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水上运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551
颗粒名称: 第四节 水上运输
分类号: U693+.9
页数: 2
页码: 437-438
摘要: 本文技术了慈溪县水上运输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内河客运、内河货运、沿海运输。
关键词: 慈溪县 水路交通 水上运输

内容

内河客运 民国时期,商旅往来以乘船居多。民国19年(1930)现县境有内河客运航线13条,经登记营运的航快船17艘;民国35年有12条,航快,船21艘。
  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民主改革,客运发展较快。1955年开设航线11条,投入营运的航快船36艘。次年,浒山、周巷、观城3镇成立航快组,有航快船35艘。1963年,县内第一艘木质机动客船开航于浒山至四灶浦航线,尔后,机动客船陆续取代航快船。至1977年已增加到12艘,216马力,649客位,客驳5艘,客位300个,是年载客66.88万人次,客运周转量634.5万人公里。70年代末,公路客运发展迅速,内河客运量逐年下降,至1987年底,全县内河客运航线仅剩4条,客轮4艘,客驳1艘,客位333个,年客运量16.59万人,客运周转量179.98万人公里。
  内河货运 内河货运素以运盐、运棉为主。民国初期,周巷、浒山等地棉花由内河运往宁波、萧山、绍兴、杭州各地纱厂,或经宁波转运上海、福建、温州、台州等处。民国19~21年,每年运往宁波之皮棉在12~15万担之间。
  抗日战争时期,县境沦陷,水运事业亦遭严重破坏,船民大批失业。抗战胜利后恢复。民国35年,不少集镇组织长船公司,“浒山、“坎墩”、“白沙”、“三北”、“宁周”、“宁逍”、“宁天”7家公司较大,其中“宁天公司”承揽天元、长河、庵东等地航运业务,为各公司之首。
  1950年底,县内注册登记私营内河船463艘,3339吨位,船员697人。1952年,周巷、浒山各组织木帆船联运社,时有船舶114艘,1642.4吨位,船员235人。1955年,全县组织运输互助组19个,驳船组4个,航快组4个,共有船只200艘,1914.9吨位,船员429人。1959年2月成立地方国营慈溪县运输公司(1962年12月转为集体),拥有各类运输船376艘,4636.5吨位,为县内最大专业内河运输企业。1970年成立县联合运输指挥部,各区建立联合运输指挥组,实行“产、供、运、销、结算”一条龙,“铁、公、水、搬”一票到底办法,简化运输手续,缩短船舶往返周期。1982年开始,县航运公司逐渐向曹娥江以西发展,航线延伸至杭嘉湖、苏南各埠,承运石灰石、水泥、酒类、百杂货等物资。1983年以后,个体(联户)运输大量涌现,占据黄沙、石料、砖瓦等物资短途运输大部业务。1987年,有集体货运船舶414艘,5811吨位,1780千瓦;个体(联户)货运船舶1496艘,10308吨位,3575千瓦。是年,县属运输部门完成内河货运量34.5万吨,货物周转量3251万吨公里;个体(联户)运输户完成货运量62.3万吨,货物周转量1402.6万吨公里。
  沿海运输 境内沿海浦口、港湾较多,海船多能进湾入浦。“明代自镇海沿海而西接慈溪、余姚界,外国洋舶处处可停泊登岸”(光绪《慈溪县志》)。清代,宁波设关署,古窑浦为十五口岸之一。民国3年,三北轮埠公司通过龙山码头开展沿海运输业务。29年,镇海口被日军封锁,沪甬航线中断,金华、忂州、绍兴等地与上海的物资交往,大部改由庵东转运,给庵东带来了短时的繁荣,时称“小上海”。日军占领后,海运衰落。31年7月,日军“扫荡”盐场,50余艘海船被焚毁。33年5月,日、伪在庵东设立军盐运输管理处和船运管理处,极大部分海船被征用。抗战胜利后,沿海运输业逐渐恢复。
  1950年6月恢复庵东至杭州、乍浦、上海、宁波等沿海航线,西一为沿海船舶停靠中心站,是年沿海货运量达5.99万吨,周转量395.6万吨公里。到1954年,县内沿海木帆船已增至109艘,2328吨位,船员436人。1956年,庵东盐运改循铁路,后沿海木帆船过剩,有56艘海船,1312.56吨位,219名船员调往宁波港和镇海港。1959年2月,庵东运输站设外海运输大队。1970年,县航运公司首改卤担船为机帆船,以后陆续改装,运输逐渐机动化。1972年11月建立县航运公司外海航运站。1978年后,不断扩吨更新,购置钢质货轮,并延伸航线。至1987年,县属运输部门已有沿海机动船8艘,872吨位,519千瓦;个体(联户)运输户有机动船9艘,229吨位,197.7千瓦。是年完成货运量3.65万吨,货物周转量1254.12万吨公里。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