已经消失。1909年,吴锦堂出资拆造里塘闸,桥脚、石坝均用水泥胶黏坚固,并于山脚凿去活石三丈余,作为泄洪道,又填高莲池庵前后道路。在设计塘闸和泄洪道时,以西埠头村房屋不浸水为限。同时,外杜湖的十里长堤,自嘉庆初年修筑后,也已破败不堪,原来杜湖外塘塘基底阔六丈,因被塘外田主私行垦占,这时只剩不满二三丈,而且人们还“私挖塘洞,形如蜂巢”,严重威胁着湖塘的安全和杜湖的蓄水能力。于是,吴锦堂于1908年邀集绅董公议,将所有明洞暗洞尽行填塞;又禀请当道恢复塘基钉界,修理张郎闸及西碶闸,并于次年在塘外依旧塘基掘运河一条,以杜绝私挖塘洞事的再次发生。另外他还倡议建筑土附护塘,作为石塘的外护,以御波涛。
  (三)修筑杜湖各减水坝
  凡水利工程,既要考虑径流的容蓄,又必须注意汛期限制水位。吴锦堂深知此理,认为必须做到“所蓄湖水滴流不减,非我所蓄任其自去”的目标,于是他出资新建东门及西门减水坝,修复了石湫头减水坝。这西门减水坝位于西碶闸之南,是凿去山脚八丈活石而成,工程比较简单。而东门闸东首东门减水坝的施工,却十分艰险。该闸长34米,内外及中间筑有水泥泥龙,底椿用水泥胶黏,外塘基键以乱石,面上用阔厚石条以便行人。工程进行中遇到连日大雨,山水暴涨,有过一次惊心动魄的搏斗。当时吴锦堂正因水利测量事回乡,就到减水坝工地督查,亲历了这次险情。
  那是1909年的5月中旬,暴雨已连续下了三天三夜,湖内外一片汪洋,被加固的湖塘困住的浪涛,集中向减水坝工地涌来,洪波叠起,吼声雷动,抢险斗争,惊心动魄。吴锦堂意识到形势的严重,万一大堤决口,塘外的村庄、农田就会被冲毁、淹没,重建的水利设施亦将毁于一旦。因此,他出高额赏金组织抢险队,还亲自赤脚撑伞,涉水督工,三昼夜没有离开工地。他憔悴的面容,亲履险境的行动,深深感动了民工,连在场的日本测绘师也惊叹“世所罕见”,为他拍下了一张珍贵的照片,后来在此照片上题写了一篇“序”,希望慈北的贤人达士能永保湖浦水利,不要辜负吴锦堂的一番苦心。雨过天晴,经过民工奋不顾身的抢救,洪水被战胜了。东门减水坝经3个月的奋斗,终于完工。
  (四)修筑淹浦祝家浦桥闸并查勘松浦古窑浦漾塘和杜湖堤、塘、闸、坝修筑完成后,吴锦堂把治水重心转到查勘淹、祝、松、古四大通海大浦上,淤者疏之、毁者复之、缺者添之,务使建立完整的排灌系统,使农田旱能灌、涝能排,旱涝无虞。
  这项工作其实是早就开始的,1907年,慈北发生灾荒,民怨沸腾。吴锦堂即发动“以工代赈,亩捐浚浦”,他捐8000余元建设了第三闸一座,闸分五洞,每洞七尺五寸,用以阻止海船的出入。同年疏浚竺民浦(即东山头祝家浦,现称徐家浦),并移建三洞桥闸1座。其后于1909年修建的桥闸有锦堂西桥、韩家路闸(顺海桥)、大塘闸、蒋家路闸等,合计修建15闸、21桥,多数至今仍在使用。
  (五)两湖水利工程的管理
  两湖水利工程基本完成后,吴锦堂并未认为已大功告成,可以高枕无优了。他深知,私垦的湖田他可以出资买回,废弃的设施他可以投资修竣,但他明白日后还会有人一寸又一寸地复垦私田,设施也会随时间推延自然老化损坏,一定要有个办法使修复了的水利长久地惠泽后人,防止以前那些弊病的再次发生。于是,他根据六七年来的调查分析和历代先贤及当世仁人的真知灼见,提出并实施了切实可行的管理措施:定界绘图,使两湖公产界址分明,不容侵占;湖产归公,用于水利,保证了水利管理维修经费;建立水利局,使之有专人管理;制订管理章程,确保有据可依;一切规章措施,公之于众,且申报政府立案,树立制度的权威..真是想前人之未所想,行前人之未所行,为杜白水利事业长期发挥效益,可谓是呕心沥血,令人肃然起敬!
  1.测绘地图、厘清界址、根绝讼源。湖田是公产,其租息是两湖水利日常管理维修费用的主要来源。吴锦堂认为,为保证湖田公产不被侵占,必须丈田、钉界、勘绘精细地图向政府备案,以此作为日后勘核的依据。也只有如此,屡讼不休的争斗才能根本消除。清同治年间的那次湖田产权的纠纷,一直闹到群起械斗,酿出人命的地步,最后是靠官绅调解,赎回湖田才得以平息。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公收田租时又生讼案,原因也在于同治年间因公款不继,有206亩未能赎回,界址没法厘钉才留下祸根,最后还是由吴锦堂出钱赎回被占公田52亩后才得以了结。据此,他出面请县令会同乡绅当众钉定界址,又要求省政府批准对两湖进行科学测量,以绘制湖图订定湖界。吴锦堂的这一呼吁,直到1909年春才接到浙江巡抚的照会,请他立即回国会同踏勘。