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主要行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517
颗粒名称: 第二章 主要行业
分类号: F429
页数: 13
页码: 387-399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纺织业、塑料制品业、机械工业、建材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食品、饮料、饲料工业等主要行业概况。
关键词: 慈溪县 主要行业 工业

内容

解放前工业,主要为食品制造业。1949年,现县境114家小型工业企业中,以粮油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就有102家。棉纺织业以民间一家一户手工生产为主。解放后,逐步建立化工、建材、机械等行业。70年代初塑料制品业兴起,棉纺织生产开始现代化。70年代末80年代初,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发展迅速。至1987年底,县内有主要工业门类31个,其中年末产值超亿元行业有纺织业、塑料制品业、机械业、建材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5类;年末产值在3000万元以上行业有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工艺美术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缝纫业、仪器仪表及其他计量器具制造业、化学工业、皮革及其制品业8类。
  第一节 纺织业
  轧花业清中叶以前,民间棉花用手摇轧花车脱籽,日出皮棉10斤。光绪十一年(1885),周巷输入日制轧花车(俗称“洋车”)加工皮棉,初为脚踏,继改牛力(俗称“牛洋车”)。民国14年(1925)周巷裕通花庄购置14马力引擎1台,带动20英寸轧花车14台,日出皮棉18包(每,包60公斤,下同)。至17年,现县境周巷、天元、浒山、坎墩、逍林等地兼营轧花的行庄多达50余家,引擎总马力398匹,轧花车402部(含脚踏轧花车),年加工皮棉总量近6万包。19年,浙江省棉业改良场在周巷建立轧花打包厂1所,拥有14马力柴油引擎1台,轧花机14部,打包机1部,为当时设备较先进的棉花加工企业。25年,现境各花庄共加工皮棉5144吨,运销外地。抗战期间,棉花外运停止,轧花业受挫,花庄大部倒闭,本地所需皮棉用“牛洋车”加工。战后恢复较快,到37年,现县境皮棉加工量达6933吨。1949年,棉花因灾减产,皮棉加工量降至4384吨。1952~1956年间,先后在范市、观城、彭桥、逍林、浒山、长河、周巷等地新建大型棉花加工厂7座,采用皮辊式轧花机和大型锯齿轧花机、锯齿剥绒机、双箱成包机等先进设备。1957年,全县共加工皮棉17836吨,棉短绒187吨,为解放前最高产量的2.57倍。
  1987年,全县6家棉花加工企业共拥有锯齿式轧花机24台,皮辊式轧花机181台,剥绒机70台,打包机12台,总动力6481千瓦,当年加工皮棉10626吨,棉短绒1836吨。乡村民办棉花加工设备924台(其中皮辊机891台)。全县年加工能力2.65万吨。
  棉纺织业早在元代,现境内已有用棉花“卷筒纺之,抽绪如缲丝状,织为布”的手工棉纺织业。以彭桥一带所产“小江布”最为有名。延至清代,农村纺织户增多,所产白布、花布、紫布多经宁绍台市铺销各地,远及闽、皖。民国时期,棉花开始外销,城市机纺布流入,农村传统土纺织业渐衰。抗战期间,城市机纺织业受战争破坏,土纺织业畸形发展。时周巷镇一带村民多使用多锭大摇车纺纱,大摇车数量激增。民国28年,周巷各地的大摇车已增至500多部,其中祁顺仙记所纺之纱为最佳。31年土纺织业最盛,现境生产土纱161万公斤,土布18.5万匹,从业人员达22892人。
