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县城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565
颗粒名称: 第一章 县城建设
分类号: F303.3
页数: 7
页码: 453-460
摘要: 本文技术了慈溪县城建设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街道、公共建筑、市政建设、居民住宅。
关键词: 慈溪县 城乡建设 县城建设

内容

县城浒山镇原称三山所(亦称浒山所)。明洪武二十年(1387)由信国公汤和命千户刘巧住监筑。城周三里一百二十八步,高一丈六尺。永乐十六年(1418)增高六尺,址厚四丈五尺。女墙六百九十九垛,有月城四、陆门四、水门一。城上有月楼和角楼各四、窝铺六。护城河周长六百六十丈,深一丈三尺。城内有衙署、营房、鼓楼等设施。清代撤所后,城墙坍废。民国时期拆除南门,城区面积0.34平方公里。1954年9月随县境调整成为县城,先后拆东、西二门,逐步进行城区改造。1970年起,拓宽、改建原有街道。1979年以后,市政建设速度加快,并以旧城区为依托,向东、南、西三方发展。至1987年,城区面积扩至3.704平方公里。(《县城1987年平面图》见卷首)
  第一节 街道
  解放初,浒山城区街道仅2条,总长不足千米,路面狭窄。设治后,逐步改建、新建。至1987年,城区有主要街道9条,装置路灯350盏。重要支路12条,总长12.22公里。百米以上弄巷55条。
  解放街 旧称浒山街,东门至西门长半公里许,3块石板铺面,为旧城唯一商业区。1970年开始拓宽,浇灌混凝土路面。1976年定名为解放街,并向东、西延伸,当年向西自西门桥延至上房路,1984年向东自东门桥延至环城东路。全长增至1365米,行车道宽10~12米,为城区主要街道。沿街有新华书店、人民银行、百货大楼、五金交电商店、二轻展销大楼、供电局、县农业银行等较大建筑。
  南门大街 原为所城直街,路面狭窄。1974年改造南门桥至解放街段,铺浇沥青路面,曾称新建路,1981年定今名。1983年填塞南门护城河,拆南门桥,拓宽南门至环城南路段,浇灌混凝土路面。全街总长600米,车行道宽10米,沿街有镇卫生院、县乡镇企业管理局、国营旅社、饭店等设施。
  水门路 北起解放街,南接环城南路,长470米,宽14米,自60年代始经3次改建而成,近原水门而得名。沿路有人民大会堂、县人民政府、蒋家弄综合大楼等较大建筑。
  环城南路 东起环城东路,西迄环城西路,全长1130米,为杭沈国道穿城段。原为砂石路,宽仅7米。1976年拓宽至18米,铺浇沥青路面。1986年大规模改造环城西路至东桥段,路面拓宽至40米,浇灌混泥土路面,车行道27米,两边人行道各5米,并有1.5米绿化带与快车道间隔。路旁有双叉式钢管柱高压水银照明灯。沿路有三北大楼、慈溪汽车站、二轻供销公司等较大建筑。
  环城东路 南起环城南路,北迄城东桥,全长475米。1973年始修,砂石路面,宽4米。1984年拓宽至20米,改浇混凝土路面,车行道宽12米,两边人行道宽各4米。沿途有县人民医院、县卫生局、卫生学校、防疫站等设施。
  环城西路 南起环城南路,北至小茶亭桥,长750米,为1966年修建之浒福公路穿城段。初为砂石路面,1983年改浇混凝土路。该路与解放街西段成十字交叉。县动力机总厂在路西侧。
  环城北路 东起城东桥,西至小茶亭,南傍大古塘河,由民间古道大古塘路浒山段经1956年、1970年、1986年3次拓宽改造而成。全长1075米,车道宽8米,混凝土路面。北侧有浒山棉花加工厂、慈溪中学等单位。
  寺山路北 起环城南路,南接剑山村,全长1230米,1986年新建。环城南路至寺山路桥段行车道宽16米,两边人行道各4米,混凝土路面。沿路有县公安局、检察院、峙山公园等建筑,广播电视大楼、邮政大楼正在营建中。
