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经济成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511
颗粒名称: 第一章 经济成份
分类号: F407.1
页数: 8
页码: 380-38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全民所有制工业、城镇集体工业、乡镇(村)工业、联户、个体工业、联营工业等经济成份概况。
关键词: 慈溪县 经济成份 工业

内容

解放前,工业以私营企业、个体手工业为主,亦有少数合股经营企业。解放后,在接收部分私营企业同时,新建国营工厂,开始形成全民所有制工业。1956年对私营工业和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多数私营企业转为公私合营企业,个体手工业者组成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至年末,全县284家工业企业中,有全民所有制企业89家(包括公私合营企业)合作企业190家,私营企业仅剩5家。1958年将一部分手工业合作社升为国营企业,大,部分转属人民公社。是年,全县有工业企业625家,其中全民企业115家,社办企业510家。60年代初,工业经营体制调整,手工业合作社恢复。至1963年,全县255家工业企业中,有全民企业41家,合作企业195家,社办企业19家。1979年以后,城镇集体工业,乡镇(村)工业,城镇和农村个体、联户工业发展迅速,工业经济形式增加。至1987年,全县工业企业主要分为全民工业、城镇集体工业、乡镇(村)工业、个体联户工业、全民与集体联营工业5种。年末全部工业总产值228250万元,其中全民工业22087万元,占9.68%;城镇集体工业31710万元,占13.89%;乡镇(村)企业134989万元,占59.14%;个体、联户工业33907万元,占14.86%;全民与集体联营工业4591万元,占2.01%。另外尚有城镇居委办及城镇个体工业966万元,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甚少。
  第一节 全民所有制工业
  民国34年(1945)8月,浙东抗日游击纵队投资稻谷10万斤联合经营周巷恒利油坊,部队北撤后渐衰落,1950年6月6日由余姚县人民政府接管,改名公营公利油厂,为现境内最早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1951年1月在浒山镇创办“公营余姚浒山农具铁工厂”。1953年2月,慈溪专卖公司投资建“慈北联营酿酒厂”。1954年调整县境,全县有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19家,工业总产值2382万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52.27%。1956年4月,县工业专业公司成立,至年底,全县有全民所有制企业89家(其中包括公私合营企业67家),工业总产值3498万元。主要行业为粮油、棉花加工,食品酿造,印刷,农机,化工,草编等。
  1958年大办工业,新建化工、冶金、造纸、建材、机械、农机、陶瓷等全民所有制工厂12家,另有19个手工业社升为国营,使国营企业个数增至115家,工业总产值7661万元。1961年贯彻调整方针,对盲目发展的企业实施关、停、并、转,上升国营的手工业社恢复集体所有制,至1963年剩国营企业41家,总产值6313万元。1966年,公私合营企业停止支付定息,全部转为国营,并整顿小型粮油加工企业,全县国营企业调整为37家,年末工业总产值6480万元。1970~1977年间,慈溪棉纺织厂、慈溪化肥厂、慈溪农药厂、慈溪水泥厂、慈溪机床厂5家规模较大工厂先后投产,使全民所有制工业进一步扩大。1978年有企业48家,工业总产值超过亿元。1981年以后,各农垦场兴办附属工厂,性质多属全民。1987年,全县有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54家(其中独立核算企业46家),工业总产值22087万元,年末职工总数11518人,固定资产原值13751万元。
  第二节 城镇集体工业
  手工业合作社现县境自1951年10月21日横河木业生产合作社成立起,至1956年底,组织手工业合作社104个,合作小组67个,入社5465人,占总从业人员71.84%。是年全县手工业总产值548万元,其中合作社经济占76.1%。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取消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体制,有19个社(511名社员)升为国营企业,其余172个社、组(5697名社员)并成60个综合性“工厂”,下放给人民公社,转为社办企业。1961年5月,中共慈溪县委派工作组赴逍林区进行恢复手工业合作社试点,8月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城乡手工业若干政策问题的决定(试行草案)》,至年底,全县恢复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181个。1965年调整为165个。是年工业总产值747万元,其中有24个社购置各种动力设备127台(内电动机101台)、金属切削机床76台、锻压机械设备28台、竹工机械76台、木工机械22台,在生产上实现不同程度的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浒山铁工社、浒山绳索社、观城机械社等已开始突破手工业传统产品生产,转产电工登高脚扣、塑料制品、小五金产品。此后,其他手工业社亦相继兴办兼营车间,从事小五金、皮件等外加工业务。至1974年11月统计,全县111个手工业社中,已有83个有兼营行业,共兴办兼营车间105个,年产值479万元,占全县手工业总产值1785万元的26.83%。1976年以后,调整手工业社规模,部分社改升为工厂。至1978年,全县有手工业企业88个,其中合作工厂19个,工业总产值3244万元。