  1949~1966年,棉纺织业仍维持传统方式。1970年初,拥有1万环锭纺纱锭的棉纺织企业慈溪棉纺织厂建成投产,标志着县内棉纺织业进入新时期。1980~1985年,又建成慈溪第二棉纺织厂,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使棉纺织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截止1987年,全县棉纺织工业系统共拥有环锭纺机49440纱锭,气流纺机6200头,织布机1600余台。年产棉纱15608吨,棉布2612万米。其中气流纺纱、棉布、条格绒布3种产品出口,年出口额达3292.53万元。以上两厂1987年创产值7239.87万元,占全部纺织业总产值的19.59%。
  针织品业1952年,周巷创办1家家庭针织厂,有职工11人,1956年生产各类袜子5650打,产值2.7万元,为县内首家专业针织工场。“文化大革命”初期,周巷、浒山、逍林等地不少社队企业用再生纱生产针织手套,1967年,全县已拥有各类手套车303台,年产纱手套56.11万打。1978年,白沙化纤厂购置针织圆机,生产卡丝汗衫。此后,针织品业在乡镇企业中形成主流。1980年,乡镇企业生产各类袜子145万双,化纤针织衫裤68万件,羊毛衫1.8万件,其中庵东针织厂生产的男女腈纶衫始销国外。至1985年,全县已有乡以上针织企业65家,从业人员5736人,共生产针织服装1231万件,产值7972万元。1987年增至70余家,共拥有针织圆机332台、横机882台,是年生产各类袜子38万双,尼龙衫裤16万件,腈纶衫裤609万件,羊毛衫17万件,汗衫背心114万件。
  第二节 塑料制品业
  1961年,横河胶木社首产胶木制品。1965年,宗汉公社农副产品综合加工厂(今慈溪纺织器材厂)以聚丙乙烯、高(低)压聚乙烯替代铜锡,生产缫丝鼓轮、缫丝架等纺织器材,年产量100余万件。随后,新界、长河等地社队企业也相继购置注塑机,以尼龙、低压聚乙烯为原料生产各种玻璃瓶内塞外盖、塑料纽扣、工矿机械配件牛等,开始形成县内塑料制品行业。1974年,全县有专业塑料制品企业38家,工业产值921万元,占当年全县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83%。至1980年,产值猛增至4253万元,比重上升至13.17%。1982年,掌起仪表厂等企业生产的电度表字轮产量约占全国计划产量80%。同年,择浦塑料离心管厂试制成功18种不同规格聚丙烯离心管,填补国内空白。到1985年,全县塑料制品企业发展到274家,从业人员18968人,产值12890万元,比重13.46%。1987年发展到311家,年产值21667万元,比重升至15.79%。
  第三节 机械工业
  民国33年(1944)师桥夏生大铁铺使用皮带车床和钻床修理轧花机,为县内机械行业之开端。解放后,,在浒山建立农具铁工厂,生产机制农具。手工业合作化以后,部分城镇五金、铁器社建立机修车间。1961年,周巷镇还专门建立机械社,有职工23人,以机械维修为主。至1985年,全县有机械工业企业136家,职工10168人,工业产值11078万元。1987年末,增至162家,产值14033万元,占全县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的10.33%。主要行业为内燃机制造业和通用零部件制造业,重要产品有小型系列柴油机,Z5040立式钻床,微型轴承,各类阀门、密封件、紧固件等。
  内燃机制造1966年12月,慈溪动力机总厂(时称慈溪农具机械厂)仿日本“洋马”2马力柴油机,制成165F2马力风冷式柴油机,开县内内燃机制造业之端。1969年,该厂在浙江大学电机系等单位的帮助下,又先后研制成7种不同规格的小型柴油机,形成小功率柴油机生产系列。1972年,慈溪第二农业机械厂(前身为观城机械厂)生产165F油嘴油泵总成,慈溪油箱厂生产165F柴油机油箱,慈溪内燃机配件厂生产各类内燃机配件,与慈溪动力机总厂产品配套。1984年,慈溪小动力机配件厂又配套生产铝铸件,形成以慈溪动力机总厂为龙头的小功率柴油机生产集团。至1985年,除慈溪动力机总厂外,配件制造企业已达13家,职工1729人。柴油机产量1980年达4万马力,配件产值计375万元。1985年,柴油机产量增至9万马力,产值1104万元,配附件总值1449万元,分别为1980年的2.25倍和3.86倍。1987年,以慈溪动力机总厂为首组成“三环”集团公司,是年共生产3马力柴油机19296台,4马力柴油机14011台,5马力柴油机659台,工业总产值1510.69万元,利润218.91万元,出口柴油机1515台。
