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转制,势在必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时代见证 慈溪农民报告》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960
颗粒名称: 国企转制,势在必行
分类号: I25
页数: 5
页码: 393-39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本书作者对慈溪市经济发展局副局长马清的采访内容。马清是慈溪国企改革的经办人之一。1996年,市里组织到山东淄城考察,考察回来,市里成立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明确乡镇企业以清资产为主,重点是与乡、镇、村行政脱钩。全市大规模展开是在年底,工业系统在进行动员后分期分批进行。首要目标是市化肥厂,实施企业关停、人员分流。然后列出重点企业名单,对部分效益好的企业进行公司化改造,效益差的企业直接破产。当时全市国有企业有276家,其中工业系统为42家,有职工16000多人(含企业合同工),效益好的企业不到30%,大部分都是亏损难以维持,有的企业已经连工人的工资都发不出来了,处于破产的边缘。为此,市工业管理局相应成立了企业改革、转制领导小组,由马清任组长。慈溪工业系经过了3年时间,基本上对所属企业实行了体制改革,从而使企业慢慢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关键词: 报告文学 慈溪市 当代

内容

被采访人:慈溪市经济发展局副局长马清
  采访人:本书作者
  采访时间:2004年3月
  作者:慈溪的国企改革是比较成功的,尤其是工业这块,你是当时的经办人,我们想听听您的说法。
  马清:1994年上半年,市委汤黎路书记找我三次谈话,征询我对工业系统国营企业转制的意见。我当时的职务是慈溪第一棉纺织厂厂长兼党委书记,三北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我们慈一棉当时在慈溪属于最大的国有企业之一,经营销售情况算是比较好的,年约2.5亿元,利税为500万元;仅次于民营企业慈溪金轮集团,占第二位。但弊病也很多,主要是产权不明晰。当时慈溪乡镇企业这块发展很快,在总体上说,国营工业这块老厂多,发展潜力已经不大。汤书记叫我到浒山来,目的是要叫我来市工业管理局主持工业系统国有企业转制这块工作来的。我当时思想也很犹豫,主要是怕弄不好。而且在慈一棉,和由慈一棉控股的三北股份有限公司,那时的情况还好,我不大想离开慈一棉。但汤书记后来又找我谈,叫我工作两头管,在市工业管理局任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慈一棉那边不脱出,仍任党委书记。10月份市委组织部通知我,我就在年底到市工业管理局上了班。开始是摸清全市工业企业的家底,准备改革转制的方案。后来到1996年,就在全市推开,分期分批对工业系统的国有企业进行转制。当时的局长是李延軿,我协助他工作,但重点分管国有企业转制这块。对慈溪工业系统当时的现状来说,国有企业转制可说是被乡镇企业“逼”着上的,在同样的行业内,由于体制的不同,乡镇企业的优越性明显好于国有企业。但后来国企转制,乡镇企业在国企人员的疏散上,吸收了不少国企的员工,为政府分担了责任。慈溪的国有企业之所以能在短时期内改革到位,除市委、市府决策正确,政策宽厚外,乡镇企业对国有企业人员分散也是出了不少力的。
  作者:马副局长是否可以展开谈谈慈溪国企转制的情况?
  马清:1996年7月,市里组织到山东淄城考察。由陈冠群副市长带队,工业系统重点国有企业的厂长、总经理和部分乡镇企业的老总都参加了,我是考察团成员之一。山东淄城考察的目的就是如何对慈溪国有企业全面转制改革。从而便拉开了慈溪国企改革的帷幕,同时也对乡镇企业实行体制改革。这对慈溪是一桩大事,目的就是通过改革,使慈溪的经济作持续性发展。考察回来,市里成立了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由市长王勇任组长,副市长陈冠群、胡谟敦任副组长、市府办公室主任陈建国任办公室主任。明确乡镇企业以清资产为主,重点是与乡、镇、村行政脱钩。工业、二轻、商业、二商、市联社等七个部门,工作主要为“二清”,即“清资产、清人员”,完善社会保险体系。
