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生产习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905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生产习俗
分类号: K892.25
页数: 3
页码: 953-9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稻区旧时过年,农家备酒菜香烛至田头祭祀田公、田婆,在牛棚祭牛神,答谢今岁保佑,祈祷来年丰收。为牛“分岁”时,以米饭、棉籽让牛选食,预卜来年哪个收成好等生产习俗概况。
关键词: 慈溪县 生产 习俗

内容

稻区旧时过年,农家备酒菜香烛至田头祭祀田公、田婆,在牛棚祭牛神,答谢今岁保佑,祈祷来年丰收。为牛“分岁”时,以米饭、棉籽让牛选食,预卜来年哪个收成好。正月初八夜拜“仙姑”问“年岁”;正月十四夜,田头燃火把“照蝗虫”,高唱“我的田里没有虫..”;春耕插,秧前,备香烛至田头设祭,祈请土地神保佑。如遇病虫害,在田中央倒插粪缸扫帚驱逐稻瘟神,抬着“青苗菩萨”行“青苗会”以驱害虫;遇大旱,由族长率领全族男丁,冒烈日至龙潭求神龙赐雨。
  耕田用牛(黄牛、水牛)。种田大户用牛车盘灌溉,一般用脚踏车、手牵车、双手摇车,也有两人对面用桶戽水的,俗称“两个将军对面拜”。解放后,逐步改用机电排灌。雨天下田,头戴斗笠,身披蓑衣,耘田背“乌龟壳”(竹篾与箬壳合制)遮雨。打稻用方形稻桶。晒谷用篾。运输用小木船。70年代起,农船与手拉车并用。秋收后,不种春花的冬闲田,也需翻耕,俗话“田要冬耕,儿要亲生”。秋季种草子作基肥,冬季捻河泥,夏季打河草,均为农家当家肥料。俗称“田要肥河泥草子,人要健桂圆枣子”。
  棉区棉地播种、除草、采摘等劳作,妇女多参加,旧谚:“农忙无太婆”。棉籽播种时,农家请播种人吃团子,图得棉花如团的吉利。有的棉地离家较远,农民早上出门“鸡啼”晚上进门“星齐”,一天劳动十五、六小时,须带饭淘箩(饭篮)及陶制水壶下地,中,饭在地头或临时草舍(俗称歇舍)内吃,不歇昼。梅天拔草用草刀,伏天削地用刮子。刮子竹柄,握手处有小孔,竹节打通,可汲饮小河中清水。旧时棉地发生虫灾,用破扫帚倒插地中以驱虫。采棉花背簟箩,晒棉花用晒花■和芦篱(用芦苇梗编成)。运输以肩挑为多,也有用橹摇的小木船,用人力拉牵。60年代用机器代人力,以水泥船代替木质船,陆上随着道路的拓宽,逐步改用手拉车。
  盐区旧时农历五月间拜潮神,祈求安度风潮季节,保佑全年平安。平时劳作,一家有难,众人相帮,不分彼此,互助成习。运输除肩挑外,多用水牛拉车,每年正月初五、初六,备香烛、置三牲供奉“牛大王”,祈求水牛强健。1957年以后,运输改用手拉车。
  靠海渔民新造出海渔船,下海前要摆酒祭神,宴请亲友匠人。出海渔船舱内设“船神”,过年、中秋节要设祭品祭祀。出海捕捞,先祭拜“智辉菩萨”(相传海难救护神叫马智辉)。妇女上船须拜过“船神”,且不得立船头。任何人不得在船头大小便。海涂张串网捕捞者,在农历七月半须祭“老三祖宗”(海难游魂),在海上烧撒纸钱,祈求作业平安、渔业丰收。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