  通用零部件制造1965年,观城五金厂始产光螺帽,当年产量260万件。1973年,长河公社农机阀门厂试产液化气瓶角阀、减压阀。1979年,慈溪密封材料厂试制成功膨胀石墨密封材料。至1980年,全县通用零部件制造业工业产值已达1576万元,为当年机械工业总产值的42.94%。
  1985年,全县共有通用零部件制造企业84家,其中有轴承制造业1家,阀门制造业20家,液压件制造业4家,气动元件制造业5家,紧固件制造业42家,其他零部件制造业10家,职工总数5802人,工业产值4303万元,为1980年的2.7倍。1987年生产微型轴承273万套,膨胀石墨密封材料52.92吨,金属缠绕垫片30.98万只,各类阀门189万只,紧固件17720万件。其中液化气瓶角阀、膨胀石墨密封材料、冷光六角螺帽分别获部、省优质产品称号。慈溪微型轴承总厂生产的25.6万套微型轴承出口美国。
  第四节 建材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水泥及水泥构件制造1964年,县建筑预制品厂率先制作水泥建筑预制构件。1971年,国营慈溪水泥厂始产普通硅酸盐水泥,形成县内水泥及水泥预制构件制造行业。至1985年,全县有水泥厂1家,预制构件制造企业45家,职工2020人,行业总产值1296万元。1987年,慈溪水泥厂生产水泥4.6万吨,全县制作水泥预制构件8.49万立方米。
  砖瓦、石子、石灰古代砖瓦窑业集中在上林湖、杜湖、烛溪湖一带,明代在杜湖畔碗瓶山下已形成一个专制砖瓦的村落瓦窑头村。据民国25年统计,在“三湖”附近有砖瓦窑42座,从业者187户,615人,年产砖瓦4400万块(张)。
  解放后,随着建筑业的发展,砖瓦产量和石料采掘量日益增加。70年代初,慈溪第二砖瓦厂、慈溪砖瓦厂使用“轮窑”烧制红砖。1977年,庵东区石灰厂始制石灰。至1985年,全县有砖瓦制造企业(不含村及村以下土砖瓦窑)17家,轮窑16座,石灰制造企业2家,立窑3座,工业产值1006万元。1987年,全县生产红砖54500万块,瓦1700万张,石子130万吨,石灰2.19万吨。
  石棉制品1960年,周巷中街石棉厂投产。至1967年,石棉制品加工业扩展到掌起、东安、宓家埭、鸣鹤、观城、逍林等24个乡镇,有工厂26家,手纺石棉车36653部,拼线车3674部,轧花车857台,织布机85台,机碾处理车间19个,从业人员4万余人。到1977年石棉制品达4380吨,加工费收入968.6万元。因多数石棉制品企业设备简陋、加工点分散、尘肺病人不断增加。1980年以后实行整顿,减少网点,安装防尘设备,到1985年缩减至17家,职工2049人。是年生产石棉制品4948吨,产值2474万元。1987年兼并至8家,生产石棉制品5057吨。
  第五节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电机制造1967年,观城船埠(今慈溪电器厂)和浒山五金电机厂(今慈溪农业药械厂)开始生产0.6~7.5千瓦电动机。至1974年,全县生产的各类电动机总功率4819千瓦。80年代,随家用电器行业兴起,发展微型电机生产。1984年,慈溪电器厂制成与小功率动力机配套的微型飞轮发电机。1986年,观城三北微型电器厂生产洗衣机用微型电机。1987年,县内共生产小功率飞轮发电机2.04万台,微型电机4.61万只,洗衣机电机28.81万只,总功率7547千瓦。樟树风扇厂生产的AO—2型电机还于1986年出口孟加拉国。
  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1971年,坎西公社农机厂始产20~4000千伏变压器。1983年,慈溪高压开关厂生产电力开关设备。至1985年,全县有输配电控制设备制造企业17家,职工总数1071人,其中电容器制造业1家,开关控制设备制造业4家,电器设备元件制造业12家,生产互感器1813台,低压电器元件136万件,自动化继电器1200台,工业产值832万元。1987年,慈溪高压开关厂生产高压开关248台。慈溪电器开关厂生产的SN10—101型隔弧板获浙江省优质产品称号。
