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陆路交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541
颗粒名称: 第一章 陆路交通
分类号: F512.7
页数: 13
页码: 417-430
摘要: 本文技术了慈溪县陆路交通的基本情况。其中包含:乡间道路、公路、桥梁、交通工具、公路运输。
关键词: 慈溪县 交通邮电 陆路交通

内容

第一节 乡间道路
  清时,南北向翻越翠屏山丘陵区的重要乡间道路4条,东西向道路3条,其在现境路段的起迄点及长途如下:
  自长溪岭经关头村、东埠头、竹山岭、迎禧桥、鸣鹤场、古冯桥至洋浦13.9公里。南通慈溪县治(现宁波慈城镇)。
  自东埠头经庆安桥、掌起桥、施家桥、沈师桥,出观海卫东门至振新桥19.2公里。
  自鸣鹤场经叶村、双全桥、观海卫南门至海晏庙9.9公里。
  自翠屏山经大古岭、沈府岭至彭桥7.4公里。南通丈亭(现属余姚市)。
  自安山桥经石堰、秦堰桥、横河、埋马、彭桥、匡堰、石人山、古新桥、新桥至双河桥23.3公里。往西南通余姚县治(现余姚市城区)。
  自小岭麓沿大古塘经三碰桥、孙家塘头、白沙路、觉爽寺、杨家路、界堰、梅林、东刹凉亭、蔡山闸、封山桥、陈家村至洋浦闸13.2公里。西行经化龙堰、周巷埋沟桥至断塘庙(今属余姚),入上虞界。
  自澥浦太平岭向西沿官塘(大古塘东段)经龙山所城东门外、龙头场、田央、施公山、淞浦闸、裘市、沈师桥至观海卫25公里。东南通骆驼桥至镇海(现宁波市镇海区)。
  这些古道以石板路为主山间有部分卵石路,宽度2米左右。北部沿塘横路和沿江河直路以泥路居多。庵东盐区牛车路亦纵横交错。民国时期,大部分乡间古道依旧。
  解放初至60年代,先后修建石湫头庙至杜岙、东埠头至关头村等手拉车路,盐区牛车路也改成手拉车路。期间,为适应五洞闸农业机械化试点,修筑沈师桥至五洞闸机耕路。70年代,改建、新建机耕路较多。1979年以后,乡间道路多经拓宽改造,不少乡镇村落集中地段还浇灌水泥路面。至1987年,全县有宽度2米以上道路574.89公里,其中碎石路516.56公里,水泥路28.77公里,卵石路5.4公里,泥路24.16公里。
  第二节 公路
  自民国22年(1933)至24年,采用借款筑路方式,现县境先后筑成鄞镇慈路、观曹公路、浒胜公路、慈龙公路、慈洋公路等,因资金短缺,路况较差。抗日战争爆发后全部破坏。抗战胜利后,未能全部修复。解放时,通车里程仅57.5公里。新中国成立以后,按照“民办公助”、“民工勤建”方针发展公路建设,通车里程迅速增加,到1959年已有公路125.2公里,1969年159.1公里,1979年203.8公里,至1987年增加到292.12公里,其中国道43公里,省道11公里,县乡道238.12公里。
  主要公路
  国道 杭州至沈家门(编号329)。自杭州经萧山、绍兴、曹娥、浒山、宁波至舟山沈家门,全长298公里。境内段浒山城西小岭至雁门乡澥浦岭长43公里,东西向横贯县境。其中澥浦岭至观城段长25公里,为原鄞镇慈路一部分。民国18年4月,虞洽卿建议修建鄞镇慈路(宁波至观海卫),次年9月由省建设厅向通运公司借款修筑,因资金不足,曾一度停工,至22年8月始成,为现境第一条公路,碎石路面,半永久性桥梁。观城至浒山小岭段长18公里,为原观曹公路一部分,系省建设厅向观曹汽车公司借款修筑,23年12月建成,次年3月通车,泥结碎石路面。抗日战争爆发后,于27年1月、12月,两路段先后破坏。36年1月修复浒山至观城,7月修复周巷至浒山,次年4月修复淞浦至宁波,到1953年修复观城至淞浦段,全线才重新贯通,后经多次改造,路况逐步改善。1972年进行路基恢复工作。1974~1980年,全线铺浇沥青渣油路面,穿境段全长43公里,沥青渣油路面41.32公里,水泥路面1.68公里,路基宽度12米,路面宽7~9米,公路等级为二级,沿途主要车站有浒山、樟树、观城、淞浦、龙山等。