  青少年宫 路南起城东桥与环城北路相接,北迄青少年宫,全长260米,车行道宽12米,两边人行道各4米,混凝土路面,1985年新建。城区最高建筑商业大厦在该路南端。
  弄巷
  有长301~500米的弄巷18条:后二房路、三碰桥路、体育场路、北门街、东城路、南城路、小山前路、教场山东路、教场山南路、虞家路、团圈路、宝兴弄、傅记弄、西庵弄、后陆家弄、后小路、竹笆弄、西城路。
  长100300米的弄巷37条:游泳池路、百仓路、小山后路、广场路、晓记南弄、北城路、东门新村路、树行弄、西门弄、史家弄、晓记北弄、照相店弄、牌轩弄、上房弄、药店弄、沈府巷、桑记弄、西房弄、张家弄、房祠弄、沈府巷支弄、树行支弄、洞桥弄、双眼井弄、西城脚弄、火弄、朱家桥弄、后二房一弄、万江池西路、球场弄、西门支弄、水门支弄、镇弄、金家弄、桥河沿、粮店支弄、三碰桥南路。
  长100米以下的弄巷16条:粮站西弄、高家弄、禹记弄、春记弄、牌轩二弄、后蒋家弄、大茂弄、潘家弄、王房弄、会馆弄、陆家弄、章家弄、南蒋家弄、虞家一弄、虞家二弄、大陈弄。
  第二节 公共建筑
  1954年设置县城时,公共建筑极少,仅有汽车站1个,小型医院1座。县级机关利用旧房“纲记四房”办公。后逐年新建。1979年以后,新建较多。
  主要建筑有:
  县级机关办公楼 位于水门路。1955年始建3层砖木结构楼房2座,分别供中共慈溪县委和县人民政府办公。以后陆续增建,1986年新建办公楼,建筑面积3940平方米,5层,框架砖混结构;县档案馆,建筑面积1347平方米,4层,框架砖混结构。以上楼宇,为中共慈溪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人民政府、县政协办公用房。
  人民大会堂 位于水门路。1958年建砖木结构单层会堂,1978年就地改建,总建筑面积2800平方米,船型屋面,上、下2层,主会场设座位1793个,中型会议室1个,座位357个,小型会议室4个。兼供演出、放映使用。
  县人民医院 位于环城东路。1954年由慈城迁至浒山,利用解放前路念慈医院旧址,面积仅735.91平方米。以后陆续扩建,至70年代末,全院诊疗用房面积已增至7000多平方米。1981年、1984年又增建1822.61平方米。1985年新建4层门诊大楼1座,建筑面积3252平方米,为全县最大医疗机构。
  电影院 位于北门街。1972年新建,1980年加建休息室,1982年安装空调设备,现建筑总面积1620平方米,观众席分上、下2层,座位1161个。
  青少年宫 位于青少年宫路,1985年新建,楼高4层,建筑面积1949平方米,院内有花坛、喷水池、雕塑小品等。
  慈溪汽车站 原站位于水门路与环城南路交接处东侧,民国24年(1935)观曹公路建成时始建,仅有小屋3间,时称浒山汽车站。1955年扩建464平方米,其中候车室290平方米,1968年建停车棚320平方米。1983年12月在朱家桥路与寺山路之间公路南侧建新站,1986年2月竣工,占地25亩,建筑面积3633平方米,其中候车大厅973平方米,售票厅427平方米,行包房445平方米,停车棚316平方米,办公用房1121平方米,其他建筑351平方米,为省内县(市)级规模较大客运站之一。
  第三节 市政建设
  桥梁 东门桥。位于东门,跨东城河。所城始建时设吊桥,后改建为石质单孔台桥,称诚心桥。1967年、1985年两次改建。现桥净跨7米,桥面宽12米,荷载8吨,系钢筋混凝土半拱平桥。
  西门桥。位于解放街西门,跨西城河。所城始建时设吊桥,后改建为单孔石质台桥,称如心桥。1964年改建成钢筋混凝土平桥,1979年再度改建。现桥净跨12米,桥面宽7米,荷载10吨。