事关百年大计,他迅即出重资聘定日本测绘师准备起程。但就在这时,他的小女儿瑶仙得了急病,怎么办呢?改期回国吧,吴锦堂深知政府不以民生为重,拖下来就会不了了之;按计划成行吧,他又子嗣无多,视小女为掌上明珠,怎么放心得下?但是父老乡亲血泪哭诉,声声响于耳际;故乡连年歉收惨象,历历如在眼前,何况正在修建的杜湖减水坝工程也放心不下。于是,吴锦堂毅然不顾舐犊之情,在安排了女儿的医疗事务之后,偕同测绘师日夜兼程归国。回到家乡,吴锦堂一面督察施工,一面陪同踏勘,历时4个月绘制成比例为2000分之一的彩色地图,交政府备案永以为据。这是杜白两湖的第一次科学测量,精确厘定了杜湖面积为7606亩6分6厘,其中里湖面积1437亩3分2厘,白洋湖面积1285亩7分1厘。使“杜白两湖之面积真相朗若列眉,自汉迄今,相传湖亩之误,不烦言而自解。”
  2.设水利局、制订水利管理章程。杜白水利工程的管理,事务繁多,牵涉面广,既要及时起闭湖浦各闸控制蓄排,又要管理湖产、湖田,处理鱼农生产相关事宜;既要及时检察维护蓄排灌设施,又要进一步增建,力求逐渐优化工程;另外还要协调湖水用户关系,处理违规事件..杜白两湖水利急需建立经常性的决策、办事机构。吴锦堂参照前人的经验,于1907年10月在淹浦崇寿宫设立慈北全乡水利局,并开始考虑制订水利
  吴锦堂的小女儿吴瑶仙管理章程。
  后来发生了水利局首任总理沈增辉贪污和横行不法事件,更使吴锦堂感到制订章程的重要。
  沈增辉贪污水利公款案是1910年败露的。他担任水利局第一任总理的职务后便得志猖狂,一方面监守自盗贪污公款4000余元,一方面又向吴锦堂索取酬金4000多元,并借开掘护堤河、购买锦堂学校建材为名,向吴骗取钱财……短短几年间,沈增辉成了慈北不可一世的显赫人物:购置枪械组织私人卫队,出门坐轿鸣锣开道,欺诈百姓鱼肉乡里,人们背地里称他为“百步大王”,成了慈北的一大祸害。正在神户的吴锦堂深悔自己用人不当,急忙回乡调查处理。沈增辉得悉吴要回国的消息万分惊慌,自知罪责难逃顿起谋杀之心,阴谋败露后,又于当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二日午后,带领200多党羽,以索取酬金为名,手持器械包围学校,企图加害于吴锦堂。正在校内干活的泥工木匠和在校师生工友死守待援,保护吴锦堂。好在慈北群众早就对沈增辉恨之入骨,在他招摇过市之时,就有人奔县城报信搬兵解救。事后,吴锦堂即具状从县里一直告到省里,并将水利局事务移交慈北自治会叶鸿年接管。
  沈案后使吴锦堂加快了制定水利章程的步伐,一方面函请政府批准他的建议,一方面多次与乡绅们书信沟通,详细说明订章立规的重要,还亲自拟定了一个草案提请乡绅们公议。对于总理人选的产生,因有前车之鉴,他发信征求选举办法说:水利局“如永归一人经理,则用人偶一不当,必致日久顽生,非特职员(吴氏自称)巨万金钱付诸流水,势必贻害全乡,后患无穷。”讨论中,六区自治会曾提议“将湖田租项下拨充自治公费”又提议“水利局总协理,不取薪水,以尽义务”。他于1912年9月致函指出:湖田租息系水利专款,自治会本来就有筹办水利的任务,即使没有现款也应筹款办理,岂能挪用水利专款于行政开支?又认为水利局总协理尽义务的办法也不可取,“枵腹从公,必无其人,间有热心桑梓者,难免人亡政息。”提出“不必徒慕义务虚名,反致事无责任。”从这封信中,可以看出他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在具体问题处理上兼顾大局。
  最后订定的《慈北全乡水利局善后章程》正文共设12条,对水利局的办公地点、人员配置及领导成员的选举办法,对专职人员的责任权限、工资待遇,对出纳、纳税工作的安排,对浦闸、湖闸的管理分工,对湖田的出租及湖产的处理,以及公禁事项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还提出要安排绘制湖田《图说鱼鳞册》,作为田产档案存水利局。这个章程公布实行后,又按吴锦堂的意见,由叶鸿年等13人出面,在1914年3月13日呈报中华民国农商部总长兼水利局总裁备案。
