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生产资料供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607
颗粒名称: 第五章 生产资料供应
分类号: F717.2
页数: 8
页码: 496-503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生产资料供应、工业、基建原材料、农业生产资料的情况。
关键词: 慈溪县 生产资料 商业

内容

第一节 工业、基建原材料
  金属材料
  解放前,县内无金属材料专营商店,铜、铁、锡等手工业作坊所需金属材料多利用废旧物资或向外地采办。解放后,生产企业所用材料多由上级主管部门按计划调拨。1956年起,手工业社所需金属边角料由县手工业联社经理部供应,水利工程所需钢材由省、地专项下拨。1963年组建县物资局,金属材料始由该局供应,是年供应钢材261吨,生铁85吨及少量铜、锌等有色金属材料。后随县内农机具生产发展需要,金属材料供应量逐年增加。1973年,县物资部门供应钢材1177吨,生铁180吨,铜3.69吨,铝33.1吨,锌3.73吨。1976年起凭卡供应钢材,用户可在分配指标总量内按所需规格选购。1979年后,金属材料需求量激增,经营单位亦随之增多,逐步形成多渠道经营,供应办法为计划分配与议价供应双轨制,使金属供应量大幅度上升。1987年,县物资局所属3家公司的供应量,除生铁比1979年减少(1987年供应488吨,1979年供应970吨)外,钢材供应16191吨,比1979年的2517吨增加5.43倍;铜供应166.39吨,比1979年的25.4吨增加5.55倍;铝供应148.14吨,比1979年的13.28吨增加10.16倍;锌供应43.28吨,比1979年的9.64吨增加3.5倍。县物资局以外的部门,通过多渠道销售的数量增加幅度更大,仅据县经济技术协作办公室、工业经营公司、二轻供销公司、工业局供销经理部、电器仪表工业公司、地方工业供销公司、盐业公司供销经理部、交通工业物资供销公司、城乡建设公司等9个单位统计,1987年供应钢材12500吨,比1980年的3078吨增加3.06倍;供应生铁3014吨,比1980年的123吨增加23.5倍;供应铜2018.16吨,比1980年的204吨增加8.9倍;供应铝559.13吨,比1980年的118.22吨增加3.7倍;供应锌957.3吨,比1980年的55.97吨增加16.1倍。实行双轨制后,计划分配与议价供应的差距逐年扩大,仅据县物资局供应钢材数统计,1980年供应3302吨,其中计划分配1009吨,占30.56%;1987年供应16191吨,其中计划分配1926吨,仅占11.89%。若计划分配数与全社会供应数相比,则差距显得更大。
  机电设备
  民国时期至解放初,县内无经营机电设备之商店,需用单位须向外埠采购,或由省主管部门直接供应。1958年,县手工业联社经理部始采购7千瓦电动机1台,供应浒山煤球厂。1963年,国家统配及部管和地方管机电产品由县物资局统一经营,次年,将商业系统经营的二类机电产品划归县物资局经营。1971年后,县产机电产品亦由县物资局统一收购,按需供应。此间,经营品种多为农用产品,年年亏损,每年财政补贴3~5万元。1976年销售切削机床3台,变压器74台(3025千伏安),电动机905台(3029千瓦),导线15.56吨。1979年改革经营方式,扩展经营品种,采用计划价与议价相结合,经销、代销并用,扩大商品销路,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是年,销售切削机床11台,载重汽车15辆,变压器90台,电动机1136台,导线52.13吨,当年盈利1.16万元,扭转亏损局面。以后随乡镇企业发展,小型机电产品销量激增。1982年10月建立县机电设备公司,1985年销售仪表车床1961台,砂轮机461台,台钻373台。翌年建立“宁波市机动车辆交易所慈溪销售点”,当年销售计划外汽车59辆。1987年,县机电设备公司销售总额达1701万元,其中自行组织之货源销售额1665万元,占销售总额的98%;盈利41.55万元,比1979年增长34.8倍。