  全市大规模展开是在年底,工业系统在进行动员后分期分批进行。首要目标是市化肥厂,实施企业关停、人员分流。然后列出重点企业名单,对部分效益好的企业进行公司化改造,效益差的企业直接破产。当时全市国有企业有276家,其中工业系统为42家,有职工16000多人(含企业合同工),效益好的企业不到30%,大部分都是亏损难以维持,有的企业已经连工人的工资都发不出来了,处于破产的边缘。为此,市工业管理局相应成立了企业改革、转制领导小组,由我任组长,周瑞英、范哲慰为副组长。宣布三条:1、维护社会稳定,亏损企业首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对企业公有资产作如实评估。借钱先发给职工维持生活的最低工资。当时有21家实际亏损的厂和公司(企业)首先解决职工吃饭问题,再进行资产评估和开展相应的工作。2、对“二清”后要求转制的企业,分清企业类型,先搞转制方案上报,在两年内到位。那时有一个观点,叫“好苹果先吃”,实际是抓住典型,摸索经验,再全面推开。3、维护企业正常生产销售,不能由于转制影响企业生产。这样,慈溪工业系经过了3年时间,基本上对所属企业实行了体制改革,从而使企业慢慢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从另一角度来说,减轻了政府负担,盘活了资产,明确了产权,为企业创造了与民营企业一样公平竞争的环境。
  作者:听说当时工作很难做,国企转制面临压力很大?
  马清:是的。特别是一些老的亏损企业,主要是人员分流问题。如浙化二厂,负资产1600万元,工人200多人,审计后只好申请破产。结果土地卖掉,50亩卖了200多万元,为职工分流买养老保险,缴费用医保,每人每年缴720元,又做了工龄赔偿。结果宣布后,工人不满意,集中每周5-6次地上访,差不多在半年的时间内,职工天天上门到工业局告状;有的告企业负责人项目改造错了,要求追究责任,有的说分流费用欠高,特别是年龄在40周岁以上的,分流没地方去,要求政府给予安排工作。我们没办法,只好轮流天天做工作,帮助企业尽我们努力解决一些具体困难,结果闹到最后,就慢慢地平静下来了。因为国企转制是大势所趋,上面的政策条文都很明确,我们慈溪还算好的,工龄赔偿费用相对比其他地区还高一些,分流后政府还帮助做了一些善后工作,其他地区的工作可能比慈溪还要难做一些。
  也有这样的情况:国企转制中有些问题解决不了,工人闹事;我们就直接把企业拍卖给民营企业,结果,民营企业把国企买去过后,收下这些闹事的员工,按他们的制度办理,闹事的员工就没法闹了,还真帮我们解决了具体问题。如慈溪拖配厂,负资产经营困难,厂里领导班子分岐,工资发不出,工人怀疑厂长黄某某有经济问题。我们派工作组查账,基本上没什么问题,当时黄某某脑瘤动手术,住在上海华山医院,工人说他是逃避责任,在医院放了内线监视。工作组到企业,三次开会,三次被围住,有些不明真相的群众说我们包庇他,用飞石砸会议室。闹得没办法,我就找当时从拖配厂出去自己办民营企业冶金厂的厂长杜海忠,我说:“这样闹下去不是办法,你看拖配厂对你有没有用?如果有用的话你出点钱,厂你拿去,包括厂房地产,工人有用的就留下,没有用的赔点钱交给社会。”这杜海忠有点社会责任感,问:“大约要赔多少钱?”我算了一下,60多名正式职工连同40多名退休工人,估计得4000万元。就与杜海忠协调,局里也统筹拿出一点钱,宣布拖配厂由冶金厂兼并。结果大部分员工留下来,小部分拿了赔偿金走了,那留下来的员工中有个别不服从杜海忠的分配,也像在国企一样给他闹事。有次中午杜海忠在食堂买条鱼吃,那闹事的员工拉住他,说你有钱吃鱼,我连吃饭的钱都没有了。结果两人吵起来,杜海忠就把他交给派出所,关了几天,还真服了。于是杜海忠按民营企业规定每人给签了用工协议,现在情况就好转了。所以我认为,国企转制是体制问题。用工性质一变,要闹事的人就闹不起来了。民营企业对捧铁饭碗的国企员工是一种挑战,只有打破了铁饭碗,大家平等地同站在起跑线上,他想闹也闹不起来了。
  作者:转制中有没有情况好的,通过转制使企业走出困境?
