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内河航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54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内河航道
分类号: U697.31
页数: 3
页码: 430-432
摘要: 本文技术了慈溪县内河航道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浒山至余姚、观城至余姚、庵东至马渚、浒山至观城、慈镇航道工程。
关键词: 慈溪县 水路交通 内河航道

内容

境内河流较多,宽度10~35米河道总长967.2公里,有主要航道27条,通航里程262.95公里。
  浒山至余姚 自浒山镇经罗墅桥、横河、石堰至余姚火车站,全程19.4公里,境内长10.3公里。浒山至横河段,通航水位3.2~3.8米(吴淞标高,下同),通航低水位时最浅水深1.1米,岸宽最窄15米;横河至余姚段,通航水位2.5~3.2米,通航低水位时,最浅水深1.1米,岸宽最窄17米。解放前,因桥梁大小不一,河道浅而窄,纤路高低不平,通航情况较差。新中国成立后,多次整治河道,改造桥梁,1983年8月至1986年12月全面疏浚浒山至横河小宏桥河段,今能通航40吨级船只,该航道连接萧甬铁路、杭甬运河,运输量占全县水运总量60%,为中西部地区通余姚城主要水路。
  观城至余姚 自观城镇过洋塘经匡堰、彭桥、横河、石堰至余姚,全程32.7公里,境内段23.6公里(其中横河至余姚段14.4公里与浒山至余姚段重复)。观城至横河段,通航水位3.2~3.8米,低水位时最浅水深0.9米,最窄岸宽7.5米。余姚至双河桥段古称东剑江,民国初改称东横河,为观城地区通余姚城唯一水路。宋乾道九年(1075)置双河闸。明嘉靖十五年(1536)余姚县丞金韶发动里民疏浚东剑江。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旅日华人吴锦堂捐洋,2万余元修筑洋塘。解放后,政府亦多次整治。1973年12月至,1986年9月间先后拨款16万余元,挖掘双河浅滩,清除石人山暗礁,凿掉埋马石礁,改造沿途桥梁,部分河道截弯取直,驳坎护岸,河道平均岸宽为16米,可通航20吨级船只。
  庵东至马渚 自庵东七塘公路桥经三十弓船闸、周家路江、周巷镇,进入长冷江至余姚马渚,全程33.1公里,境内段19.1公里。庵东七塘公路桥至三十弓船闸最低通航水位4.3米,最窄岸宽19米,最浅水深1.1米;三十弓船闸至周巷镇南三江口最低通航水位3.6米,最窄岸宽14米,最浅水深0.8米。航道北端原止三十弓江,1956年,三十弓江至七塘横江开掘2.2公里河道。1961年整治周家路江,建造三十弓船闸。1962年12月至1964年3月筹款20万元全面整治周巷镇街河。今可通航20吨级船只,是县境西部地区与萧甬铁路、杭甬运河相衔接之主要航道,也是庵东原盐主要外运线。
  浒山至观城 自浒山镇经白沙、择浦、逍林、三管等乡镇越小陆村船闸至观城镇,全程21.2公里。通航水位3.4~3.8米,最窄处岸宽15米。航道东西原不沟通,1959年底,浒山公社发动群众开挖白沙河角段2700米潮塘江,使50余条断头河渠东西连贯。1972年在三管乡天妃宫建造小陆村船闸。1977年冬将逍林新二江西段拓宽至20米,翌年又拓宽新二江东段,并开掘至观城镇,今可通行20吨级船只,为县内东西向主要水运路线。
  附:慈镇航道工程
  1985年7月,经浙江省计划经济委员会批准,决定开通慈溪至镇海的内河航道,计划自浒山经横河、观城、师桥、范市、龙山、雁门、骆驼、贵施抵镇海,全程69公里。其中大岙岭至龙山镇龙闸为第一期工程,1986年开掘。雁门乡大岙40吨级船闸工程于1987年6月开工,至年底完成工程土方34.4万立方米、建翻水站2个,桥梁9座,一期工程已累计投资272万元。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