  化工建材
  解放前,化工类商品较少,无专门经营商店,颜料、臭碱等商品多由杂货店兼营。砖、瓦,除生产炉窑自行销售外,集镇砖灰商店很少。据民国18年(1929)统计,浒山区有砖灰商店5家。解放后,化工建材类商品实行计划管理。1956年,县计委向上级申请计划,供应水泥32.25吨。1963年始,水泥、玻璃、油毡、纯碱等化工建材产品一律由县物资局实行计划平衡,按需供应,是年销售水泥1976吨(其中供应水利工程用1270吨),平板玻璃340标箱,纯碱5吨。1970年7月,县物资局下设金属化建组,负责化工建材产品计划调拨,年销售额不足全局物资总销售额的20%。1979年2月建立县化工建材公司,经营化工建材业务。是年销售水泥12012吨,平板玻璃4117标箱,汽车轮胎1954只,烧碱90.02吨,纯碱31吨,塑料(包括胶木粉)282吨。此后,乡镇塑料制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城镇建设及农村私人建房量激增,塑料及建筑材料供需矛盾突出,县物资部门即调整经营方向,扩充供销队伍,积极组织货源。1984年组织计划外塑料3246吨,水泥2759吨,平板玻璃10050标箱,供需矛盾开始缓解。近年来,化工建材产品多渠道经营,总销售量大量增加,尤其是个体(联户)从事新旧塑料贩运人数大量增加,仅私营企业宇华塑料供销部1987年再生塑料销售量即达340吨,营业额328.26万元。
  砖瓦、沙石等建筑材料,供销渠道更多1981~1986年,按计划调拨红砖1.66亿块;1981~1987年向上海等地供应黄沙7.74,万吨,石子42.65万吨。县内各乡村办的砖瓦厂、沙场、山塘所产砖瓦、黄沙、石子大多自产自销。
  木材
  民国18年,长河、周巷、浒山、横河、逍林等地有竹木行15家,总资本38500万元。25年,现境各木行共销售原木1200立方米。每逢庙会,均设木材摊、点。解放后,木材由供销社经营。1953年始,各区供销社均设木材供应点。是年,全县共销售各类木材1225立方米。1961年起,木材由县农业生产资料公司统一经营。1965年,全县供应木材1.62万立方米。1968年后,农民建房增多,木材需求量上升,不少私营商贩通过海路从福建产区贩运大量木材入境,新浦沿一度成为木材交易中心。70年代,木材仍按计划供应,由县木材公司统一经营,全县每年销售量6000立方米左右。进入80年代,城镇住宅建设及农村私人建房大量增加,木材需用量激增,1983年销售量达25585立方米。1985年,木材经营改指令性计划为指导性计划,县木材公司与省木材公司联营,在观城、周巷专设木材供应点,并积极从外地组织原木、三夹板、木制品等投放市场。县日杂畜废公司、贸易信托公司、二轻供销公司、糖业烟酒公司等单位亦相继经营木材购销业务。此外,不少乡镇企业,个体户也挤入木材贩运领域,沿杭甬公路的周巷、浒山、小桥、五里、观城、师桥等处所设新旧木料摊点不下数十处。1987年,县木材公司共销售木材21000立方米,县供销社系统销售木材29334立方米,个体贩运户从外地贩入木材3677立方米。
  第二节 农业生产资料
  化肥
