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纺织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518
颗粒名称: 第一节 纺织业
分类号: TS1
页数: 3
页码: 389-3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轧花业清中叶以前,民间棉花用手摇轧花车脱籽,日出皮棉10斤。光绪十一年(1885),周巷输入日制轧花车(俗称“洋车”)加工皮棉,初为脚踏,继改牛力(俗称“牛洋车”)等纺织业概况。
关键词: 慈溪县 纺织业 工业

内容

轧花业清中叶以前,民间棉花用手摇轧花车脱籽,日出皮棉10斤。光绪十一年(1885),周巷输入日制轧花车(俗称“洋车”)加工皮棉,初为脚踏,继改牛力(俗称“牛洋车”)。民国14年(1925)周巷裕通花庄购置14马力引擎1台,带动20英寸轧花车14台,日出皮棉18包(每,包60公斤,下同)。至17年,现县境周巷、天元、浒山、坎墩、逍林等地兼营轧花的行庄多达50余家,引擎总马力398匹,轧花车402部(含脚踏轧花车),年加工皮棉总量近6万包。19年,浙江省棉业改良场在周巷建立轧花打包厂1所,拥有14马力柴油引擎1台,轧花机14部,打包机1部,为当时设备较先进的棉花加工企业。25年,现境各花庄共加工皮棉5144吨,运销外地。抗战期间,棉花外运停止,轧花业受挫,花庄大部倒闭,本地所需皮棉用“牛洋车”加工。战后恢复较快,到37年,现县境皮棉加工量达6933吨。1949年,棉花因灾减产,皮棉加工量降至4384吨。1952~1956年间,先后在范市、观城、彭桥、逍林、浒山、长河、周巷等地新建大型棉花加工厂7座,采用皮辊式轧花机和大型锯齿轧花机、锯齿剥绒机、双箱成包机等先进设备。1957年,全县共加工皮棉17836吨,棉短绒187吨,为解放前最高产量的2.57倍。
  1987年,全县6家棉花加工企业共拥有锯齿式轧花机24台,皮辊式轧花机181台,剥绒机70台,打包机12台,总动力6481千瓦,当年加工皮棉10626吨,棉短绒1836吨。乡村民办棉花加工设备924台(其中皮辊机891台)。全县年加工能力2.65万吨。
  棉纺织业早在元代,现境内已有用棉花“卷筒纺之,抽绪如缲丝状,织为布”的手工棉纺织业。以彭桥一带所产“小江布”最为有名。延至清代,农村纺织户增多,所产白布、花布、紫布多经宁绍台市铺销各地,远及闽、皖。民国时期,棉花开始外销,城市机纺布流入,农村传统土纺织业渐衰。抗战期间,城市机纺织业受战争破坏,土纺织业畸形发展。时周巷镇一带村民多使用多锭大摇车纺纱,大摇车数量激增。民国28年,周巷各地的大摇车已增至500多部,其中祁顺仙记所纺之纱为最佳。31年土纺织业最盛,现境生产土纱161万公斤,土布18.5万匹,从业人员达22892人。
  1949~1966年,棉纺织业仍维持传统方式。1970年初,拥有1万环锭纺纱锭的棉纺织企业慈溪棉纺织厂建成投产,标志着县内棉纺织业进入新时期。1980~1985年,又建成慈溪第二棉纺织厂,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使棉纺织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截止1987年,全县棉纺织工业系统共拥有环锭纺机49440纱锭,气流纺机6200头,织布机1600余台。年产棉纱15608吨,棉布2612万米。其中气流纺纱、棉布、条格绒布3种产品出口,年出口额达3292.53万元。以上两厂1987年创产值7239.87万元,占全部纺织业总产值的19.59%。
  针织品业1952年,周巷创办1家家庭针织厂,有职工11人,1956年生产各类袜子5650打,产值2.7万元,为县内首家专业针织工场。“文化大革命”初期,周巷、浒山、逍林等地不少社队企业用再生纱生产针织手套,1967年,全县已拥有各类手套车303台,年产纱手套56.11万打。1978年,白沙化纤厂购置针织圆机,生产卡丝汗衫。此后,针织品业在乡镇企业中形成主流。1980年,乡镇企业生产各类袜子145万双,化纤针织衫裤68万件,羊毛衫1.8万件,其中庵东针织厂生产的男女腈纶衫始销国外。至1985年,全县已有乡以上针织企业65家,从业人员5736人,共生产针织服装1231万件,产值7972万元。1987年增至70余家,共拥有针织圆机332台、横机882台,是年生产各类袜子38万双,尼龙衫裤16万件,腈纶衫裤609万件,羊毛衫17万件,汗衫背心114万件。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