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编 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慈溪县志》 图书
唯一号: 112320020220005510
颗粒名称: 第十编 工业
分类号: F419;F407.61
页数: 38
页码: 379-42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慈溪县经济成份、重要行业、重要工厂与产品、电力供应等工业概况。
关键词: 慈溪县 工业 产品

内容

慈溪古代工业以陶瓷业和粮食加工业为主。至近代,新兴工业开始起步。清光绪十五年(1889)建立之慈溪火柴厂,为浙江首家民营火柴厂。民国10年(1921),慈明鸿记电灯公司建成发电。到22年,全县有碾米厂8家,年加工量3.15万石;印刷厂1家,年营业额2000元;电厂1家,装机容量24千瓦。多集中于县城孝中镇(今宁波市慈城镇)。
  现县境工业同样历史悠久。原余姚上林湖一带,汉代已建窑烧制陶器和青瓷器,称为“越窑”烧制技术在唐、五代已臻成熟,有“李唐越器世间无”之誉。元末明初,城镇手工业和,农村土纺织业发展较快。清代后期,制酱、榨油、轧花、食品等业也逐渐兴起。进入民国,在继续发展城镇手工业的同时,金丝草帽编织业于民国11年后兴起。抗日战争期间,除土纺织业发展外,其他各业均遭摧残。战后虽有恢复,但速度缓慢。到1949年,现境仅有小型工业企业114家,产值2288万元。
  解放后,在逐步建立国营工业企业同时,对私营工业和个体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形成以全民所有制企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195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9210万元,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产值6550万元,占71.1%。1958年在“大办钢铁,大办工业”思想指导下,工业“进”,收效甚微。特别是大办钢铁,财政损失达20多万元。1961年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工业逐步走上健康发展轨道。1965年,全县工业产值达11827万元,为1949年的5.17倍。“文化大革命”时期,全民所有制工业虽受冲击,但由于手工业社多兴办“兼营”车间,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全县工业年总产值始终保持在1亿元以上。1979年以后,工业发展更加迅速,尤以乡镇企业为最。截止1987年底,全县共有工业企业9125家(含村及村以下工业企业),年末工业总产值22.8亿余元,比1949年增加98.76倍,比1978年增长5.9倍。
  全县工业经产品结构调整,形成了以轻纺工业为主体、轻重工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1987年,乡以上工业产值超亿元的行业有5个,产值超千万、利润超百万的企业18家。自1980年以来,已有25只工业产品分别获国家、部、省优质产品称号,其中由慈溪动力机总厂生产的“三环牌”Z170F4马力柴油机,获国家银质奖;宁波地毯总厂生产的京式“宝石牌”羊毛地毯成为出口免检产品;具有200多年生产历史的长河草编还远销世界59个国家和地区。
  第一章 经济成份
  解放前,工业以私营企业、个体手工业为主,亦有少数合股经营企业。解放后,在接收部分私营企业同时,新建国营工厂,开始形成全民所有制工业。1956年对私营工业和个体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多数私营企业转为公私合营企业,个体手工业者组成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至年末,全县284家工业企业中,有全民所有制企业89家(包括公私合营企业)合作企业190家,私营企业仅剩5家。1958年将一部分手工业合作社升为国营企业,大,部分转属人民公社。是年,全县有工业企业625家,其中全民企业115家,社办企业510家。60年代初,工业经营体制调整,手工业合作社恢复。至1963年,全县255家工业企业中,有全民企业41家,合作企业195家,社办企业19家。1979年以后,城镇集体工业,乡镇(村)工业,城镇和农村个体、联户工业发展迅速,工业经济形式增加。至1987年,全县工业企业主要分为全民工业、城镇集体工业、乡镇(村)工业、个体联户工业、全民与集体联营工业5种。年末全部工业总产值228250万元,其中全民工业22087万元,占9.68%;城镇集体工业31710万元,占13.89%;乡镇(村)企业134989万元,占59.14%;个体、联户工业33907万元,占14.86%;全民与集体联营工业4591万元,占2.01%。另外尚有城镇居委办及城镇个体工业966万元,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甚少。
  第一节 全民所有制工业
  民国34年(1945)8月,浙东抗日游击纵队投资稻谷10万斤联合经营周巷恒利油坊,部队北撤后渐衰落,1950年6月6日由余姚县人民政府接管,改名公营公利油厂,为现境内最早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1951年1月在浒山镇创办“公营余姚浒山农具铁工厂”。1953年2月,慈溪专卖公司投资建“慈北联营酿酒厂”。1954年调整县境,全县有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19家,工业总产值2382万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52.27%。1956年4月,县工业专业公司成立,至年底,全县有全民所有制企业89家(其中包括公私合营企业67家),工业总产值3498万元。主要行业为粮油、棉花加工,食品酿造,印刷,农机,化工,草编等。
  1958年大办工业,新建化工、冶金、造纸、建材、机械、农机、陶瓷等全民所有制工厂12家,另有19个手工业社升为国营,使国营企业个数增至115家,工业总产值7661万元。1961年贯彻调整方针,对盲目发展的企业实施关、停、并、转,上升国营的手工业社恢复集体所有制,至1963年剩国营企业41家,总产值6313万元。1966年,公私合营企业停止支付定息,全部转为国营,并整顿小型粮油加工企业,全县国营企业调整为37家,年末工业总产值6480万元。1970~1977年间,慈溪棉纺织厂、慈溪化肥厂、慈溪农药厂、慈溪水泥厂、慈溪机床厂5家规模较大工厂先后投产,使全民所有制工业进一步扩大。1978年有企业48家,工业总产值超过亿元。1981年以后,各农垦场兴办附属工厂,性质多属全民。1987年,全县有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54家(其中独立核算企业46家),工业总产值22087万元,年末职工总数11518人,固定资产原值13751万元。
  第二节 城镇集体工业
  手工业合作社现县境自1951年10月21日横河木业生产合作社成立起,至1956年底,组织手工业合作社104个,合作小组67个,入社5465人,占总从业人员71.84%。是年全县手工业总产值548万元,其中合作社经济占76.1%。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取消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体制,有19个社(511名社员)升为国营企业,其余172个社、组(5697名社员)并成60个综合性“工厂”,下放给人民公社,转为社办企业。1961年5月,中共慈溪县委派工作组赴逍林区进行恢复手工业合作社试点,8月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城乡手工业若干政策问题的决定(试行草案)》,至年底,全县恢复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181个。1965年调整为165个。是年工业总产值747万元,其中有24个社购置各种动力设备127台(内电动机101台)、金属切削机床76台、锻压机械设备28台、竹工机械76台、木工机械22台,在生产上实现不同程度的机械化和半机械化。浒山铁工社、浒山绳索社、观城机械社等已开始突破手工业传统产品生产,转产电工登高脚扣、塑料制品、小五金产品。此后,其他手工业社亦相继兴办兼营车间,从事小五金、皮件等外加工业务。至1974年11月统计,全县111个手工业社中,已有83个有兼营行业,共兴办兼营车间105个,年产值479万元,占全县手工业总产值1785万元的26.83%。1976年以后,调整手工业社规模,部分社改升为工厂。至1978年,全县有手工业企业88个,其中合作工厂19个,工业总产值3244万元。