  县属集体企业1951年底,现境龙场、龙山供销社分别接收林荣记碾米厂、坤记碾米厂等二家私营企业。次年,坎墩供销社、浒山供销社、彭桥供销社、白沙供销社、云城供销社等也先后盘买和接收本地无力经营的私营油坊及碾米厂,组成供销社所属粮、棉、油加工企业。同时还新建观城、逍林2家棉花加工厂,形成第一批县属集体所有制企业。至1954年底,全县已有县属集体所有制企业15家。1956年各碾米厂划归粮食部门,公私合营后的制酱、茶食糕点等企业归供销社。1958年多数企业转为国营,1961年以后逐渐恢复原体制。1964年建立县建筑预制品厂,次年又建立航运公司船厂,至年底,全县已有县属集体工业企业14家。1976年以后,全县手工业社亦多成为县属集体所有制企业.1980年起,各部门相继兴办工业企业,部分为县属集体性质。根据1985年第二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统计,全县有独立核算县属集体企业128家,其中属二轻工业公司管理96家,县联社8家,交通局7家,其他系统17家。1987年发展到243家,工业总产值24815万元,占全部城镇集体工业总产值的78.26%。
  部门办工业1981年以后,部门集体工业发展迅速,至1987年,全县有19个部门兴办工厂105家(其中独立核算企业82家),多数企业规模较小,工业总产值2859万元,占全部城镇集体工业总产值的9.02%。另外尚有街道企业21家,工业产值4037万元。校办工厂190家,工业产值2619万元。
  第三节 乡镇(村)工业
  1956年,县内已有部分农业生产合作社兴办油坊、粉丝坊、豆腐坊、碾米厂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958年大办工业,兴办一批小农药厂,小化肥厂,10余个公私合营粮棉加工厂,及172个手工业社“下放”使全县社办工业企业猛增至510家,务工社员35671人。次年,小化肥厂、小农药厂,停办,企业个数减少。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部分企业关闭,下放之粮棉加工厂和手工业社全部恢复原体制。到1963年,企业仅剩19个,务工社员减至341人。1966年,浒山、逍林、观城、周巷、横河等区各公社开始兴办废纺、麻纺、石棉等企业,乡镇工业又开始发展。次年增至67家,工业产值783万元。70年代初,各公社普遍建立农机具修配厂,兼营小五金、塑料胶木制品等,经营项目达120余种。至1978年,全县乡镇(村)企业发展到1050家,职工63087人,年末工业总产值17215万元,占县工业总产值的51.98%。
  1979年后,乡镇工业发展迅猛。1984年,产值超百万企业有128家。至1987年,企业达2518家,职工137364人,乡镇工业总产值169862万元,利润14225万元(含农村个体、联户企业产值、利润),分别居省内第五位和第四位。有14家企业产值超千万,2家企业利润超过200万元。
  1985~1987年间,全县乡、镇、村办集体工业企业投入建设资金累计18640万元。固定资产原值由1978年的4319万元增加到1987年的29719万元,净增5.88倍。并有100多家企业与外地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工商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经济联营,先后开发新产品500多个,其中34个产品填补国内或省内空白。98家企业生产出口产品。
  随着乡镇工业不断发展,管理机构亦日趋完善。1958~1975年由县手工业局兼管。1976年2月成立县社队企业管理局,各区、乡、镇全部设立工业办公室,形成县、区、乡(镇)3级工业管理网。1984年4月,县社队企业管理局改名为县乡镇企业管理局。
  第四节 联户、个体工业
  1979年,新浦、观城、白沙等地先后出现了一批以有色金属浇铸、塑料制品、针织、小五金等行业为主的联户及个体工业户。这些企业大多未经正式批准,先开工生产。因得利较厚,故发展迅速。新浦镇1981年仅94家,到1983年发展到234家。以加工针织品为主的白沙镇,1981年有针织横机1800台,至1983年已增至2778台,从业人员达6930人,占全镇总劳动力的59.4%,生产各类针织品530万件,被称为“针织之乡”。
  1984年,联户、个体工业纳入各级主管部门统计和管理渠道,是年底,经批准的联户、个体工业户达3059个,参加户数7113户,从业人员15313人。当年工业总产值6446万元。至1987年,全县联户、个体工业户发展到6179个,从业人员增至42259人,其中大部分为雇用工。据146家个体、联户企业调查统计,共雇工1563人,平均每家企业10.7人,最多一家62人。年末工业产值34870万元,利润4306万元,分别占全县乡镇工业总产值和总利润的20.53%和30.27%。其中产值50~100万元的33家,100万元以上的6家,产值最高的天元灯具厂,1987年达543万元。
  第五节 联营工业
  1983年1月10日,县二轻工业总公司所属集体企业慈溪密封材料厂,由地方财政投资10万元发展膨胀石墨密封材料生产,成为县内首家全民和集体联营企业。1985年又由县商业局、海军东海舰队、宓家埭乡政府3家合资在杜湖畔兴建东方啤酒厂(1986年投产)。后为发展外贸生产,县二轻工业总公司所属宁波地毯总厂、宁波工具厂2家企业分别与浙江省土畜产品进出口公司、上海机械进出口公司、慈溪县外贸公司联营,组成工贸联营企业。截止1987年底,全县共有联营工业企业5家,职工总人数2227人,工业总产值4591万元。其中慈溪密封材料厂和宁波地毯总厂2家企业,工业产值3513.99万元,占全部联营工业总产值的76.54%。创汇企业3家,出口产品有“棱光牌”膨胀石墨密封件,“宝石牌”70道、“丹凤牌”90道手工打结羊毛地毯,“钻石牌”、“熊猫牌”活络扳手等。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