  省道 浒山至溪口(编号604)。自浒山经余姚至奉化溪口,全长110.6公里,境内11公里。浒山至胜堰原称浒胜公路。于民国24年1月建成通车,系泥结碎石路面,路基宽7米,路面宽5米。抗日战争爆发后于27年12月破坏,36年10月由余观公司修复通车。解放后,经多次改造,路况明显好转。1981年9月至1986年11月浇灌水泥路面8.8公里,渣油路面2.2公里,路面拓宽至7米,属三级公路。途经横河、石堰等车站,是县内公路与杭甬铁路沟通的主要路线。
  县道 芦城至西一。民国24年由余姚盐场公署拨款4万元,修筑低(塘)庵(东)公路,因资金不足,仅完成路基施工。县境沦陷期间,日、伪政权为抢运原盐和配合盐区“清乡”强征民夫续修通车,遭抗日军民明修暗拆,故时通时断,至抗战
  胜利前夕,已无法行,车。35年由余姚盐场公署与姚江汽车服务社(姚江汽车公司前身)合资修通,但桥梁施工质量较差,通车数日即停。1949年初至5月29日,余姚盐场公署又出资加固桥梁,始恢复通车。1950年5月铺碎石路面,1961年8月向北延至浙东化工一厂,1970年延至西一。1986~
  1987年,天元、长河、庵东3地穿镇段先后浇灌7米宽之水泥路面。全路总长14.2公里,属四级公路。南接杭沈国道,北连西(三)新(闸)公路,是庵东盐区与外地沟通之主要陆上通道。
  五里至叶家。民国36年初修筑自县城(今慈城)经妙山桥、和尚桥、南将台、东埠头、石头、宓家埭至鸣鹤场之慈鸣公路,当年9月1日建成通车(不久停运)。1954年因县境调整,东埠头以南路基废弃。1961年新建罗埭庙至鸣鹤段,东埠头至叶家段、东埠头至鸣鹤段仍按原慈鸣公路路基改建。全路总长15.4公里,路基宽7米,路面宽3.5米,系泥结碎石路面,属四级公路。两端均与杭沈国道相接。停靠五里、鸣鹤、宓家埭、东埠头、叶家等站。
  樟树至新闸。1956年2月动工兴建樟树至新浦段公路,长11公里,11月建成通车,为解放后新建的第一条公路。1985年8月从新浦延建至新闸,与西(三)新(闸)公路相接,全长14.75公里,路基宽7米,路面宽3.5米,泥结碎石路面,属四级公路。中途站有逍林、胜东、新浦等。
  公路养护
  民国22~24年间,境内公路分别由通运公司及观曹公司养护。37年,余观公司在余姚至观城线上设石堰、白沙、小桥3个道班;通运公司在宁波至淞浦线上设邱王道班;姚江公司在余姚至周巷线上设老凉亭道班。
  1953年5月,余观、姚江两公司所设道班交宁波养路段管理。1956年2月建立浒山工区,辖浒山、樟树、老凉亭、石堰、龙山、师桥等9个道班,养护余姚至庵东、宁波至周巷、浒山至胜堰3线。1958年,运、养合一,浒山工区撤销,由余姚运输段接养境内各公路,并增设周巷、长河两个道班,撤老凉亭道班。1959~1961年间,浒山、五洞闸两公社建立养路队,养护浒山至坎墩、罗埭庙至叶家、师桥至宓、家埭3条新建公路。1962年,余姚运输段下设慈溪工区,境内各公路均归慈溪工区统一养护。1964年1月,运、养分离,慈溪工区改属宁波公路总段,有道班8个,桥工、采石班各1个,职工78人,管养干线73公里,支线42.48公里。1969年2月,慈溪工区改名慈溪公路段。1984年4月成立县公路养护管理站,负责县乡道的养护管理工作。至1987年,县公路段养护里程146.20公里,其中国道43公里,省道11公里,县乡道91.2公里;县公路养护站接养县乡道146.92公里。全县共有公路绿化里程42公里,其中杭沈线35公里,浒溪线7公里。