  家用电器70年代初,乡镇企业试产200毫米小型电扇和家用鼓风机。1976年,樟树风扇厂制成400毫米台扇,稍后,又建成慈溪三北电风扇厂和慈溪电扇厂,产品有台扇、落地扇、吊扇、扬谷器等。至1980年,全县电扇企业发展到8家,生产台扇5.1万台。此后生产电吹风、电烫斗、电热杯和空调设备的生产企业不断增加。至1985年,有家用电器制造企业32家,职工3091人,生产各类电风扇28.44万台,厨房电热器21.52万只,熨烫器具16.25万件,工业产值6960万元,占当年全行业总产值的74.45%。后经调整,劣质家用电器生产厂被淘汰。同年,慈溪电扇厂与上海华生电扇厂实行横向联营,投资300万元,全面改造原生产线,至1987年末生产“华生牌”电扇11.44万台,“山雨牌”电扇10.85万台,生产总量占当年全县产量的92.88%。“山雨牌”400毫米落地扇还被评为轻工业部及省优质产品。
  第六节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起步较晚。1979年以前只有少数乡镇企业从事电讯元器件加工。1980年,慈溪无线电厂装配县内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并以“白猫牌”商标注册,批量生产,次年生产黑白电视机。1982年,择浦接插件厂研制成功DC2型带状电缆插头座,填补了省内空白,并用于1984年4月8日发射成功的试验通讯卫星,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表扬。1984年,慈溪半导体器件厂与复旦大学联营,生产半导体发光元件;桥头仪表厂与上海交通大学联营,开发MIC—80B微型电脑。至次年底,全县已有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企业38家,职工3256人,年产黑白电视机4066台,各类收录机1.5万台,电子元件8562万件,工业产值3278万元。1986年,慈溪无线电元件九厂生产DDH—3型煤气灶电子点火器,获省名、优、特、新产品“金鹰奖”。逍林试验仪器厂生产的BDID-BD系列子母式元器件振动和冲击试验夹具,被定为“国家元器件试验用标准夹具”。1987年,周巷电子研究所研制的FIST监测仪填补了国内空白。至年底,全县共有生产企业48家,工业产值5231万元,占全县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8%。
  第七节 食品、饮料、饲料工业
  粮油加工碾米业。古代碾米一直沿用手推木砻,杵臼春米。直至民国14年(1925),横河穗禾碾米厂和鸣鹤义成丰碾米厂始用机器轧米。到25年,现县境有大小碾米厂40家之多。是年加工大米25515吨,杂粮972吨。36年周巷源丰油坊(兼碾米)采用吊车提升,配以针擢流筛,谷糙分离,砻、筛、碾一条龙衔接,为最早实行连续化生产的碾米企业。解放时,现县境有大小专兼营碾米厂94家。解放后,县内各碾米厂除加工民粮外,开始加工公粮。1956年,全县47家粮食加工厂合并组成9家公私合营总厂,5家国营厂,其中加工公粮分厂、车间20个,专门或兼加工民粮的分厂、车间38个。是年,全县共加工大米67755吨,杂粮4621吨。1958年3月,21家粮食加工厂,127名职工,21台引擎(354匹马力),24台砂砻,32台碾米机下放给农业生产合作社。至1966年,县内尚剩碾米厂8家,以加工公粮为主。1987年全县有国营碾米企业(车间)5家,砻谷机8台,碾米机8台,乡村粮食加工厂碾米机627台。是年,全县加工大米15825吨。