  解放前,农作物多施用绿肥、河泥、野草、河草、人畜粪等有机肥料,化肥供应极少。解放初,由供销社经营化肥。1952年1月,向棉稻区贷销及对贫困农户赊销化肥合计1311吨。1956年开始按种植面积分配供应,棉花每亩6.15公斤,水稻2.8公斤,小麦1.55公斤,油菜2.3公斤,是年共销售化肥6956吨。60年代,棉花收购实行化肥奖售。此后过磷酸钙销售增加较快,常年供应量由3000吨左右增加到1万吨。1977年,县化肥厂投产,化肥供应量增加。1979年后,化肥多渠道经营,1984~1987年间,有关部门向外地组织计划外化肥7.09万吨,县供销社利用12万美元外汇留成,进口尿素1200吨。1949~1987年,共销售化肥107.79万吨。
  农药
  解放前,农民多使用雷公藤、烟筋和一些鱼滕筋、除虫菊等灭杀农作物害虫,还搞迷信,祈求神助。解放初,供销社开始供应石灰硫磺合剂和棉油皂等土制农药,后增加六六六、滴滴涕等。1954年,全县供应赛力散、西力生、二二三等农药96吨。1957年供应高效剧毒农药1605、1059。70年代,1059淘汰,改供敌百虫、八八九、毒杀芬、三氯杀螨、马拉松等,1972年,共销售农药3967吨。后又供应稻瘟净、稻脚青、杀螟松、除草醚、杀虫脒、井冈霉素、呋喃丹、杀虫双、甲胺磷、久效灵及菊酯类农药等品种。1985年开始,不少个体商贩从事农药购销活动,市场上一度出现哄抬药价、兜售假农药、非法牟利等现象,农药价格猛涨,供销社供应量减少,连续3年不上千吨。1950~1987年,共销售农药4.42万吨。
  农机具
  解放前,铁、竹、木制农具均由各集镇手工业作坊自产自销。1952年,供销社开始出租或代销农具,现售约占40%,当年销售喷雾(粉)器2301架。手工业合作化后,全县有13个铁业社、18个五金社设立门市部,供应小农具。1963年开始,县农机公司经营拖拉机、农用动力及农机配件业务,并在全县先后设置修配供应点29个。1975~1980年,全县销售轮式拖拉机114台,链式拖拉机2台,手扶拖拉机756台,机引犁、耙159台,拖车754台,机动脱粒机3386台,植保机械354台,农用动力机械6781台,水泵3759台,喷灌机501台,碾米机135台,磨粉机134台,粉碎机236台,机动插秧机27台。1980年10月至1987年底,全县还先后建立区、乡级民办农机服务公司(站)25个,经(代)销各种农机805台,农机配件141.3万件(套)。此外,各级供销部门1951~1987年共销售喷雾(粉)器14万架,中小农具(缺9个年份)1732万件。
  第三节 煤炭 石油
  煤炭
  民国时期至解放初,煤炭用量极少,由需用单位直接向外地购买。1957年开始,煤炭供应实行计划分配,由县计委下达指标,按农、轻、重顺序,凭证计划供应。1971年,全县销售煤炭4.07万吨。1979年后,用煤量激增,县燃料公司采购计划外煤炭,并在余姚、马渚中转煤场开展直拨、直调供应业务。至1987年,全县共购进煤炭83.20万吨,由余姚、马渚中转煤场直拨51.25万吨。1987年,县燃料公司销售煤炭14.55万吨,比1971年增长2.5倍,其他部门销售1.34万吨,是年还向华东电力部门提供原煤5000吨,换电1250万度。
  煤油
  50年代供应煤油用于点灯照明,1953年,全县共销售煤油450吨,1956年增至626吨。次年5月实行凭票供应。1970年11月敞开供应。1979年后,煤油主要用于手工业生产,销售量增加。1980年县石油公司销售1457吨,1987年增至1642吨。
  柴油
  50年代和60年代,柴油用量较少。70年代随着拖拉机增加,用量猛增。1973年1月1日起实行凭证定量供应,1975年,全县销售柴油4337吨。1980~1982年,对农业、渔业用油核发财政补贴,3年间共销售4800吨,补贴金额71.43万元。1987年县石油公司销售柴油10336吨,比1975年增加1.38倍。
  汽油
  1978年以前,县内车辆较少,汽油用量不多。后随社会车辆逐年增加,汽油销售量大增,1980年,县石油公司销售汽油1201吨,到1987年增至5376吨,比1980年增加3.37倍。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