  第三节 桥梁
  民间桥梁
  县内河流纵横,桥梁众多。解放前,以石桥为主,间有木桥。县境南部石桥分石拱桥、石板桥。现存石拱桥以横河镇七星桥最著名,始建时间无考,清道光间重修,是县内唯一三孔石拱桥,至今保存完好。单孔石拱桥较有名的有鸣鹤镇沙滩桥、运河桥、陡塘桥,淹浦乡唐荔桥,掌起镇古吉利桥,东安乡洪魏村金锁桥(单孔乱石拱桥)。石板桥在县内分布较广,有二板、三板和有栏、无栏之别,在村落较为集中的水网地带尤多,如宗汉乡新塘东村至东周塘村,不足1公里路程有桥梁13座,称为“二里十三桥”。县境东部地区所建石板桥,造型讲究,有不少三板双栏桥梁。木桥主要分布在县境坎塘以北,结构简易,牢固性较差。
  新中国成立后,改建和新建桥梁增多。50年代出现过一批5米以下小跨径简便钢筋混凝土板桥。60年代初,建造了一批造价低、施工方便、跨度适应性大的轻轨桥。1964年在长河三塘江上建成县内第一座装配式钢筋混凝土坦拱桥。从1965年8月在师桥镇建成县内第一座砖拱桥起,至1967年的3年间,共建造砖拱桥120余座,此时还出现510米跨径“门”型梁桥和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70年代及以后,陆续建造变截面撑拱桥和等截面撑拱桥。80年代初,县内木桥和危险石桥的改造工作基本完成。到1987年底统计:全县共有民间桥梁4504座,其中钢筋混凝土板桥1860座,“□”型梁桥713座,双曲拱桥468座,轻轨桥226座,石板桥830座,其他桥407座。
  公路桥梁
  民国时期,境内公路桥梁皆为木结构桥。分石台木梁木面桥和木台木梁木面桥两种,负载能力低,寿命短,解放初新建桥梁亦属同一类型,唯桥面一般改铺三合土。1954年,沈师桥公路桥改为县内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桥,1958年又将界堰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T”型梁桥,到1971年,杭沈公路境内段所有桥梁全部改建成永久性桥梁。同年7月在西一至新闸公路上建成县内第一座公路双曲拱桥——东一桥。1975年10月建造另一座双曲拱桥——四灶浦大桥,该桥净跨42米,为县内单孔跨径最长桥梁。次年,五叶公路上最后一座石台木梁三合土面桥改建为钢筋混凝土桥,全县公路桥梁改建工程全部完成。至1987年底,有公路桥135座,其中跨径20米以上的双曲拱桥8座。
  第四节 交通工具
  轿子 又称肩舆,为古老交通工具。有客轿、花轿两种。客轿亦称清衣轿,多由2人抬行,通常为有钱有势之人代步或妇女再醮之用。花轿雕木嵌珠,外观华丽,多由4人肩抬,作迎娶新娘使用。民国时期,浒山、观城、周巷等重要集镇均设有轿行,备轿供人贳用。解放后逐渐消失。
  还有元宝篮可作轿子用。竹制,外形如元宝得名,人坐篮内,由两人抬扛。旧时供山区绅士或老弱病残代步。现民间尚有使用。
  牛车 短途运盐工具。木制车箱、车架,两侧装木轮4只,用水牛拖拉。解放前庵东盐场专用,多时有千余辆。
  人力车 手拉车:俗称榻,是一种用人力推拉之两轮载货车。70年代以前一直是陆上主要短途运输工具。三轮车:俗称“黄鱼车”,为脚踏运货车。解放初开始出现,主要供食堂、饭店、商店买菜、拉货。70年代中期当作个体户短途客货运工具,集结在车站附近兜揽生意。自行车:解放前甚少,解放后逐渐增加。至1987年底,县公安局登记发照的自行车已近30万辆。