  磨粉业。旧时磨粉多用牛力石磨,称磨坊,周巷、浒山、天元等集镇均有。40年代,彭桥致中和碾米厂,周巷蔡通和碾米厂始用引擎带动石磨。1953年,粮食实行统购统销,调入宁波机制面粉,土磨坊陆续淘汰。1964年后,农村粮食加工厂广泛采用小钢磨轧粉,终因温度较高,影响粉质,逐渐废止。1968年10月,浒山米厂(今慈溪面粉厂)新建日投小麦25吨的面粉车间1座。1983年9月,该厂又投资62万元扩建面粉车间,年生产能力为1万吨。1987年共生产面粉12020吨。周巷粮食制品厂同年生产糯米粉408.66吨。另外农村尚有792台磨粉机,为当地群众加工米粉,基本满足县内需要。
  榨油业。清道光二年(1822),周巷徐书云开设恒利油坊,开县内榨油业之端。至清末,现县境有大小油坊16家。民国时期又有发展,民国25年,现县境有油坊17家,生产菜籽油295吨,棉油729吨(其中棉清油635吨),豆油4吨,芝麻油1吨。1949年有油坊26家,产食用植物油824吨。1956年,经社会主义改造改组为2家地方国营和5家公私合营企业,共有木榨132部;生产食用油2637吨。比1949年增加2.2倍。1959年,周巷公利油厂改手敲石榔头为机动吊锤榨油。至次年2月,7家榨油厂的153部木榨全部改用机动吊锤。1960年,第一台200型榨油机在慈溪县机榨油厂投入使用。随后,周巷油厂、观城油厂、逍林油厂和范市油厂亦相继安装95型或200型榨油机。至1971年,沿用200余年的木榨淘汰。以后15年间,机榨油厂、周巷油厂、观城油厂又分别建成3个浸出油车间和3套真空脱水脱溴设备,使食用油质量进一步提高。3个浸出油车间建立以来,共产食油8422吨,创产值1252万元,获利296万元。1983年开始,观城油厂生产的二级菜籽油被粮食部评为“信得过产品”。1987年,全县3家国营油厂有200型、95型、10型、202型榨油机15台,乡村尚有小型螺旋榨油机54台,生产各种食用油9884吨。
  食品酿造酒类。宋时慈溪酿制的“琼玉露”又名“十洲春”酒,味香色清,与浔酒仲伯,“尝以入贡”。民国时期,现县境浒山、彭桥、逍林、周巷等地有大小酿户近百家。民国25年,几家较大酒作坊共生产白酒(折50°)37吨,黄酒114吨。沦陷期间,大部分酒作坊倒闭。战后酿酒业虽有恢复,但不及战前。1949年,现境有专业酿酒企业4家,产白酒34吨,黄酒105吨。解放后,在积极扶植私营酿酒企业的同时,还于1953年1月在掌起镇建立公营慈北联营酿造厂。到1956年公私合营时,全县共有酿酒企业6家,年产白酒(折60°)338吨,黄酒1493吨,分别比1949年增加9倍和13.7倍。1976年,慈溪食品厂试产“三北牌”啤酒40吨,慈溪酒厂推出优质产品“宁波大曲”。.1980年,天元酒厂开发新产品“竹叶青黄酒”。是年,全县饮料酒总产量达12399吨(混合量)。到1985年,全县有饮料酒制造企业9家,年产酒类22578吨(混合量),产值1460万元。1987年,全县共产黄酒16041吨,白酒1559吨,啤酒17001吨。慈溪酒厂生产的白酒“宁波大曲”,1984年获省优质产品称号。
  酱类。清道光二年(1822),周巷镇开设恒利酱园。民国初年,周巷和美丰酱园生产的“麟吐玉书”瓶装酱油获农商部奖凭,民国4年送巴拿马万国赛会展出。至17年,制酱作坊发展到7家。25年,现境共产酱80吨,酱油1645吨。沦陷期间,制酱业受摧残,到1949年还未恢复到战前水平,仅产酱品40吨,酱油1509吨。解放后,制酱业发展较快。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酱油产量达3172吨,为1949年的2倍。以后制酱企业由各地供销社管理。1985年,全县生产酱油4767吨,酱品228吨。1987年共产酱油6718吨。
  糕点。清雍正三年(1725)师桥沈永丰南货店制作的“三北藕丝糖”和民国初期坎墩镇生产的玫瑰糖饼,均以香甜,可口而闻名。民国25年,现境内各茶食店共生产糕点692吨。抗日战争时期,名点“三北藕丝糖”和“玫瑰糖饼”均停止生产,致糕点总产减少。战后恢复不快,到1949年,现境各糕饼店仅生产糕点521吨。不及战前的80%。解放后发展较快。1956年,慈溪食品厂开始生产糖果。1979年,师桥食品厂恢复生产“三北藕丝糖”。1984年,县联社所属周巷、长河、范市、师桥、逍林、横河、观城、浒山、庵东等基层供销社食品厂组织“三北豆酥糖”生产联合体。1985年10月,周巷食品厂生产的“芝麻豆酥糖”在华东八省市食品展销会上被评为“受群众欢迎”产品。是年底,全县4家独立核算的糕点、糖果制造企业共生产糕点691吨,糖果208吨,饼干527吨,产值168万元。
