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热心公益事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吴锦堂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852
颗粒名称: 第五节 热心公益事业
分类号: K828.8
页数: 6
页码: 22-27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的吴锦堂的生平事略的热心公益事业,包括情系旅日侨胞、惠播日本社会、泽被父老乡亲的内容介绍。
关键词: 慈溪市 吴锦堂 传略

内容

一、情系旅日侨胞
  吴锦堂是一位深谙经营之道的企业家,他自觉地继承和发扬了宁波帮商人那种相互提携、协作共荣的传统,在创建和发展华商组织、资助华侨公益事业、维护华侨权益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这些活动既推动了本人事业的发展壮大,也促进了在日华商的事业,维护了华侨的正当权益,自然也成了神户华侨的领袖。
  19世纪后中国国力衰弱,国际地位每况愈下,为谋生而侨居异国的同胞,处处受到歧视、排斥,许多侮辱性的限制强加在远离祖国的炎黄子孙头上。腐败无能的清政府连领土的完整和国家的尊严都无法保护,华侨就更如没娘的孤儿,深陷在被侮辱和被迫害的深渊之中。吴锦堂亲眼目睹并亲身经受了这种种屈辱。因此,在他成为商界巨人之后,首先考虑的就是建立华商组织,为华侨社会的利益服务。他在神户参与为华侨兴办的商务机构、教育机构和慈善事业,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华侨受益之丰厚,在神户华侨史上是空前的。即使到近百年后的今天,只要涉足神户华侨社会,还处处可以领受到他的遗泽,而且言传文载,有口皆碑,历久更显其功德。
  神户中华会馆建立时,吴锦堂即捐日元300元;1904年,会馆申请注册为财团法人时,又捐款2万元作为基金。再如坐落于神户市长田区泷谷町的中华义庄,是占地8424坪的规模宏大的墓地,建立于1873年,当时只有600坪租地。后来吴锦堂将原租地买入并购地扩大,还在庄内造起祭堂、庑廊、病院,使之成为客死异邦的中华子孙寄榇之所,而且成了华侨憩息休养之地。他还出资修建楼房数间归义庄出租,以其收入用作义庄的经常性开销。
  吴锦堂认为,华侨要在异邦社会立足,不仅要有自己的商业组织,以指导经营;要有自己的慈善机关,以赈济灾民;更重要的还要办起自己的学校,对华侨子弟进行文化、技术、民族语言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为此,他协助华侨界有识之士如麦少彭等,于1900年解囊投资创办了神户华侨同文学校。后同文学校与阪神中华公学合并为神户中华同文学校,以至于今。同文学校的建立,祖国各界十分关注。光绪三十三年(1907)《东方杂志》第3期就曾以《侨民兴学》为题报道说:“神户华侨麦少彭、吴锦堂二君,前曾设立同文学校,颇著成效,近已有6名学生毕业。全校所有学生,计幼稚园50名,寻常科100名,高等科40名,内女子30名,大抵皆粤人子弟。麦君犹以名额有限,未能普及,因自今年(1907年)起扩张校务,于小学外更设中学一级,招集本国学生60名,以施新教育。更买收邻房作为校舍,由麦吴二君各捐4000元,其他华人亦各随意认捐云。”在1909年吴锦堂又捐赠1万元。自清末至民国初期,祖国政府先后颁“设教劝学”、“乐育英才”、“华国舒文”、“道久化成”等6块匾额嘉奖。吴锦堂在1905至1914年及1916年至1925年间,连任同文学校副理事长20年。该校百多年来培养了不少人才,廖承志、林丽韫等就是神户同文学校的毕业生;梁思成也曾就读于同文学校。同文学校对于旅日华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数年前,《难忘锦堂》专题片摄制组采访林丽韫,她对该校还深怀感激,说同文学校还曾造福于当时已沦为殖民地的台湾同胞。她家在台湾,当时日本殖民统治者为进行奴化教育,禁止小学教中文,妄图从语言上割断台湾人民回归祖国的思念。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阴谋,许多台湾同胞想方设法把子女送到日本进华侨学校学习祖国语言,她就是这样进的神户华侨同文学校。