  县属集体企业1951年底,现境龙场、龙山供销社分别接收林荣记碾米厂、坤记碾米厂等二家私营企业。次年,坎墩供销社、浒山供销社、彭桥供销社、白沙供销社、云城供销社等也先后盘买和接收本地无力经营的私营油坊及碾米厂,组成供销社所属粮、棉、油加工企业。同时还新建观城、逍林2家棉花加工厂,形成第一批县属集体所有制企业。至1954年底,全县已有县属集体所有制企业15家。1956年各碾米厂划归粮食部门,公私合营后的制酱、茶食糕点等企业归供销社。1958年多数企业转为国营,1961年以后逐渐恢复原体制。1964年建立县建筑预制品厂,次年又建立航运公司船厂,至年底,全县已有县属集体工业企业14家。1976年以后,全县手工业社亦多成为县属集体所有制企业.1980年起,各部门相继兴办工业企业,部分为县属集体性质。根据1985年第二次全国工业普查资料统计,全县有独立核算县属集体企业128家,其中属二轻工业公司管理96家,县联社8家,交通局7家,其他系统17家。1987年发展到243家,工业总产值24815万元,占全部城镇集体工业总产值的78.26%。
  部门办工业1981年以后,部门集体工业发展迅速,至1987年,全县有19个部门兴办工厂105家(其中独立核算企业82家),多数企业规模较小,工业总产值2859万元,占全部城镇集体工业总产值的9.02%。另外尚有街道企业21家,工业产值4037万元。校办工厂190家,工业产值2619万元。
  第三节 乡镇(村)工业
  1956年,县内已有部分农业生产合作社兴办油坊、粉丝坊、豆腐坊、碾米厂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958年大办工业,兴办一批小农药厂,小化肥厂,10余个公私合营粮棉加工厂,及172个手工业社“下放”使全县社办工业企业猛增至510家,务工社员35671人。次年,小化肥厂、小农药厂,停办,企业个数减少。1961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部分企业关闭,下放之粮棉加工厂和手工业社全部恢复原体制。到1963年,企业仅剩19个,务工社员减至341人。1966年,浒山、逍林、观城、周巷、横河等区各公社开始兴办废纺、麻纺、石棉等企业,乡镇工业又开始发展。次年增至67家,工业产值783万元。70年代初,各公社普遍建立农机具修配厂,兼营小五金、塑料胶木制品等,经营项目达120余种。至1978年,全县乡镇(村)企业发展到1050家,职工63087人,年末工业总产值17215万元,占县工业总产值的51.98%。
  1979年后,乡镇工业发展迅猛。1984年,产值超百万企业有128家。至1987年,企业达2518家,职工137364人,乡镇工业总产值169862万元,利润14225万元(含农村个体、联户企业产值、利润),分别居省内第五位和第四位。有14家企业产值超千万,2家企业利润超过200万元。
  1985~1987年间,全县乡、镇、村办集体工业企业投入建设资金累计18640万元。固定资产原值由1978年的4319万元增加到1987年的29719万元,净增5.88倍。并有100多家企业与外地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工商企业实行多种形式经济联营,先后开发新产品500多个,其中34个产品填补国内或省内空白。98家企业生产出口产品。
  随着乡镇工业不断发展,管理机构亦日趋完善。1958~1975年由县手工业局兼管。1976年2月成立县社队企业管理局,各区、乡、镇全部设立工业办公室,形成县、区、乡(镇)3级工业管理网。1984年4月,县社队企业管理局改名为县乡镇企业管理局。
  第四节 联户、个体工业
  1979年,新浦、观城、白沙等地先后出现了一批以有色金属浇铸、塑料制品、针织、小五金等行业为主的联户及个体工业户。这些企业大多未经正式批准,先开工生产。因得利较厚,故发展迅速。新浦镇1981年仅94家,到1983年发展到234家。以加工针织品为主的白沙镇,1981年有针织横机1800台,至1983年已增至2778台,从业人员达6930人,占全镇总劳动力的59.4%,生产各类针织品530万件,被称为“针织之乡”。
  1984年,联户、个体工业纳入各级主管部门统计和管理渠道,是年底,经批准的联户、个体工业户达3059个,参加户数7113户,从业人员15313人。当年工业总产值6446万元。至1987年,全县联户、个体工业户发展到6179个,从业人员增至42259人,其中大部分为雇用工。据146家个体、联户企业调查统计,共雇工1563人,平均每家企业10.7人,最多一家62人。年末工业产值34870万元,利润4306万元,分别占全县乡镇工业总产值和总利润的20.53%和30.27%。其中产值50~100万元的33家,100万元以上的6家,产值最高的天元灯具厂,1987年达543万元。
  第五节 联营工业
  1983年1月10日,县二轻工业总公司所属集体企业慈溪密封材料厂,由地方财政投资10万元发展膨胀石墨密封材料生产,成为县内首家全民和集体联营企业。1985年又由县商业局、海军东海舰队、宓家埭乡政府3家合资在杜湖畔兴建东方啤酒厂(1986年投产)。后为发展外贸生产,县二轻工业总公司所属宁波地毯总厂、宁波工具厂2家企业分别与浙江省土畜产品进出口公司、上海机械进出口公司、慈溪县外贸公司联营,组成工贸联营企业。截止1987年底,全县共有联营工业企业5家,职工总人数2227人,工业总产值4591万元。其中慈溪密封材料厂和宁波地毯总厂2家企业,工业产值3513.99万元,占全部联营工业总产值的76.54%。创汇企业3家,出口产品有“棱光牌”膨胀石墨密封件,“宝石牌”70道、“丹凤牌”90道手工打结羊毛地毯,“钻石牌”、“熊猫牌”活络扳手等。
  第二章 主要行业
  解放前工业,主要为食品制造业。1949年,现县境114家小型工业企业中,以粮油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就有102家。棉纺织业以民间一家一户手工生产为主。解放后,逐步建立化工、建材、机械等行业。70年代初塑料制品业兴起,棉纺织生产开始现代化。70年代末80年代初,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制造业发展迅速。至1987年底,县内有主要工业门类31个,其中年末产值超亿元行业有纺织业、塑料制品业、机械业、建材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5类;年末产值在3000万元以上行业有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食品制造业、工艺美术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缝纫业、仪器仪表及其他计量器具制造业、化学工业、皮革及其制品业8类。
  第一节 纺织业
  轧花业清中叶以前,民间棉花用手摇轧花车脱籽,日出皮棉10斤。光绪十一年(1885),周巷输入日制轧花车(俗称“洋车”)加工皮棉,初为脚踏,继改牛力(俗称“牛洋车”)。民国14年(1925)周巷裕通花庄购置14马力引擎1台,带动20英寸轧花车14台,日出皮棉18包(每,包60公斤,下同)。至17年,现县境周巷、天元、浒山、坎墩、逍林等地兼营轧花的行庄多达50余家,引擎总马力398匹,轧花车402部(含脚踏轧花车),年加工皮棉总量近6万包。19年,浙江省棉业改良场在周巷建立轧花打包厂1所,拥有14马力柴油引擎1台,轧花机14部,打包机1部,为当时设备较先进的棉花加工企业。25年,现境各花庄共加工皮棉5144吨,运销外地。抗战期间,棉花外运停止,轧花业受挫,花庄大部倒闭,本地所需皮棉用“牛洋车”加工。战后恢复较快,到37年,现县境皮棉加工量达6933吨。1949年,棉花因灾减产,皮棉加工量降至4384吨。1952~1956年间,先后在范市、观城、彭桥、逍林、浒山、长河、周巷等地新建大型棉花加工厂7座,采用皮辊式轧花机和大型锯齿轧花机、锯齿剥绒机、双箱成包机等先进设备。1957年,全县共加工皮棉17836吨,棉短绒187吨,为解放前最高产量的2.57倍。