  饲料工业1979年,周巷米厂投资30万元,新建年产3000吨配混合饲料车间。1983年,观城米厂投资16.76万元,兴建年产3000吨配混合饲料车间。翌年,县粮食局又投资65万元,在浒山镇新建年产3000吨配混合饲料的浒山饲料厂。1986年1月,周巷、观城2家米厂改名为饲料厂,专业生产各种配混合颗粒饲料。1987年,3家厂共生产配混合饲料27922吨,产值1216万元。
  第八节 工艺美术工业
  草编清乾隆年间,现境长河镇农妇多从事席草帽编织。民国11年(1922)传入金丝草帽编织业,并发展成为重要的传统工艺生产行业,产品远销欧美和东南亚各国。19年最盛,产帽120万顶,总产值480万银元,致长河有“十里长街无闲女,家家尽是编帽人”之说。解放后,由于金丝草来源受限,产帽量减少。从70年代起,利用本地咸草、南特草、麦秆、稻草芯为原料发展生产。近年来还用纸草、黄草、龙须草等。产品品种有帽、篮、盒、包、扇、鞋等,花式多达3000余个,编户遍及县内45个乡镇,编织女工近10万人。1987年产金丝草帽3.73万顶,其他草编制品收购值1197.79万元,出口总值1034.25万元,产品行销59个国家和地区。
  地毯1972年,庵东木业社建地毯车间,试产羊毛手工打结地毯试销香港。次年列入外贸收购计划。注册商标有“丹凤牌”(90道)、“宝石牌”(70道)。1978年迁浒山,建立慈溪地毯厂(今改宁波地毯总厂)。以后又开发丝织地毯和机织地毯两个新品种。1980年建慈溪丝织地毯厂,生产丝织地毯,至次年,两家地毯生产企业有职工625人,产值397.16万元,产品外销欧、美、亚10多个国家和地区。慈溪地毯厂还在各乡镇建加工点32个。至1987年,已累计出口羊毛地毯27.5万平方米,收购金额4706.73万元,创汇1509.38万美元;丝织地毯累计出口5119平方米,收购额237.34万元,创汇44.84万美元。
  雕嵌制品民间素有雕刻艺人从事木雕、骨雕嵌、竹雕、石雕、砖雕艺术。木雕与骨雕嵌主要用于花轿和木制嫁妆,竹雕多用于挂篮、幢箱,砖雕多用于祠堂、寺庙、富户住宅建筑。民国6年,观城开设马同泰嫁妆店,制作宁式成套嵌骨家具。解放后,雕刻艺人逐年减少,砖雕基本失传。近年来,一些乡镇企业中发展雕塑艺术制品。1981年,慈溪县工艺美术品厂开发罗甸嵌镶工艺品,产品有落地屏、挂屏、嵌骨红木家具和贝雕塑等。
  第九节 金属制品业
  元以前即有采购闽粤生铁制作铁器的匠作。至清代,手工铁制品业发展加快,铁匠铺遍及现境内各主要集镇。至清末,有铁铺32家。民国25年(1936)现境各铁铺生产各种盐农工具5.1万件,铁钉11吨;1949年,达58750件。手工业,合作化以后,铁制器具产量不断上升,1956年,全县共产28.5万件,相当于1949年的5倍。1962年,浒山铁工社(今宁波工具厂)试产电工登高脚扣,至1973年,产量达5.94万副。同年又试制活络扳手外销,翌年,该厂被列为外贸定点企业。70年代末,电镀行业在乡镇企业中兴起,到1980年发展到13家。是年,全县金属制品业工业产值4319万元(含村及村以下企业)。1985年有企业36家,从业人员2576人,当年生产各类铁制工具117万件,建筑用小五金制品247万件,各类锁93万把,产值2312万元。1987年,企业增至59家,包括21个电镀厂或车间,产值4106万元,占全县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98%。
  第十节 缝纫业
  民国时期,衣鞋业多赖个体手工缝制。解放后,个体裁缝和鞋匠加入衣鞋社(组)。到1957年,全县有衣鞋社(组)44个,人员1023人。70年代初起,衣鞋社(组)多转产皮革制品,缝纫行业逐步转向乡镇企业。1982年,雁门丝绸服装厂生产织锦缎骆驼毛棉袄、旗袍等丝绸服装,销全国大中城市30多家百货公司。以后西服流行,缝纫业发展,1985年有缝纫企业53家,职工4224人,其中服装制造业29家职工2526人;制鞋业18家,职工1297人。全年生产各类中西服装117.37万件,羽,绒服装6.09万件,布鞋304.24万双,帽50.22万顶,工业总产值2792万元。1986年,白沙羽绒厂生产鸭绒服远销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1987年,全县有乡以上缝纫企业51家,全年生产各类服装230万件,其中出口服装43万件。工业产值3964万元,占全县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88%。
