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岁时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907
颗粒名称: 第三节 岁时习俗
分类号: K892.25
页数: 3
页码: 960-96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年节“小孩望过年”。慈溪的岁时节日以旧历年节为大,其日程、内容,略如民谣所云:“(腊月)廿三祭灶,廿四掸尘,廿五净身,廿六廿七长年忙工回家门,廿八廿九谢年用三牲,三十守岁到天明,迎来(正月)初一是新春,正月头上闹盈盈”等岁时习俗概况。
关键词: 慈溪县 岁时 习俗

内容

年节“小孩望过年”。慈溪的岁时节日以旧历年节为大,其日程、内容,略如民谣所云:“(腊月)廿三祭灶,廿四掸尘,廿五净身,廿六廿七长年忙工回家门,廿八廿九谢年用三牲,三十守岁到天明,迎来(正月)初一是新春,正月头上闹盈盈”。从十二月中旬起,人们开始置办年货、制备新衣新鞋、做年糕等,渐露过年气氛;出嫁女儿向娘家送年节,徒弟向师父送年礼。旧时过年,又称“年关”。厂商字号结帐,人欠欠人均须在年底结清。穷人过年如过关,还不清债务只得离家躲避。周巷有一乌俞庙,穷人多在此躲债过年,这是穷人末路,债主不再入内催逼,俗称此庙为“躲债庙”。
  廿三祭灶君:相传灶君在此日上天述职,为让灶君在述职时向玉皇大帝多讲本家好话,求得来岁保佑,特以糕点供于灶梁,祭毕,将旧灶君像与纸马挂锭一起烧掉,送灶君上天;除夕夜,贴上新灶君像,再供糕点,燃香烛,迎回灶君,保佑来年平安。接着家家掸尘,洒扫庭除,清洗家具,“臭的挑出(出清粪缸、灰缸,清除垃圾),香的挑进(年货)”。张贴门神、春联,布置焕然一新。解放以后,除贴门神外,掸尘除垢之习仍继承发扬,并大力提倡。
  谢年:用三茶六酒盅、三牲、年糕、蒸团等作供品,点香祭神灵,全家沐浴净身,礼拜祝祷,祈求来年万事如意。此俗在60、70年代已不多见。80年代中又在农村中流行。
  除夕守岁:外出者必赶回家里团聚,祭祖祀神。年夜饭特别丰盛,有鱼,但不吃,以示有“余”;几乎家家有鸡肉,每人都吃。然后炒瓜子、花生,“唤大雄鸡”。守岁时,长辈给未成年儿孙发压岁钱。是夜,“有钱人家放炮仗,无钱人家掼破甏,大家一样响,闹猛到天亮”。60年代到70年代,强调过“革命化”春节,节约度除夕,初一齐出工。80年代以来,年年除夕夜,鞭炮不绝,礼花眩目,一派祥和昌盛气象。
  春节民国时定旧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民间仍称之为新年;解放后,才逐渐习惯称为春节。是日早起,穿戴一新,有的在凌晨放开门鞭炮,以示新岁开始。先向长辈拜岁,而后平辈互拜,互致祝词。家长率全家到本房堂前、本族宗祠和家庙拜岁,有的富裕宗祠,管事人还给前去向祖宗拜岁者发“拜岁钱”。家长又率全家到上代坟头拜“坟头岁”。早餐吃豆沙、红枣、年糕汤,有的还全日素食。全家休息一天,嗑瓜子,吃花生。不洗衣、扫地、倒马桶。忌讳:争吵、讲不吉利话、做不吉利事(如打破碗盏等)。晚上及早就寝,不串门外出。解放之后,机关团体及企事业单位组织团拜,慰问烈军属、离退休人员及“五保”老人等。初二以后,亲友互访,祝贺新春,宴请春酒,称“岁酒”。旧时商店,在初四夜间设酒菜供请财神,颇为隆重;初五开门营业。
  古今春节,文娱活动都极丰富多彩:滚狮子、赛龙灯、演戏、杂耍,锣鼓声喧,鞭炮竞放,人来客往,热闹非凡。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为上元节,是夜称“元宵”。旧时大姓宗族在祠堂里设祭祀,向男性族人分发馒头。正月十三至二十为元宵灯会时期,俗称元宵节。集镇挂灯结彩,商店趁机做广告。抗日战争时期,鲜见灯会。解放后以演现代戏、跳秧歌舞等代替。80年代,灯会稍有恢复,1982年,县城举行一次盛大灯会。
  清明节清明一早,携带酒菜香烛,至亡故父母亲坟头祭奠,并除草培土扫墓,也有清明节去坟头哭亡魂的。吃艾青麦馃,古人认为清明前后吃艾叶,可以祛病防疫,世代沿袭,流传颇广。还有“清明腩糕”是一种用米粉蒸制的甜味软糕。清明是大节,古今均极重视。解放后,机关、团体,、学校,集体祭扫烈士陵墓,缅怀先烈。
  佛浴节四月初八日,原为佛教徒在寺院里为塑像揩拭尘埃、焚香设斋的日子。农家定此日为耕牛生日,旧时还做牛王戏,洗牛身,给牛进补食以保耕牛健康强壮。解放后,除佛教寺院仍有活动外,农村已无此习。
  立夏节节后农事日益繁忙,旧时农民贫困,只有吃几只鸡蛋以滋补身体,有的地方还吃几根小竹笋,称“健脚笋”,以祈脚骨强健。立夏吃蛋,称体重,流传至今。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旧时端午吃粽子、花糕、骆驼蹄,并用以祭祀先人和馈赠亲友。已出嫁女儿去娘家送节。端午节还吃“五黄”(黄鱼、黄鳝、黄瓜、黄酒、雄黄);以为雄黄能驱毒,端午必喝雄黄酒。门上挂菖蒲、艾叶、大蒜头(都是芳香性药物,能驱虫豸);给孩子们挂香袋、荷包,内装朱砂、樟脑、雄黄、菖蒲等药料,用以避邪消灾;用麦冬须、雄黄、菖蒲等在室内焚熏,驱虫消毒。旧时端午演戏,必演“白蛇传”。解放之后,旧习渐淡化,提倡大扫除。
  中元节农历七月半,旧称中元节,请道士放焰口,即“盂兰盆会”,追荐亡灵,超度游魂;在村外搭台演“目莲戏”做七月半忌(祀)日,以飨无家可归的亡灵。民国时期,此俗渐废,但民间做七月半,忌日,至今仍时有所见。
  中秋节八月十五日,或八月十六日,“中秋月最圆,亲人都团圆”合家和睦团圆,共吃月饼,相叙赏月。节前,亲友间相赠月饼,互祝圆满和顺。解放,后,政府邀请港、澳、台同胞家属和侨眷座谈,共怀亲情旧谊,此举已成惯例。
  重阳节九月九日双九相重,九为最高阳数,故称重阳节,也称重九节。旧俗重阳登高,旅人登高望故里。慈溪人称重阳为重娘,出嫁女儿带礼品回娘家探亲,以示敬老。
  冬至节旧时宗族定此日让亡故族人神主进祠堂,三、五年一次,也有长至10年一次者,称“进主”在祠内演戏祭主,颇为隆重。解放后,此俗已废,但冬至日至亡故亲长坟头祭扫之,俗仍存,还在坟上加土,以防冻保暖。民间还选冬至动土(挖土)做新坟。节日,做粳米饺子,称“冬至饺”,为祭祀亡故亲长及供奉灶君的食品,也是民间时令“点心”。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