  1987年,全县6家棉花加工企业共拥有锯齿式轧花机24台,皮辊式轧花机181台,剥绒机70台,打包机12台,总动力6481千瓦,当年加工皮棉10626吨,棉短绒1836吨。乡村民办棉花加工设备924台(其中皮辊机891台)。全县年加工能力2.65万吨。
  棉纺织业早在元代,现境内已有用棉花“卷筒纺之,抽绪如缲丝状,织为布”的手工棉纺织业。以彭桥一带所产“小江布”最为有名。延至清代,农村纺织户增多,所产白布、花布、紫布多经宁绍台市铺销各地,远及闽、皖。民国时期,棉花开始外销,城市机纺布流入,农村传统土纺织业渐衰。抗战期间,城市机纺织业受战争破坏,土纺织业畸形发展。时周巷镇一带村民多使用多锭大摇车纺纱,大摇车数量激增。民国28年,周巷各地的大摇车已增至500多部,其中祁顺仙记所纺之纱为最佳。31年土纺织业最盛,现境生产土纱161万公斤,土布18.5万匹,从业人员达22892人。
  1949~1966年,棉纺织业仍维持传统方式。1970年初,拥有1万环锭纺纱锭的棉纺织企业慈溪棉纺织厂建成投产,标志着县内棉纺织业进入新时期。1980~1985年,又建成慈溪第二棉纺织厂,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使棉纺织业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截止1987年,全县棉纺织工业系统共拥有环锭纺机49440纱锭,气流纺机6200头,织布机1600余台。年产棉纱15608吨,棉布2612万米。其中气流纺纱、棉布、条格绒布3种产品出口,年出口额达3292.53万元。以上两厂1987年创产值7239.87万元,占全部纺织业总产值的19.59%。
  针织品业1952年,周巷创办1家家庭针织厂,有职工11人,1956年生产各类袜子5650打,产值2.7万元,为县内首家专业针织工场。“文化大革命”初期,周巷、浒山、逍林等地不少社队企业用再生纱生产针织手套,1967年,全县已拥有各类手套车303台,年产纱手套56.11万打。1978年,白沙化纤厂购置针织圆机,生产卡丝汗衫。此后,针织品业在乡镇企业中形成主流。1980年,乡镇企业生产各类袜子145万双,化纤针织衫裤68万件,羊毛衫1.8万件,其中庵东针织厂生产的男女腈纶衫始销国外。至1985年,全县已有乡以上针织企业65家,从业人员5736人,共生产针织服装1231万件,产值7972万元。1987年增至70余家,共拥有针织圆机332台、横机882台,是年生产各类袜子38万双,尼龙衫裤16万件,腈纶衫裤609万件,羊毛衫17万件,汗衫背心114万件。
  第二节 塑料制品业
  1961年,横河胶木社首产胶木制品。1965年,宗汉公社农副产品综合加工厂(今慈溪纺织器材厂)以聚丙乙烯、高(低)压聚乙烯替代铜锡,生产缫丝鼓轮、缫丝架等纺织器材,年产量100余万件。随后,新界、长河等地社队企业也相继购置注塑机,以尼龙、低压聚乙烯为原料生产各种玻璃瓶内塞外盖、塑料纽扣、工矿机械配件牛等,开始形成县内塑料制品行业。1974年,全县有专业塑料制品企业38家,工业产值921万元,占当年全县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83%。至1980年,产值猛增至4253万元,比重上升至13.17%。1982年,掌起仪表厂等企业生产的电度表字轮产量约占全国计划产量80%。同年,择浦塑料离心管厂试制成功18种不同规格聚丙烯离心管,填补国内空白。到1985年,全县塑料制品企业发展到274家,从业人员18968人,产值12890万元,比重13.46%。1987年发展到311家,年产值21667万元,比重升至15.79%。
  第三节 机械工业
  民国33年(1944)师桥夏生大铁铺使用皮带车床和钻床修理轧花机,为县内机械行业之开端。解放后,,在浒山建立农具铁工厂,生产机制农具。手工业合作化以后,部分城镇五金、铁器社建立机修车间。1961年,周巷镇还专门建立机械社,有职工23人,以机械维修为主。至1985年,全县有机械工业企业136家,职工10168人,工业产值11078万元。1987年末,增至162家,产值14033万元,占全县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的10.33%。主要行业为内燃机制造业和通用零部件制造业,重要产品有小型系列柴油机,Z5040立式钻床,微型轴承,各类阀门、密封件、紧固件等。
  内燃机制造1966年12月,慈溪动力机总厂(时称慈溪农具机械厂)仿日本“洋马”2马力柴油机,制成165F2马力风冷式柴油机,开县内内燃机制造业之端。1969年,该厂在浙江大学电机系等单位的帮助下,又先后研制成7种不同规格的小型柴油机,形成小功率柴油机生产系列。1972年,慈溪第二农业机械厂(前身为观城机械厂)生产165F油嘴油泵总成,慈溪油箱厂生产165F柴油机油箱,慈溪内燃机配件厂生产各类内燃机配件,与慈溪动力机总厂产品配套。1984年,慈溪小动力机配件厂又配套生产铝铸件,形成以慈溪动力机总厂为龙头的小功率柴油机生产集团。至1985年,除慈溪动力机总厂外,配件制造企业已达13家,职工1729人。柴油机产量1980年达4万马力,配件产值计375万元。1985年,柴油机产量增至9万马力,产值1104万元,配附件总值1449万元,分别为1980年的2.25倍和3.86倍。1987年,以慈溪动力机总厂为首组成“三环”集团公司,是年共生产3马力柴油机19296台,4马力柴油机14011台,5马力柴油机659台,工业总产值1510.69万元,利润218.91万元,出口柴油机1515台。
  通用零部件制造1965年,观城五金厂始产光螺帽,当年产量260万件。1973年,长河公社农机阀门厂试产液化气瓶角阀、减压阀。1979年,慈溪密封材料厂试制成功膨胀石墨密封材料。至1980年,全县通用零部件制造业工业产值已达1576万元,为当年机械工业总产值的42.94%。
  1985年,全县共有通用零部件制造企业84家,其中有轴承制造业1家,阀门制造业20家,液压件制造业4家,气动元件制造业5家,紧固件制造业42家,其他零部件制造业10家,职工总数5802人,工业产值4303万元,为1980年的2.7倍。1987年生产微型轴承273万套,膨胀石墨密封材料52.92吨,金属缠绕垫片30.98万只,各类阀门189万只,紧固件17720万件。其中液化气瓶角阀、膨胀石墨密封材料、冷光六角螺帽分别获部、省优质产品称号。慈溪微型轴承总厂生产的25.6万套微型轴承出口美国。
  第四节 建材及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水泥及水泥构件制造1964年,县建筑预制品厂率先制作水泥建筑预制构件。1971年,国营慈溪水泥厂始产普通硅酸盐水泥,形成县内水泥及水泥预制构件制造行业。至1985年,全县有水泥厂1家,预制构件制造企业45家,职工2020人,行业总产值1296万元。1987年,慈溪水泥厂生产水泥4.6万吨,全县制作水泥预制构件8.49万立方米。
  砖瓦、石子、石灰古代砖瓦窑业集中在上林湖、杜湖、烛溪湖一带,明代在杜湖畔碗瓶山下已形成一个专制砖瓦的村落瓦窑头村。据民国25年统计,在“三湖”附近有砖瓦窑42座,从业者187户,615人,年产砖瓦4400万块(张)。
  解放后,随着建筑业的发展,砖瓦产量和石料采掘量日益增加。70年代初,慈溪第二砖瓦厂、慈溪砖瓦厂使用“轮窑”烧制红砖。1977年,庵东区石灰厂始制石灰。至1985年,全县有砖瓦制造企业(不含村及村以下土砖瓦窑)17家,轮窑16座,石灰制造企业2家,立窑3座,工业产值1006万元。1987年,全县生产红砖54500万块,瓦1700万张,石子130万吨,石灰2.19万吨。
  石棉制品1960年,周巷中街石棉厂投产。至1967年,石棉制品加工业扩展到掌起、东安、宓家埭、鸣鹤、观城、逍林等24个乡镇,有工厂26家,手纺石棉车36653部,拼线车3674部,轧花车857台,织布机85台,机碾处理车间19个,从业人员4万余人。到1977年石棉制品达4380吨,加工费收入968.6万元。因多数石棉制品企业设备简陋、加工点分散、尘肺病人不断增加。1980年以后实行整顿,减少网点,安装防尘设备,到1985年缩减至17家,职工2049人。是年生产石棉制品4948吨,产值2474万元。1987年兼并至8家,生产石棉制品5057吨。
