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乡镇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570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乡镇建设
分类号: F303.3
页数: 4
页码: 460-463
摘要: 本文技术了慈溪县乡镇建设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建制镇建设、农村住宅。
关键词: 慈溪县 乡镇建设 城乡建设

内容

现境沿山地区开发较早,宋代已有东埠头、宓家埭、鸣鹤、彭桥、横河、石堰等集镇。明初,龙头场、范市、裘市、掌起、师桥、观海卫(即观城镇)、白沙、浒山、周巷等地渐成市集。清代,逍林、新浦、坎墩、天元、长河、庵东等集镇形成。至民国初,已有较大集镇20余个。30年代,鄞镇慈路和观曹公路建成,促进大古塘一线集镇发展,不少集镇已成为棉花、土布、金丝草帽、山货、海鲜等物品的集散地。解放后,县内集镇建设发展较快。1980年以后,各地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增加集镇建设的投入,建设速度加快,仅1987年全县乡镇企业利润用于集镇市政建设的投资达229万元,使全县集镇面貌明显改观。
  第一节 建制镇建设
  周巷镇 旧镇主街沿大古塘河分东、中、西3街,宽仅5米。解放后,镇区街道逐段改建。1981年以后,改建和新建街道增加。1984年底填塞大古塘河街区段,对主街施行大规模改建,路面拓宽至17米。至1987年,全镇命名街道12条,总长5.46公里。主要弄巷12条,街道弄巷多为混凝土路面。建成区面积已扩至1.4平方公里。镇内桥梁亦多经改建,现有桥梁9座,埋沟桥跨径12米,面宽16米,负载15吨,为城区最大桥梁。居民饮用水过去一直靠天落水(雨水)和江河水,1987年建自来水厂,铺输水管道5474米,日供水2400吨,有80%居民受益。城区排水设施也不断改进,现有下水道8327米,石砌涵箱118只。镇区原有房屋均为木结构,平房居多,临街有少量楼房。30年代初,当典弄所建2开间2层砖木结构私人住宅,为当时全镇最好房屋,人称“洋房”。新中国成立以后,镇内新建房屋逐年增多。50年代新建2.05万平方米,其中私人住宅1463平方米。60年代初至70年代末,新建公私房屋9.28万平方米,其中私人住宅3.3万平方米。80年代初至1987年新建公私房屋18.38万平方米,其中集资建房和私人住宅9.82万平方米,所建房屋均为2层以上砖混结构楼房。镇内主要公共建筑为:镇影剧院、区公所办公楼、镇政府办公楼、邮电局、工人俱乐部、区卫生院。主要商业设施有:周巷商场、农贸市场、恒利营业部、第一食品商店、生产资料中心商店等。
  庵东镇 解放前,镇内仅有街道1条,自合昌弄至万嵩庵长470米,宽2~3米,石板路面,名庵东街,亦称一字街。弄巷狭窄弯曲,多依托主街南北伸展,多泥路。镇区面积0.14平方公里。解放后,主街分东街、中街两段整修,拓宽路面,浇灌混泥土。1980年开始新建西街、新街和镇公路。至1987年,全镇有主要街道8条,总长7.28公里,较大弄巷12条,建成区面积扩至0.59平方公里。城区绿化面积2万平方米,西街人行道植法国梧桐350株。1984年建自来水厂,日供水500吨,因水源少,旱季仅能供水40天。1987年,县第二水厂输水至庵东,镇内铺铸铁输水管道5994米。在正常年景,居民饮用水基本解决。近年在主要街区埋设混凝土管下水道3345米,置排放口11个。庵东镇为盐业重镇,但解放前镇区房屋以简陋平瓦房为主,还间有少量茅屋。除盐场公署为砖混结构楼房外,街区仅有木结构楼房3座。1955年以后,公共事业用房续有新建,至1979年共新建行政工商企业用房、职工集体宿舍10.73万平方米。1980~1987年间,私人建造2层以上砖混结构住宅4万平方米。镇内有中小学、镇卫生院、大会堂、广播站、文化站、图书室等公共设施。