  机动车 机动三轮车:亦称“三卡”以汽油或柴油作燃料,适用于少量货物的运输,配置座位亦可作短途客运车。60年,代初,慈溪邮电局始有“风雷”牌三卡传送邮包。近年来,增加较快,有“天目山”、“西湖”等牌号。截止1987年底,全县共有机动三轮车1336辆。摩托车:出现于60年代,大多用于公务。80年代,私人购车大量增加,1987年,全县摩托车总量已达2728辆。拖拉机:1956年3月,县内始有拖拉机,60年代又有手扶拖拉机,均作农耕。80年代成为农村主要运输工具,有方向盘式和手扶式两种。方向盘式载重3~10吨;手扶式载重0.75吨。1987年执有运输证拖拉机共3492台,其中手扶拖拉机3187台。汽车。民国24年,观曹长途汽车公司成立,县内始有汽车。解放后陆续增加。至1987年底,共有各种大小汽车1805辆,其中:大型货车889辆,小型货车371辆,大型客车117辆,小型客车375辆,特种车53辆。
  第五节 公路运输
  客运 民国22年(1933),通运长途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承租鄞镇慈路经营客运。24年3月,观曹长途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承租观曹公路及其支线余周、浒胜两路经营客运。初,过往乘客需在观海卫站(今观城站)换车。同年5月,通运、观曹、绍曹蒿、萧绍公司承办联运业务,并开辟观海卫至杭州、观海卫至绍兴的直达班车。25年,通运、观曹两公司在现境设邱王、龙山、田央、施公山、淞浦、洋山殿、裘市、沈师桥、观海卫、洋浦、小桥、樟树、白沙、浒山、横河、石堰、周巷17个车站。抗战爆发后停业。战后,除观曹公司无力复业,原承租线路由新成立之余观公司和姚江公司经营外,其余公司陆续恢复。到36年11月,余观公司日行班车14次(来回,下同);姚江公司18次;通运公司在龙山至淞浦段日行班车10次。同年,慈北长途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承租慈鸣公路,开设慈城至东埠头班车,次年延伸至石湫头,日开班车4次,不久停业。至解放前夕,通运公司拥有客车16辆,姚江公司6辆,余观公司租用商车8辆。
  解放初,公路汽车客运仍由各商营公司经营。1953年,省运输公司宁波分公司接收私营余观、姚江公司。1954年11月,余姚中心站迁浒山,改浒山中心站,时有客车10辆。1957年5月,通运公司与宁公司合并为公私合营宁波汽车公司,隶省公路运输管理局宁波运输处,观城客运划归浒山中心站。是年底,浒山中心站有客车33辆。尔后,慈溪汽车客运全部由省属汽车运输企业经营。1958年5月,撤浒山中心站,设余姚运输段,至1978年底,客运车辆一直归余姚车队统一调度。
  1979年1月1日,慈溪站成立车队,有客车34辆,1600个座位,承担县内线路及慈溪至宁波、余姚的客运任务。1982年5月起,先后开设慈溪至杭州、上海,淞浦至杭州,慈溪至新昌,慈溪至义乌,庵东至杭州等班车,客运业务不断扩大。为适应客运业务日益增长需要,1986年2月,慈溪客运站移址新建。1987年底,县内共设客运站点91个,其中:县所在地及辅导站6个,自设站34个,代办站22个,停靠站29个。每日由慈溪站发往县内各站班车62次,环线班车14次,发往县外班车42次。县内其他站发往慈溪站班车52次;县内所属站互发班车10次。县外发往慈溪站50次;县内所属站发往县外96次;县外发往县内所属站88次;县外途经慈溪站25次。全县日来往车次439班。是年,慈溪站共有客车86辆,客位4117个,年客运量1135.76万人,旅客周转量25177.09万人公里。
  1981年4月,县劳动服务公司成立机动三轮车客运队,1984年4月,改为慈溪县旅游社,开设慈溪至宁波、慈溪至杭州、胜北至杭州客运班车。至1987年底,有客车8辆,共204个客位。年客运量7.22万人次,旅客周转量915.57万人公里。