  第五节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电机制造1967年,观城船埠(今慈溪电器厂)和浒山五金电机厂(今慈溪农业药械厂)开始生产0.6~7.5千瓦电动机。至1974年,全县生产的各类电动机总功率4819千瓦。80年代,随家用电器行业兴起,发展微型电机生产。1984年,慈溪电器厂制成与小功率动力机配套的微型飞轮发电机。1986年,观城三北微型电器厂生产洗衣机用微型电机。1987年,县内共生产小功率飞轮发电机2.04万台,微型电机4.61万只,洗衣机电机28.81万只,总功率7547千瓦。樟树风扇厂生产的AO—2型电机还于1986年出口孟加拉国。
  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1971年,坎西公社农机厂始产20~4000千伏变压器。1983年,慈溪高压开关厂生产电力开关设备。至1985年,全县有输配电控制设备制造企业17家,职工总数1071人,其中电容器制造业1家,开关控制设备制造业4家,电器设备元件制造业12家,生产互感器1813台,低压电器元件136万件,自动化继电器1200台,工业产值832万元。1987年,慈溪高压开关厂生产高压开关248台。慈溪电器开关厂生产的SN10—101型隔弧板获浙江省优质产品称号。
  家用电器70年代初,乡镇企业试产200毫米小型电扇和家用鼓风机。1976年,樟树风扇厂制成400毫米台扇,稍后,又建成慈溪三北电风扇厂和慈溪电扇厂,产品有台扇、落地扇、吊扇、扬谷器等。至1980年,全县电扇企业发展到8家,生产台扇5.1万台。此后生产电吹风、电烫斗、电热杯和空调设备的生产企业不断增加。至1985年,有家用电器制造企业32家,职工3091人,生产各类电风扇28.44万台,厨房电热器21.52万只,熨烫器具16.25万件,工业产值6960万元,占当年全行业总产值的74.45%。后经调整,劣质家用电器生产厂被淘汰。同年,慈溪电扇厂与上海华生电扇厂实行横向联营,投资300万元,全面改造原生产线,至1987年末生产“华生牌”电扇11.44万台,“山雨牌”电扇10.85万台,生产总量占当年全县产量的92.88%。“山雨牌”400毫米落地扇还被评为轻工业部及省优质产品。
  第六节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
  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起步较晚。1979年以前只有少数乡镇企业从事电讯元器件加工。1980年,慈溪无线电厂装配县内第一台晶体管收音机,并以“白猫牌”商标注册,批量生产,次年生产黑白电视机。1982年,择浦接插件厂研制成功DC2型带状电缆插头座,填补了省内空白,并用于1984年4月8日发射成功的试验通讯卫星,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表扬。1984年,慈溪半导体器件厂与复旦大学联营,生产半导体发光元件;桥头仪表厂与上海交通大学联营,开发MIC—80B微型电脑。至次年底,全县已有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企业38家,职工3256人,年产黑白电视机4066台,各类收录机1.5万台,电子元件8562万件,工业产值3278万元。1986年,慈溪无线电元件九厂生产DDH—3型煤气灶电子点火器,获省名、优、特、新产品“金鹰奖”。逍林试验仪器厂生产的BDID-BD系列子母式元器件振动和冲击试验夹具,被定为“国家元器件试验用标准夹具”。1987年,周巷电子研究所研制的FIST监测仪填补了国内空白。至年底,全县共有生产企业48家,工业产值5231万元,占全县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3.8%。
  第七节 食品、饮料、饲料工业
  粮油加工碾米业。古代碾米一直沿用手推木砻,杵臼春米。直至民国14年(1925),横河穗禾碾米厂和鸣鹤义成丰碾米厂始用机器轧米。到25年,现县境有大小碾米厂40家之多。是年加工大米25515吨,杂粮972吨。36年周巷源丰油坊(兼碾米)采用吊车提升,配以针擢流筛,谷糙分离,砻、筛、碾一条龙衔接,为最早实行连续化生产的碾米企业。解放时,现县境有大小专兼营碾米厂94家。解放后,县内各碾米厂除加工民粮外,开始加工公粮。1956年,全县47家粮食加工厂合并组成9家公私合营总厂,5家国营厂,其中加工公粮分厂、车间20个,专门或兼加工民粮的分厂、车间38个。是年,全县共加工大米67755吨,杂粮4621吨。1958年3月,21家粮食加工厂,127名职工,21台引擎(354匹马力),24台砂砻,32台碾米机下放给农业生产合作社。至1966年,县内尚剩碾米厂8家,以加工公粮为主。1987年全县有国营碾米企业(车间)5家,砻谷机8台,碾米机8台,乡村粮食加工厂碾米机627台。是年,全县加工大米15825吨。
  磨粉业。旧时磨粉多用牛力石磨,称磨坊,周巷、浒山、天元等集镇均有。40年代,彭桥致中和碾米厂,周巷蔡通和碾米厂始用引擎带动石磨。1953年,粮食实行统购统销,调入宁波机制面粉,土磨坊陆续淘汰。1964年后,农村粮食加工厂广泛采用小钢磨轧粉,终因温度较高,影响粉质,逐渐废止。1968年10月,浒山米厂(今慈溪面粉厂)新建日投小麦25吨的面粉车间1座。1983年9月,该厂又投资62万元扩建面粉车间,年生产能力为1万吨。1987年共生产面粉12020吨。周巷粮食制品厂同年生产糯米粉408.66吨。另外农村尚有792台磨粉机,为当地群众加工米粉,基本满足县内需要。
  榨油业。清道光二年(1822),周巷徐书云开设恒利油坊,开县内榨油业之端。至清末,现县境有大小油坊16家。民国时期又有发展,民国25年,现县境有油坊17家,生产菜籽油295吨,棉油729吨(其中棉清油635吨),豆油4吨,芝麻油1吨。1949年有油坊26家,产食用植物油824吨。1956年,经社会主义改造改组为2家地方国营和5家公私合营企业,共有木榨132部;生产食用油2637吨。比1949年增加2.2倍。1959年,周巷公利油厂改手敲石榔头为机动吊锤榨油。至次年2月,7家榨油厂的153部木榨全部改用机动吊锤。1960年,第一台200型榨油机在慈溪县机榨油厂投入使用。随后,周巷油厂、观城油厂、逍林油厂和范市油厂亦相继安装95型或200型榨油机。至1971年,沿用200余年的木榨淘汰。以后15年间,机榨油厂、周巷油厂、观城油厂又分别建成3个浸出油车间和3套真空脱水脱溴设备,使食用油质量进一步提高。3个浸出油车间建立以来,共产食油8422吨,创产值1252万元,获利296万元。1983年开始,观城油厂生产的二级菜籽油被粮食部评为“信得过产品”。1987年,全县3家国营油厂有200型、95型、10型、202型榨油机15台,乡村尚有小型螺旋榨油机54台,生产各种食用油9884吨。
  食品酿造酒类。宋时慈溪酿制的“琼玉露”又名“十洲春”酒,味香色清,与浔酒仲伯,“尝以入贡”。民国时期,现县境浒山、彭桥、逍林、周巷等地有大小酿户近百家。民国25年,几家较大酒作坊共生产白酒(折50°)37吨,黄酒114吨。沦陷期间,大部分酒作坊倒闭。战后酿酒业虽有恢复,但不及战前。1949年,现境有专业酿酒企业4家,产白酒34吨,黄酒105吨。解放后,在积极扶植私营酿酒企业的同时,还于1953年1月在掌起镇建立公营慈北联营酿造厂。到1956年公私合营时,全县共有酿酒企业6家,年产白酒(折60°)338吨,黄酒1493吨,分别比1949年增加9倍和13.7倍。1976年,慈溪食品厂试产“三北牌”啤酒40吨,慈溪酒厂推出优质产品“宁波大曲”。.1980年,天元酒厂开发新产品“竹叶青黄酒”。是年,全县饮料酒总产量达12399吨(混合量)。到1985年,全县有饮料酒制造企业9家,年产酒类22578吨(混合量),产值1460万元。1987年,全县共产黄酒16041吨,白酒1559吨,啤酒17001吨。慈溪酒厂生产的白酒“宁波大曲”,1984年获省优质产品称号。
