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世事多舛的岁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吴锦堂研究》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6843
颗粒名称: 三、世事多舛的岁月
分类号: K828.8
页数: 4
页码: 6-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宁波市的吴锦堂的父亲并未放弃对他的文化教养,仍安排他在耕稼之余跟从伯父吴东耀课读,连饱学之士王人文也在他写的《吴公锦堂先生铜像记》中称赞他,村民们都说吴家老大将来定会有出息,就渐渐地将家事交给长子管理。吴锦堂与东山头二节村徐金邦的女儿徐幽芳成婚,吴锦堂和他父亲就经常找他商量办法,逐渐产生了离乡到上海谋求发展的想法,这个徐孟彬后来与吴锦堂成了儿女亲家。但此前的一二年却有一次到家乡城市宁波打工的经历。
关键词: 慈溪市 吴锦堂 传略

内容

吴家世代躬耕务农,在吴锦堂的祖父那一代,家境与同村农民相比,还算是比较好的。但到他父亲吴麟初时,连年遭遇天灾人祸,麟初夫妻又都体弱多病,家境就越来越差了。
  那年月,慈北一带天灾连连。自他出生到离乡外出谋生的27年中,重大灾情就有10余次,如1860年3月、1877年5月和1881年2月的3次大台风袭击,“大风拔木,屋瓦皆飞”;1860年至1877年间的4次蝗灾,竟至“飞蝗蔽野,村民捕煮,日可数十石!”另外1864年的洪灾、1864年至1879年间的7次旱灾(其中1872年为大旱)、1870年的雹灾..灾情几乎隔年一遇,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而灾后又疫病蔓延,饥荒遍野,民不聊生。走投无路的饥民铤而走险,纷纷参加农民起义,民心动荡不安。著名的余姚十八局农民起义就发生在这期间。
  当时不仅天灾频繁,且又战火连年。清咸丰十一年(1861)5月,待王李世贤统率太平军入浙,10月在慈溪农民武装的配合下占领县城。但此时太平天国起义已进入中后期,清军在英法侵略军的支持下大举反击,半年后迫使太平军退出慈溪县城。嗣后,双方又在慈溪境内开展半年多的拉锯战。自1862年8月至次年10月,太平军曾四进“三北”,一度再次占领慈溪县城,并在大宝山战役中重创长胜军头目美国人华尔,致其不治而亡。①战火纷飞的战场,使人们苦难深重,纷纷外出避难。吴麟初也被迫丢下农活,拖儿带女到山区躲避战火,其时,吴锦堂8岁,已在私塾读了两年书,学业也因此中断。
  战事平息后,吴家经济日见拮据,而生母罗氏又体弱多病,长期延医治疗。吴锦堂作为长子,虽私塾已复学,也不得不辍学从农,帮父亲处理家事,成了主要帮手。不过,他父亲并未放弃对他的文化教养,仍安排他在耕稼之余跟从伯父吴东耀课读,使他能略通文字。他日后良好的利用闲暇时间加强自学的习惯,就是在这个时候养成的。多年以后,当他的好友杨寿彭对他的勤奋好学表示钦佩时,他还常常回忆起这段生活,对他的父亲和伯父感恩戴德,说:“今我虽困难,学未敢辍,窃欲善承先志也。”②后来,他终于有了相当的学养,连饱学之士王人文也在他写的《吴公锦堂先生铜像记》中称赞他“精通中日文字,下笔能曲达事理。”
  1871年吴锦堂16岁时,母亲病故,父亲又娶唐氏。他待继母如同生母一样,村民们都说吴家老大将来定会有出息。
  吴麟初向来体质很差,见长子能干懂事,在农事上已是一把好手,耕地从无回头犁,且地角凹边都能耕到,远近闻名,就渐渐地将家事交给长子管理。清光绪四年(1878),吴锦堂与东山头二节村徐金邦的女儿徐幽芳成婚,夫妻俩由此担起了全家生活的重任。但是人口增加了,田地却还是那五六亩水田和10余亩旱地,尽管吴家养了条牛,常为村民们代耕,增加一些家庭收入,但困难仍接踵而来。兄弟数人守着儿亩祖传田产,确已难以维持生计,势必要有人离开土地另谋出路。当年二节村有个叫徐孟彬的,家境较好,在上海、宁波也有不少朋友,又是徐幽芳娘家的亲戚,吴锦堂和他父亲就经常找他商量办法,逐渐产生了离乡到上海谋求发展的想法。这个徐孟彬后来与吴锦堂成了儿女亲家,吴的大女儿成为徐的三儿媳。
  吴锦堂赴上海谋生是在1882年,但此前的一二年却有一次到家乡城市宁波打工的经历。
  当时对吴家来说,五兄弟中必须有人离家另觅生路,这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的事。但让谁出去呢?吴麟初曾有过三次赴上海谋生的经历,由于他一向木讷,均以失败而告终。因此,从吴麟初看来,外出谋生不但非常艰苦,而且前途莫测、风险极大,理应让能吃苦耐劳、又能应付各种困难的长子来承担,让弟妹们在家继承祖业。但家里这一摊子实在也离不开吴锦堂。因此议论归议论,吴麟初还是迟迟下不了决心。大约在1880年(或1881年)兄弟间的一次争执,促使吴锦堂下定了离家的决心。按民俗习惯,父亲健在长子要当家是很困难的。吴锦堂夫妇对家政管理的量入为出和农事安排,难免招来弟妹们的怨言,二弟作培又生性戆直,兄弟间常起争端,特别是那长兄嫂揩众家油的流言,更让年轻的吴锦堂无法忍受。于是他乘机卸了当家的担子,决计自己单身外出,让弟妹们继承父业。他的决定解除了父亲的疑虑,也表现出长子敢于勇挑重担的气魄。但事出比较突然,上海的差事也不是那么好找的。正巧徐孟彬有位朋友在宁波开一间豆腐坊,要雇一个磨豆腐的小工,吴锦堂就毅然前往。这“打铁、撑船、磨豆腐”可是有名的苦营生,地位十分卑下。但对于年青的吴锦堂来说,这两年的起早摸黑、肩挑手推,受尽艰难人生的磨练,却为日后在上海滩打拼,乃至闯东瀛做了思想、心理、体力上的准备。这正应了孟夫子的那段脍炙人口的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附注

①新编《慈溪县志》军事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6月第1版,第636-637页。 ②杨寿彭:《吴锦堂先生哀思录》序言。

知识出处

吴锦堂研究

《吴锦堂研究》

出版者:中国文史出版社

本书记述了吴锦堂是海外“宁波帮”的杰出代表。本书共分三篇,内容包括:生平事略、文苑撷汇、史海经纬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吴锦堂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