  3.向政府备案,力图将民约升为公规。吴锦堂在修水利及办学校的过程中,几乎每个关键阶段都通过各种关系向当时的政府发函,详细报告有关事项,一再要求“奏咨定案”,以便“垂永久而资利赖”。慈北乡绅的请奖函,慈溪县令的报告,浙江巡抚的奏章,驻神户领事的公文,清廷和北洋政府的批文等等,都是这种努力的结果。等到政府有了回应,吴锦堂受到了封赏或嘉奖,就等于默认了有关的各种规章和措施。吴锦堂所处的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刚向清廷备了案,辛亥革命就爆发了,他又不得不重新报告,重新争取立案。看着这厚厚的公文案牍,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吴锦堂为寻求政府对他的公益事业的支持和保护所花的心血。
  可能有人会说,吴锦堂是孙中山革命的热心支持者,怎么还与清政府和北洋政府来往?这其实是一种求全责备,当时一个商人想为家乡办一些公益事业,他能不寻求实际执政的政府的支持保护吗?可能也会有人说,这一切只不过是为了请功邀赏。对此不能完全否定,但谁也否定不了其中有寻求支持与保护的主观愿望。对此,他在上报水利章程和两湖地图时曾一再声明:“所有捐办全乡水利告竣各情由,为再沥叙陈请,职商本志,冀以能力所逮,略尽桑梓义务,且藉以整顿水利,振起农业”,“既非沽名钓誉,亦非妄冀荣宠。”他的目的只在请政府定案,以“垂久远而杜后患”。驻日钦使胡维德给浙抚的公函中,提到锦堂学校校产备案问题时说:“此项学校基地房屋及所捐之地亩铁路股份,均系永远作为锦堂学校基本之资产,虽职商(吴锦堂)子孙,不得干预。若非奏明立案,恐后来或生交错。”1917年,吴锦堂出资刊印《续刻杜白两湖全书》,汇编了1907年至1917年间与重修慈北水利相关的资料和照片、地图,附记创办锦堂学校情况,也出于相同的目的,呈请当时正在考虑编修县志的慈溪县知事,要求将其采入邑志。
  (六)捐资慈北水利明细账
  至1909年底,杜白两湖水利工程基本完工,共耗资7万余银元。日本测绘师岛总彦对工程规模曾作过如下描述:
  白洋湖与杜湖之里湖,四面皆高山环抱,全湖天然水源,利垂万世,故号二天。其杜湖,南山北塘,形势颇广,十里长堤,一望如海。两湖面积八千余亩,虽遇大雨,水不为病,以湖能受之也;湖高田丈余,高海五丈余,水多则浦泄归海,旱潦无虑。
  1910年2月,吴锦堂在《禀浙江巡抚报告捐款清册图等文》中,详细地禀呈了修复杜白两湖的投资情况,实录于后:
  ·筑石驳漾塘一条(从虹桥至坝计604米)、赎买漾塘基田31亩、建凉亭一座、修筑道路计洋22200元;
  ·筑淹浦五洞闸石桥一座、民浦三洞闸石桥一座、淹浦闸凉亭一座计洋11134.4元;
  ·新开东山头河一条并筑浦路、造桥闸五座计洋6981.1元;
  ·筑灶浦闸石桥一座并浚河计洋2530元;
  ·筑韩家路闸石桥一座计洋850元;
  ·筑蒋家路闸石桥一座计洋850元;
  ·修杜湖里闸石桥一座、筑减水坝二座、张郎闸石桥一座计洋6049.47元;
  ·修减水坝二座、修杜湖石塘等计洋1910元;
  ·修白洋湖闸计洋100元;
  ·开凿里湖山脚3丈、西碶闸山脚6丈计洋395元;
  ·两次测量杜白全湖相关费用计洋2965元;
  ·测量淹浦闸等计洋850元;
  ·修杜湖莲池庵前路计洋100元;
  ·筹办水利局相关费用计洋1970.5元;
  ·赎买杜白两湖湖田52亩零计洋1126.23元;
  ·付沈增辉酬金(1907年至1910年)计洋4000元;
  ·付叶秋生夫马费计洋300元;
  ·付委员夫马费及督工15人辛劳费等计洋1250元;
  ·调处湖田讼事劝和请酒费等计洋275元;
  ·购买测量湖浦机具计洋1150元;
  ·各工匠用材料及杂费计洋2759.5元;
  ·湖田查勘杂费计洋31.97元;
  ·绘制两湖全图并刊印出版计洋1530元;
  ·移造漾塘凉亭、修补塘坝等计洋1200元;
  ·赎买湖田的过户费计洋17元。
  总共计银71826.169元,后收回水利局贴修湖塘费1350元,吴锦堂共为两湖水利捐助银70476.169元。

附注

①《续刻杜白两湖水利全书》。

知识出处

吴锦堂研究

《吴锦堂研究》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吴锦堂是海外“宁波帮”的杰出代表。本书共分三篇,内容包括:生平事略、文苑撷汇、史海经纬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吴锦堂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