  酱类。清道光二年(1822),周巷镇开设恒利酱园。民国初年,周巷和美丰酱园生产的“麟吐玉书”瓶装酱油获农商部奖凭,民国4年送巴拿马万国赛会展出。至17年,制酱作坊发展到7家。25年,现境共产酱80吨,酱油1645吨。沦陷期间,制酱业受摧残,到1949年还未恢复到战前水平,仅产酱品40吨,酱油1509吨。解放后,制酱业发展较快。1956年实行公私合营,酱油产量达3172吨,为1949年的2倍。以后制酱企业由各地供销社管理。1985年,全县生产酱油4767吨,酱品228吨。1987年共产酱油6718吨。
  糕点。清雍正三年(1725)师桥沈永丰南货店制作的“三北藕丝糖”和民国初期坎墩镇生产的玫瑰糖饼,均以香甜,可口而闻名。民国25年,现境内各茶食店共生产糕点692吨。抗日战争时期,名点“三北藕丝糖”和“玫瑰糖饼”均停止生产,致糕点总产减少。战后恢复不快,到1949年,现境各糕饼店仅生产糕点521吨。不及战前的80%。解放后发展较快。1956年,慈溪食品厂开始生产糖果。1979年,师桥食品厂恢复生产“三北藕丝糖”。1984年,县联社所属周巷、长河、范市、师桥、逍林、横河、观城、浒山、庵东等基层供销社食品厂组织“三北豆酥糖”生产联合体。1985年10月,周巷食品厂生产的“芝麻豆酥糖”在华东八省市食品展销会上被评为“受群众欢迎”产品。是年底,全县4家独立核算的糕点、糖果制造企业共生产糕点691吨,糖果208吨,饼干527吨,产值168万元。
  饲料工业1979年,周巷米厂投资30万元,新建年产3000吨配混合饲料车间。1983年,观城米厂投资16.76万元,兴建年产3000吨配混合饲料车间。翌年,县粮食局又投资65万元,在浒山镇新建年产3000吨配混合饲料的浒山饲料厂。1986年1月,周巷、观城2家米厂改名为饲料厂,专业生产各种配混合颗粒饲料。1987年,3家厂共生产配混合饲料27922吨,产值1216万元。
  第八节 工艺美术工业
  草编清乾隆年间,现境长河镇农妇多从事席草帽编织。民国11年(1922)传入金丝草帽编织业,并发展成为重要的传统工艺生产行业,产品远销欧美和东南亚各国。19年最盛,产帽120万顶,总产值480万银元,致长河有“十里长街无闲女,家家尽是编帽人”之说。解放后,由于金丝草来源受限,产帽量减少。从70年代起,利用本地咸草、南特草、麦秆、稻草芯为原料发展生产。近年来还用纸草、黄草、龙须草等。产品品种有帽、篮、盒、包、扇、鞋等,花式多达3000余个,编户遍及县内45个乡镇,编织女工近10万人。1987年产金丝草帽3.73万顶,其他草编制品收购值1197.79万元,出口总值1034.25万元,产品行销59个国家和地区。
  地毯1972年,庵东木业社建地毯车间,试产羊毛手工打结地毯试销香港。次年列入外贸收购计划。注册商标有“丹凤牌”(90道)、“宝石牌”(70道)。1978年迁浒山,建立慈溪地毯厂(今改宁波地毯总厂)。以后又开发丝织地毯和机织地毯两个新品种。1980年建慈溪丝织地毯厂,生产丝织地毯,至次年,两家地毯生产企业有职工625人,产值397.16万元,产品外销欧、美、亚10多个国家和地区。慈溪地毯厂还在各乡镇建加工点32个。至1987年,已累计出口羊毛地毯27.5万平方米,收购金额4706.73万元,创汇1509.38万美元;丝织地毯累计出口5119平方米,收购额237.34万元,创汇44.84万美元。
  雕嵌制品民间素有雕刻艺人从事木雕、骨雕嵌、竹雕、石雕、砖雕艺术。木雕与骨雕嵌主要用于花轿和木制嫁妆,竹雕多用于挂篮、幢箱,砖雕多用于祠堂、寺庙、富户住宅建筑。民国6年,观城开设马同泰嫁妆店,制作宁式成套嵌骨家具。解放后,雕刻艺人逐年减少,砖雕基本失传。近年来,一些乡镇企业中发展雕塑艺术制品。1981年,慈溪县工艺美术品厂开发罗甸嵌镶工艺品,产品有落地屏、挂屏、嵌骨红木家具和贝雕塑等。
  第九节 金属制品业
  元以前即有采购闽粤生铁制作铁器的匠作。至清代,手工铁制品业发展加快,铁匠铺遍及现境内各主要集镇。至清末,有铁铺32家。民国25年(1936)现境各铁铺生产各种盐农工具5.1万件,铁钉11吨;1949年,达58750件。手工业,合作化以后,铁制器具产量不断上升,1956年,全县共产28.5万件,相当于1949年的5倍。1962年,浒山铁工社(今宁波工具厂)试产电工登高脚扣,至1973年,产量达5.94万副。同年又试制活络扳手外销,翌年,该厂被列为外贸定点企业。70年代末,电镀行业在乡镇企业中兴起,到1980年发展到13家。是年,全县金属制品业工业产值4319万元(含村及村以下企业)。1985年有企业36家,从业人员2576人,当年生产各类铁制工具117万件,建筑用小五金制品247万件,各类锁93万把,产值2312万元。1987年,企业增至59家,包括21个电镀厂或车间,产值4106万元,占全县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98%。
  第十节 缝纫业
  民国时期,衣鞋业多赖个体手工缝制。解放后,个体裁缝和鞋匠加入衣鞋社(组)。到1957年,全县有衣鞋社(组)44个,人员1023人。70年代初起,衣鞋社(组)多转产皮革制品,缝纫行业逐步转向乡镇企业。1982年,雁门丝绸服装厂生产织锦缎骆驼毛棉袄、旗袍等丝绸服装,销全国大中城市30多家百货公司。以后西服流行,缝纫业发展,1985年有缝纫企业53家,职工4224人,其中服装制造业29家职工2526人;制鞋业18家,职工1297人。全年生产各类中西服装117.37万件,羽,绒服装6.09万件,布鞋304.24万双,帽50.22万顶,工业总产值2792万元。1986年,白沙羽绒厂生产鸭绒服远销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1987年,全县有乡以上缝纫企业51家,全年生产各类服装230万件,其中出口服装43万件。工业产值3964万元,占全县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88%。
  第十一节 仪器仪表制造业
  1978年,浙东电表厂始产电度表。1980年,全县有电度表总装厂6家,配件厂(车间)263个(含村及村以下企业),从业人员3万余人,是年电度表的生产能力达到25~30万只,一时形成电度表生产热。同时,龙场水表厂(今慈溪水表厂)始产水表。潭南光学仪器厂生产光学仪器,使年末仪器仪表产值达到8400万元(包括村及村以下工业产值)。后多数电度表及配件生产企业因质量较差停业或转产;其中以生产电度表字轮为主的掌起仪表厂于1984年与航天工业部机电研究所联营,生产洗衣机定时器。翌年,洋山定时器厂转产计步器。是年底,全县有仪器仪表行业企业28家,职工3100人。其中元件、器件制造业企业22家,职工2613人,产值1912万元,占全行业产值2225万元的85.9%。1987年有38家,全年生产水表4.85万只,计度器51万只,洗衣机定时器29万只,计步器49万只,工业产值3620万元,占全县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63%。
  第十二节 化学工业
  民国12年(1923),傅稷生在周巷创办“祥鑫肥皂厂”。解放后,部分榨油厂亦曾利用炼油皂脚试制除虫用棉油皂。1957年,匡堰建浙东化工厂,开发盐化产品。1958年大办工业,一度出现大批小化工、小农药厂,仅庵东一区,以苦卤为原料的小化工厂就有49个。土法生产,产品质量差,不久停产。到1960年,全县仅剩浙东化工一厂、二厂2家国营企业。是年生产碳酸镁564吨,氯化钾99.4吨,氯化镁1729.8吨,金属镁2公斤,溴素2.6吨,硫酸镁240吨,钾镁肥5024吨,工业产值259万元。1965年9月,浙东化工二厂利用本地棉籽壳生产糠醛。1975年11月,逍林化工厂生产磷肥、香蕉水、二丁脂、醋酸丁脂、水柏油等产品(其中香蕉水曾于1981年出口泰国)。1977年新建慈溪化肥厂,生产农用化肥。1979年后,因盐场苦卤产量锐减,原以生产盐化产品为主的浙东化工一厂转产“1211”灭火剂。乡镇企业也开发日用化工产品。至1985年,全县有乡以上化工企业16家,职工1745人,产品有化肥、农药、碱制品、有机化学制品、日用化学品等,工业产值2069万元,比1960年增长7倍。1987年发展到24家,主要产品有合成氨8467吨,固体氢氧化钾412吨,“1211”灭火剂257吨,磺草灵原粉40吨,产值3268万元,占全县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37%。
  第十三节 皮革制品业