  1984年10月,县汽车运输公司开始经营客运。年底,有客车3辆,计102个客位。开设慈溪至宁波、慈溪至上海、崇寿至杭州、新浦至杭州、白沙至杭州、庵东至杭州、慈溪至义乌等客运班车。至1987年底,客车增至14辆,591个客位,年客运量55.50万人次,旅客周转量3659.50万人公里。
  1984年后,县内出现私人汽车客运。至1985年底,有汽车4辆,142个客位。1987年增至26辆,486个客位。其他机动车800辆,计4800个客位。年度客运量达
  96.96万人,其中:汽车客运33.98万人次,旅客周转量1274.9万人公里,其他机动车客运62.98万人次,旅客周转量1891.5万人公里。
  货运 民国22年,通运公司有货车4辆(翌年增加到9辆),观曹公司有货车4辆。1949年初,姚江公司有货车1辆,经营汽车货运。
  解放初,汽车货运仍由商营公司经营,1953年,余观、姚江公司由省运输公司宁波分公司接收。1954年8月,余姚中心站设立,观城以西地区汽车货运业务归余姚中心站经营。同年11月,中心站从余姚迁至浒山,时有货车10辆。1957年5月,公私合营宁波汽车公司并入宁波运输处。在浒山、观城、周巷、庵东等地也设货运站点,受理零担、整车货物的托运业务,并开设甬观、甬浒、甬周等零担货运班车。1958年4月,宁波至观城的货运零担班车曾采用客车拖挂货车,增加货运量,称为“客货鸳鸯车”。5月,撤浒山中心站,设余姚运输段,货运车辆归余姚车队统一调度。
  1979年1月,慈溪车队建立,时有货车6辆,计19.5吨。是年,货运量2.09万吨,货物周转量161.95万吨公里。至1987年,已有货车20辆,计153吨位,开设慈溪至上海、杭州、南京、宁波、绍兴、常州、义乌、曹娥、余姚,以及庵东和周巷至宁波等零担货运班车。年货运量4.93万吨,货物周转量728.02万公里。
  浒山搬运站(现慈溪县搬运公司)也于1971年购置1.5吨汽车1辆投入营运。至1987年底增至8辆,42吨位,受理国内短、中、长途货物运输,年货运量0.5万吨,货物周转量153万吨公里。
  县交通局于1977年11月设汽车队(现慈溪汽车运输公司),有货车3辆,15吨位。至1987年增至19辆,198.5吨,年货运量5.58万吨,货物周转量783.55万吨公里,为全县最大汽车货运企业。
  1984年开始出现私人汽车货运,是年有个体联户货运汽车29辆,94吨位。1987年增至113辆,455吨位,年货运量7.32万吨,货物周转量1252.6万吨公里。机动三轮车和拖拉机也为个体户之主要运输工具。1984年底,县内有机动三轮车337辆,拖拉机925辆。至1987年底,机动三轮车增至432辆,152吨位,以承运零星物资为主。拖拉机2836辆,3041吨位,以承运砖头、黄沙、石料等建筑材料为主。是年底,机动三轮车货运量5.08万吨,货物周转量141.8万吨公里;拖拉机货运量139.62万吨,货物周转量2046.7万吨公里。
  搬运装卸 民国时期,浒山、观城、周巷、庵东等主要集镇搬运装卸工人组成“脚班”,装卸水运物资,以庵东盐区最为发达。民国35年,各集镇成立脚夫职业工会;庵东成立牛车工会,设分会6个。解放初,各主要集镇及盐区先后组织搬运工会。1950~1953年间,各地普遍成立搬运站(组)。至1957年底,全县有搬运站17个。80年代初,交通运输业发展加快,机械搬运遂取代手工装卸。至1987年,全县10个专业搬运企业,拥有汽车10辆,49吨位,拖拉机18辆,其他机动车12辆,吊车47台,49吨位,输送机17台,手拉车395部。此外,还有乡村搬运组织50个。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