  北门桥。位于北门,跨北城河。所城始建时设吊桥。光绪十四年(1888)改为石桥,定名五福桥。1964年改为轻轨水泥板桥,1982年改建成钢筋混凝土拱桥。现桥净跨18米,桥面宽6米,荷载8吨。
  招待所桥。位于广场西路,跨西城河。1963年仿宁波灵桥桥型,建成单跨中穿式三绞拱桥。1987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全长26米,净跨12米,桥面宽8米,荷载10吨。
  城东桥。位于环城东路北端,跨大古塘河,1985年新建。净跨18米,车行道宽10米,人行道宽各2米,荷载20吨,系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
  浒山西桥。位于环城南路,跨西城河。原为木结构公路桥,1956年改建为单跨木梁三合土面桥,1968年改为钢筋混凝土空心板桥。1981年拓宽,1986年再度拓宽改造,现桥为南、北二组,北侧桥面宽8米,人行道5米;南侧桥面宽7米,人行道宽3米,主跨10米,荷载20吨。
  给水、排水 1968年建县自来水厂,在界堰路公路桥东侧钻87米深井,取地下水向城区供水,日供620吨。1976年,自来水厂扩建,界堰路深井干涸废弃,改以大古塘河为水源。1979年,水厂再度扩建,改以邵水库作水源,铺设邵岙水库至浒山镇400毫米自应力管12.7公里。1981年开始供水,配套工程至1983年12月完成,日供水1万吨。1986年建2000立方米清水池1口,加铺400毫米自应力管12.24公里,日供水量增至1.5万吨。
  1955年开始改造城区排水设施,至1987年,基本形成排水网络。城内排水管道总长6.6公里,主要排出口为东西城河、大古塘河、四江口、金山河、新江等。
  园林、绿化 解放前,镇内无公园。1956年在虎屿山上建革命烈士纪念塔1座,周围地区遂成群众游憩之地。1984年始在城南寺山建造峙山公园,占地312亩,建有门楼、华表、建市楼、鸣皋亭、震旦亭、啸风亭、莲花池、连心池、如意桥、茗香楼等景点。经修缮后保存宋井、西周墓葬古迹2处。
  街道绿化始于1956年,1982年以后种植较多,以法国梧桐为主,至1987年城区共有行道树4700棵。机关企事业单位、文化设施内部多筑花坛,栽植庭园树,全镇绿地总面积2.46万平方米。
  环境卫生 1956年成立浒山镇环境卫生管理站,遂对城区环境卫生设施进行逐步改造。至1987年,城区共有公共厕所84处,垃圾仓350个,铁皮垃圾桶96只,果壳箱50只。环卫站备有清运垃圾汽车2辆、密封垃圾车1辆、真空吸粪车2辆、12马力液压垃圾翻斗拖拉机1辆、5吨洒水车1辆、人力垃圾车23辆,全站共有职工65人,日清理面积9万平方米。各居委、街道包干清理面积8万平方米。
  第四节 居民住宅
  解放前,城区居民住宅均为砖木结构瓦房,平房居多,部分富裕户建有楼房,以“纲记四房”为最大,不少临街商店多外铺内宅,或下铺上宅。1954年设县治后,县级机关工作人员及其家属住房也以旧房为主。此后,随着城镇人口增长,机关、企事业单位陆续建造职工集体宿舍和住宅,至50年代末共建造住宅3万平方米。60~70年代不断增建,但仍未能缓解住房紧张状况。1979年开始,采用集资统建、联建办法,兴建西门住宅区。至1983年,全镇共建住宅10万平方米(不含私人建房)。1984年后,按照城镇总体规划,逐步开发城东、鸣山、金山、楼家等4个住宅区,住房建设速度加快。至1987年末,全镇共新建公私住宅30.16万平方米,其中私人建房16.22万平方米。县住宅经营公司、房屋开发公司、房管处3个单位在4个住宅区内建成商品房1300套,共8万多平方米,其中私人购房约占60%。全镇现有住宅总面积55.46万平方米,人均9.46平方米。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