  1971年,浒山、东安、掌起、宗汉等地衣鞋社转产皮表带、收音机皮套壳等皮革制品。天元衣鞋社试产压模底皮鞋,1974年起列入国家计划。1979年,周巷服装皮件厂生产光学仪器皮套壳;长河衣鞋皮件厂生产童皮鞋,后逐步转产皮革箱包。1984年,慈溪第二鞋厂兼产皮革服装,皮革制品行业逐步扩大。到1985年,已有乡以.上皮革制品企业19家,职工1538人,当年生产各式男女皮鞋21.27万双,羊皮服装1.16万件,革皮箱2830只,革皮包132.57万个,工业产值1304万元。1987年,企业发展至25家,工业产值3149万元,占当年全县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28%。其中宁波皮革服装厂生产的羊皮服装、羊皮包出口丹麦、联邦德国、美国、荷兰、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年出口值222.26万元,创汇32.41万美元。
  第三章 重要工厂与产品
  第一节 工厂简介
  慈溪动力机总厂
  县工业公司所属全民所有制企业,厂址浒山镇环城西路。前身为1951年建立之公营浒山农具铁工厂。1987年7月改现称。占地面积6.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07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561.60万元。有职工704人。1987年被评为省先进企业。
  主产小型系列柴油机。产品有“三环牌”165F/3.3马力、Z170F/4马力和R175A/6马力柴油机,其中165F/3.3马力柴油机1979年全国同行业评比第一,1984年通过国际标准验收。Z170F/4马力柴油机1985年获全国同行业第一块国家银质奖牌。此两产品曾4次获省、部级优质产品称号。至1987年累计生产柴油机23万台,行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远销美国、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7年年产值1510万元,利润218.91万元。
  慈溪第一棉纺织厂
  县工业公司所属全民所有制企业,厂址东埠头蒋家山西溪岙。占地面积8.6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9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1586.60万元。该厂于1970年1月1日投产。6月13日定名为慈溪棉纺织厂,1987年1月改名为慈溪第一棉纺织厂。始建规模为1万纱锭。1983年扩建气流纺,时系省内第一家,后几经扩建改造,至1987年设备有2.2万纱锭,0.2万捻线锭,0.38万头气流纺。职工1437人。年产各支纯棉纱5000吨,有3只产品连续3年获省优质产品称号。气流纺纱主供出口,远销港澳和西欧。1987年年产值2579.74万元,利润243.95万元,创汇250万美元。
  慈溪第二棉纺织厂
  县工业公司所属全民所有制企业,厂址浒山镇南门剑山路。1980年2月筹建,旋即边建设边生产,1981年6月定现名。3期工程总投资2916万人民币,249.1万美元。占地面积13.8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3848.04万元。职工3094人。现有生产设备3万环锭纺,576台布机,4套精梳设备,8000拈线锭,2400头瑞士气流纺机,年生产能力为1000吨棉纱,1800万米棉布。为慈溪最大工业企业。
  主要产品有环锭纱和气流纺纱(分纯棉、化纤混纺)2大类20多个品种及哔叽、涤府线绢等10多种布类。1987年7月,“银桃牌”棉纱出口港澳和西欧。是年产值4660.13万元,利润500.33万元。
  慈溪金丝草帽厂
  县工业公司所属全民所有制企业,厂址长河镇。该厂建于1954年4月,时名余姚县供销合作社草帽经营管理部。1955年7月改名为慈溪县长河金丝草帽加工厂,1959年5月1日改称慈溪金丝草帽加工厂,1979年1月改用今名。占地面积6135平方米,建筑面积3504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90.67万元。职工186人。1987年被评为全国轻工业出口创汇先进企业,获金龙腾飞奖。
  该厂1965年以前单营收购加工金丝草帽,后因金丝草来源受限,逐步发展咸草、南特草、麦秆、纸草等10多种原料编织,主要产品品种有帽、篮、盒、包、扇、鞋、玩具、礼品等,由乡村编户手工编织,工厂收购,经漂染、上色等工艺处理后集中外销,销地遍及59个国家和地区。“天坛牌”金丝草帽3次获省、部级优质产品称号。1987年年产值790.17万元,利润54.14万元。1979~1987年累计创汇1624.23万美元。
  慈溪化肥厂
  县工业公司所属全民所有制企业,厂址浒山镇金山村。占地面积4.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5万平方米,职工562人,固定资产原值792.04万元。该厂于1977年6月建成,原设计生产能力为年产合成氨3000吨。投产后,又先后投资210万元,对造气、压缩、变换、碳化、精炼5个工序进行技术改造,使年生产能力提高到8500吨,为原设计能力的2.8倍。1979年不要政府政策性亏损补贴,还获盈利。是年,副厂长吴吉丰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次年,企业获国家化学工业部“全国小氮肥战线红旗单位”称号。1984年,氨煤、电耗分别降至1331公斤和1126度,成为全国“节能先进企业”。
  1987年生产碳酸氢氨3.01万吨,工业产值
  533.57万元。
  慈溪密封材料厂
  县工业公司所属全民和集体所有制联营企业,厂址白沙镇。由原“白沙五金生产合作社”、“白沙服装生产合作社”、“白沙棕棚生产合作社”合并而成。1980年5月定名为慈溪密封材料厂。占地面积2.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421.16万元。职工450人。
  原以生产聚氯乙烯塑料包装袋为主。1979年10月试制膨胀石墨密封材料,翌年投入小批量生产,以后陆续研制成功金属缠绕垫片,波形花纹带,PSFD复合板材及气缸垫,PSSX石棉橡胶复合板材,PSFD复合高强板材和盘根等膨胀石墨系列产品。1985年,膨胀石墨密封材料被评为省优质产品。1987年年产值1818.5万元,利润188.6万元。
  慈溪机榨油厂
  县粮食局所属全民所有制企业,厂址浒山镇剑山路。该厂始建于1958年,1960年6月投产。占地面积3.2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0.9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31.73万元,拥有200型榨油机4台,50T/日平转浸出器、脱溴设备各1套,生产能力为日菜籽预榨或剥壳棉籽投料10万公斤。职工130人。为县内最大食用油加工企业。常年产食用植物油3000余吨,1987年创产值779.35万元,利润75.36万元。
  浙江省慈溪冷冻厂
  县联社所属集体所有制企业,厂址浒山镇剑山路。占地面积11987平方米,建筑面积5917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564.3万元,职工95人。该厂1985年开工生产,全套冷冻设备以补偿贸易方式,由日本东京丸一商事(株)提供。为加工冷冻菜,贮藏果蔬专业厂,拥有700T自动高低温冷库1座,螺干式压缩机7台,低温铲车2台,双功能速冻机1台。
  1987年工业产值331.73万元,利润40.20万元。1985~1987年,3年共创汇259万美元。
  慈溪电扇厂
  县二轻工业总公司所属集体所有制企业,厂址观城镇。占地面积1.86万平方米,厂房面积1.5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428.10万元。职工437人。由原观城竹器、五金农具、综合3个手工业社合并而成。原生产3马力柴油机配件、竹制农具、日用五金制品。1976年5月试制电风扇,1979年批量生产。同年9月改用今名。1981年起列入省二轻工业厅计划,成为电扇生产专业厂。1985年与上海华生电扇总厂联营,协作生产“华生牌”电扇。
  主产品种400毫米落地、台式电扇和农用扬谷器等,常年年产20万台。“山雨牌”落地扇获省、部优质产品称号。1987年年产值3799.85万元,利润150.21万元。