  观城镇 原名观海卫,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城呈方型,城墙高二丈二尺,址广三丈。辟东、西、南、北4门,各置吊桥,罗以月城,城上雉堞1370个、敌楼28座、警铺36个。外为壕,周长九百十四丈。后经永乐十六年(1418)、成化三年(1467)、清康熙十年(1671)3度重修。城内街巷众多,有“三十六街,七十二弄”之说。南门至北门有南大街、北大街;东门至西门有东大街、西大街,均面铺石板5块,能5马平行,称官道。其余街弄均由4条大街枝延,或南北,或东西,宽窄不一。民国时期,部分城墙坍毁,街道无多大变化,镇区面积1.76平方公里。解放后,对部分街道、桥梁等市政设施先后进行小改小建。1980年开始;分期改造内环线所涉及之7条中心街道,并逐步开辟新街。至1987年,城区改建和新建主要街道19条,总长6.68公里,宽6~8米,多为混凝土路面。主要大街装置太阳灯71盏,其他街道装置白炽灯661盏。建成区面积扩至4.1平方公里。城内居民用水过去主要靠井水与河水,全镇原有公井74口。1983年,鸣鹤自来水厂向城区供水。铺设排水管道7254米,置排水口15个。原有房屋以木结构楼房居多,解放后陆续增建砖木结构和砖混结构楼房,多数为行政、企事业单位办公和工商业生产营业用房,亦有部分职工集体宿舍。1980年以后,建房速度加快。1985年开始建南门、东门住宅小区。至1987年,南门住宅区建房15幢,东门住宅区建房6幢,总建筑面积1.89万平方米。镇内有电影院、文化中心、镇政府办公楼、邮电局、中学、观城商场、五交化商店、食品商场等主要建筑。
  范市镇 解放前称范家,沿街河有街道2条,分东街、西街,总长近千米,宽2米,石板铺面。解放后逐步改造旧街。1984年置镇,当年填塞街河,拓宽东、西二街,新辟南、北直街。至1987年,镇内有宽度7米以上街道6条,总长2.44公里,2~3米宽街道4条,总长2.25公里,长度百米以上巷弄10条。主要街道装置路灯39盏,栽植行道树610株。建成区面积1.2平方公里。镇内房屋原以木结构为主,楼房占1/3,临街居多。民国26年(1937)日机轰炸范市,炸毁范家宗祠右厢、百货店、杂货铺、南货店、药材店等铺面及仓库,数十间。解放后,逐步改建和新建行政办公和商业用房。1980年起,建房速度加快,沿街商店铺面多经改建和新建。至1987年,新建房屋总建筑面积5.49万平方米。其中国营和集体房屋3.45万平方米,私人住宅2.04万平方米,多为2层以上砖混结构。镇内主要公共建筑有镇政府办公楼、区公所办公楼、区卫生院、镇文化馆、大会堂、中学、幼儿园等。
  第二节 农村住宅
  解放前,现境各地农村住宅差异极大。东部地区外出经商者较多,在乡间多建有面积大、质量好的宅院,多砖木结构楼房,龙山、范市、掌起、淹浦、师桥、宓家埭、鸣鹤、观城等集镇周围,深宅大院较多,以龙山虞洽卿所造2幢砖混结构住宅楼为最好;中西部沿大古塘一线农村,以农作为主,家庭副业发达,农民住宅平瓦房居多,间有少量楼房,草舍不多;西北部沿杭州湾18个乡镇盐农民,居住条件极差,草舍居多,瓦房极少。
  新中国成立以后,农村住宅情况逐年好转。1954~1959年,西北部地区,近万户盐农民将草舍改建成平瓦房。其中庵东区塘北6乡,草舍改建成平瓦房的占40~50%,沧田乡沧北村270户农民,有180户草舍改建成平瓦房。1967年、1968年两年,原盐、棉花获大面积丰收,全县盐农民新建和改建住宅增加。特别是白沙、宗汉两乡,经济发展较快,改建和新建住宅农户占40%。
  80年代为全县农村住宅建设高潮时期。1982~1987年,有6.5万户农民新建2层或2层以上砖混结构楼房,占全县农户总数26%,总建筑面积660余万平方米,建房总投资达6.24亿元,使全县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24.4平方米。
  附:典型乡村住宅选介
  建塘乡 在县境西北部。解放前,全乡住宅草舍占93%,其余虽为瓦房,也较简陋低矮。按当时1190户、4757人计算,人均居住面积不足10平方米。50~60年代,全乡建瓦房19.32万平方米,其中由草舍改建的面积为15.96万平方米。1981~1987年间,全乡农民新建改建住宅13.73万平方米,其中2层或2层以上楼房595幢,占总建房数的71%。人均用房面积亦比解放前增加1倍以上。
  雁门乡 地处县境最东部。解放前虽有不少砖木结构住宅,但均低矮简陋。1950~1979年间,全乡仅有17户农民新建砖木结构平房,建筑面积1240平方米。1980~1987年间,新建2层或2层以上砖混结构楼房300幢,总建筑面积为22435平方米,高平房9500平方米,为前29年建筑总面积的25.75倍,其中金夹岙村有80%农户新建住宅楼。大岙村全村89户农户,新建住宅楼85幢,203间。
  范市镇杨家村 位于范市镇西。原木结构楼房较多。1981年开始,为节约建房用地,采用统一规划、集资共建办法建造住宅。至1987年底建成2层砖混结构住宅楼6排19幢,83户,304间,总建筑面积9120平方米。有直道3条,宽4米,通户道6条,宽2.5米。有路灯、公共厕所、垃圾仓等公用设施。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