  第十一节 仪器仪表制造业
  1978年,浙东电表厂始产电度表。1980年,全县有电度表总装厂6家,配件厂(车间)263个(含村及村以下企业),从业人员3万余人,是年电度表的生产能力达到25~30万只,一时形成电度表生产热。同时,龙场水表厂(今慈溪水表厂)始产水表。潭南光学仪器厂生产光学仪器,使年末仪器仪表产值达到8400万元(包括村及村以下工业产值)。后多数电度表及配件生产企业因质量较差停业或转产;其中以生产电度表字轮为主的掌起仪表厂于1984年与航天工业部机电研究所联营,生产洗衣机定时器。翌年,洋山定时器厂转产计步器。是年底,全县有仪器仪表行业企业28家,职工3100人。其中元件、器件制造业企业22家,职工2613人,产值1912万元,占全行业产值2225万元的85.9%。1987年有38家,全年生产水表4.85万只,计度器51万只,洗衣机定时器29万只,计步器49万只,工业产值3620万元,占全县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63%。
  第十二节 化学工业
  民国12年(1923),傅稷生在周巷创办“祥鑫肥皂厂”。解放后,部分榨油厂亦曾利用炼油皂脚试制除虫用棉油皂。1957年,匡堰建浙东化工厂,开发盐化产品。1958年大办工业,一度出现大批小化工、小农药厂,仅庵东一区,以苦卤为原料的小化工厂就有49个。土法生产,产品质量差,不久停产。到1960年,全县仅剩浙东化工一厂、二厂2家国营企业。是年生产碳酸镁564吨,氯化钾99.4吨,氯化镁1729.8吨,金属镁2公斤,溴素2.6吨,硫酸镁240吨,钾镁肥5024吨,工业产值259万元。1965年9月,浙东化工二厂利用本地棉籽壳生产糠醛。1975年11月,逍林化工厂生产磷肥、香蕉水、二丁脂、醋酸丁脂、水柏油等产品(其中香蕉水曾于1981年出口泰国)。1977年新建慈溪化肥厂,生产农用化肥。1979年后,因盐场苦卤产量锐减,原以生产盐化产品为主的浙东化工一厂转产“1211”灭火剂。乡镇企业也开发日用化工产品。至1985年,全县有乡以上化工企业16家,职工1745人,产品有化肥、农药、碱制品、有机化学制品、日用化学品等,工业产值2069万元,比1960年增长7倍。1987年发展到24家,主要产品有合成氨8467吨,固体氢氧化钾412吨,“1211”灭火剂257吨,磺草灵原粉40吨,产值3268万元,占全县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37%。
  第十三节 皮革制品业
  1971年,浒山、东安、掌起、宗汉等地衣鞋社转产皮表带、收音机皮套壳等皮革制品。天元衣鞋社试产压模底皮鞋,1974年起列入国家计划。1979年,周巷服装皮件厂生产光学仪器皮套壳;长河衣鞋皮件厂生产童皮鞋,后逐步转产皮革箱包。1984年,慈溪第二鞋厂兼产皮革服装,皮革制品行业逐步扩大。到1985年,已有乡以.上皮革制品企业19家,职工1538人,当年生产各式男女皮鞋21.27万双,羊皮服装1.16万件,革皮箱2830只,革皮包132.57万个,工业产值1304万元。1987年,企业发展至25家,工业产值3149万元,占当年全县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28%。其中宁波皮革服装厂生产的羊皮服装、羊皮包出口丹麦、联邦德国、美国、荷兰、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年出口值222.26万元,创汇32.41万美元。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