  宁波地毯总厂
  县二轻工业总公司所属集体所有制企业,厂址浒山镇。前身为庵东木业社地毯车间,1978年迁址浒山镇。占地面积2.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81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505.76万元。职工660人。
  该厂主产手工打结羊毛地毯,以后又增加丝织地毯和机织地毯两个新品种。注册商标有“丹凤牌”(90道)、“宝石牌”(70道)。产品分北京式、美术式、彩花式、素突式、仿波斯式、越绵式、燕京式,古典式8大类,20多种不同规格,300余种花式品种,远销美、英、荷兰、比利时、联邦德国、新加坡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0年起,“宝石牌”70道手工打结羊毛地毯被列为上海口岸出口免检产品。1987年生产羊毛地毯5.25万平方米,产值1695.48万元,利润163.85万元,外贸出口总额1147万元,创汇313.33万美元。
  宁波工具厂
  县二轻工业总公司所属工贸联营企业,厂址浒山镇教场山路。占地面积3.1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4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603.35万元。1986年实行工贸联营,并投资350万元,新建英制两用扳手生产线和电镀车间职工721人。
  1962年,该厂试制登杆脚扣,1965年批量生产。1973年开始生产活络扳手。次年被列为外贸出口定点企业,成为活络扳手专业生产厂。1982年10月,“钻石牌”8英寸、12英寸活络扳手获得浙江省优质产品证书。1987年年产值702.63万元,利润80.20万元,出口扳手44.11万把,外贸出口额为494.72万元,创汇123.02万美元。
  宁波春光无线电厂
  村联办集体企业,厂址掌起镇。前身为1957年创办的掌起公社陈家粮棉加工厂,1987年改今名。厂房面积240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98.5万元。职工366人。
  该厂1969年前以棉粮加工为主,后转产胶木制品、小五金加工。1972年起生产计数器字轮及电子电器塑料配件,1978年始组装电唱机。1987年上半年与上海无线电二十六厂联营,组装收录机,并专业生产“学士牌”XS—8601单卡分箱式四喇叭收录机、双卡8802系列和8804系列收录机,年产量5万台。1987年年产值2102万元,利润241万元。
  慈溪县化纤针织二厂
  乡办集体企业,厂址坎墩镇。建于1975年9月。厂房面积6732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16.5万元。职工481人。
  初以五金件加工为主,1982年下半年开始生产针织内衣,1984年生产涤盖棉运
  动服,次年与国家体委中体运动用品公司联营生产“十佳牌”涤盖棉运动服。1987年生产各类针织服装65.49万套,其中“十佳牌”涤盖棉运动服45.46万套年产值1816.5万元,利润105.3万元。
  掌起仪表厂
  乡办集体企业,厂址掌起镇。建于1967年11月,名掌起综合加工厂,1974年改今名。厂房面积1.8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56万元。职工804人。初以农机具修配、土纺织为主,1974年开始生产电度表字轮、计度器。1984年起与航天工业部北京机电研究设计所联营生产洗衣机定时器,产品行销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1987年生产计度器51万只,洗衣机定时器29万只,字轮600万套(约占全国生产总量的30%),产值1090.66万元,利润117.21万元。
  慈溪微型轴承总厂
  村办集体企业,厂址横河镇相士地村。建于1984年。厂房面积410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246万元。职工435人。1985年3月与上海轴承研究所联营,专业生产27种规格的微型轴承。1987年底已在县内外建立7个分厂,形成了以该厂为“龙头”的日产2万套常用微型轴承、出口轴承、仪表轴承的生产联合体。当年生产各种轴承19.2万套,产值433万元,利润101万元,产品行销美国、南朝鲜、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外贸收购额34.6万元。
  慈溪锦纶厂
  乡办集体企业,厂址宗汉乡庙山村。原为宗汉乡庙山村于1984年兴办的宗汉改性塑料厂,次年转为民政福利企业,招收残疾职工37人。1986年11月建慈溪锦纶厂,翌年6月投产,与改性塑料厂挂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占地面积20亩,建筑面积8350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377.5万元。职工412人。1987年,两厂总产值1130.9万元,利润297.24万元。主要产品为锦纶帘子线、浸胶帘子布。
  第二节 优质产品名录
  “三北牌”14支针织起绒纱,慈溪第一纺织厂生产,1985年浙江省优质产品。
  “加云牌”彩条被单斜纹布,慈溪棉织厂生产,1986年浙江省优质产品,1987年纺织工业部优质产品。
  “Z牌”自行车前叉合件,慈溪自行车配件厂生产,1986年浙江省优质产品。
  “棱光牌”膨胀石墨密封材料,慈溪县密封材料厂生产,1985年浙江省优质产品。
  “三环牌”165F柴油机,慈溪动力机总厂生产,1979年浙江省优质产品,1984年农机部优质产品。
  “三环牌”Z170F柴油机,慈溪动力机总厂生产,1984年浙江省优质产品,1985年机械工业部优质产品,并获国家银质奖。
  “龙涌牌”485Q内燃机冷却水泵,慈溪拖拉机配件厂生产,1982年、1986年(复评)浙江省优质产品。
  “浙东牌”1211灭火药剂,浙东化工一厂生产,1985年浙江省暨轻工业部优质产品。
  “闪光牌”平板卷筒透明玻璃纸,浙东透明纸厂(即浙东化工二厂)生产,1987年浙江省优质产品。
  “四明山牌”60度宁波大曲,慈溪酒厂酿制。1984年浙江省优质产品。
  “天坛牌”金丝草帽,慈溪金丝草帽厂生产,1981年、1985年浙江省优质产品,1983年经贸部优质产品。
  “宝石牌”70道手工打结羊毛地毯和“丹凤牌”90道机抽羊毛地毯,宁波地毯总厂生产,1980年、1987年浙江省优质产品。
  “钻石牌”系列活络扳手,宁波工具厂生产,1982年、1986年浙江省优质产品。
  “山雨牌”400毫米落地电扇,慈溪电扇厂生产,1987年浙江省暨轻工业部优质产品。
  “皇后牌”热熔粘胶弹力絮,宁波弹力絮厂生产,1984年浙江省优质产品。
  “宁星牌”BW—3—17摆式减速机,宁波化工减速机厂生产,1987年浙江省优质产品。
  “世宝牌”165F喷油嘴及喷油泵总成,慈溪第二农业机械厂生产,1987年浙江省优质产品。
  二级菜籽油,观城油厂生产,1987年商业部优质产品。
  “长河牌”YSF—1型角阀,慈溪县阀门厂生产,1986年浙江省优质产品,1987年农牧渔业部优质产品。
  “新安牌”SZ10系列少油断路器隔弧板,慈溪县电器开关厂生产,1987年浙江省优质产品。
  “华标牌”BOID/BD型电子元件振动试验夹具,慈溪试验仪器厂生产,1987年浙江省优质产品。
  “东海牌”JB—1型计步器,宁波东海定时器厂生产,1987年浙江省优质产品。
  “三五牌”20—50W电烙铁,慈溪电热电器厂生产,1987年浙江省优质产品。
  “观海牌”M2.5~6六角螺帽(2.5~6毫米),慈溪螺帽厂生产,1987年浙江省优质产品。
  “朝阳牌”SB3型磁带计数器,慈溪精密计数器厂生产,1987年获浙江省优质产品称号。
  第三节 地方传统产品选介