  每当旅日同胞因天灾人祸发生困难时,吴锦堂总是寝食不安,终日不知辛劳地为同胞解难排忧。1924年,关东地区地震、海啸,众多华侨家破人亡,流离失所。正在舞子海滨养病的吴锦堂,即强行起身出面筹划,出资并电托杨寿彭组织救灾活动,接纳流入神户的华侨难民,并抱病前往探视,亲致慰问,侨胞们无不感激涕零。
  此外,万国病院、孤儿养育院、盲哑院、红十字会、同仁会、掖济会等都曾得到过吴锦堂的巨额捐赠。
  二、惠播日本社会
  吴锦堂还爱屋及乌,关心侨居国的人民。1905年日本宫城县水灾,他出巨款赈济;1908年,他在小束野地方购买荒地100多公顷供失业日本人屯垦,还开浚蓄水池保证灌溉..为此,他曾应邀出席日本天皇召集的座谈会,是会上惟一的中国人,还得到了日本国的一次绀绶褒章和二次银杯的奖励。直至今天,在兵库县还有以吴锦堂命名的村庄和水池,并且还建立了吴锦堂显彰碑。1913年,日本北海道及其他6县大范围发生灾荒,吴锦堂捐款5万日元济灾民。1920年,吴锦堂又捐赠“恩赐财团济生会”5万日元。
  这里要特别阐述他投资开垦小束野荒地的农田水利工程。1908年,吴锦堂通过兵库县政府得到了位于神户市西区神出町雌岗山麓小束野地方的一块荒地,总面积141.26公顷,计划开垦成良田,并建水库保证农田灌溉。他招聘了20余名中国工人砍伐荒地内的杂木,建木工场加工成水泥桶,供应他自己的水泥厂用;接着又组织开荒、挖池、筑渠、铺路;到1917年完成了农田基本建设,造水田60公顷,耗时20年,总投资14余万元。接着又在区内择地造21套住宅,招徕神出、山田等地贫苦农民免费入住,从事农业生产。发展到现在,该村已有水田68公顷,村民百余户,成为一个人丁兴旺的大村落。所筑水库在三木市,坝高16米,蓄水量52万立方米。初名宫谷池,1957年小束野地区人民为感激他的恩泽,公决改名“吴锦堂池”,并立碑纪念。①
  三、泽被父老乡亲
  吴锦堂在世的年代,国内军阀混战、政治腐败;灾荒不断、民不聊生;流离失所、满目疮痍,吴锦堂常常为之辗转反侧。因此,只要力能所及每每出巨款组织赈济。开始时是捐给祖国政府的,后来他就自己组织赈济机构,设法购米施赈或组织平粜及以工代赈,赈济所及北至东北、南至闽广,甘霖所至救助了无数的灾民,人们誉之为“万家生佛”,的确是出自内心的感激。
  现依据可查文字记载的,将历次捐款赈灾情况摘录如下:
  1902年,直隶、东三省、云南、淮徐、广东等连年荒歉,迭助赈银3万余两;
  1911年秋,三北地区霪雨海啸,农作歉收,饥民载道,再加上武昌起义后,各地政局混乱,米价高涨,人心更为恐慌。吴锦堂邀虞洽卿、陈邦瑞组织“三北赈灾会”,托他们向无锡、扬州等地购运大米回乡,在故乡各地设乡局救济。各局按户口视贫困情况或,或平粜,受益群众达54339人,共平粜大米16516袋,计贴补购米差价银15282元,施赈893袋计银7500元,另外在裘市赈米23袋,洋175元。三项合计共银22968元;
  同年,向中国红十字会捐银3.2万元;
  1912年,又捐赠中国红十字会1000元;
  1914年秋,响应屈映光的要求,捐助浙江严州地区赈灾银5000元,又资助宁绍义赈会洋520元;
  1916年秋,慈北霪雨为灾,花稻歉收。群众又受花会之毒,民不堪命,社会不宁。乡绅们驰函神户向他报警求援,又急从上海调款5000元救济;
  1920年,捐助慈北六乡银7000元;
  1921年,捐平赈银1.3万元;
  1922年,家乡遭受台风袭击,棉稻失收,酿成大灾荒,吴锦堂捐平粜银2万元,赈灾款2万元,以工代赈5000元。
  以上各项,吴锦堂用于救灾的款项达纹银3万余两及银元13.1万多元,历年达数十万之巨,真如他自己所说的,到了“拼输性命与金钱”的地步。
  对此,吴锦堂1911年写有二首诗,表达了他慷慨解囊、福国安民的心愿。
  平粜济贫
  饥荒叠次乱人心,每岁勉输汗血金。
  但愿治安家国福,代他官吏降时霖。
  散粟施赈
  梓乡叠歉冠尘寰,五万余金输自艰。
  杯水车薪何所济,遥求义粟众宏颁。

附注

①《兵库县水库志》,兵库县农林水产部1984年编,第39页、第248页。

知识出处

吴锦堂研究

《吴锦堂研究》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吴锦堂是海外“宁波帮”的杰出代表。本书共分三篇,内容包括:生平事略、文苑撷汇、史海经纬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吴锦堂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