  马清:也有如庵东的慈溪农药厂,以前搞“甲胺磷”,利润高,但毒性大。后来不能生产了,没新产品,到1997年经营亏损,100多名员工,转制前发不出工资。后来在转制中与北京贸易公司合作,注册成立慈溪农药化工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万元,资本金1000万元,由北京方面控股,农药厂300万元固定资产作为投资股份。企业运作后又用土地抵押向当地银行贷了款,生产新产品,基本走出了困境。以前我当厂长、书记的慈溪第一棉纺厂也转制了。旧慈一棉宣布破产,负担2000万元的职工分流经费,1000多名员工一次性买断工龄,固定资产、人员与三北集团合并,转制成立了慈一棉集团有限公司。国企改制关键是人的观念问题,失去手里捧着“铁饭碗”,在海里游泳没了保险带,你不游,就沉下去死掉;游了,开始会呛几口水,慢慢地学,学着学着也就学会游泳了。现在国有企业出来的人,有许多在社会上都还干得不错,有的真成了大老板,所谓“时世造英雄”嘛!如果当时不砸破铁饭碗,国企不转制,还留在国企吃大锅饭,许多人可能还是个普通工人,没有今天的“发达”。所以人的能力都是“逼”出来的,许多“能人”在国企时都是个庸人,如今这一转制,真正逼出个“能人”来了。
  作者:你认为慈溪国企转制成功吗?相比于乡镇企业改制,资产重组如何?
  马清:我认为慈溪国企转制基本是成功的,特别是我们工业系统。如果不转制,这些亏损企业就会拉慈溪经济发展的后腿,久而久之,成为慈溪财政的负担。现在转制了,政府减轻了负担,企业也发展了。当时全市企业转制时也有这样一句口号:抓大放小,实际上慈溪真正大的国有企业很少,作为市工业布局来说,集中力量办好重点工业,这个发展眼光是对的。但国企转制毛病也不少,特别是留下一块很大的后遗症,下岗工人,特别是有些老弱病残者没有很好处理,转化为弱势人群,变成社会负担相比于乡镇企业改制和资产重组,国企转制的难度还要大一些。因为慈溪的乡镇企业一开始就是农民自发性办起来的,没有经过计划经济这一过程,一开始就走市场,是经过市场风云考验的,强食弱肉,有自我生存的能力,只要产权明晰了,发展也就没问题。在这一点上,我们工业系统的国企员工,要向民营企业的农民老大哥学习,在现代工业发展中,如果没有强烈的市场意识,你的企业生存权就会遇到挑战。适者生存,这是市场经济学的原理。现在慈溪的民营企业通过改制,发展很快,在市场上很活跃,这是慈溪农民观念改变命运的结果,在慈溪只要农民富起来了,慈溪的经济也就向前发展了,这就是慈溪改革的成功之处。
  作者:对慈溪农民企业家观念改变命运的创业,您怎么看?
  马清:我认为总体很好。在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了,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慈溪农民始终站在国家改革开放的潮头上,观念开放,思想解放,敢打敢拼,具有现代市场意识,又能吃苦耐劳,具有艰苦创业,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这是慈溪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但也不可否认,慈溪现有注册5万多家民营企业中,也存在一种“散兵游勇”“单打独斗”的倾向。因此有人说:在慈溪工业布局上,只有小草,而没有参天大树。小草经济发展势头虽然迅捷,但总没有参天大树那般为社会作出的贡献。现在市委、市政府已经发现了这个倾向,用政策引导扶助能够发展成全国叫得响的科技名牌企业,我们期望在慈溪,早日出现如杭州万向集团、温州正泰集团、德力西集团、宁波杉杉集团、雅戈尔集团这样的参天大树,使慈溪的经济发展向集约化、集团化推进,开创慈溪经济发展新局面。

知识出处

时代见证 慈溪农民报告

《时代见证 慈溪农民报告》

出版者:作家出版社

本书选择了18位农民企业家,作为慈溪100万农民追求者中的代表,从而来展示整个中国沿海地区25年中农民生存环境的变化。

阅读

相关人物

马清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慈溪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