  金丝草帽清乾隆年间(1736~1795)长河镇农家妇女已从事席草帽(俗称土凉帽)编织。民国初期,法商永兴洋行从菲律,宾采办金丝草(吕宋草)来甬,编织金丝草帽。民国11年(1922)传入长河,时有陆志尧之妻会同10余名妇女学习编织“捏手对花”(二平)型金丝草帽。当地农妇有编织席草帽技术基础,一学即会,织出的帽子轻如云、白如雪,正合国际市场需要,很快在邻近传统席草帽编户中传开,渐次遍及现境西部各地,成为农村一项主要家庭副业。至19年,长河镇收购转销金丝草帽店铺和商行有200家之多,收购量高达百万顶,产品经加工后远销欧美各国。
  抗战期间,外销受阻,帽价惨跌,金丝草帽业受到严重摧残,直至1949年,全县外销草帽仅几万顶。解放初期,美国封锁中国沿海,阻止原料进口和成品出口。人民政府为解决编帽户生产困难,拨款收购民间存帽4万顶,并积极组织原料进口及成品外销,逐渐恢复生产。到1957年,全县金丝草帽产量增至71.2万顶,在国际市场上重树声誉。后因金丝草货源不足,帽产量降低,到1987年,全县金丝草帽外销仅3.73万顶。
  三北藕丝糖由师桥镇沈永丰南货店创制。该店建于清雍正三年(1725),至今已有260余年历史。
  藕丝糖支长约3寸,直径3分左右,横截面中央有一大孔,四周有70余个小孔,状如断藕,故名。以隔年洁白糯米、南京雪麻、上等白砂糖、优质麦芽、细粒白芝麻为原料,在空气干燥、火候得当条件下制作而成。以香甜松脆、入口即化的特色闻名遐迩,是慈溪传统茶食名点。问世之初,主要供应乡里大户,后成为在外经商的三北人士馈赠亲友之上品。“三北藕丝糖”遂蜚声沪、甬,并逐渐传入港澳、南洋、日本,清末成为宫廷“御食”。抗日战争前,杭州、上海不少茶食店相继仿制,挂起“三北茶食”的牌子。抗战时期停止生产,至1979年才恢复。
  周巷酱油民国初期,周巷和美丰酱园邹大成选用优质大豆(俗称黄豆)制作改良酱油,其质浓而润,味甘而平,玻璃瓶装,经久不腐。商标“麟吐玉书”。民国4年,民国政府农商部物产品评会颁发奖凭奖牌,并送巴拿马万国赛会展出。周巷酱油由此闻名县内外,并成为群众馈赠亲友礼品。解放后改用本地产蚕豆为原料制作,并改进生产工艺,在保持原来特色基础上提高产量。现由慈溪酿造厂生产,声誉不减当年。
  干菜笋慈溪干菜笋(一称三北霉干菜)选用细梗雪里蕻嫩菜精工腌制、晒干,将鲜嫩春笋刨成薄片,煮熟晒干,每百斤干菜和6斤笋干混合成成品,味极鲜美,为佐膳佳品,畅销全国各城市和港澳等地。主要由周巷供销社菜厂(前身为精美菜厂)生产,常年产量25万公斤左右。注册商标“彩球”,1981年被评为宁波地区优质产品。
  杨家村鱼钩白沙镇杨家村生产鱼钩已有70余年历史。钩锋尖、倒齿顺、富弹性、刚柔适中,深受渔民和钓鱼爱好者欢迎。行销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牡丹江等大中城市和省内各地。杨家村鱼钩向为一家一户个体加工,1983年10月始建集体鱼钩厂,发展半机械化生产。1987年外销超过1亿枚,总收入10万余元。
  第四章 电力供应
  第一节 发电
  民国4年(1915)龙山乡旅沪巨商虞洽卿在家安装10千瓦火力发电机1台发电,用于码头、电报房、,宅内及街上几家商店照明,为现境发电之始。15年,周巷镇开办光耀复记电灯公司,装置10千瓦发电机1台发电,后因无利可图而停办。19年,徐德勋、刘菊仙等人集资4万元,合股兴办正大电灯公司,安装45千瓦发电机1台,置电灯400余盏;24年5月改名为周巷电气厂。
  从民国21年至26年的5年间,宓家埭、鸣鹤场、范市、观城等集镇的碾米厂也先后兼营发电,用于厂内及当地村镇照明;到沦陷前夕,现县境发电机总容量逾100千瓦。沦陷后,相继停业。抗战胜利后,除个别粮油加工厂自备发电机供厂内照明外,无一家专营电厂,直至解放。
  1951年3月,浒山区区长翟培田召集浒山镇商界人士潘珠炎、陈宝成等8人,集资旧人民币2.6亿元筹建浒山电厂,并于次年8月1日建成发电,装机容量为45千瓦,主要用于浒山镇生活照明。1956年改为公私合营,翌年发电机容量增至270千瓦。除浒山电厂外,现境其他主要集镇也先后兴办专营或兼营电厂:1955年,沈桢祥主办周巷镇元丰电厂,装机容量80千瓦;1957年,观城棉花加工厂兼发电,装机容量30千瓦;庵东镇浙东化工厂兼发电,装机容量100千瓦;长河拖拉机厂兼发电,装机容量40千瓦。至1958年,全县发电总量已达到71.2万度。
  1960年7月12日,庵东电厂破土动工,装机容量为1500千瓦。1964年10月29日建成发电,并架设10千伏输电线两条,总长14.45公里,总投资为122.16万元。后因机组质量差,冷却水源不足,燃料运输不便,于1969年8月停办,设备无偿移交象山县电力公司。此后用电均由华东大电网供应。1979年以后,工业生产发展迅速,电力供应不足,多数工厂自置柴油发电机,间歇发电,至1987年底,全县共有发电机811台,总发电能力38242千瓦。1987年12月11日,总装机容量为12000千瓦的慈溪热电厂一期工程在浒山镇剑山村破土动工。
  解放后,南部山区利用水库、溪水,建有小水电站11座。至1987年,全县共有水力发电站10座,总容量1116千瓦,年发电量50~100万度。除童家岙、大山两座水电站外,其余8座水电站1080千瓦均并入大电网运行。
  第二节 输变电工程
  1966年6月,县内第一座35千伏输变电工程——浒山变电所建成。至1987年,共建110千伏变电所2座,35千伏变电所8座,架设110千伏输电线路41.89公里,35千伏输电线路96.17公里,10千伏配电线路1057.92公里。安装大小变压器2436台,总容量156961千伏安。
  第三节 用电
  民国时期,发电仅供集镇商店照明。解放后,浒山、周巷两家电厂始向本地居民提供照明用电。1964年庵东电厂发电后,电力始用于浒山、庵东两地工业生产,用电负荷最高为1200千瓦。1965年引入华东大电网电源,电力供应范围扩大到长河、天元、周巷等地,沿线有24个生产队农业排灌始用电力。到1975年,全县用电负荷达12000千瓦,年总用电量4917万度,人均年用电57.8度。1979年以后,工业生产用电猛增,到1987年,全县用电负荷增至51800千瓦,年用电总量为27588万度,人均用电为年295度,已经超过人均用电200度的初级农村电气化水平。县内用电长期来仅一个输入点,供电半径长,用电缺口大。虽采取厂际轮休,避峰用电,农用轮供等限电、节电措施,仍满足不了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用电需要。
  工业用电工业直供用户3家:慈溪化肥厂、慈溪第一棉纺织厂、慈溪第二棉纺织厂,总装变压器10台,总容量9030千伏安。工业用电大户40户,装置变压器72台,计21658千伏安。普通工业用户遍及全县。1987年,全年工业用电量20665万度,占全县总用电量的74.9%。
  农业用电1965年4月,西部地区潭南乡省塘头村和云城乡横江、老宅等村开始由庵东电厂供电用于农业。尔后随着35千伏浒山变电所和岙口变电所建成,电力排灌和农副产品加工用电逐渐普及。1972年、1973年两年,全面推广黑光灯除虫,全县65个公社通电。到1987年,全县农村共装置配电变压器808台,计39800千伏安,农业用电总量1491万度,占全县总用量5.4%。
  生活用电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家用电器逐年增加,生活用电量激增。1966~1979年的13年间,生活用电平均年递增100万度左右,1980年、1983年、1984年增长量超过300万度,1985年与1984年相比,净增663万度,1987年,全县市政生活用电量达5432万度,占全县年用电总量的19.7%。
  第四节 安全管理
  1966年起,供电面向农村。1972年推广黑光灯除虫,输电线路基本普及,但杆路设备简易,多用毛竹和活树代杆。有些地方装置黑光灯采用一线一地制,用户又缺乏用电知识,常发生违章操作事件,致触电事故时有发生。1973年和1975年,县电力公司两次组织职工和部分暑期回乡中学生深入农村,运用有线广播、黑板报、大字标语以及讲课等形式,宣讲用电知识和触电急救方法;另又组织电工培训班10期,1553人受训,“双夏”季节还专门抽调人员组成小分队下乡辅导,逐步做好安全用电工作。1984年起,全县普遍建立区、乡级农业电管站,各村也相应建立电管小组,普遍配备专职或兼职电工。截止1987年,全县8个区,共有专职电管员12人,65个乡镇电管站有专职电管员111人,村级电工3088人,安装触电保安器28867只。

知识出处

慈溪县志

《慈溪县志》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本志包括建置、自然环境、人口、经济、政治、军事、教育、科技、卫生、民情、人物等十一章内容。

阅读

相关地名

慈溪县
相关地名